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系列幻灯片 16、社稷坛(一)社稷坛的主体建筑
- 格式:pps
- 大小:6.25 MB
- 文档页数:44
北京九坛八庙——社稷坛社稷坛,是祭祀社稷的场所名称,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
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
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
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社稷坛全园面积约360余亩,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建筑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
因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拜殿中,1928年命名为中山公园。
全园面积为24万平方米。
社稷坛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梁海燕先生讲,中国历代帝王在“父天母地”观念之下,都非常重视社稷坛的建造和祭祀。
社稷祭礼属于祭地之礼的范畴。
金代的社稷祭礼不仅继承了中原农业民族祭社稷的精神实质,而且注重进行他们认为具有实用意义的祈雨活动。
北京的社稷坛(中山公园)基本保留着明代遗留的社稷坛。
社稷坛的最上层铺着五色的土壤。
社稷坛中,五色土是最引人注目的: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
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
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
社稷坛的五色土在历史上都是由各地进贡而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古代,不仅五色土的进贡有限制,五色土的多少也有限制,因此厚度也不一。
五色土的颜色排列也非常有讲究,古人认为,五个方位与五方尊崇的神物结合:东方尊太嗥,辅佐为木神;南方尊炎帝,辅佐为火神;西方尊少昊,辅佐为金神;北方尊颛顼,辅佐为水神;正中尊黄帝,辅佐为土神。
五种颜色的位置刚好与五方神代表的五行相应。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
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
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通面阔20米,进深7米,明间为仿木绿琉璃重昂五踩斗拱,三座门均为拱券式。
北京社稷坛讲解词1.引言1.1 概述社稷坛是中国古代祭祀的一种场所,它是祭祀社稷神和土地神的地方,也是朝廷举行重要祭祀仪式的场所。
社稷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土地、农业以及国家安宁的敬意和祭祀之情。
在北京,最有名的社稷坛位于东城区天坛公园内,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重要遗址之一。
社稷坛的建筑特点独特而雄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与风采。
坛内主要有社殿和稷殿两座建筑,中间以台基和台阶相连。
社殿是祭祀社稷神的场所,稷殿则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两殿以壁隔开,形成了一个中轴对称的布局。
社稷坛作为北京的一处重要古迹,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
同时,社稷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精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社稷坛的现状并不乐观。
历史的风雨和人为的破坏使得社稷坛的建筑、壁画等文物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社稷坛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修复和整治工程、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社稷坛的保护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关注。
同时,加强社稷坛的文化价值宣传,增加公众对其的认识和重视,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只有坚持文化传承与保护并举,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社稷坛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关注和爱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章节分布,它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让文章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
本文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组织。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概述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北京社稷坛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是指本文的章节分布,这里的结构是按照大纲中的1、2、3三个主要部分来组织的。
北京社稷坛讲解词-回复【北京社稷坛讲解词】北京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庙宇,也称为社稷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正东安定门外,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社稷坛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北京城内现存唯一的社稷坛,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社稷坛。
社稷坛是中国古代祭祀习俗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北京社稷坛的建筑风格独特典雅,占地面积广阔,坛内设有社和稷两庙。
社是指帝王祭司天的地方,而稷是指祭祀地方官员颁布教化法令的地方。
社稷坛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坛门、城台、千步廊、中门、紫轩、黄衣阙、春秋庑、祭场和礼库等建筑物。
坛门是进入社稷坛的入口,呈两层结构,上部悬挂着“社稷坛”三个大字,下部有两侧对称的望柱。
进入坛门之后,便来到了城台。
城台呈方形,四周设有斜坡石阶,坛台顶部有石栏杆,整体构造稳固。
城台向前走,便是千步廊,廊下呈拱形,上方覆盖着琉璃瓦,廊檐下挂有一幅幅壁画,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帝王祭祀的场景。
从千步廊中穿越而过,来到了中门。
中门是社稷坛的主要出入口,门洞宽敞,门楣上悬挂着两排金字匾额,上面刻有“赫鲁晓皇”和“明时伟业”等字样,寓意帝王祭祀的庄严和威严。
穿过中门,进入紫轩,紫轩是社稷坛中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它是为皇帝举行重大祭祀仪式而准备的,以蓝色瓦片覆盖,紫色栏杆装饰,富丽堂皇。
紫轩后面是黄衣阙,它是皇帝在社稷坛祭祀仪式中更衣的地方,阙顶有大量彩绘图案,彰显皇家的尊贵。
黄衣阙的后面,便是春秋庑。
