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参赛教案修改后
- 格式:doc
- 大小:207.00 KB
- 文档页数:2
《搭石》教案设计泸州市叙永县两河镇中心校谢娴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
三、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及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来感悟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感悟课文内容,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课件出示书中插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Ⅰ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一年级2、学科:英语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⑴自读课文圈出本课的新单词。
⑵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农场图画。
Ⅱ教学课题:外研社(一起点)第二册Module5 Unit1 They’re cows.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5个新单词的准确读音,以及它们的复数读音。
并能准确运用句型“W hat are they? They’re…”2、能力目标学会用句型What are they ?来询问多个物体的名称,并会相应地用句型They’re … 来描述多个物品的名称。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5个新单词的读音,特别是复数单词的读音。
2、难点:单词和句型的正确运用。
教具准备单词卡片、点读笔、多媒体课件Ⅲ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的第二册。
在本课里学生要学习有关农场的单词:farm, cow, pig, chickens, egg 及复数形式,两个句型:What are they? They’re cows.本课的内容在全册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为此前学生曾学习了有关对复数物品提问的句型、如:What are these?这些知识可以在本课中得到复习,而后学生可以将本课学到的知识为新知的学习起到拓展的作用。
一年级的孩子们因为才接触到英语学习,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良好。
但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在课堂上的自律能力较差,比较好动,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Ⅳ教学方法多媒体助学Ⅴ教学过程Step 1 Warming up教师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并跟唱歌曲: HEADS SHOULDERS! 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Step 2 Lead -in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农场的图片农场图片,问学生”What’s this?”。
杜甫《登高》参赛教案第一章: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
强调杜甫在唐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引入《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2 课程目标理解杜甫及其《登高》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分析《登高》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二章:诗歌意象分析2.1 意象的概念解释解释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2.2 《登高》中的主要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山水、秋风、落木、长江等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第三章:诗歌情感解读3.1 情感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强调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表达内心世界的关键。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3.2 《登高》中的情感解读分析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悲秋之情等。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产生共鸣。
第四章:诗歌哲理探讨4.1 诗歌哲理的意义解释诗歌哲理是诗歌的深层次内涵,是诗人的思考和启示。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发现和思考哲理。
4.2 《登高》中的哲理探讨分析诗中的生命无常、人生苦短等哲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其人生智慧和人文素养。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教学方法与策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5.2 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授、意象分析、情感解读、哲理探讨、课堂小结。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创意写作等。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评估6.1 教学目标细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
强调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达到的诗歌鉴赏和人文素养水平。
6.2 教学评估设计设计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等评估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M4U1 Maybe I’ll be a writer.【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单词:writer,future,policeman,footballer, film star;语句:What will you be?Maybe I’ll be a writer.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自己喜爱的工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教学内容】《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六册 Module4 Unit1【教学重点】学习用What will you be? Maybe I’ll be…谈论梦想。
【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
【设计理念】本课以谈论梦想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态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会用will谈论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启发学生,引发其思考,活动层层深入,紧密衔接,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准备】CAI,卡片,录音机,磁带【学生分析】学生以前接触过will,但只是停留在最基础的阶段,对其用法不是很清晰,还缺乏系统化、条理化。
I、Preparation1、Greeting:T: Class begins.Ss: Hello, teacher.T: Hello, boys & girls.2. Sing a song “the doctor on the bus”3. Look and say.T: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says the words.teacher, doctor, nurse, taxi driver, pilot, bus driver, (每个单词读两遍)设计意图:在复习职业名称的同时,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Ⅱ.PresentationT: Boys and girls , look at this picture, who’s he?What does he do?Ss: He’s Bai Qiuen. He’s a doctor.T: He helps people. Who is he?S: He is Lu Xun.T: As we know, He is a famous writer.(教授writer)A writer writes books.T: Do you know any other writer?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初步了解今天要学的知识。
参赛教学设计范文题目:设计一个参赛教学活动,探索太阳系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行星系,是我们了解宇宙和地球的起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太阳系的奥妙。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热身活动(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太阳系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太阳系的了解,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2.太阳系的组成(20分钟):-教师分享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地球的卫星和小行星带。
