毒品案例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怀化“10·22”特大毒品案侦破纪实近日,怀化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破获怀化有史以来缴毒量最大的一起毒品案件,缴获毒品34公斤,其中冰毒23公斤、麻黄素11公斤,抓获4名贩毒犯罪嫌疑人,缴获仿“六四”式手枪1支、子弹32发。
凌晨检查,截获毒品2010年10月22日,怀化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获得线索:一辆从四川成都开往广东深圳的大巴车有携带毒品嫌疑。
于是派民警在怀新高速新晃收费站设卡检查。
2010年10月23日凌晨3时,携毒嫌疑车驶入收费站,民警对该车进行检查。
这是一辆双层大客车,当民警检查到第二层最后一排座位时,发现靠窗的一名男子神情紧张,这时该男子突然起身欲逃跑,被民警抓住。
经查,坐在第二层最后一排座位上的3名男子行李很多,一共有8个行李包。
民警打开行李包检查,包内装的东西全是毒品疑似物,靠窗坐的那男子还带有一套吸食冰毒器具。
民警将3名可疑男子传唤到新晃县公安局调查,同时对这3名男子进行尿检,结果均为阳性,系吸毒人员。
经对8个行李包内的毒品疑似物进行检验,包内装的东西是毒品,共有34公斤,其中冰毒23公斤、麻黄素11公斤。
顺藤摸瓜,追剿上线经查,这3名男子分别叫陈某、黄某、罗某,他们对与人合伙从四川成都带毒品运往广东深圳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为追查上线,扩大战果,2010年10月23日上午,怀化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长印双保及时赶到新晃公安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10·22”专案组,从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毒品检查站和新晃公安局抽调民警突击侦破此案,并组织警力分头去四川成都和广东深圳追查上线。
2010年10月24日,赴四川成都追查上线的民警与成都警方取得联系,向成都警方通报了案情,得到大力支持,成都警方派人协助调查。
经过摸排调查,一个姓黄的贩毒重点嫌疑人呈现出来,此人身上有枪,曾多次违法犯罪受到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据悉,王某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而且胆大妄为,是个亡命之徒,有人送他外号叫“嗜血魔王”。
吸毒真实案例近年来,吸毒成为了社会上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人因为吸毒而毁掉了自己的生活。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吸毒案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吸毒问题的重视和警惕。
这个案例的主人公是小明(化名),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小明原本是一个乐观、阳光的人,但在一次聚会上,他尝试了朋友给他的毒品。
起初,小明并没有意识到吸毒的危险性,他觉得这只是一次新奇的体验,没有太在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开始变得疏远、消沉,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发现了他的异常。
他的生活变得混乱,工作、学习都受到了影响,甚至因为吸毒而陷入了经济困境。
小明的家人和朋友为了帮助他摆脱毒品的依赖,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送他去戒毒所、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等等。
然而,小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多严重,他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自己可以控制住毒品,但事实上,他越陷越深。
最终,小明的家人和朋友决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他们与警方合作,将小明送进了强制戒毒所。
在戒毒所里,小明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和煎熬,他的身体和心灵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然而,正是这段痛苦的经历,让小明逐渐意识到了吸毒的危害性和后果,他下定决心要摆脱毒品的依赖,重新过上健康、积极的生活。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小明终于成功戒毒,并逐渐恢复了自己的生活。
他重新找到了工作,和家人朋友重建了联系,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意识到吸毒不仅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他决心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警示更多的人,让他们远离毒品,不走上他曾经走过的错误道路。
通过这个真实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吸毒对一个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吸毒不仅会让一个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极大的苦难。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警惕吸毒的危害,远离毒品,珍爱自己的生活,珍爱身边的人。
同时,对于那些已经沉迷于毒品的人,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帮助他们重新回到健康、积极的生活轨道上来。
青少年禁毒案例在当今社会,禁毒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道路上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容易受到毒品的诱惑。
禁毒工作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关于青少年禁毒的案例。
案例一,小明的遭遇。
小明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他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然而,他的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无法陪伴他。
在这种情况下,小明感到孤独和无助,渐渐地与一些不良少年结伴,他们在一起打架、抽烟,甚至尝试吸食毒品。
小明的成绩一落千丈,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直到父母发现他的变化并及时帮助他戒除毒瘾,才让他重新回到正轨上来。
案例二,小芳的误入歧途。
