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力_封志明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1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高质量发展作者:陈新年安淑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0期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战略地位及其巨大贡献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障了京津冀豫四省市居民饮水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目标是为京津冀豫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并兼顾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中线工程起点在丹江口水库,2003年12月31日开工,2014年12月12日通水。
通水后,从根本上改善了沿线地区居民饮水质量,京津冀豫四省市近6700万人受益,远期将超过1.2亿以上北方居民受益。
有效解决了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干旱年份一些城市也不再出现“水荒”现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据统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六年来,截至2020年11月1日,丹江口水库不间断累计安全调水340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受水55亿立方米,北京市超七成自来水来自丹江口水库。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保障水质安全做出巨大贡献核心水源区包括湖北省十堰市三区一县一市和河南省南阳市三县一市。
十堰市所辖三区四县一市,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其中,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郧西县和丹江口市(含武当山特区)为核心水源区。
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占水库水域总面积的60%,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其中,汉江流经十堰5个县市区,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占水库库岸线的76.4%。
为确保水质安全,十堰市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移民安置和水质保护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京津冀水资源将统一协调区域内石材企业将面临关停
侯建华
【期刊名称】《石材》
【年(卷),期】2017(0)4
【摘要】记者近日获悉,在京津冀发展协调会议上,确定将区域内水资源统一协调管理。
据悉,围绕北京的水资源几条大河,京北、京东的几条河流,最终主要归入海河水系。
这意味着水系上游将开展对矿山、采掘、养殖、加工等多项工业进行限制。
比如我国闻名的河北“承德绿”、易县“粉红麻”、板岩等矿山正好在该区域,将面临政策约束。
【总页数】1页(P38-38)
【关键词】石材企业;海河水系;政策约束;京北
【作者】侯建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探索与构建京津冀区域内统一行政执法程序的研究 [J], 查志刚;任左菲;
2.逐步关停城区自备井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 [J], 冯会娟
3.杭州3年内关停十大区域内所有粘土砖瓦企业/合肥冰箱如何应对"禁氰令"/河南6600多个项目寻"婆家"有望引资90亿 [J],
4.进一步探讨区域内的城市发展与合作——在京津冀城市协调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J], 廉仲
5.京津冀统一标准——《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发布,将严重制约石材胶粘剂及相关产品的使用 [J], 侯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津冀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一)京津冀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核心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解决京津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各项措施。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行节水技术和设备智能化:通过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提高工农业用水的效率,降低用水量。
•鼓励制定并落实水资源限额管理制度:对各行业和个人设定用水限额,强化用水管理,减少浪费行为。
•修建水资源调配工程:通过修建水库、渠道、水闸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实现跨区域、跨流域的水资源调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水资源补给•水源工程建设:加大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建设新的水源和扩大既有水源的规模。
•推进河湖库区域洪水退水、蓄水与节水工程建设:通过修建洪水退水设施和水利工程,提高河湖库区域的水资源利用率。
•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加大海水淡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海水转化为可供使用的淡水资源。
建立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建立流域管理机制,统一管理和调度流域内的水资源。
•推行水资源核算制度:对各地水资源的获取、利用、流失等情况进行核算,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用充分利用。
•加强水环境保护:通过加强水环境监测、减少水污染等措施,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的质量。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加大科研投入:增加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科学研究经费,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
•推动水资源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培养水资源管理人才:加强水资源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专业能力。
强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水资源的获取、利用和保护。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监管和执法的效果。
•建立水资源市场化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水资源供需关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上就是解决京津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些措施。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各方的合作,才能保障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胡四一: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的提案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要战略,是一项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障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是关系国家全局的战略问题。
我提出以下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的提案。
一、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的组织领导为了保障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必须加强协同发展的组织领导。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工作中,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要建立健全的水资源保障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确保水资源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想保障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首先要优化相关的政策体系。
要根据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水资源保障政策,包括水资源利用、配置、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以确保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科技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水资源保障技术的升级和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为了保障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要在京津冀地区加强水资源供给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调蓄工程、输水工程等,以满足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的需求。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状况对水资源的保障有着重要影响。
要加强环境保护,改善水质,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资源保障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工作的开展,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众的水资源保障意识,提高社会参与水资源保障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保障工作的浓厚氛围。
