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唐语林》附答案及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唐语林|苏世长讽谏》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苏世长讽谏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
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
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选自《唐语林》)注:①畋:打猎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附录:文言文译文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
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
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
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
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乐工罗程》译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选自《唐语林》乐工罗程作者:王谠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演奏音乐的乐师罗程,擅长弹奏琵琶,技艺成为天下第一,能够变换创作出新颖的乐曲。
他们唐武宗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凭仗着皇上的恩宠,自己骄横放肆。
唐宣宗初年又召他到宫廷演奏。
罗程已经深知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自己研习音乐尤其刻苦。
时常皇上命令罗程依照格律为妃嫔作歌伴奏,罗程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曲使皇上动情,因此罗程得到了宣宗皇帝的宠幸。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
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
宣宗初亦召供奉。
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
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
一天,罗程果然因为瞪眼一类小小的怨仇杀死了人,皇上大为震怒,立即命令赶出宫廷,押付他到京地城衙门依法处治。
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
其他乐工们因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人能比,便想要以此触动皇上怜悯的心意。
适逢皇上到皇宫花园中去,音乐将要演奏,乐工们便在乐队席座的近旁安设了一个虚设无人的座位,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
乐工们排列成队,走上前来,连连叩拜并痛哭流涕。
皇上说:“你们这些人干什么呀?”众乐工向前来说道:“罗程对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无论怎样都不能赦免。
然而我们这些臣民们怜惜罗程天下第一的技艺,不能得以永远侍奉给皇上,因此把这件事,当成为内心的遗憾。
”皇上说:“你们这些人,所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所注重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时代所制定的法律啊。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唐语林|苏世长讽谏》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苏世长讽谏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
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
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选自《唐语林》)注:①畋:打猎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附录:文言文译文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
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
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
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
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
原文:唐世风俗,虽尚奢侈,然士大夫家亦颇知节俭。
故唐太宗尝曰:“吾常以俭德化天下,故能致天下之治。
”太宗之子高宗亦言:“吾虽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然吾知稼穑之艰难,故能体恤民情。
”时人闻之,皆以为名言。
又,唐太宗尝令学士杜如晦草《帝范》一书,以示后世。
书中言:“朕常思古之圣君,如尧、舜、禹、汤,皆以俭德化民,故能成大业。
今吾欲效之,故勤于俭约,以示天下。
”杜如晦对曰:“陛下之俭,诚可嘉也。
然臣恐陛下之俭,过于勤俭,反失俭之真意。
俭,德之恭也;勤,德之劳也。
恭则不骄,劳则不惰。
陛下若能恭以持俭,勤以持劳,则天下之治,可期矣。
”太宗闻之,笑曰:“如晦之言,诚有益于朕。
朕今当以此自勉,且令后世子孙知吾所以勤俭之故。
”于是,太宗下令,宫中一切用度,皆从俭约。
自是之后,唐室之俭,遂为世所称。
译文:唐代的风俗虽然崇尚奢侈,然而士大夫之家也颇能节俭。
因此,唐太宗曾说过:“我常常以节俭的德行教化天下,所以能够达到天下大治。
”太宗的儿子高宗也说过:“我虽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手中,但我深知耕作的艰难,因此能够体恤民情。
”当时的人们听到这些话,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又有一次,唐太宗让学士杜如晦撰写《帝范》一书,以示后世。
书中说:“我常常思考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他们都以节俭的德行教化百姓,因此能够成就大业。
现在我想效仿他们,所以勤于节俭,以示天下。
”杜如晦回答说:“陛下您的节俭确实值得赞扬。
但我担心陛下过于勤俭,反而失去了节俭的真意。
节俭,是德的谦恭;勤勉,是德的勤劳。
谦恭则不骄傲,勤劳则不懈怠。
陛下如果能以谦恭的态度坚持节俭,以勤劳的态度坚持勤劳,那么天下的大治,就可以期待了。
”唐太宗听后笑着说:“如晦的话,确实对我有益。
我现在应当以此为勉,并且让后世子孙知道我之所以勤俭的原因。
”于是,唐太宗下令,宫中的一切开支,都要从节俭开始。
从此以后,唐朝的节俭之风,便被世人称道。
