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50.60 KB
- 文档页数:18
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领导性理论,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
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
尽管现代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环境既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也受发展的个体的影响,然而他仍然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环境做出明确描述。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影响做出了详细分析。
因为他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所以把这种理论描述为生物生态学理论可能更为准确。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这一点往往被人为设计的实验室里的研究发展的学者所忽视。
他认为,环境(或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一样"。
换句话说,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缺失改变了发展学家思考儿童发展环境的方式。
例如,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学家可能会检验儿童成长环境的某个方面的作用,并将儿童之间的所有差异都归于环境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例如,儿童在认知、社会甚至生理上的不同都可能会归咎于离婚对儿童的影响。
有了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就可以思考许多可能影响儿童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的。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俄裔美国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所以要准确的了解这个系统,必须要对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明确的掌握。
文章就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做全面性的分析,旨在更加准确的认知此理论。
标签: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其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儿童教育中需要基于其发展的特点和情景性做教育的针对性强调。
布朗芬布伦纳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其认为发展心理学的生态化主要指的是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讨论个体发展的育种研究取向。
在生态系统理论出现之前,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重要是在特定环境方面集中,但是在生态理论提出后,这种研究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基于此,研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学理论便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理论分析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理论做具体的分析发现其一共涉及四个环境层次。
首先是环境最里层的微系统。
该系统具体指的是个体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环境,而且这个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当中。
对于大多数的婴儿来讲,微环境仅仅限定在家庭,但是在婴儿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其能够接触的环境也会越来越丰富,比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其次是中间系统。
所谓的中间系统具体指的是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者是相互的关系。
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分析来看,其认为微系统当中构建的具有积极性的联系能够有效的实现发展的优化,相反,如果联系是消极的,那么影响结果也会成为负面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关系会影响到其在校园中和其他小伙伴的关系。
再次是外层系统。
所谓的外层系统具体指的是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是却能够对其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这些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比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儿童不会直接的参与到其中,但是父母在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会被带入家庭,而带入后的情绪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说父母的工作环境对儿童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巴朗芬布伦的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他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是一个主要影响源。
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环境分为四个系统:①微系统微系统是最里层的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对大多数婴儿,微系统仅限于家庭,然后随着儿童进入托儿所、学前班,以及与同伴群体和社区玩伴的交往,此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
儿童不仅受微系统中人的影响,而且他们的生物和社会性特征、习惯、气质、生理特征和能力,也影响着同伴的行为。
微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情境,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都影响着别人,同时也受别人的影响。
②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指的是在微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挣性关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③外层系统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一个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
同样,儿童在校的经历也会受到外层系统的影响,如学校的整体计划。
④宏系统宏系统是指存在于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
宏系统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其他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机构中获得经验。
生态系统理论比任何学习理论对环境的描述都更为丰富。
每个人都生存在与中间系统相联系的、嵌套在外层系统和宏系统之中的特定的微系统中。
这一理论表明,儿童青少年有许多最优发展的途径,但它还未能全面解释人类的发展。
带你走进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家庭、社区和国家构成的多元背景中进行的,受到不同层次系统的影响。
此观点对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是目前教育界广泛传播的一种理论,它给我们分析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全面的、更辩证的看待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生态系统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层次布朗芬布伦纳对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儿童所处的社区乃至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以下相互嵌套的四个层次。
二、微系统VS中间系统VS外系统区分要点:幼儿是否直接参与及环境范围微系统——幼儿直接参与的环境;中间系统—幼儿直接参与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外系统—幼儿并未直接参与的环境。
三、考题再现考点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内容,主要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考查形式一类为直接考查即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者及四个系统层次的识记。
另一类是给实际描述,反选四大系统的概念。
如下列题目:例1【单选】( )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对儿童发展的环境影响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
A.劳伦茨B.蒙台梭利C.布朗芬布伦纳D.杜威例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的提出者。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对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
故本题选C。
例2【单选】( )是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中的第二层,如幼儿园、学校及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
A.微系统B.中间系统C.外系统D.宏系统例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四个系统的层次,四个系统分别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及宏系统。
其中中间系统是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一般包括幼儿园、家庭、学校及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
故本题选B。
例3【判断】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父母的工作环境是属于外系统的影响因素( )。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生态系统理论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理论”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发展环境理论。
美国康奈尔大学布朗芬布伦纳(1979,1989)提出。
该理论认为,环境是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四个由近及远的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层次序列的系统。