春秋庑常用于举行祭祀庆典,主要用于供奉太祖、高祖和太宗的牌位,庑内有6根高大的石柱,支撑着整个建筑物,使其更加雄伟壮观。
春秋庑前是祭场,祭场呈方形,设有中间和四周的提示柱和三级石级,供皇帝和朝臣叩拜祭祀。
祭场两侧是礼库,礼库是储存祭祀供品的地方,内部有大小不等的长方形仓库,分别用于存储不同种类的供品,如粮食、织物和皇帝的玉牒等。
北京社稷坛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记忆。
天地日月社稷坛北京城中的“五大坛”老北京人都知道,北京有“五坛八庙”一说,只是历来说法不尽一致。
如“五坛”有“天地坛、山川坛、社稷坛、先农坛、先蚕坛”说,也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说,更有延伸出“圜丘、方泽、朝日、夕月、祈谷、山川、社稷、先农、先蚕”的“九坛”之说。
当然,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五坛”为天、地、日、月、社稷,“八庙”为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历代帝王庙、文庙。
今天,文旅君就为您盘点北京的“五坛”。
天坛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祈年殿圜丘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社稷坛同年建成,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
圜丘坛在南,也叫祭天台,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
祈谷坛在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中间有墙相隔。
坛面正中是祈年殿,初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
为圆攒尖顶的三重檐圆形大殿,当时祈年殿的三层檐为三色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代表昊天;黄,代表皇帝;绿,代表百姓。
清乾隆年间再次整修,才把三层檐瓦一律改为蓝色,象征着天。
祈年门皇乾殿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相连。
丹陛桥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内坛西墙内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牺牲所等。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
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才让我们看到了如今壮美的天坛。
皇穹宇参观小贴士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门票:旺季:(每年4月1日至当年10月31日)门票:15元联票:34元淡季:(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门票:10元联票:28元地坛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方泽坛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成,清代屡经重修。
北京中轴线系列幻灯片(16)
社稷坛(一)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
手动翻页摄制:孙琦厚修改:王新谋
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的场所。
根据周礼“左庙右社”规制,社稷坛建在皇宫的右前方,与太庙对称。
“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
土地和五谷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因此古代帝王、诸侯对社稷神的祭祀是最为隆重的。
1914年社稷坛对民众开放,称中央公园。
1925年改为中山公园。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稷坛平面图
社稷坛有两重围墙,主体建筑集中在内垣内,包括祭坛、拜殿、戟门、神库、神厨等。
在辟成公园前,社稷坛有三个大门,都在东墙,面向午门至天安门的中心御道。
南、西、北三面均不开门。
土属阴,因此社稷坛的方向与太庙相反。
太庙座北朝南,社稷坛座南朝北。
内坛虽四面都有门,但正门是北门,皇帝祭祀时都从内坛北门进出。
社稷坛街门(背面)是社稷坛的正式大门,在明朝祭祀时皇帝由此出入,清帝和王公大臣们并不由此门出入,而是走东北门。
社左门(背面,在社稷坛拍摄)是社稷坛的旁门,皇帝主祭时,陪祭的王公大臣皆由此出入。
明朝祭祀时皇帝王公大臣从社稷街门和社左门进入后,沿这条路向北走,过这个月亮门,从内坛北门进入祭坛。
东北门。
明朝时专供兵卒、夫役及小官吏出入。
在清朝,则是社稷坛出入的总大门,中门洞专供皇帝出入,左右两门洞供其他人出入。
内坛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这是北门。
北门是内坛的正门,祭祀时皇帝和王公大臣都从北门出入。
戟门始建于明代,是社稷坛的宫门。
面宽五间,原辟三个门洞,1914年辟为公园后,将社稷坛宫门改装为殿堂,五间均改为隔扇门。
戟门背面。
原来三个门洞,每个门洞里陈列24支大铁戟,共72支,铁戟是一丈一尺长的“银镦红杆金龙戟”列宫门左右,既壮丽,又威严。
戟门,现在是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会会议厅
戟门南面是享殿,又称拜殿,原为皇帝到此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
始建于明代。
孙中山逝世时曾在此停灵,现在叫中山堂。
拍照时中山堂内正举行孙中山、宋庆龄研究成果展。
祭坛在享殿以南,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
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16.8米,下层边长17.8米。
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
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
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象征“普天之下皆为王土”。
祭坛座南朝北,两个大香炉放在坛的北面。
坛四周建有宇墙,边长62米,高1.7米。
短墙按方向覆盖四种颜色琉璃瓦和琉璃砖。
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
北墙的棂星门
北宇墙顶部覆盖着深青色的琉璃砖和琉璃瓦
西墙的棂星门,西面的宇墙墙顶覆盖的是淡黄色的琉璃砖和琉璃瓦。
这是墙的西南角
从坛墙的西南角拍摄
南墙的棂星门,墙顶覆盖的是橙红色的琉璃砖和琉璃瓦。
东墙的棂星门,东面的宇墙墙顶覆盖的是深蓝色的琉璃砖和琉璃瓦。
祭坛在内坛的中心,有路直通南门、东门和西门。
这是西门门洞,与祭坛中心和东门在一条线上。
在西门南侧,内坛墙内有神厨、神库,座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
这是神厨。
过厅北侧是神库。
在神厨南侧的内坛墙处开一拱门,外通墙外的宰牲亭,宰牲亭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拱门将神厨、神库与宰牲亭连接起来。
宰牲亭位于西内坛墙拱门右前方。
出西门向南走即可看到宰牲亭。
宰牲亭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
内坛南门,这对宋代石狮是后来从河北大名古刹移来的,用木棍敲打它们,就会听到一个狮子发出铁音,另一个却是铜音,甚为奇妙。
祭坛正对着内坛南门
外坛大量种植松柏等长青树,营造祭坛的庄严肃穆氛围。
社稷坛在元代就是一座著名寺庙,古柏树很多,有些甚至超过千年。
请看下集
第17集《社稷坛(二)辟为公园后增加的建筑和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