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授课计划表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7
生物培训老师备课计划表授课主题:细胞生物学授课时间:3天授课目标:1. 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2. 掌握细胞的生物学特性3. 理解细胞的分裂和遗传基础4. 掌握细胞的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5. 了解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意义第一天授课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生物膜、扩散和渗透压的作用2. 细胞的特性- 细胞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细胞的代谢、生长和分化3. 细胞的生物膜-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运输和通讯过程教学活动:1. 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特点2. 展示实验,观察细胞膜的透性和质膜的功能3.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细胞的特性和生物膜的功能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生物膜在细胞功能中的重要性第二天授课内容:1. 细胞的分裂和遗传基础- 细胞的生命周期和有丝分裂过程-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2. 细胞的代谢和能量转化-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细胞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细胞代谢产物的利用和排泄过程3. 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意义- 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协调与合作教学活动:1. 观察细胞分裂过程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细胞生命周期的思考2. 实验演示细胞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了解细胞能量转化过程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意义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细胞代谢和能量转化在生物体内的作用第三天授课内容:1. 细胞的调控和信号传导- 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调控机制- 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协作- 细胞因子的功能和调节作用2. 细胞的运动和排泄- 细胞内的运动和骨架结构- 细胞内的物质运输和排泄过程- 细胞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反应3. 细胞生物学的应用- 细胞工程和干细胞技术- 细胞生物学在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细胞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教学活动:1. 展示细胞的运动和排泄现象,引发学生对细胞功能的思考2. 小组讨论细胞工程和干细胞技术的应用前景3.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细胞生物学在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案例4. 总结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讨论,展望细胞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可以直观地展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3.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加深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 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了解细胞生物学的应用和发展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真程度和积极性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3. 综合测验:通过测验考察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4. 课程作业:布置课程作业,考察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补充材料:1. 《生物学原理》2.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书》3. 《细胞生物学前沿》4. 《细胞生物学应用案例分析》备注:1. 课程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2. 每节课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保障学生学习的效果和体验3. 每节课结束可进行课程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
生物化学学系工作计划1. 教学工作:
- 优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 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 - 加强实验课程建设,更新实验设备和教学内容
- 鼓励教师编写教材或者出版教学论文
2. 科研工作:
- 鼓励教师申请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 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讲座、研讨会等
-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 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访学交流
3. 队伍建设:
- 制定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审政策
- 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 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 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科研环境
4. 学生工作:
- 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 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
- 建立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反馈机制
-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5.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与国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 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 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 开展留学生教育,积极招收国际学生。
河南大学
本科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院:护理学院教研室(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主讲教师:刘彬/贾彩云/房娜/厉永强/葛振英/刘广超等职称:教授/讲师/讲师/讲师/讲师/副教授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03000004
授课专业及年级:09级护理学专业总学时:72 学时
填表日期:2010年2月28日
《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说明
1.本表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概要,也是学校和院(部)进行教学检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
依据。
有关非理论课教学的课程,可依此样式由院系自行设计。
2. 多人主讲的课程,教师姓名和职称请用“/”分开。
3. 表中“教学手段”栏主要填写讲授、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执行情况”栏,主要填写计划落实或变更情况。
4. 本表经教研室(系)主任、院(部)教学院长(主任)审签后,不得随意变动。
如须调整,应经教研室(系)和
院(部)教学院长(主任)同意,并在执行栏内注明。
5. 根据填写内容,续页可复制,但首页和尾页不能缺少。
6.本表一式两份(可复印)。
经审签后,教研室(系)、院(部)各留一份。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续页)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尾页)
教研室(系)主任签字石渊渊院(部)主管领导签字2010年2月28日2010年2月28日。
生物必修三教学工作计划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以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育,使其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提升其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我们也期望通过生物必修三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遗传的分子基础3. 生物体的遗传规律4. 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方法5.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6. 生物和环境的协调三、教学重点本门课程的重点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的分子基础。
这两个部分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这两个部分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等。
在讲授环节,我们将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在实验演示环节,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们将通过真实案例来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工具和设备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工具和设备:1. 电脑、投影仪、PPT课件等多媒体设备2. 实验器材和试剂3. 生物学图书和资料4.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六、教学时长和安排本门课程的教学时长为36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
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1. 第一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4学时)2. 第二周:遗传的分子基础(4学时)3. 第三周:生物体的遗传规律(4学时)4. 第四周: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方法(4学时)5. 第五周: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4学时)6. 第六周:生物和环境的协调(4学时)7. 第七周:期中复习和测试(4学时)8. 第八周:实验操作(6学时)七、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