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是一项事关国家大局的重要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
希望各方能够积极响应,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工作的开展,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保障。
水利发展研究2020(2南水北调中钱向|}河345水条件VO康妁1,袁敏洁2(1.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北京100093; 2.北京市南水北调调水运行管理中心,北京100093)摘要:文章基于永定河资源性缺水对于外调水的迫切需要,以及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富余水量向永定河生态补水的可行性,结合永定河北京段水量平衡计算,提出南水北调需引水量,并进行补水通道条件分析,为实现南水北调水源向永定河生态补水提供数据与方案参考%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补水;永定河doi:10.13928//cnki.wrdr.2020.12.009中图分类号:TV213.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408(2020)12-0038-031研究背景自2019年起,永定河流域启动春秋两季生态补水工作%2020年春季,永定河流域继续开展生态水量调度工作,黄河再度&牵手”永定河,引黄补水和上游水库集中输水累计16亿:3,官厅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19亿:3。
通过生态补水,京津冀晋四地实现水路联通$北京境内170余k:河段实现全线通水$水库水质得到提升$沿线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此外,官厅水库和卢沟桥下游多个河段出现了震旦鸦雀(鸟中熊猫)、苍鹭、夜鹭等多种鸟类觅食、嬉戏的身影,通水为干涸的河床带来勃勃生机$河道生境不断改善%2020年春季生态水量调度圆满完成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第一阶段通水目标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生态文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本次通水是暂时性的$仅可维持一段时间,实现永定河北京段$以及全线常态不断流是下一阶段生态补水工作的首要任务$生态水量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2研究区域概况2.1永定河流域永定河发源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和?西高原的北部,东临潮白、北运河系$西临黄河流域$南为大清河系$北为内陆河%流域地跨内蒙古、?西(河北、北京、天津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4.70万km2$占海河流域总面积32.06万km2的14.7%。
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作者:蒋雨欣刘强何静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08期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的科学依据之一。
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两个方面设计了10个评价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并依照层次分析法完成模型量化,计算出综合评价值,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也作为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的重要举措。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的科学依据之一。
几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展了大量研究。
Li Hongwei等利用模糊评价与层次分析方法,对相关地区生态安全进行估计,获得生态系统的评价结果[1]。
王彦彭从环境纳污能力、资源供给能力以及人类支持能力三个方面建立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行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2]。
王坤岩等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客观确定指标权重[3,4,5]。
封志明等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从理论到方法、从实践到应用[6,7]。
依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并结合贵州本身的区域特色,归纳出所选取的评价因子,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一、评价技术路线首先,收集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DEM、DLG等地理基础数据,以及社会经济与人口数据等,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则进行指标筛选,权重确定,构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等统计分析方法,构建承载力评价模型,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最后,加载承载力评价成果入自然生态空间监管信息数据库。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收集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DEM、DLG等地理基础数据,以及社会经济与人口数据等,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则进行指标筛选,权重确定,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相关数据来源于 2003-2013 年《贵州省统计年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贵州省水资源公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官方统计部门。
京津冀平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前景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京津冀平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前景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变得日益突出。
由于地下水的开采过度、水体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京津冀平原地区的需求。
因此,探索并有效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非常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排水再利用以及水资源多元化利用等形式。
通过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将海水中的盐分去除,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淡水。
在京津冀平原区域,尤其是渤海湾沿岸地区,海水淡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海水淡化设备的运转成本相对较高,目前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设备效率。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效、低成本的海水淡化技术将成为解决京津冀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另一种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方式是排水再利用。
京津冀地区的排水量庞大,其中包括城市排水、农村排水以及工业排水等。
这些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领域。
通过科学合理的排水再利用系统,可以大大缓解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排水再利用系统的建设需要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确保处理过程安全可靠。
除了海水淡化和排水再利用,多元化水资源利用也是发展非常规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例如,通过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可以为一些非生活领域的需水提供便利。
此外,地下水的利用也是多元化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过,对于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加强管理与监测,以避免过度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地层沉降等问题。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对京津冀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合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可以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开采,从而保护地下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层沉降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对于水体污染严重的区域,采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方式可以减少对地表水的依赖,减轻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胡四一: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的提案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之一。