小芳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但她的家庭环境并不和谐。
她的父母常年吵架,对她的教育也不够关注。
在这种环境下,小芳渴望得到关爱和关注,于是她开始和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
她们一起逃课、吸烟,甚至尝试吸食毒品。
小芳的成绩一落千丈,身体也变得虚弱不堪,直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她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戒除毒瘾,重新走上正途。
案例三,小华的自救之路。
小华是一个内向害羞的男孩,他在学校并不受欢迎,经常受到同学的欺凌和排挤。
在这种情况下,他感到自卑和无助,于是开始逃避现实,沉溺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
然而,在虚拟世界里,他结识了一些吸毒的网友,他们利用小华的孤独心理,引诱他尝试吸食毒品。
小华陷入了毒品的泥沼,成绩一落千丈,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
直到老师和家人的关心和帮助下,小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戒除毒瘾,重新树立自信,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
以上三个案例告诉我们,青少年禁毒工作刻不容缓。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远离毒品的侵害。
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少年才能茁壮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青少年远离毒品,走向光明和健康的未来!。
【案例警示】青少年涉毒犯罪与悔过自新故事在我们周围,青少年涉毒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案例不仅给青少年的人生造成重大影响,也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也有一些幸运的涉毒青少年,在犯罪之后能够抛弃原来的错误道路,选择悔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谱写出新的人生篇章。
案例一:刘明(化名)刘明是一名高中生,由于与不良朋友结识,在学校期间开始接触毒品。
最初,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然而很快就被毒品的快感吸引,开始频繁地吸食。
渐渐地,刘明的学业开始受到影响,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最终在一次缉毒行动中被警方逮捕。
面对刑事责任,刘明感到懊悔不已,同时也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在接受法律教育和心理辅导之后,刘明下决心改邪归正,努力复习课业补课,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如今,刘明已经摆脱了毒品的诱惑,甘愿向周围的青少年传递自己的故事,提醒他们远离毒品。
案例二:李华(化名)李华是一名家庭条件优越的高中生,但由于对生活的不满和好奇心,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毒品信息,逐渐被毒品的种种效果吸引。
在一次聚会中,李华尝试了毒品,由此开始了他的涉毒生涯。
毒品让李华丧失了对未来的规划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渐渐地他成了毒品的奴隶。
然而,一次毒品交易被警方揭露,李华被捕入狱。
在监狱中,经历了痛苦的反省和自我清醒,李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悔过自新。
出狱后,他接受戒毒康复治疗,积极寻找工作,也参加康复人员互助组织的活动,希望能够尽快融入社会,还给家庭一个新的机会。
总结与反思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青少年涉毒犯罪与悔过自新的故事。
在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不良选择带来的严重后果,也看到了对错误的认识和积极改变所带来的转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经历无疑是我们社会中最珍贵的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远离毒品和犯罪,为自己和社会创造美好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给予曾经犯过错误的青少年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悔过和努力,重新回到社会,为社会贡献力量。
青少年禁毒案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禁毒问题也日益严重。
禁毒工作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而青少年正是禁毒工作的重点对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关于青少年禁毒的案例,以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小明的。
小明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他从小就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母亲是一个吸毒者。
由于家庭的环境,小明的成长过程中饱受母亲的吸毒行为所困扰,导致他对毒品产生了好奇心。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接触到了毒品,并开始尝试吸食。
渐渐地,小明对毒品产生了依赖,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直到家人和老师的发现,小明才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救助。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小芳的。
小芳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她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她尝试了毒品。
起初,小芳只是出于好奇尝试了一次,但渐渐地,她对毒品产生了依赖,甚至为了获取毒品开始偷窃。
家人和老师发现后,他们对小芳进行了心理疏导和帮助,最终让她摆脱了毒品的依赖。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小强的。
小强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他从小就在一个贫困家庭中长大。
