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2010
- 格式:ppt
- 大小:414.00 KB
- 文档页数:18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
你说这诗学啊,就像是一座神秘的花园,里面藏着无尽的美妙和奥秘。
要了解比较诗学,咱得先学会观察。
就跟咱去逛公园似的,你得细细打量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才能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
咱看不同文化里的诗,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得去琢磨它们的形式、风格、主题,这可不是随便瞅瞅就行的呀!然后呢,得学会对比。
哎呀,这就好比把两种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有啥不一样。
诗也一样呀,把中国的古诗和外国的诗歌放在一块儿,找找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如说,中国古诗讲究意境,那外国诗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追求呢?这一对比,不就有意思多啦!还有呀,得深入分析。
别光看表面,得像挖宝藏一样,往深处挖。
想想一首诗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那可都是有故事的呀!为啥这首诗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它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思想和情感?这一分析,你就会发现,原来诗学的世界这么广阔!咱还得学会联想。
看到一首诗,你就想想生活中的场景,或者其他的艺术形式。
比如说,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是不是让你想起了美丽的山水画?这联想一打开,那灵感不就汩汩往外冒啦!再说说归纳总结。
这就像是把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一颗颗捡起来,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
把各种不同的诗学现象、观点归纳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这样咱对比较诗学的理解不就更系统、更全面了嘛!你想想,要是不掌握这些基本方法,那在比较诗学的大花园里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啦?咱得有方法、有策略地去探索呀!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诗学的魅力,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诗的碰撞和交融。
你说,这比较诗学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它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百宝箱,等着咱去打开,去发现里面的宝贝呢!咱可得好好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去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呀!咱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得深入进去,好好玩味,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是吗?所以呀,赶紧行动起来,去比较诗学的海洋里畅游一番吧!。
第47卷第5期2010年9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7,No.5Sep.2010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张沛(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871)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比较文学的自身形构、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比较文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在的译介阐发实践、自觉的关系研究和自为的比较诗学。
其中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自身反思和自我立法的灵魂,包括诗学的平行比较、比较诗学关系史研究和比较文学的自身诗学三个环节。
比较文学是自身反思和自身实践的;通过自身实践,比较文学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共通的方法论模型,并作为实践的自我认识成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标志和先锋。
关键词: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科学;方法论;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10)05-0118-07收稿日期:2010-06-28作者简介:张沛,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①Charles Bernheimer (ed.):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p.1.和其他学科一样,比较文学在诞生之初曾多有争议;不同的是,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仍然面临“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质疑,甚至是“比较文学比较什么”这样的误解。
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自身焦虑的学科①。
自身焦虑提供了自身反思的契机。
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文学更是一门自身反思的学科:通过自身反思,也正是通过自身反思,比较文学不断深化、提升了自身,并由此不断生成和展示着自身。
比较诗学正当一般法国和美国学者还在热烈论争彼此的合法性之时,安田朴却已敏锐地道出了“比较诗学”必将产生的预言: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学[1](P323)。
对安田朴的这个“预言”,由于中国学者依据的版本不同,对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有多种不同译文,但基本的意义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安田朴的“比较诗学”的概念,几乎被我国所有比较文学概论方面的教材所征引,但是几乎遭到了普遍的、有意无意的误解[2](P181)。
中国学者是如何“误解”比较诗学这个概念的呢?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诗学,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即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
”[3](P27)较诗学是指在跨文化、跨国度的文学理论之间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Common Poetics)、共同的美学据点(Common Aesthetic Grounds)的可能性,以及用外国的文学理论来阐释本国的文学现象,研究和总结本国的文学思想、技巧和理论的学问[4](P339)。
安田朴的概念以假设为背景,而这种假设很容易被冲破。
厄尔·迈纳(Earl Miner)在《比较诗学》一书中,引用了安田朴的“比较诗学”概念之后说:“这种看法有点幻想和玄虚色彩,是以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为背景的。
”此书出版于1990年,比安田朴提出“比较诗学”的概念,晚了27年。
所以,他说:“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针对眼前的情景的一种尝试。
这一领域的同仁们也许希望另辟蹊径:意识形态、诠释、翻译、个人、社会—包括文学研究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形色色的途径。
正如艾金伯勒所预见的,是研究的目的和目标决定着某一特定的途径能否通向比较诗学。
”[6](P44-45)中国大多数学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7]“不管影响研究也好,平行研究也好,比较的结果应纳入或充实所谓‘总体文学’。
第七章比较诗学“诗学”一词在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在古代西方,广义的诗学泛指文学、艺术。
所谓诗学,并不单指关于诗的理论,而是指一般的文学理论。
这一名称起源于古代希腊。
当时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也是最有权威性的文艺理论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Poetics)。
此后,西方古典文艺著作习惯采用这类名称。
如罗马最著名的文艺理论著作、贺拉斯的《诗艺》,17C法国古典主义理论的经典、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这些都不是单纯的诗歌理论著作,而是一般文学理论著作,于是,“诗学”也就成了文艺理论的雅号。
在现代学术界,诗学一词已被广泛地用来指称文艺理论。
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意义:一是专指《诗经》研究;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它理论问题的研究。
至于“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则是近30年来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新提出的名称,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也即从跨民族、文化、语言、学科的视角来研究不同诗学之间的异同关系及其具体表现。
第一节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国外:在主张实证主义和事实联系的法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毫无产生的可能性,基亚的“比较不是文学比较”,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很大程度上说,其产生应归功于美国学派拍的独特贡献。
在法美的热烈论争时,艾田伯敏锐地道出了“比较诗学”必将产生的预言(杨P322-324)。
1963年,艾田伯发表了他著名的《比较不是理由》,首次提出了“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设想,明确提出,比较文学一旦摆脱了历史考据的羁绊而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历史的和美学的)文学研究时,比较诗学就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引文(陈P233)这就是说,比较诗学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就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兴起和繁盛。
港台:海外及港台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与比较文学的这种国际潮流密切相关。
从某种意上说,海外及港台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讲西方诗学引入比较文学研究。
1、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2、叶维廉《比较诗学》大陆:大陆比较诗学的先辈们大多不是由实证影响开始,而是首先由中西比较诗学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