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35
《桃花源记》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咸:全,都D.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忘路之.远近能以径寸之.木B. 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C. 乃.不知有汉久而乃.和D. 不足为.外人道也愿为.市鞍马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看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 悉.如外人悉.以咨之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武陵人捕鱼为.业A.因以为.号焉B.天子为.动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花源中人避世而居,生活和乐。
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听说此事后,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
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全,都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便扶向.路向:先前的D.诣.太守诣:拜访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息()A.处处志之.吾妻之.美我者B.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既出,得其.船D.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附答案(总4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附答案2004衢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5题。
(一)(12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①便要还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遂与外人间隔④咸来问讯⑤不足为外人道也21.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
(3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4分) 20.①邀请②妻子儿女③于是,就④都,全⑤值得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
(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22.第一问如: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
第二、三问略。
2004荆门市[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屋舍俨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整齐的样子怡然连接B.水皆缥碧..: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同“反”,返..:青白色望峰息心回C.有时见.日:同“现”互相轩邈..:高大横柯.上蔽:树木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负.势竞上:凭依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7.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2003年北京)10 分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D. 博古通今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缘:___________________ (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 分)<1> 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2 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 分)答: 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2003年海淀)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 分)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2004 ·肇庆)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 .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D .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二. (07 重庆市, 15 分)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 . . . . .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仿佛..若有光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精选题《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2004 ·肇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①停数日,辞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 叹惋” 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
是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 (07 重庆市, 15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期末考试题精选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伐竹取道万道霞光B.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与游者相乐与人为善C.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佁然不动杂然相许D.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子固非鱼也孺子可教2.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桃花源记》(教师版)(共计44个试题)《桃花源记》04—09年6年中考题一网打尽2009年《桃花源记》中考题一网打尽(7题)1广东省(0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3分)2乐山市(09四川省)9. 文言翻译。
(3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译文:9.(3分)3娄底市(09湖南省)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根据题目要求来呈现《桃花源记》中的考试题及答案。
请注意,文章将按照考试题及答案的格式进行排版,以保证整洁美观。
以下是题目及答案的详细内容: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最好地概括了《桃花源记》的主题?A. 乐土遗境的憧憬与追寻B. 自然环境的荣景与繁华C. 社会现实的无奈与逃避D. 人性的贪婪与欲望答案:A. 乐土遗境的憧憬与追寻2. 《桃花源记》通过描述一个理想社会的遥远存在,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何种态度?A. 进取与创新B. 反抗与抵抗C. 逃避与回归D. 妥协与忍让答案:C. 逃避与回归二、填空题1. 桃花源是一个被山水环绕、生活宁静而美好的地方,寓意着人们的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与_____。
答案:宁静2. 故事中的人们在桃花源中种田、渔猎,过着自给自足的______生活。
答案:农耕三、简答题1. 请简要叙述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答案:桃花源位于山水之间,四周环绕着高山、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
它被自然障碍物所封闭,几乎与外界隔绝,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乐土。
这里风景如画,物产丰富,人们过着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
2. 《桃花源记》的主要人物与现实社会有何联系?答案:虽然桃花源中的人们与现实社会隔绝,但他们所追求的宁静、和谐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的幸福和理想社会有共通之处。
虽然《桃花源记》是一篇童话式的故事,但它带给人们的思考和启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共鸣。
四、问答题1.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方式,故事中想传达给我们怎样的信息?答案: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方式,故事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纯朴的生活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内心的宁静。
尽管桃花源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但它提醒着我们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远离纷扰和欲望的困扰。
2. 你对《桃花源记》的思考及评价是什么?答案:《桃花源记》是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深意的文学作品。
它揭示了人们对理想境地的追求,以及逃避现实社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