由于家庭的贫困,小强的父母经常因为生计问题争吵不断,这让小强倍感压力。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强接触到了毒品,并开始尝试吸食。
渐渐地,小强对毒品产生了依赖,甚至为了获取毒品开始偷盗。
家人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小强得到了及时的康复和帮助。
以上这几个案例,都是关于青少年禁毒的真实发生情况。
这些案例给我们一个警示,青少年禁毒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要从源头上加强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防联控机制,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远离毒品的侵害。
同时,也要加强对吸毒者的康复和帮助,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为社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禁毒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深圳破获贩毒大案深圳市公安局昨天公布:深圳警方破获一贩毒大案,共缴获毒品K粉28公斤、K粉半成品200公斤,制贩毒赃款赃物总计1300余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
5月初,民警调查获悉:近段时间,一名何姓广东肇庆籍男子伙同“马仔”梁某等人,在深圳频繁活动,贩卖毒品。
通过艰苦细致的摸查,7月初专案组逐步查明了该集团的成员身份、集团结构、活动规律和制毒工场、藏毒窝点及成员住址。
7月12日晚8时15分,民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深圳市内某客家菜馆和某酒店,将正在毒品交易的何某、梁某、黎某等10名犯罪嫌疑人当场抓获;同时查封了位于罗湖区某村的制毒工场,当场缴获毒品K粉28公斤、K粉半成品200公斤和制毒设备及配料一批。
接着,民警又马不停蹄奔赴该团伙位于凤凰路某花园2栋2206房、罗湖某村×楼L房等处窝点,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两名,缴获该集团制贩毒赃款赃物总计1300余万元。
至13日凌晨,该犯罪团伙12名涉案疑犯先后落网。
盗车贼狂盗“流浪车”以绰号“猛鬼”杨×保为首的盗车团伙,自去年二月以来先后在广东佛山盗窃小汽车二十四辆,总值六百一十三万多元,由何某等人销往西安、哈尔滨以及惠州等地。
佛山警方今天披露案情时称,警方目前已抓获涉嫌盗窃、销赃小汽车的团伙成员二十七名,缴回小轿车十二辆。
“流浪车”凌晨见“鬼”既没有车库停放、又不开进停车场保管、随意停泊在街头巷尾过夜的车辆,被称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车”。
在经济发达、车辆众多的佛山,街头“流浪车”随处可见,导致盗车案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今年三十岁的杨×保,就是经常“光顾”佛山“流浪车”的盗窃团伙主要成员,河南省淮阳县新站镇人。
数年前他混迹于南下民工之中来到深圳经济特区。
一九九六年,他与一帮不法之徒结成团伙,开始从事偷鸡摸狗的勾当。
一九九八年九月曾因盗窃销售摩托车被送劳动教养一年。
从劳教场所出来后,他不但不痛改前非,还变本加厉。
与老乡赵×鑫和广东惠东县人雷×忠等组成新的团伙,以深圳的出租屋、招待所为落脚点,白天睡大觉,深夜驾驶一辆桑塔纳轿车直奔佛山,凌晨时分疯狂盗窃佛山街头的“流浪车”,多数以暴力形式打开车门和车锁,有时一个晚上连续作案两三次,同伙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猛鬼”。
毒品家破人亡的例子【篇一:毒品家破人亡的例子】三口吸毒导致家破人亡戒毒所里婆媳痛陈毒害荆楚网消息()(记者)昨日,鄂州市内,禁毒支队在这里举行戒毒亲情劝教会。
深受毒品之害的高婆婆和她的儿媳用家破人亡的经历,告诫人们远离毒品。
高婆婆一家住在鄂州西山坡附近,她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儿媳先后染上赌瘾,其中一个儿子涉毒后犯罪被判死刑。
另一个儿子和儿媳汪某有10多年吸毒史,现正在接受戒毒。
面对10多名吸毒人员和50多名各迪吧的服务员,汪某哭诉自已的吸毒史。
第一次接触海洛英是1994年,那年她只有21岁。
10余年的吸毒生涯,令她丢了工作,为了筹毒资,她以贩养毒。
1998年被判刑半年,10多年间她4次。
汪某说,毒品害她失去了亲情友情,失去了健康,母亲在她被抓的当晚去世,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她想对所有的人说,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高婆婆流着泪说,毒品之害,她三天三夜说不完。
自已儿子和儿媳吸毒后,她就生活在恐怖中。
很多次,她曾想一死了之,可又舍不得几岁的孙子。
毒品让她失去了一个儿子,她不想再失去另一个。
这时比较典型的例子【篇二:毒品家破人亡的例子】(一)几位吸毒者家长的控诉被人们称为白色瘟疫。
染上这种瘟疫,不仅损害吸毒者自身的身心健康,殃及他们的家庭和亲属,而且也给社会带来灾难,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绝大多数吸毒者为获取毒品从事盗窃、抢劫、卖淫等违法犯罪活动。
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毁了自己的亲人和家庭。
不少吸毒者家长喊出了毒品,我们恨你的血泪控诉,喊出了救救孩子的社会呼声!下面,我们录下几位吸毒者家长的控诉,作为对白色瘟疫的警示:母亲的控诉刘大妈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好妈妈,街坊邻里都不得一致称道她持家有方。
她有两子一女,虽然收入不算多,日子还过得不错,但自从儿子染上了毒瘾之后,她家没个安宁了。
母亲节时,街道主任等人去看望她老人家,她老人家哭得泪人似的。
一位老志愿军的泪在那条老式胡同时,谁都知道李大叔是一位老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出生入死,至今右腿上不留有4块弹片、两处弹孔,是国家一级残废人员,人们教师称他为老英雄、老志愿军。
关于禁毒的真实案例近年来,我国在禁毒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缉毒力度加大,禁毒法规也日益健全。
然而,禁毒之路上仍充满艰辛和挑战。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真实案例,以期引起对禁毒事业的关注和反思。
案例一:某城市查获的大量毒品去年,某城市警方在一次打击毒品犯罪行动中查获了一起重大毒品案件。
经过缜密侦查,警方锁定了一个毒品窝点,并成功抓获了多名涉案人员。
在行动中,警方搜查到了大量的毒品,涉及的品种包括冰毒、海洛因等。
这次成功的缉毒行动为整个城市的禁毒工作注入了强心剂,也向毒品犯罪分子发出了明确的警示。
案例二:禁毒教育带来的启发在某中学举办的一场禁毒宣讲活动上,一名退休的警察讲述了他多年来从事禁毒工作的亲身经历。
他生动有趣地描述了与毒品打交道的危险和可怕,用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毒品的恶劣影响。
这场宣讲活动让学生们对毒品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也提高了他们的禁毒意识,使他们更能够坚守远离毒品的底线。