文言文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沧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炒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山中人王维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故山殊.可过(2)憩.感配寺(3)与山僧饭讫.而去(4)北涉.玄灞(5)多思曩昔.(6)倘能从.我游乎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下:近腊月下.与月上下.(2)之: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2)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3)非子天机清炒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4.下列能表现冬日清丽的一组句子是()①清月映郭②辋水沦涟,与月上下③景气和畅④露湿青皋⑤步仄径,临清流也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③D.③④⑤5.在这封书信中,第二自然段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试举例说明。
6.试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
【答案】1.(1)很(2)在……休息(3)完(4)渡(5)从前(6)跟从2.(1)末尾由高处到低处(2)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3.(1)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2)多次想起从前你我手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3)如果你不是天性与众不同的话,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4.C5.从视觉方面写,如“清月”“寒山远火”,写出景物的色彩;从听觉方面写,如“吹声”“夜春”“钟声”,写出景物的声响;从感受方面写,如“独坐”“静默”,写出对往昔同游的回忆。
6.第一自然段:游山的原因。
《唐语林|苏世长讽谏》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苏世长讽谏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
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
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选自《唐语林》)注:①畋:打猎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附录:文言文译文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
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
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
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
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15(附答案与译文)11马说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
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①也?”其闻者笑之。
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
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
以是不语者三日。
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
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
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②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③乎孺子殆④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宋·王令《广陵集》)【注释】①班班:硕大强壮的样子。
②使:辨别。
③间:区别。
④殆(dài):只。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B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C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D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适市而.逢马焉A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B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东郭之儿自失焉译文:②孺子亦有所失乎?译文:四、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五、读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想法?请用简要的话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A想。
B告诉。
C访问。
D过失,错误。
二、相同的是B,例句与该句中的“而”字都是连词,表顺接,,就。
A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
C连词,表并列,并且。
D连词,表修饰,地。
三、①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
②小孩也有觉得难为情的事吗?四、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
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②宴酣之乐________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________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________(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于艰危B. 醒能述以文/属予作文以记之C. 禽鸟知山林之乐/食之末必不佳D. 泉香而酒洌/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2)A(3)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
【浙江省金华市】二、(二)(14分)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
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
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
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吗。