2024年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计划表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探究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的方式,加深理解和记忆。
2. 学习离子的组成和化合物的构成-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观察离子的生成和化合物的构成。
- 引导学生对离子和化合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3. 学习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 通过实验和模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4. 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探讨速率和平衡的因素。
-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反应中的问题。
5. 学习化学能量和化学反应热力学- 学习化学能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能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学习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探究其与生活和环境的关系。
- 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化学物质的新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实验探究法- 运用实验设备和化学试剂,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提升实践能力。
- 结合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设计实验和展示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验过程和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 利用多媒体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评估与反馈1. 日常评价- 运用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和作业评分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日常评价。
高中教育变革生物化学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生物化学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生物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
一、认识生物化学1. 通过小组讨论,了解生物化学的定义和作用;2. 分组探讨生物化学在生物学和化学中的重要性;3. 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1. 介绍生物分子的种类和结构;2. 实验:观察蛋白质、核酸和碳水化合物的结构;3. 探讨生物分子的功能和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三、细胞代谢过程1. 讲解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2. 实验:观察细胞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化;3. 思考生物化学在能源传递中的作用。
四、基因和遗传1. 解释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2. 实验:观察基因的传递过程;3. 讨论基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五、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1. 介绍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的应用;2. 实验:探究基因工程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3. 思考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挑战。
六、生物化学实验设计1. 分组设计一个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实验;2. 提交实验计划书,并进行实验;3. 分享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
七、生物化学教育探讨1. 小组讨论生物化学教育的现状和挑战;2. 分析生物化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建议;3.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生物化学教育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了解生物化学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愿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生物化学教育的变革和进步!。
2023届高三生物组二轮复习计划及详细
教学进度表
目标
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为2023届高三生物组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复计划和教学进度表,帮助他们有效备战考试。
复计划
第一阶段:知识回顾(第1周-第4周)
- 第1周: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知识
- 第2周:复生物化学知识
- 第3周:复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知识
- 第4周:复人体生物学知识
第二阶段:重点强化(第5周-第8周)
- 第5周:强化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知识
- 第6周:强化生物化学知识
- 第7周:强化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知识
- 第8周:强化人体生物学知识
第三阶段:模拟考试(第9周-第10周)- 第9周:模拟考试一,复各个模块知识- 第10周:模拟考试二,复各个模块知识
教学进度表
以上是2023届高三生物组二轮复习计划及详细教学进度表,希望能帮助到你有效备考。
祝你顺利考试!。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档案(专题型教案)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参考教材:生物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沈同、王镜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专题绪言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史,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学习方法;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识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意义;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课时分配:1-2学时教学内容:一、生物化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手段研究生命现象,并阐述因果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
生物化学也称生物的化学(Biological chemistry)或生理的化学(physiologcal chemistry)。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1)生物体重要化学组分,尤其是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大分子结构、性质和功能。
(2)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调节方式。
(3)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
(一)生物体重要化学组分,尤其是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大分子结构、性质和功能大量元素:C、H、O、N、P、S、Cl、Mg、K、Na、Ca(生物体组成的99%以上)。
微量元素:Fe、Cu、Zn、Mo、Mn、Co、Si、Se、I、Al、B等元素所组成。
这些元素通常又以碳为中心形成各种化合物,参与生物体的建成。
碳氢化合物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形式:(1)氨基酸以及由其构成的肽、蛋白质。
(2)核苷酸、核酸。
(3)糖类及其衍生物。
(4)脂类及其衍生物。
(5)维生素、激素及其它小分子有机物。
其中,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类化合物只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子量也很大,因此这些化合物又称为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e)。
(二)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调节生物体区别于非生命物体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新陈代谢作用,即生物体与其外界环境之间不断的物质的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01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和分子相互作用的科学。
02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小分子代谢、基因表达调控、信号传导等。
03生物化学与医学、农学、食品科学等多个领域密切相关。
生物化学定义及研究内容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熟悉基因表达调控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了解生物小分子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理解生物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具备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讨论课等多种教学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讨论课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安排及考核方式01氨基酸的种类人体中常见的氨基酸有20种,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02氨基酸的性质包括氨基和羧基的化学反应、等电点、光学活性等。
0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参与蛋白质合成、作为神经递质、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等。
氨基酸种类及性质03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决定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和生物学功能。
01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定义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02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包括Edman 降解法、质谱法等。
蛋白质一级结构03指蛋白质分子中局部主链的空间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等。