案例三:法律打击毒品犯罪的成效随着我国禁毒法规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毒品犯罪分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近年来,通过严惩毒贩、打击毒品制造、加大追赃力度等措施,禁毒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许多重要的毒品案件被成功破获,一批危害社会的毒贩被绳之以法。
这些案例的成功打击,有效震慑了毒品犯罪行为,为禁毒事业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
总结起来,尽管禁毒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真实而触动人心的案例所带来的教训。
禁毒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希望大家能增强禁毒意识,远离毒品,为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共同贡献力量。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避免恶习教学活动案例潍坊中学王海宁Ⅰ教学设计一、活动背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毒品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据1998年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有2100万人遭受可卡因和海洛因之害,有3000万人因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而受害。
中国西南边境毗邻世界最主要的毒源地"金三角"。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国际毒潮不断侵袭中国,过境贩毒引发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死灰复燃;吸毒人数持续上升,毒品案件不断增多,危害日益严重,禁毒形势严峻。
1999年,全国共查获毒品犯罪案件6.5万起,缴获海洛因5.364吨、鸦片1.193吨、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16.059吨,以及部分可卡因、摇头丸(MDMA)、大麻等,破案数和缴获毒品总量分别比1998年增加2.4%和33.6%。
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为52万,1999年为68.1万。
现有吸毒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0.54‰,吸毒人数中,吸食海洛因的占71.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2%。
截至1999年底,全国累计报告的1731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因静脉注射毒品感染的占72.4%。
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与毒品有关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国已由毒品过境受害国转变为毒品过境与消费并存的受害国。
二、案例描述:活动目标1、认识常见的毒品及其种类2、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3、增强禁毒意识,主动宣传和配合各种禁毒工作4、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活动准备在进行活动前,学生要多方面阅读有关毒品的书刊杂志,收集有关毒品的知识资料。
用电脑制作“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画,搜集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危害的典型事例注意事项: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全面突出重点Ⅱ教学实录一、课堂引入师:展示幻灯片中的视频:历史片《林则徐》详细描述国人因鸦片而昏昏欲睡和摇摇欲坠的过程给学生提问,看到这种场面你想的了什么?生:(发言)这是鸦片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禁毒小故事真人示例一、引言禁毒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了提高人们对毒品的认识和意识,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些真实的禁毒小故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例子,让更多的人了解毒品的危害,从而远离毒品。
二、禁毒小故事示例2.1 童年的梦想这是一个关于小明的故事。
小明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上大学非常困难。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结识了一个陌生人,这个人常常带着小明去参加一些聚会。
最开始,这些聚会只是普通的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活动渐渐变成了吸毒聚会。
小明对毒品毫无了解,一开始他只是因为想结交新的朋友而参加这些聚会。
然而,这些聚会上的人渐渐开始向他推销毒品。
由于他对毒品的无知和好奇心,他最终尝试了一次,不幸的是,这一次尝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吸毒很快让小明陷入了深渊,他的成绩下降了,身体变得龌龊不堪,经济状况也日益恶化。
最终,他辍学了,失去了成为医生的机会。
从此以后,小明的生活变得一片黑暗。
2.2 生活的重担这是一个关于李华的故事。
李华来自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母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很难负担。
李华渴望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家庭的命运。
在上大学的途中,李华结识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个赚钱的机会。
他们告诉李华,只要他帮忙传递一些东西,就能获得大量的报酬。
刚开始,李华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毒品,他只是认为这是一次赚钱的机会。
然而,当真相大白时,李华已经陷入了困境。
他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又意识到自己被卷入了毒品的漩涡。
他害怕报警,因为他知道这会给他和他的家人带来更大的麻烦。
最终,李华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去传递毒品,帮助贩毒者洗黑钱。