④飞龙:指皇家。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意常不足.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度.终不可禁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C.亦如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D.会魏师李公蔚市.贡马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4.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2分)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15.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翌日,令诸子乘值,亦如是。
A.沈宣词B.客C.王公遂D.李公蔚16.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3分)17.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知而不能通其意。
联系《马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2分)13.B【解析】A项,少/值得;C项,指示代词,这样/判断动词,是;D项,动词,买/名词,市井。
14.他日/ 谒公遂/问向时马15.C16.此处的“售”是“买”的意思,从“李公蔚市贡马”“后入飞龙”等可知李公蔚是买马的,从“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果断、坚决17.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骄傲发掘良马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1-14(共8分)【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苏世长尝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①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
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
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③?(选自《唐语林》有删改)【注】①高祖: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吾与徐公孰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非所宜C. 闻寡人之耳者不求闻达于诸侯D. 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考文言文《陆少保》全文详细翻译导读:选自《唐语林》
陆少保
作者:王谠
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卖一套房子。
家人们要把它卖出去,买房子的人求见,于是元方告诉他说:“这房子很好,就是没有泄水于外的处所。
”买房子的人听了,立即推辞不买了。
子侄们为这说了埋怨他的话,元方却说:“如果我不说的话,我就是在欺骗他。
”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第十五单元】乐工罗程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①,得幸于武宗②,恃恩自恣。
宣宗③初亦召供奉④。
程一日果⑤以眦睚⑥杀人。
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⑦。
他工辈⑧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会幸苑中,乐将作⑨,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
乐工等罗列上前(10)连拜且泣。
上曰:“汝辈何为也?”进(11)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
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12)。
”上曰:“汝辈所惜者罗程艺耳,我所重(13)者高祖、太宗(14)法也。
”卒不赦程。
(节选自《唐语林》)(文中(10)--(14)也是注释)【注释】①能变易新声:能创作新的曲调。
②武宗:指唐武宗李炎。
③宣宗:指唐宣宗李忱。
④供奉:侍候皇帝。
⑤果:竟然。
⑥以眦睚(zì yá )杀人:因为一点小事而杀人;眦睚,瞪眼发怒,比喻小事。
⑦付京兆:交给京城地方长官处理。
⑧他工辈:别的乐师们;辈,指人称复数。
⑨作:演奏。
(10)罗列上前:围在皇帝面前。
(11)进:表敬词,无义。
(12)恨:遗憾。
(13)重:看重。
(14)高祖、太宗:指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译文】乐师罗程,擅长弹琵琶,是(天下)第一,他能创作新的曲调,被唐武宗宠爱,倚仗皇恩行为放肆。
唐宣宗初年罗程也奉命侍候皇上。
有一天罗程竟然因为一点小纠纷便杀人。
皇上大怒,立刻下令(把他)赶出(宫中),交给京城地方长官处理。
别的乐师认为罗程的才艺天下无双,想(采用一个办法)使皇上回心转意。
适逢(皇上)到后花园,音乐将要演奏,(乐师们)就在(皇上)身旁摆一张空座位,把琵琶放在上面。
乐师们环绕在皇上跟前一面跪拜一面哭泣。
皇上说:“你们要干什么呀?”(乐师们)说:“罗程辜负了皇上,万死不赦。
然而我们爱惜罗程的才艺天下第一,(他)不能永远侍奉皇上了,因此觉得遗憾。
”皇上说:“你们所爱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才艺,我所看重的是高祖、太宗的法律。
”最终没赦免罗程。
1隋文帝不赦子隋文帝①子秦王俊②为并州③总管,以奢纵免官。
篇一:王谠唐语林阅读答案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①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
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
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
俄而虎奋迅?吼,别妪而去,似愧②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③焉。
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
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
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选自《唐语林》,该书编撰者传为宋代王谠。
)【注释】①跬:半步。
②愧:通“愧”,这里有谢的意思。
③阙:同“缺”,空缺。
1.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
(1)莫相知()(2)稍近益狎()(3)而心异之()(4)妪具说其由()2.下列加粗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以为神(把)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凭借)b.然往来视之(然而)羸然跬步而不进(然后)c.计之曰(代“驴发怒只能用蹄踢”这件事。
