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三章科学研究的要素第三章科学研究的要素不同的研究类型,其研究的过程、⽅法及涉及的要素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成分如概念、定义、理论等是各类研究共有的。
本章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概念、定义、变量、分析平⾯和分析单位以及理论。
3.1概念(构念)及其功能概念是思维的要素,是思维赖以进⾏的基础。
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物体、属性、关系、现象和过程在⼤脑中的表象。
概念的外在形式是语⾔符号,即语词。
语词是概念的外壳,概念是语词的内容,它们互为依存。
然⽽我们脑⼦⾥的有些概念,却并不⼀定有表达它们的语词。
科学研究中的概念是指那些可以⽤语词表达的概念。
正如动植物的分类有门、纲、科、⽬、属、种不同层次,概念的抽象程度有不同。
有些概念表达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另⼀些则表述⾼度抽象的属性和关系等。
如“智⼒”、“权⼒”、“公平”、“机制”。
社会科学研究的很多对象是⾼度抽象的概念。
相同的语词不⼀定表达同⼀个概念。
随着使⽤领域的不同,对概念所要求的精确程度不尽相同。
此外,各类学科和专业有⾃⼰专门的概念,它们与普通的概念可能共⽤⼀个语词,但是各⾃的内涵不同。
如“相关”概念,平时所说的“相关”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统计学中的“相关”则有专门的意义,内涵更加丰富。
社会科学和⾃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有⾃⼰常⽤和专门的概念,其语词形式称为术语,在圈外⼈看来是⾏话。
与“概念”类似的另⼀个术语是“构念”。
这⼀专⽤术语英⽂叫做construct,指的是科学⼯作者在研究中具体探讨的概念,常是新观念和新思想的载体。
“恋母情结”、“智商”曾是⼼理学研究中的构念;“效度”、“信度”是测量学研究中的构念。
这些原本不存在的概念是通过科学研究才发现或确⽴的,是⾼度概括和抽象的结果。
⽇常⽣活中不⽤构念这个词。
研究者在确定课题以后,逐渐缩⼩范围,最后确定具体研究的问题。
这问题常常包含⼀个⾄多个构念。
概念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
没有统⼀的概念,就没有科学群体成员之间有效的交流。
概念是感觉、知觉和经验的抽象物,⽤来承载和传递信息。
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基本概念是指解释某个领域或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是深入理解该领域或学科所必需的。
在不同的领域和学科中,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内容有所不同。
下面以科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为例,分别解释这三个领域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一、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科学方法论的一种理论观点,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科学理论的真实性。
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可观察的现象和可重复的实验才能建立科学理论的有效性。
这一概念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2. 理论:理论是对世界或某一特定现象的解释或描述。
科学理论基于实证主义原则,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的积累来形成,并能预测和解释新的观察结果。
科学理论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建立一个科学理论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实证验证的支持。
二、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1. 存在:存在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的事物或现象。
哲学思考存在问题是探讨事物的本质、意义和存在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到宇宙起源、事物本质、时间与空间等深刻的哲学思考。
2. 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哲学中一种信念,指个体能够在行动时自主选择的能力。
即个体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做出决策和选择。
自由意志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时间、人类行为和道德价值等多个哲学领域。
三、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1. 算法: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指求解问题所遵循的一系列清晰和可执行的步骤。
算法描述了如何利用给定的输入信息,通过操作和运算得到期望的输出结果。
算法是计算机程序的基础,直接影响程序执行效率和准确性。
2.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处理和组织数据的一种方式,包括数据元素的存储和操作方法。
常见的数据结构有数组、链表、堆栈、队列等。
不同的数据结构适合处理不同类型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数据结构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可读性。
以上是对科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的简要解释。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1、意义:①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③丰富学前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④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概念:①科学研究的概念。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它是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一成不变地记录或收集事实资料,而是要经由概括、演绎与实证的方法,建构出一套科学的理论,用一组精要的理论性架构来描述、解释及预测复杂的事实。
②科学研究的特点。
客观性:资料来源于客观。
研究过程客观。
研究结果客观。
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③学前科学研究的概念。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客观性、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
自己的特殊性:多因素、实践性、持久性、有条件的控制。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一) 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①生态化: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②现场化:是指在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
现象研究、现场观察———自然观察法。
现场实验:在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③跨文化: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前教育差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第三讲科学研究与基本程序一、科研概念特征3.1.1、科研概念1、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自洽性。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
2、科学的一般概念:指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指出了科学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
3、科学的广义概念: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完善自我。
它指出了科学的目的和实用功能。
4、科学认识:以追求事物的本原,又探索事物的本质为目的,又发现事物的内在的、特定的规律为目标的认识活动。
(1)传承性认识:以学习、继承、传播前人已有的知识为目的。
(2)探索性认识:以探索、发现、创立前人未有的认识成果为目的。