2.3 逃离毒品的牢笼这是一个关于王海的故事。
王海是一个瘾君子,曾经沉迷于毒品多年。
他的人生一度陷入了深渊,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甚至失去了亲人的信任。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结识了一个禁毒志愿者。
案例1、16岁的男孩小华虽然从小爱玩好动,但学习成绩还算不错。
这个年纪的孩子,爱打游戏机的挺多,小华也不例外。
一次,在游戏机房里,小华认识了一群“哥们”。
他们掏出一种白色粉末,围坐在那里吸,一副“飘飘欲仙”的样子,一下子就引起了小华的好奇。
当“哥们”怂恿他尝一口时,小华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手。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后来,为了弄钱吸毒,小华开始学会说谎,学也没心思上了,甚至骗起低年级同学的钱。
这个小小年纪的“瘾君子”让我们在叹息之余,更为他对毒品的不设防而痛心。
案例2:庆生,17名青少年聚在一起吸毒1月5日22时许,天元区栗雨派出所接群众举报,在天元区一农家乐别墅内,17名青少年聚众吸食毒品,有的还是在校学生。
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只见餐桌上摆着自制的吸食麻古的工具和包装毒品的塑料袋。
这些人精神亢奋,笑声不断。
经调查得知,当天是胡某20岁生日,他包下了这座农家乐别墅,请“兄弟们”吸食麻古。
经审查,17名男子最小的才16岁,就读于市某职业学校,在学校是班长,家境不错。
他表示,没接触过麻古,是第一次尝试。
禁毒经典事例
禁毒经典事例之一:天津女孩的自白。
据报道,一名叫小娜的天
津女孩因嗑药失去了自我,最终被“毒瘤”毁掉。
小娜的母亲在向媒
体讲述女儿的遭遇时表示,女儿从小学就开始吸毒,初中毕业后又离家,四处流浪,到处乞讨,最终在被警方抓获时,身体已经“被药毁掉”。
小娜的亲人们都对她十分心痛,希望这个故事能够教育更多的
人不要沉迷于毒品之中。
禁毒经典事例之二:上海市的禁毒扫黑行动。
上海市公安局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执行一项名为“扫黑除恶”的行动,该行动旨在打
击毒品犯罪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据上海市公安局的报告,这项行动
已经抓捕了成千上万的涉毒嫌疑人,收缴了大量的毒品、钱财和财物,并取缔了众多的制贩毒窝点。
这项行动的成功表明,只要有决心和信心,禁毒工作是可以做到的。
禁毒经典事例之三:青年戒毒人员的自述。
一位名叫王先生的戒
毒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在年轻时曾沉迷于毒品,以为毒品
可以带来快感,却前一天不断去寻找。
最终,他费尽周折才戒掉了毒瘾,深深感觉到了毒品的危害性。
他希望年轻人能够远离毒品,珍惜
自己的健康和前途。
关于青少年吸食毒品案例青少年是青春期的年龄段的人。
青春期是儿童转变成人角色的过渡时期,青少年一般是指自上初中到高中毕业,初中阶段:13-15岁、高中阶段:16到成年,要经历6年时间的中学阶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青少年吸食毒品案例【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少年吸食毒品案例篇1 吸毒诱因之一:无知好奇。
一项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在不知道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
有位青年董某,听说毒品能让人舒经活络,便萌生了试一试的念头。
岂料,再也不能自拔。
最终,他为筹集毒资而抢劫出租车,被绳之以法。
由于对毒品的无知,有的女孩子听说吸毒可以减肥,竟信以为真,结果生命逝去的速度比体重减轻的速度还要快。
抱着“找一下吸毒的感觉”、“抽着玩玩”、“尝尝新鲜”等念头,一些青少年认为“我只想知道吸毒是怎么回事”、“我不信它有那么神”、“吸一口不要紧”等心态,在毒品面前放任自己的好奇心,就好比在悬崖边抬脚试探崖底有多深一样危险。
北京的花季少女刘某,一向活泼好学,还是高三年级的团干部。
她知道自己的一位同学吸毒之后非常好奇,从打听同学吸毒后的感受开始,逐渐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最后,也尝试起吸毒。
第一次吸毒后,她的感觉并不好,她详细地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感觉。
但是,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她就再也无法控制自己。
结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辍学出走,为筹集毒资进了歌舞厅,直到被送进强制戒毒所。
吸毒诱因之二:上当受骗。
有不少青少年是在不知情的状态中被毒贩诱骗而吸毒的。
毒品贩子为躲人耳目,同时为了“以贩养吸”,往往设下陷阱,把青少年一个个拉下水。
这些陷阱有花言巧语、请客吃饭、递烟、诱骗服用掺有毒品的食物饮料等。
青少年常常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
毒贩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六亲不认,更何况牺牲少年儿童!广州的高二学生李某,无意间碰到原来的一个邻居,那个邻居其实是个毒贩。
李某被毒贩拖着进了饭馆,两扎啤酒下肚,二人无话不谈。
关于毒品的事例简短毒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物质,它们会对个体、家庭和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下面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展示毒品的危害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事例一:小明的悲剧小明是一个初中生,他从小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
因为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监管,他渐渐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开始他只是好奇尝试一些新奇的东西,但很快他就被毒品的快感所吸引。
最初,他只是偶尔吸食大麻,但很快他变得对这种效果不再满足,转而尝试更强烈的毒品。
最终,他沦为了一个吸食冰毒的重度瘾君子。
毒品逐渐摧毁了他的身体和思维能力,他变得越来越瘦弱,丧失了对生活的兴趣。
最终,小明因为吸食毒品而丧命,他的家庭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事例二:家庭的破裂张大姐是一个家庭主妇,她的丈夫在外打工,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孩子。
然而,张大姐的生活被丈夫的吸毒问题彻底颠覆了。
丈夫因为工作压力和社交圈的影响开始吸食毒品,而他很快沉溺其中。
他的吸毒问题导致了家庭的破裂,他变得精神不稳定,常常对张大姐和孩子们进行家暴。