)妪因即之(代受伤的老虎)d.别妪而去(表顺承,就)而语之曰(表转折,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这句话运用对老虎进行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两文中的描写的老虎的形象有哪些异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甲】文中“驴”和【乙】文中的“老虎”,你从它们身上分别懂得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偏指一方,一般指对方。
《唐语林》者,以其收录唐室诸贤言行,故名。
其书分上下二卷,上卷记唐太宗至唐玄宗之事,下卷则记唐肃宗以下诸帝之事。
书中所载,皆当时朝野之士的言行,或述其政事,或记其私德,或述其奇闻,或记其逸事。
虽非正史,然亦足以补史之不足,为后世研究唐史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且听吾细述其中一二:太宗皇帝,英明神武,以文治天下。
尝有一日,上朝时,有臣子进言:“陛下,近日民间多有饥荒,臣恐百姓困苦。
”太宗闻之,叹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朕岂忍见百姓疾苦?”遂下令赈济,令百姓得以安生。
又一日,太宗宴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太宗问群臣:“朕有何过失,使尔等直言无讳?”众臣皆言:“陛下英明神武,政绩卓著,臣等皆不敢言。
”太宗闻之,微笑曰:“朕非圣贤,安敢自满?愿尔等直言,以助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玄宗皇帝,风流倜傥,好文成癖。
一日,玄宗皇帝宴请群臣,命乐部演奏《霓裳羽衣曲》。
曲罢,玄宗皇帝问群臣:“此曲何名?”群臣皆答:“《霓裳羽衣曲》。
”玄宗皇帝曰:“朕闻此曲,如梦如幻,故以《霓裳羽衣》命名。
”群臣皆叹服。
肃宗皇帝,英明果断,以德服人。
一日,肃宗皇帝巡视边关,见士卒艰苦,遂下令增饷,使士卒得以安心戍边。
又一日,肃宗皇帝宴请群臣,问群臣:“朕有何德行,使尔等心悦诚服?”群臣皆答:“陛下以德服人,仁爱天下,臣等心悦诚服。
”唐语林中,尚有诸多奇闻逸事,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等,皆为后世传颂。
然书中所载,并非尽为佳话,亦有官场腐败、权谋斗争等负面之事。
然正所谓“史为镜,可以正衣冠;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语林一书,实为后人了解唐代历史、风俗、文化的重要资料。
总之,唐语林一书,详实记载了唐代诸帝及朝野之士的言行,为后世研究唐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文辞典雅,叙事生动,实为我国古代文学之瑰宝。
吾辈宜珍视之,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李绅,字公垂,赵郡人。
少孤,家贫,母授《孝经》、《论语》,因自力学。
年十七,举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历仕历官,累迁侍御史、谏议大夫。
公垂博学多才,尤善属文,所著文章,多载《唐语林》。
公垂性谦和,不以贵宠自居。
居官清正,不徇私情。
与人交,和而不同,以诚待人。
尝游历江淮,见民之疾苦,作《悯农》诗以抒怀。
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时宰相裴度荐公垂为翰林学士,帝嘉之,迁右谏议大夫。
公垂以直言敢谏,常上疏言事,切中时弊。
一日,帝问公垂:“朕何如尧舜?”公垂对曰:“陛下仁德,远过尧舜。
然尧舜之圣,在于以天下为己任,陛下亦宜以天下为己任。
”公垂尝为《乌衣巷》诗,诗中有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寓意深远,叹时世变迁,荣枯无常。
公垂又作《江南春》诗,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描绘江南春色,意境优美,令人神往。
公垂晚年,疾困,以疾辞官。
帝闻之,赐金帛,令其息养。
公垂感帝恩,作《谢恩》诗以抒怀。
诗云:“承恩赐金帛,愿得此生休。
勉励勤王事,以报圣主恩。
”公垂卒,年七十二。
帝为之辍朝三日,赠太子太保,谥曰“文靖”。
公垂博学多才,忠诚正直,为后世所敬仰。
译文:李绅,字公垂,赵郡人。
年幼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教他读《孝经》、《论语》,他便自学成才。
十七岁时,考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历任官职,多次升迁至侍御史、谏议大夫。
公垂博学多才,尤其擅长写作,他所著的文章多收录在《唐语林》中。
公垂性格谦和,不因地位高贵而自傲。
为官清廉正直,不徇私情。
与人交往,和睦而不失个性,真诚待人。
曾游历江淮地区,目睹百姓的疾苦,创作《悯农》诗表达自己的感慨。
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当时宰相裴度推荐公垂担任翰林学士,皇帝对他十分赏识,升任他为右谏议大夫。
公垂因直言敢谏,常上疏议论国事,切中时弊。
乌鲁木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⑤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注】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缞绖(cuī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
③亟(jí):急迫地。
④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
⑤怃(wǔ)然:形容失望的样子。
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zhōu)同“周”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是进亦忧________③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④使毕其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是”:这。
唐语林两则文言文翻译1. 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段文言翻译郑光是宣宗的娘舅,他家乡的私人府第看守非常放肆骄横,被乡里视作祸害,全年所收的租税都不向上交纳,户部侍郎韦澳担任京兆尹,擒获后用刑具拘禁他,到延英宫与皇帝对审,皇上问:“你拘禁郑光的庄吏,他犯了什么罪?”韦澳将全部禀告了皇上。
皇上说:“您想如何处置他呢?”韦澳说:“我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
”皇上说“郑光很爱惜他,怎么办啊?”韦澳回答说:“陛下把臣从宫中调任为京兆尹,就是让臣处理京畿附近的问题,如果郑光的庄吏,作了一年蠹虫,却免于应受的重刑,那样的话,朝廷的法规只能在贫困的百姓中执行,这样的旨意我不敢领。
”皇帝说:“确实是这样,但是郑光,再三的在我这里说情,你能免于法规吗?不行的话,判重刑不判死刑可以吗?”韦澳回答说:“我不敢不领旨,但我可以先关着他,等他把一年中所贪的税物交出来再放他,也可以当作惩罚。
”皇帝说:“好啊,郑光贪乡里的税物,你按相关的法规处理吧。
”韦澳出了延英宫,直接回府,执行杖刑,让他交出所贪的税物几百斛,才放了他。
2. 《唐语林德行》翻译仆射柳元公在家中的操行举止,是读书人的表率。
