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9
林语堂经典散文《我的戒烟》【作者简介】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京华烟云》《啼笑皆非》。
和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我的戒烟凡吸烟的人,大部曾在一时糊涂,发过宏愿,立志戒烟,在相当期内与此烟决一雌雄,到了十天半个月之后,才自醒悟过来。
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责备,悔悟前非。
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一直到老为止。
到那时期,也许会听青年会俭德会三姑六婆的妖言,把它戒绝,因为一人到此时候,总是神经薄弱,身不由主,难代负责。
但是意志一日存在,是非一日明白时,决不会再受诱惑。
因为经过此次的教训,我已十分明白,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灵魂的清福,这是一件亏负自己而无益于人的不道德行为。
据英国生物化学名家夏尔登(Haldane)教授说,吸烟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有影响于人类生活的四大发明之一。
其余三大发明之中,记得有一件是接猴腺青春不老之新术。
此是题外不提。
在那三星期中,我如何的昏迷,如何的懦弱,明知于自己的心身有益的一根小小香烟,就没有胆量取来享用,说来真是一段丑史。
此时事过境迁,回想起来,倒莫明何以那次昏迷一发发到三星期。
若把此三星期中之心理历程细细叙述起来,真是竹难书。
自然,第一样,这戒烟的念头,根本就有点糊涂。
为什么人生世上要戒烟呢?这问题我现在也答不出。
但是,我们人类的行为,总常是没有理由的,有时故意要做做不该做的事,有时处境太闲,无事可做,故意降大任于己身,苦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把自己的天性拂乱一下,预备做大丈夫罢?除去这个理由,我想不出当日何以想出这种下流的念头。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引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目的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规则。
在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汉语语法学者被称为“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他们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这八位学者的名字、主要研究领域和贡献。
一、郭宝昌1. 个人简介郭宝昌,生于1928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校任教。
郭宝昌在语法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在句法和语义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2. 主要研究领域•句法分析•语义学3. 贡献郭宝昌在汉语句法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和方法,对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的“双层结构”的句法分析方法,为现代汉语句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此外,郭宝昌还在汉语语义学方面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为汉语语义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林语堂1. 个人简介林语堂,生于1895年,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
他是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汉语在国际上的宣传者。
2. 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语法•汉字文化3. 贡献林语堂通过深入研究汉语语法,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和理论。
他在研究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的时态、语气、语态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此外,林语堂还致力于推广中国汉字文化,通过他的著作和国际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汉语。
三、赵元任1. 个人简介赵元任,生于1892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
他是中国汉语语音学和语法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创者。
2. 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语音学•汉语语法3. 贡献赵元任对汉语语音学和语法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系统研究了汉语的音韵系统和语法规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概念,推动了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
赵元任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胡秋原1. 个人简介胡秋原,生于1900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林语堂英文作文简介英文:Lin Yutang is a renowned Chinese writer who is knownfor his work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e was born in 1895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and later went on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book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which is a philosophical work that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joy in the simple things.Lin Yutang's writing style is unique in that it blends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He was able to bridge the cultural divid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bring a fresh perspective to both. His use of humor and wit in his writing also made his works more accessible and enjoyable to read.One of my favorite works by Lin Yutang is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which is a book that explores Chinese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is book, h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the value of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tradition in Chinese society. He also talks about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 faced during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the need for modernization.Overall, Lin Yutang's works are a testament to his ability to bridge cultural divides and bring fresh perspectives to complex issues. His use of humor and wit also make his works enjoyable to read and accessible to a wide audience.中文: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他以中英文两种语言的作品闻名于世。
国学大师林语堂:英语学习要诀作者简介:林语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目标英文是活的语言,现代通用的语言。
凡是学习英文的人务必认定这个目标,学习现代通行活用的英语。
这个目标认定,方法才不会错误。
若把英文看作死的,固定的语言,将来对于文法,读物,发音都要偏重于迂腐的语汇,拘泥的文法,呆板的读音,结果就所学非用了。
2.听讲写读四事并重因为英文是活的应用的语言,所以在会话写读都得注意。
语言之为物,自身不能存在,必有写者说者欲传达其意象,也必有读者听者由语言之传达吸收作者说者的意思,然后完成语言之功用。
语言也必因说者听者作者读者地位或心境之不同而发生变化。
譬如讲文法,以简单的―你‖一字为例,这you字,在中文无不译为―你‖,但是在语言活用上,你不必you ,you也不必你,因为在实际上,语言与所与语者之间,有身份高低、交情疏密之不同。
明白这you 字在实际上之用法,然后可谓懂得you字之意义。
中文对非深交的人,总避免―你‖字,或称―杨先生‖,或称―石甫先生‖,而在英文却一律普遍可用you字。
再如英文wife,或通常译为―妻‖,然在实用上或等于―夫人‖或等于―内子‖,或等于―太太‖,或等于―老婆‖,或等于―女人‖;必须知道用wife字之时的条件,然后攫得住wife字之神髓。
以上二例,都证明辞语非抽象之物,能脱离尔我而巍然独存。
文章无缠绵,只是作者读者之兴感;诗歌无悲壮,只是诗人墨客之骚情。
不有听讲写读,何以有语言文字?假如偏于任何方面,就所学的也无非半身不遂貌合神离之英语而已,最多如看古代美人的肖像,相貌犹存,音容已邈,发生不起恋爱。
《京华烟云》不得不说的作者,林语堂简介在漳州文化中有着一个好名“鱼米花果之乡”它养育着一方名人,历史上养育着一大批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等。
在现代同样也出现过较为闻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就是林语堂,他是贫穷的牧师家庭出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林语堂(1895年-1976年),中国现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
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林语堂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着名学者。
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婚前曾有两位恋人。
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
”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
”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
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
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
在哈佛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
先在耶拿大学攻读,期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
经济困难时,廖翠凤只得变卖首饰以维持生活。
终其一生,林语堂在操守上也是绝对纯洁的。
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及乱耳。
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
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任教经历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