张大姐为了保护自己和孩子们,不得不离婚,但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她不得不独立承担起养育孩子和维持生计的责任,而丈夫因为吸毒问题也失去了工作。
这个家庭因为毒品而分崩离析,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事例三:社会的腐败在一个城市的某个社区里,毒品贩子们通过各种手段将毒品销售给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在接触毒品后很快就沉迷其中,他们的生活开始逐渐走向堕落。
他们不再上学,也不寻找工作,而是整天沉迷于吸食毒品。
他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不法,他们卷入了偷窃、抢劫、贩毒等犯罪活动中。
整个社区的治安状况急剧恶化,居民们不敢出门,生活在恐惧之中。
社会秩序的崩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下降都是毒品带来的恶果。
以上的事例只是毒品问题导致的一小部分灾难性影响的缩影。
毒品不仅仅摧毁个体的身心健康,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警惕毒品的危害,避免接触和滥用毒品,并且积极参与毒品预防和戒毒工作,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没有毒品的健康社会。
吸毒者的案例吸毒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对个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威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各种吸毒者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令人震惊,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吸毒的危害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吸毒者的案例。
第一位吸毒者是小明,他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他因为好奇尝试了毒品,最初只是偶尔尝试,但渐渐地他变得对毒品上瘾,最终导致了学业的失败和人际关系的破裂。
他的家人和朋友为他的堕落而痛心,他自己也深感懊悔和无助。
最终,他在家人的支持下接受了戒毒治疗,虽然戒毒的过程艰辛,但他最终走出了毒品的阴影,重新振作起来。
第二位吸毒者是小红,她是一个家庭主妇。
因为家庭琐事和生活压力,她产生了对毒品的依赖,最初只是为了解压和放松,但渐渐地她变得对毒品无法自拔,甚至因为毒品而忽略了家庭和孩子。
她的丈夫和家人为她的变化感到痛心,他们尝试劝说和帮助她戒毒,但效果甚微。
最终,她因为毒品而遭受了身体健康的严重损害,也失去了家庭的支持和关爱。
第三位吸毒者是小华,他是一个年轻的职场新人。
在工作中,他因为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矛盾而开始接触毒品,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困扰和忘却烦恼,但渐渐地他变得对毒品上瘾,最终导致了工作的失败和人际关系的破裂。
他的同事和领导为他的变化感到震惊和无奈,他自己也深感懊悔和无助。
最终,他因为毒品而失去了工作和社会地位,也遭受了家人和朋友的冷漠和抛弃。
以上这些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吸毒的危害性。
吸毒不仅会摧毁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也会摧毁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因此,我们要警惕吸毒的危害,不仅要加强对吸毒者的帮助和教育,也要从源头上预防吸毒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让每个人都远离毒品的危害。
希望这些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警示和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毒品,远离吸毒的危害。
甘肃高院发布毒品犯罪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1.06.25•【分类】新闻发布会正文全省法院毒品犯罪案件典型案例(2021.6.25)案例一牟麻乃贩卖毒品案【基本案情】2012年8月,被告人牟麻乃伙同罗春香(已判刑)从缅甸毒贩处购买毒品海洛因,牟麻乃指使其弟牟哈比布(已判刑)在缅甸作人质。
罗春香与牟麻乃表弟牟强在云南省大理市接取到毒品后藏匿于罗春香事先租赁的房屋。
后牟麻乃又指使其堂弟牟合麦的(已判刑)到大理市从罗春香处接取毒品后向他人贩卖。
同年11月,罗春香携带毒品海洛因与牟合麦的交接时被公安人员抓获。
查获毒品海洛因共计50445克。
案发后,牟麻乃在逃,被公安机关上网追逃。
2017年5月,被告人牟麻乃又伙同熊天美(已判刑)电话联系缅甸毒贩杨某某(在逃)贩卖毒品。
杨某某雇用杨志勇等四人(均已判刑)将毒品海洛因39890克运送至甘肃境内后,被公安人员查获。
【裁判结果】本案由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认定被告人牟麻乃贩卖毒品海洛因共计90335克,构成贩卖毒品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经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准,已对罪犯牟麻乃依法执行死刑。
【典型意义】近年来,全省人民法院在审理毒品案件中,始终围绕国家禁毒工作大局,贯彻落实国家禁毒工作部署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毒品犯罪依法从严惩处,坚决打击毒枭、职业毒犯、累犯、毒品再犯及大宗毒品犯罪分子,切断毒品来源,坚决遏制毒品犯罪蔓延势头。
牟麻乃跨境贩卖毒品90335克,毒品数量特别巨大,为我省毒品犯罪审判史上毒品数量最大的案件。
牟麻乃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对其依法适用死刑,体现了罪责刑相一致的刑法原则,更体现了人民法院对此类跨境源头性毒品犯罪的严惩立场。
案例二马福胜贩卖、运输毒品案【基本案情】2016年3月下旬,被告人马福胜指使马福华、马五麦勒(均已判刑)从甘肃省前往云南省伺机接运毒品。
有关吸毒的案例吸毒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危害了个体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来探讨有关吸毒的问题。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名叫小明的年轻人。
小明是一个家境优渥的孩子,但他在上大学后接触了毒品,并逐渐沉迷其中。
最初,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对毒品产生了依赖。
他开始逃课、逃家,甚至偷家里的财物来换取毒品。
最终,他不仅因为吸毒被警方抓获,还因为犯罪行为而被判刑。
