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历史发展学习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10.85 MB
- 文档页数:50
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
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
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
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
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
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
“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
目录第1章道教简介 (4)1.1 道教的起源 (4)1.2 道教名字的由来 (4)1.3 道教的影响 (6)第2章道教简释及道教历史发展 (6)2.1 道教简释 (6)2.2 道教在古代的影响 (7)2.3 道教历史发展 (8)2.4 道教在现代 (9)第3章道教神仙的来源 (10)3.1 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0)3.2 对圣贤崇拜的承袭 (10)第4章道教法术 (13)4.1 道术的来源 (13)4.2 道术——山 (13)4.3 道术——医 (13)4.4 道术——卜 (14)第1章道教简介1.1 道教的起源道教1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道教名字的由来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
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
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
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老子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1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图1-4老子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第十一章道教的發展第一節道教的起源與發展道教奉老子為始祖(附圖十五)。
老子姓李,名耳,生於楚之苦縣(河南鹿邑縣),差不多和孔子為同時代的兩位哲人。
關於老子生平事蹟,極不明瞭,惟知其仕周為藏書室史,類如今日國立圖書館方面的職務。
據說他眼見周室衰微,遂欲離周而往西方;當其出國過關時,關令尹喜說:「子將隱矣,請強為我著書」,遂箸一書,飄然而去,不知所之,其書分上下兩篇,凡五千餘言,後人名之為道德經。
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故仁義禮樂,在所排斥,而以絕勝棄智、服從自然為極則。
他因為周末社會紛亂,人心浮動,加以當時政治制度上的繁文縟禮,對於世道人心毫無補益,乃起而倡導返於太古醇朴之世,使大家過一種清境寡慾的精神生活。
總之,就老子的學說內容看,我們倘若以之應用於人類行為方面,其事極為困難,所以我們與其稱讚他的學說是一種真理,無寧說他的學說僅是一種人生的理想。
惟道德經五千言,文字旣頗奇拔,立意又飄逸不落庸俗,故對當時及後來的人心發生很大的影響。
在學術上發揚老子學說而頗為著名的兩箇人是列禦寇與莊周。
相傳列禦寇著有列子一書,其說本於老子而主張齊是非,一生死。
莊周是宋國蒙(河南商丘縣東北)人,作過漆園吏;或傳其謝卻楚莊王的禮聘,終身不仕。
他雖然和孟子生在同一時代,卻互不相知。
他的學識極為淵博,出其神絕之筆,著成莊子十餘萬言,其說出自老子而自成一家之說,每笑當時流行的儒家及墨家學說失之偏狹,故書中喜用寓言以發舒其奇幻的想像,汪洋自恣,令人無從窺見其端倪。
單就其文筆的縱橫奇變說,在先秦諸子文中可以當「傑出」二字而無愧色!中國自古卽有神仙之說,,學其道者稱曰「方士」,在戰國時代的燕、齊各地最為盛行。
因為當時生活在那些地方的人民,常常看到濱海一帶星羅碁布的島嶼,遂想像其間有所謂蓬萊、方丈、瀛洲一類神仙所住的仙島,島上有長生不老的藥物,所以神先不死。
又從此種想像慢慢創造出奇幻美麗的神仙故事。
秦始皇更相信齊人徐市(卽徐福)等方士之言,使徐市親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神仙長生不死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