-教师播放对应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对太阳系做一个直观的了解。
-学生小组讨论,整理出太阳系的组成要点。
3.太阳系的特点(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太阳系的一些特点,如行星的公转和自转、地球的四季变化等。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通过模拟行星的公转和自转,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出太阳系的特点。
4.制作太阳系模型(3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材料,如纸板、颜料、针线等。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学的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制作太阳系模型。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5.太阳系的探索(20分钟):-教师介绍人类对太阳系进行探索的历史和成就,如航天器的发射、宇航员的太空行走等。
-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了解目前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进展。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太阳系探索的想法和梦想。
三、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评估(20分钟):-学生小组进行太阳系模型展示,并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包括准确性、创意性和实用性。
2.反思和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太阳系的知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1.电脑、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活动教案修改稿范文活动名称: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训练一、活动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
2.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和理解。
3.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享,增强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二、活动内容:1.自我认知训练-提供自我认知问卷,让学生填写并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个人价值观等。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认知结果,并相互交流、反馈。
2.情绪管理训练-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情绪类型,并学习情绪的表达与管理技巧。
-进行情绪管理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演练来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
3.互助活动-进行情感交流的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困惑,并得到其他学生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小组协作的小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并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三、活动流程:1.自我认知训练(20分钟)-分发自我认知问卷给学生,让他们填写并思考相关问题。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认知结果,其他组员提出问题或给予建设性的反馈。
2.情绪管理训练(30分钟)-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情绪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指导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进行深呼吸、放松技巧等。
-分组进行情绪管理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来解决情绪管理问题。
3.互助活动(40分钟)-进行情感交流的小组讨论,每个学生有5分钟时间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困惑,并得到其他组员的支持和理解。
-安排小组协作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中的情绪管理训练来提升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4.总结和反思(10分钟)-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反思。
-教师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指导建议和引导学生思考。
四、活动评估: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收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3.结合学生填写的自我认知问卷和案例分析结果,评估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情况。
普车参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普通车床的基本结构、功能及操作方法;(2)培养学生掌握普车加工的基本技巧,提高加工质量;(3)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参赛技巧和心理素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普车操作的基本步骤;(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组织模拟比赛,提高学生的参赛能力和心理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制造,乐于从事普车加工工作的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普通车床的基本结构及功能(1)车床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2)车床的调节与操作方法。
2. 普车加工的基本技巧(1)刀具的选择与安装;(2)工件的装夹与找正;(3)加工参数的选取与调整;(4)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 参赛技巧与心理素质培养(1)参赛前的准备工作;(2)比赛过程中的策略与心态调整;(3)比赛结束后的总结与反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普通车床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普通车床的基本结构及功能,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车床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普车加工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学生的安全。
5. 比赛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比赛,培养学生的参赛技巧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普通车床基本结构、功能的掌握程度;普车加工的基本技巧;参赛技巧和心理素质。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实践操作、模拟比赛等形式进行评价。
3.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实践操作、比赛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普通车床操作手册、参赛技巧指南等;2. 实物:普通车床、刀具、工件等;3. 图片:车床结构示意图、加工过程图等;4. 辅助工具:测量工具、防护用品等。
教学比赛参赛课程教案(范本一)主讲人: XX老师职称: 助理教授所在单位: XX学院教学比赛参赛课程教案(范本二)主讲人: XX老师α(或以β0表示)的意义:截距(intercept, constant);X=0 时,Y 的平均值;α的单位与Y 的相同;当X 可能取0时,α才有实际意义。
β(或以β1~k表示)的意义:总体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直线的斜率(Slope),X 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Y 平均改变β个单位。
β>0,Y 与X 呈同向线性变化趋势;β<0,Y 与X 呈反向线性变化趋势;β=0,Y 与X 无线性回归关系,但不表明没有其他关系。
β的单位为(Y 的单位/X的单位)。
回归方程:针对重点三:模型的拟合优度用什么指标来比较?教师先阐释模型的拟合优度的意义和重要性,透过图示引发学生思考计算线性回归的拟合优度。
|Y XXμαβ=+为估计值,称为残差:点到直线的纵向距离。
:残差平方和 (residual sum of squares)。
综合表示点距直线的距离。
最小二乘原则:残差平方和是最小的原则。
回归效果的评价指标:决定系数。