他的父母痛心地发现,原本未来一片光明的孩子竟然堕落到如此地步。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名叫小红的女孩。
小红是一个家境贫困的孩子,她在家庭的压力下开始接触毒品。
她觉得毒品可以帮助她忘记生活的苦难,于是便沉迷其中。
她为了获取毒品,不惜放弃学业,甚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
最终,她因为吸毒而身体垮掉,无法自理。
她的家人悲痛欲绝,后悔当初没有及时发现并帮助她摆脱毒品的诱惑。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名叫小华的青年。
小华是一个有着光明前途的年轻人,但他在朋友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毒品。
最初,他并不觉得吸毒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时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毒品,生活也变得一团糟。
最终,他因为吸毒而失去了工作,家庭也岌岌可危。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努力戒毒,重新振作起来。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吸毒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家庭、社会的问题。
吸毒不仅会毁掉一个人的未来,也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警惕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珍爱自己的生命和未来。
在社会层面,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对吸毒问题的宣传和防治力度,帮助吸毒者戒毒,重返社会。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遏制吸毒问题的蔓延,让更多的人远离毒品,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吸毒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也明白了预防和治理吸毒问题的重要性。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追求健康和幸福。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避免恶习教学活动案例潍坊中学王海宁Ⅰ教学设计一、活动背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毒品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据1998年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有2100万人遭受可卡因和海洛因之害,有3000万人因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而受害。
中国西南边境毗邻世界最主要的毒源地"金三角"。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国际毒潮不断侵袭中国,过境贩毒引发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死灰复燃;吸毒人数持续上升,毒品案件不断增多,危害日益严重,禁毒形势严峻。
1999年,全国共查获毒品犯罪案件6.5万起,缴获海洛因5.364吨、鸦片1.193吨、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16.059吨,以及部分可卡因、摇头丸(MDMA)、大麻等,破案数和缴获毒品总量分别比1998年增加2.4%和33.6%。
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为52万,1999年为68.1万。
现有吸毒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0.54‟,吸毒人数中,吸食海洛因的占71.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2%。
截至1999年底,全国累计报告的1731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因静脉注射毒品感染的占72.4%。
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与毒品有关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国已由毒品过境受害国转变为毒品过境与消费并存的受害国。
二、案例描述:活动目标1、认识常见的毒品及其种类2、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3、增强禁毒意识,主动宣传和配合各种禁毒工作4、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活动准备在进行活动前,学生要多方面阅读有关毒品的书刊杂志,收集有关毒品的知识资料。
用电脑制作“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画,搜集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危害的典型事例注意事项: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全面突出重点Ⅱ教学实录一、课堂引入师:展示幻灯片中的视频:历史片《林则徐》详细描述国人因鸦片而昏昏欲睡和摇摇欲坠的过程给学生提问,看到这种场面你想的了什么?生:(发言)这是鸦片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师:(点评)同学们说的很好,清朝末期,中华民族饱受毒品的侵害。
虽然林则徐虎门销烟过去了170年,在当今社会,毒品还是屡禁不绝,不仅毁灭自己,还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师:据调查资料显示毒品已经使世界1000万人丧失了劳动能力。
因为吸毒,每年有10万人死去。
毒品已成为当今世界与恐怖主义、艾滋病并列的人类三大公害之一。
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尤其是青少年更是最大的受害者。
1987年6月12—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禁毒会议,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
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通过了《政治宣言》,宣布世界各国在毒品问题上负有“集体责任”。
会议还确定今后每年的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毒品以及它的危害性。
师:请学生举例毒品的危害。