他身居高官,侍奉继母薛大夫人,竭尽孝顺尊敬之道,所做的事情与未做官时比,没有两样。
薛夫人身边的仆人,甚至有用小名来称呼柳元公的。
(柳元公)性格严肃持重,在家外,后辈们常常惧怕他。
在薛夫人身边,他从来没有以严厉的脸色对待家里的人,小心恭顺地如同家中小辈。
他使家庭内外亲厚和睦,当世无人可比。
家族中地位窘迫生活贫困而无处求告的人,由于柳元公(抚养)而成长为优秀者的,不知其数。
他在担任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时,家中的子弟有事到别处去,经过他管辖的地方,人们都不知道这些子弟的身份。
同族的后生柳应规,担任水部的员外郎,请求柳元公替他购买住宅,柳元公没有同意。
暗中地对柳应规父母说:“柳应以儒者的品德操行做官,刚刚进入官府,就居住新宅,还不如暂且租房子居住为好。
中考文言文《乐工罗程》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乐工罗程》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乐工罗程》译文选自《唐语林》作者:王谠演奏音乐的乐师罗程,擅长弹奏琵琶,技艺成为天下第一,能够变换创作出新颖的乐曲。
他们唐武宗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凭仗着皇上的恩宠,自己骄横放肆。
唐宣宗初年又召他到宫廷演奏。
罗程已经深知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自己研习音乐尤其刻苦。
时常皇上命令罗程依照格律为妃嫔作歌伴奏,罗程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曲使皇上动情,因此罗程得到了宣宗皇帝的宠幸。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
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
宣宗初亦召供奉。
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
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
一天,罗程果然因为瞪眼一类小小的怨仇杀死了人,皇上大为震怒,立即命令赶出宫廷,押付他到京地城衙门依法处治。
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
其他乐工们因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人能比,便想要以此触动皇上怜悯的心意。
适逢皇上到皇宫花园中去,音乐将要演奏,乐工们便在乐队席座的近旁安设了一个虚设无人的座位,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
乐工们排列成队,走上前来,连连叩拜并痛哭流涕。
皇上说:“你们这些人干什么呀?”众乐工向前来说道:“罗程对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无论怎样都不能赦免。
然而我们这些臣民们怜惜罗程天下第一的技艺,不能得以永远侍奉给皇上,因此把这件事,当成为内心的遗憾。
”皇上说:“你们这些人,所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所注重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时代所制定的法律啊。
”最终,没有赦免罗程的罪。
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
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卒不赦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浙江省金华市】二、(二)(14分)
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
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
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
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吗。
④飞龙:指皇家。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意常不足.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度.终不可禁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C.亦如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会魏师李公蔚市.贡马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4.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2分)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15.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翌日,令诸子乘值,亦如是。
A.沈宣词B.客C.王公遂D.李公蔚
16.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3分)
17.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知而不能通其意。
联系《马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2分)
13.B
【解析】A项,少/值得;C项,指示代词,这样/判断动词,是;D项,动词,买/名词,市井。
14.他日/ 谒公遂/问向时马
15.C
16.此处的“售”是“买”的意思,从“李公蔚市贡马”“后入飞龙”等可知李公蔚是买马的,从“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果断、坚决
17.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骄傲发掘良马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18.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为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参考译文】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
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
”于是将马牵出,马懒懒的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的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
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和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
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
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
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