而水资源的保障,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议案。
一、加强京津冀跨省、市水资源共享京津冀三地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在不断开发新水源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加强跨省、市的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更好地满足水资源需求。
同时,需要做到水资源共享的安全可靠,加强水质监管和水源地保护,避免水源污染和交叉感染等风险。
二、强化京津冀水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节约利用是保障京津冀水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定量管理,推行水资源核算制度,建立水资源配额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技术改造,尽可能地实现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同时,应该加强社会公众的水资源管理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水资源是极为敏感的资源,需要做好全过程的监管。
应该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监管评估体系,加强对水源地、水库、河流等水资源的监测,做好水资源的信息公开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水资源的认识和投入。
四、加大京津冀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力度京津冀干旱地区水资源才能不足,关系到干旱区域的生产生活。
应该加大对干旱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灌溉规律,提高农业水利设施设备的效率,实现农业产业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加强干旱区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防范因过度开采等造成水资源的困境。
五、加快建设京津冀水利基础设施京津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议加快推进京津冀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建设水库、引河、取水口、输水管道等,加强对农业、工业、城市等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的满足。
最后,就水资源的保障问题,我们需要立足长远,探求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在实现共同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一、前言京津冀地区既是我国人口密集且经济发达的区域,也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显著、资源环境支撑力与发展矛盾尖锐的地区,相应的水安全保障形势十分严峻。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永定河生态修复、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及水治理举措在京津冀地区相继布局,也将深刻影响区域未来水安全保障态势。
面对新的形势,研究如何统筹应对区域水资源保障、地下水恢复、河湖生态修复、超标洪水防御等问题,对京津冀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工程院组织完成的“我国水安全战略和相关重大政策研究〃咨询项目(2016年),提出了国家水安全保障总体战略框架、重大策略、具体发展建议,为京津冀地区水安全保障研究提供了顶层技术指导。
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项目系统答复了强人类活动区水循环演变机理与健康水循环模式、强烈竞争条件下水资源多目标协同配置两大科学问题,这是围绕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形成的重要研窕成果。
基于这些研究进展,结合国家在水治理方面的新理念,研究提出解决京津冀地区水安全问题的战略措施,既是保障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类似缺水地区水资源高效配置、利用及管理提供可靠案例。
整体来看,京津冀地区水安全问题既有资源承载力不足与开发利用过载的矛盾,也有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与生态环境保障滞后的矛盾,各类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加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呈现的新特征,使得以往的研究结论在全面性、适用性方面仍有待提升。
针对于此,本文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把握有关水治理的新要求,围绕京津冀地区生态复苏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开展水安全现状研判、形势分析、科学问题凝练,进而提出区域水安全保障策略。
二、京津冀地区水安全现状(一)经济社会发展与水供给能力不匹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0.7%,却承载着全国5%的耕地、8%的人口、10%的经济总量;用水需求受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严重制约,供水用水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
胡四一: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障的提案尊敬的各位代表:当前,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但由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我建议,通过加强京津冀地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清洁水源的供应能力,并加强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加大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力度,推广节水型设备和技术,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要推进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合理分配。
目前,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有的地区水资源较丰富,有的地区则十分缺乏。
需要建立跨区域的水资源调度机制,通过水资源的输送和调配,将水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地,保证每个地区都能够得到足够的水资源。
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我建议,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研究,探索新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加大对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技术支持,加强水资源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资源问题。
要加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建设。
我建议,建立权责明确、协调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水资源管理和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的有效保障。
各位代表,水资源是我们的重要生命线,对于京津冀等地区的发展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我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的提案,共同努力,加大对水资源的保障和管理力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支撑。
谢谢大家!。
京津冀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协同调控研究Ⅱ:应用赵勇;常奂宇;桑学锋;何国华;王庆明;姜珊【期刊名称】《水利学报》【年(卷),期】2022(53)10【摘要】京津冀是我国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以下简写为水-粮-能-生)关系表现最显著、联合风险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针对该地区特点以及水资源管理实践需求,构建了京津冀水-粮-能-生协同调控模型,识别了耦合系统现状状态,开展未来多情景推演式模拟调控,提出基于水-粮-能-生关联视角下京津冀协同调控方案。
结果表明,京津冀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是以地下水超采、河湖生态用水被挤占来维持的,在保障水-粮-能-生耦合系统平衡下,即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达效运行,仍存在30.9亿m^(3)的破坏性缺水;通过需求变化、生态保障和供给能力3个方面进行未来情景推演式模拟调控,提出了保障2035水平年京津冀水-粮-能-生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情景,从水资源衰减和受水区需求角度出发,建议京津冀地区南水北调中东线后续年调水工程规模为46.2亿~60亿m^(3)。
【总页数】11页(P1251-1261)【作者】赵勇;常奂宇;桑学锋;何国华;王庆明;姜珊【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相关文献】1.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压力及协同调控策略2.南水北调对京津冀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首次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综述3.协同电力能源调控促进绿色生态共享——记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特别研究员郭烨4.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的协同优化5.京津冀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协同调控研究Ⅰ:方法与模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