师:展示课件(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摇头丸、可卡因、病毒)让学生认识毒品A:当中国女足以0:1的比分惜败于挪威,不得不退出2007年女足世界杯4强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黯然伤神,为铿锵玫瑰的过早凋零而深深的遗憾。
B:中国男足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冲击亚洲走向世界未果,令我们每一个中国球迷扼腕叹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A:当意大利人在捧得世界杯之后又在可以说是世界最高水平的欧洲杯中再尝胜果时,我们不得不为意大利人的骄傲和勇气所折服。
B:面对巴西球星们的巨人风采,在享受他们“艺术足球”带给我们美感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巴西人精湛的球艺。
A:种种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同样的名字——足球。
B:今天,我们这堂课的中心也是足球。
A: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又一次直面足球让我们认识足球的同学再一次感受足球,享受足球,让我们还不了解足球的同学认识足球,关注足球。
(二)足球知识竞赛B:这次活动的形式是这样的:各位同学手里都有一面不同颜色的小旗(随机),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分成四个小组。
四个小组在待会的竞赛中展开竞争,最后哪个队所得分值最高即为优胜队,对优胜队及其他各组中表现优秀的队员,我们会给予适当的奖励。
A:下面我来介绍参加本次活动的评委(王老师、窦老师、韩老师、徐老师、李老师)大家欢迎……B:下面我们将进行第一项活动——抢答赛。
要求在主持人宣布“开始”后抢答,提前抢答扣10分,答对一题得10分,这次活动主要看大家的足球知识和反应能力怎样。
(试题是足球常规知识,世界和中国著名球星,世界杯及五大联赛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A:紧张而又刺激的“抢答赛”结束了,看来同学们对足球的了解还是很深刻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各队的得分情况……好!希望胜者继续努力,再创辉煌,暂时落后的队发扬拼博精神,就像驰骋在绿茵场上的球员一样奋起直追,不甘人后。
(三)解说比赛B:好,下面我们将进行的活动叫做“我也来当解说员”,一场精彩的球赛当然离不开球员的表演,但解说员的妙语、激情可以锦上添花,他们的解说弥补了电视转播的不足,让我们对比赛现场有一种如身临其境之感。
下面我们将播放四段国内联赛的录相,每段为2分钟,每队派一人对比赛情况进行解说,我们将根据解说情况评定等级,分别为20、15和10分。
A:在比赛前,我们先请王老师进行一次示范表演及讲解足球,解说员应注意的事项。
大家欢迎……B:谢谢王老师,下面比赛开始……B:真是精彩极了!球员的表演叫人叹服,各位的妙语连珠,才思敏捷,令人叫绝,让我们再一次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好,我们再来看看各队得分情况,哇!令人欣喜的是,原来落后的白队现在已经赶到前面来了,大概是受了足球精神的鼓舞吧!A:我感觉到现在空气中都有股火药味了,我们是不是该轻松轻松了?B:我也有同感,每一届世界杯都有一支流传甚广,久唱不衰的会歌,比如法国世界杯会歌,它那震憾人心的激情,即使是不懂足球的人也会被深深感染,下面,让我们共同演绎这支如雷贯耳的歌曲……(四)裁判知识竞赛A:轻松了一会,正如球员进行了短暂的“中场休息”,我们又该进入剑拨驽张的竞争中了……B:每一场比赛的控制者其实不是球员,而是绿茵场上的法官—裁判。
是他们掌握着整场球赛的节奏,他们针对球员的表演作出及时的判决,球员则根据裁判的手势来作出相应的反应。
下面我们将请各组派一名代表上来作出一种裁判常用的手势,要求另一组队员来判断手式的意图,答对可得10分,答错不得分……A:足球场上的学问真大,通过这次活动,我又增长了不少知识。
我们再来看看各队得分情况……(五)辩论赛B:下面,我们将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每两组一个辩题,评委根据各小组表现评定等级甲等20分,乙等15分,时间为4分钟。
下面红方和白方开始辩论,辩题为:红方;中国足球聘请外援利大于弊。
白方:中国足球聘请外援弊大于利。
开始……A:真是伶牙俐齿,咄口逼人。
请评委亮分……B:下面黄队和绿队开始辩论。
假如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而今天晚上又有一场非常精彩对中国又非常重要的球赛,请大家围绕这场球赛,说该不该看,展开辩论。
黄队:我们该看这场球赛。
绿队:我们不该看这场球赛。
A:确实,学习于我们十分重要,而足球又是我们的至爱,熊掌和鱼翅可不可以兼得呢?下面请听听评委们的看法……B:谢谢评委老师们的教导。
请为黄队和绿队亮分……A:经过这轮争夺,各队比分又不同了,让我们一起看看各队的得分……(六)小品《父子球迷》B: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为足球欢乐,为足球悲伤,他们为足球茶饭不思,他们为足球彻夜难眠。
他们就是对足球如痴如醉的球迷。
下面请看这一对球迷父子。
(表演小品《父子球迷》。
)A:中国的球迷太叫人感动了。
我们有这样热心的球迷,就不怕我们中国的足球没希望了,也希望我们中国的球员们不要辜负了广大球迷们的良苦用心。
(七)自由发言B:好,下面我们进行本次活动的最后一项竞赛——自由发言,主题为“我谈中国足球的出路”,时间为4分钟。
各组自由发言,评委根据发言情况评定等级,分别为20、15、10分。
……A:中国足球太需要我们的支持和理解了,中国的球迷也太渴望有一次振奋人心的消息了,这重任或许会要落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了。
我们也希望我们每一位都来为中国足球添砖加瓦,争取为中国足球早日辉煌,贡献我们的力量。
B:请评委最后一次亮分。
我们再看看各组得分的情况……A:也请其它各组推选一名表现优秀的队员。
B:请评委老师给获胜队和优秀队员发奖。
A:再一次感谢评委老师的教诲和辛劳,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A、B:愿中国足球早日腾飞……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自己编写的,我认为选材比较合理:它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学起来容易好懂,实践起来可行。
整节课学生都沉浸调查分析、积极思考的欢乐中,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
整堂课都让学生“动”起来,从嘴、眼、手、脑都一起参与到课堂中。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课改新思想。
收获1、体育课是活动课,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是第一位的,理论结果应该是第二位的。
在活动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学生能不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活动。
2、收获情感,感受自信。
发表评论:创设活动化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