蛋白质二级结构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整条肽链每一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蛋白质三级结构指由不同多肽链(亚基)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
蛋白质四级结构蛋白质高级结构蛋白质功能与应用蛋白质的功能包括催化功能、运输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等。
蛋白质的应用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
生物化学课程教案模板高中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适用年级:高中
课时安排:每周2节课,共16节课
课程目标:
1. 了解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途径。
2. 掌握生物分子的合成、降解和调控机制。
3. 掌握生物分子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的作用及其在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生物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第二节课: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课:脂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节课: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节课: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第六节课:ATP的合成和分解
第七节课: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
第八节课:酶的作用机制
第九节课:调控生物分子合成的机制
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PPT、教科书等讲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
2. 实验:进行生物分子的提取、纯化和鉴定实验。
3.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分子在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评估方式:
1. 定期小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
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示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展示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生物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离心机、显微镜、电泳仪等
3. 网络资源:生物化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备注: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愿学生们在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生物化学晨读教案模板高中
【课题】生物化学
【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3.培养学生对生物分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
一、生物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二、生物分子的功能和作用;
三、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生物化学领域的一些案例或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探究(15分钟)
1.介绍生物分子的种类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分子的基本组成和构造。
2.讲解生物分子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3.展示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让学生了解生物分子参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三、实践(10分钟)
请学生做一些生物化学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生物分子的认识和理解。
四、讨论(5分钟)
带领学生讨论生物分子的相关问题,鼓励他们展开思维,多角度思考。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
化学学习。
【板书设计】
生物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生物分子的功能和作用
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作业布置】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生物分子在人类健康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写一篇相关文章。
【课堂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要充分利用实验和案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化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课程通过系统化学的方法,介绍生物体中主要的生物分子、代谢途径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生物体内主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的基本原理;3. 理解酶的作用机制和调节方式;4. 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分子1.1 蛋白质:结构、功能、合成和降解1.2 核酸:DNA、RNA的结构和功能1.3 糖类:单糖、双糖、多糖的分类及代谢1.4 脂类: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的合成和代谢2. 代谢途径2.1 糖代谢:糖原、糖异生、糖酵解2.2 脂类代谢:脂肪酸合成、β氧化、胆固醇代谢2.3 氨基酸代谢:氨基酸降解、尿素循环、氨基酸合成2.4 核苷酸代谢: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途径3. 酶的作用和调节3.1 酶的结构和功能3.2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点3.3 酶的催化机制及调节方式4. 疾病的发生机制4.1 代谢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4.2 酶缺陷病:遗传代谢病4.3 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授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的原理及与疾病的关联;2. 实验教学:进行生物化学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 论文研讨:组织学生针对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生物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考核评价1. 平时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实验过程、结果记录及分析;3.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问答和简答题;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化学》(上、下册)2. 参考书:《生化学导论》、《生物化学》3. 实验器材:pH计、分光光度计等4. 实验物质:氨基酸、酶类等生物化学试剂八、总结展望生物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认识到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精妙机制,为深入学习生物学、医学和相关专业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生物化学》教案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结构、功能、代谢及其调控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为生物学、医学、农学、食品科学等众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生物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代谢途径,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分子的基本性质,如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类;(2)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代谢途径;(3)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和热情;(2)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内容1.生物分子的基本性质: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类;2.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代谢途径: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核酸的复制与转录、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合成、脂类的代谢等;3.生物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医学、农业、食品科学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化学的原理和技术;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观点。
五、教学安排1.学时分配:本课程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2.教学进度:每周2学时,共计24周。
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30%);2.期中考试:理论知识(20%);3.期末考试:理论知识(50%)。
七、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生物化学》(第七版),王镜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书:《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李衍达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楚雄师范学院
课程授课计划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Ⅱ
课程代码:050000015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开课单位: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授课班级:2008级生物技术班
主讲教师:范树国
填表日期:2010年2 月20 日
填写说明
1. 本表一式二份,由各任课教师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每学期开学报到时交教研室主任审核。
2. 教研室主任应在开课前将审核后的课程授课计划表交至课程归属系(院、部),汇总后填写课程教学计划表登记表,连同课程授课计划表一并送分管系(院、部)领导审批。
3.课程授课计划表经分管系(院、部)领导审批后,一份由各系(院、部)保存,以备教学检查使用;另一份返还任课教师。
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将课程授课计划表送教研室存入课程教学档案。
课程教学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