5、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简称“科研”,是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认识活动,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之较少,再知之较多的认识过程。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从表象认识到深入内部,并逐步揭示其本质规律的过程,也是知识体系的创建过程,其目的在于揭示内在规律,解释客观或主观现象。
6、科学分类:科学一般可分为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
其中,自然科学又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
(1)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科学,它既包括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并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包括人们对这种关系的驾驭程度。
(2)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又推动着生产不断地发展。
就自然科学而论,因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故导致其内部产生了诸多新学科,现已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3)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与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各种学说一般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
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社会科学一般具有阶级性质。
7、科研对象:科学研究的对象从广义上讲,是指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
3.1.2、科研特征1、科研的继承性:指科研是传承、连续、终身学习的不断认识过程,是科研工作者一代一代进行探索、不断发现真理并积累科学知识的过程。
科学学研究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科学学研究是一门关于科学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科学是如何产生、发展和运作的过程。
通过对科学学研究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建立的,科学方法是如何运用的,科学理论是如何演变的,以及科学实践是如何影响社会和文化的。
本篇文章将围绕科学学研究的概念、内容和重要性展开讨论,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这一领域的全面了解。
通过深入探讨科学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意义,以及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和安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跟随文章的思路。
首先,我们会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即科学学研究的定义。
然后,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章节框架,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并说明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功能。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括科学学研究的概念和背景,引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具体来说,我们将介绍科学学研究的定义、范围和意义,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科学学研究的概念、内容和重要性。
我们将介绍科学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阐述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其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
我们会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强调科学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最后,我们将得出结论,为全文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科学学研究的定义,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重要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促进对科学学研究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1.3 目的科学学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科学的发展历程、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科学伦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科学学研究的定义,明确其概念、内容和重要性,以期为学术界和科学实践提供更清晰的理解和指导。
通过对科学学研究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章科学研究及一般程序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概念一.科学研究的概念1.科学科学的概念很难定义,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
韦氏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对科学所下的定义是:从观察、研究、实验中所导出来的一门有系统的知识。
科学的广义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完善自我。
2.研究对象科学研究的对象从广义上讲,是指客观世界(指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
本书涉及的科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指某一具体学科的科学问题。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科学大致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3.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科学认识的一种活动,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现象由不知到知之较少,再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进而逐步深化进入到事物内部发现其本质规律的认识过程。
具体来说,科学研究是整理、修正、创造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工作。
4.科学分类就自然科学分类而言,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1) 基础科学: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地学和数学六个学科。
(2) 技术科学:按生产技术所需要解决的某些共同问题划分,如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
(3) 应用科学:按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要解决的应用问题划分,如水利工程学、医学等。
二.科学研究的特点1.科研的继承性科研的继承性是指科研是传承、连续、终身学习的不断认识过程,是科研工作者一代一代进行探索、不断发现真理并累积科学知识的过程。
2.科研的创新性科研的创新性是指科研工作者具有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强烈兴趣,这种求是的理念是人们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内在动力源泉。
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三.科研方法及意义1.科研方法科研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序,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