定义为回归平方和与总平方和之比,记为R2,无量纲,取值在0到1之间;Y 的总变异中回归关系所能解释的百分比;拟合优度指标;当两变量都为随机变量时,决定系数等于相关系数的平方。
标准化回归系数:对X 和Y 分别进行标准化变换后求回归,所得的回归系数等于相关系数。
针对难点一:对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何进行专业的解释?透过实例具体说明截距和斜率的关键意义,搭配循序渐进使用板书结合散点图和回归线,在图上描绘解释变量对反应变量的专业解释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在书上总结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的计算公式。
针对难点二:何时需要考虑使用回归分析?如何思辨及应用于卫生政策与管理上?首先,提醒学生应用回归分析时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必须了解如何正确选择解释变量和反应变量。
说不尽的“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起始课教案【活动名称】说不尽的手【创意说明】一个人的手或手势蕴含着丰富的个性特征,能传递细腻的思想感情,许多作家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来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其艺术效果也往往让人惊叹。
中学(初中)语文课本里也有许多描写“手”的文字,如果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文段,那么,至少可以组建一个关于“手”的文库,把这些语段进行整理探究,形成一个探究主题,一定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收集整理关于“手”的信息,甚至关于“手”的结构、关于“手相”的秘密也是可以去探究的……那“手”里必定是一片绚丽多彩的风景。
【教学目标】1.收集整理课本和课外读物中关于“手”的语段或句子,了解“手”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学生对与“手”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更广泛的积累。
2.在收集中理解,在理解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探究成果。
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注重合作与探究。
3.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试着从“手”的某个角度探索“手”在生活中、文学作品中的独特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语文探究素养。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
【活动过程】活动起始课一、激趣二、探究什么?——确定活动的课题以“的手”为题开展这项活动,先确定你选定的范围。
活动一:生活中的手:1、普通人的手,让我们讲讲关于‚手‛的故事。
2、其他职业的手作业:1.请紧握父亲或母亲的手,用一分钟的时间去静静的感受,并与他们聊聊关于手的话题,把你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2.用心观察或感受你身边的‚手‛——不同职业的手,感受他们的生活,采访他们练就手艺的过程,用你的文字或照片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
活动二:文字里的“手”1.我们的手及其灵活,可以做无数的动作:2.这些动作有时候也可以是人物心理的外在表现:片段一: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把栏杆拍遍》的作者辛弃疾,以及诗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心境。
2.2 诗文内容:讲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文的主题、意境、情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3.2 教学难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和《把栏杆拍遍》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讲解:详细讲解诗文的内容,分析诗文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5.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6.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6.3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古典文学的热爱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文本资源:《把栏杆拍遍》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7.2 图像资源:与诗文相关的图片、画作等。
小学体育参赛教案模板
年级:一年级
教材内容:《跳绳》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3. 通过对跳绳活动的参与,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跳绳的基本技巧
难点:跳绳的组合动作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1. 热身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慢跑,活动全身关节。
2. 引入主题:讲解跳绳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技能学习(15分钟)
1. 讲解跳绳的基本技巧:摇绳、跳跃、转身等。
2.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跳绳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组合动作:引导学生进行跳绳组合动作的练习。
三、游戏环节(10分钟)
1. 跳绳接力赛: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跳绳接力比赛。
2. 比赛规则:每组学生按照顺序跳绳,最快完成的小组获胜。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学生展示:邀请部分学生进行跳绳表演。
2.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优秀学生。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练习跳绳,提高跳绳水平。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跳绳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掌握了跳绳的基本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在游戏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
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与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参赛比赛的基本流程、规则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比赛、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参赛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参赛比赛的基本流程、规则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在比赛中发挥团队协作,取得优异成绩。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比赛相关资料、模拟比赛场地、奖品等。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比赛项目,准备参赛作品或队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参赛比赛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参赛比赛有哪些流程、规则和技巧?(二)新课讲解1. 介绍参赛比赛的基本流程:报名、准备、比赛、总结。
2. 讲解比赛规则:公平、公正、公开,尊重对手,团结协作。
3. 介绍参赛技巧:心理调适、时间管理、团队协作等。
(三)模拟比赛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模拟参赛比赛的过程。
2. 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项目,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讨论与交流1. 各小组分享模拟比赛的经验和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提高参赛能力,分享成功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参赛比赛的重要性和技巧。
2. 学生进行反思,提出自己在参赛比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参赛比赛的心得体会。
2. 搜集有关参赛比赛的资料,为下次课程做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参赛比赛的基本流程、规则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模拟比赛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心理素质等方面。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如心得体会、资料搜集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