(1)微观系统,是一个身处特定环境的发展中的个体亲身经历的一些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模式。
这个系统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并且具有某种物质和物理特性,还包括具有鲜明气质、人格特征及信仰的其他人。
家庭、学校、同伴、工作场所等都是个体经历的微观的环境系统。
(2)中间系统,指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的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
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学校与工作单位的联系,等等。
中间系统是微观系统的系统。
(3)外部系统,指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
这些环境中,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中的个体在内,但是其中发生的事件都会对微观系统之间的作用过程产生影响。
如父母的工作环境会影响他们在家中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父母的抚养质量。
儿童并不直接参与父母的工作环境,但却受到它的间接影响。
(4)宏观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背景模式。
如社会阶层、种族或地区、特定历史进程中的群体、时代或生活风格等。
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宏观系统,它通过对其子系统的影响逐层波及到儿童身上,如可以通过学校来传递。
这些系统层层相套并纠缠在一起,对儿童的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生态背景。
该理论深受维列鲁学派社会历史文化观的影响,强调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参数,环境有很多相互关联的层次,常被认为是关于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最深入的分析。
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目的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 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述评, 促进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
方法结合心理学研究重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进行阐述, 通过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对其局限性及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
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
它承认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 但其研究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 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
确定了相关的4 个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联系及影响,使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 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结论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 拓宽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
尽管在生物因素影响及人类发展连续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布郎芬布伦纳; 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要强调其发展的情景性, 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观点。
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发展心理学生态化是指, 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绪, 在表达不充分时诱导其表达, 如用可见的事实表达出对逝者各种感觉, 表达后要告知这些悲伤反应是正常的、必然的。
对危机者自责的干预, 可用具体事例让其分清责任, 认识到这是非理性的反应, 用正向的内部对话告诉自己, 对逝人已尽到所能尽的义务, 地震任何人也无法抗拒, 重新建立认知结构, 摆脱自责。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作者:罗秋梅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19期【摘要】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俄裔美国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所以要准确的了解这个系统,必须要对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明确的掌握。
文章就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做全面性的分析,旨在更加准确的认知此理论。
【关键词】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其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儿童教育中需要基于其发展的特点和情景性做教育的针对性强调。
布朗芬布伦纳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其认为发展心理学的生态化主要指的是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讨论个体发展的育种研究取向。
在生态系统理论出现之前,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重要是在特定环境方面集中,但是在生态理论提出后,这种研究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基于此,研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学理论便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理论分析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理论做具体的分析发现其一共涉及四个环境层次。
首先是环境最里层的微系统。
该系统具体指的是个体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环境,而且这个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当中。
对于大多数的婴儿来讲,微环境仅仅限定在家庭,但是在婴儿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其能够接触的环境也会越来越丰富,比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其次是中间系统。
所谓的中间系统具体指的是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者是相互的关系。
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分析来看,其认为微系统当中构建的具有积极性的联系能够有效的实现发展的优化,相反,如果联系是消极的,那么影响结果也会成为负面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关系会影响到其在校园中和其他小伙伴的关系。
再次是外层系统。
所谓的外层系统具体指的是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是却能够对其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一种人的发展理论,该理论目前处于本领域的前沿,因为它在环境影响发展问题上提出了最详细具体的论述。
生态系统论认为,人在复杂的关系系统中的发展受到多水平环境的影响。
鉴于生物影响因素加入环境中共同推动了发展,后来布朗芬布伦纳把他的理论称为“生物生态模型”。
布朗芬布伦纳把环境想象为鸟巢状的结构,包括家庭、学校、邻居、工作单位等日常生活场所以及这些场所之外的更大空间。
这些环境的每一个层面都对发展有重要影响。
小环境系统关注成长中的人与直接生活环境间的关系;中环境系统指几个小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外环境系统,是那些会影响却不包括成长中的人的社会领域;大环境系统指影响各个层次的活动和互动的价值观、法律、习俗和文化资源。
时序系统不是一个具体环境,它指人所处环境的动态的、永远变化的特性。
(1)小环境系统环境的最里层水平是小环境系统,由个体在直接生活的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和互动模式构成。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为了理解这一水平的发展,必须牢记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的。
例如,成人影响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的生物和社会特征,如生理特性、人格特征和能力也影响成人的行为。
一个友善专心的孩子容易引发父母积极耐心的反应,而一个好动、分心的孩子则容易成为父母的限制和惩罚对象。
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双向互动对发展起着持久性的影响。
小环境系统中的另一些人影响着任何二人关系的质量。
如果他们是支持性的,这种互动就有促进作用。
例如,爸爸妈妈在承担父母角色中互相鼓励,他们就能更好地执行做父母的责任。
相形之下,夫妻冲突往往导致不一致的管教方法和迁怒于孩子。
结果,孩子也会变得更敌意,于是,父母和孩子都面临着适应不良的处境。
(2) 中环境系统布朗芬布伦纳模型中的第二层是中环境系统,指几个小环境之间的联系。
例如一个孩子的学习进步不仅取决于课堂活动,而且取决于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心和在家里花多少时间学习。
对成人来说,在家里做配偶、做父母做得好不好,也受到他在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反之亦然。
请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是一种以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环
境学等综合多学科理论,旨在揭示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某些关系。
该理论由德国生态学家
爱德华·布朗芬布伦纳于1927年提出,它认为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动态而复杂的
耦合关系,生物体同样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环境也受到物种活动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变化
和保护是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它详细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构成、动态和定律,重点强调了关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思想。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以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环境学等
多学科为基础,认为生态系统是由有机物、无机物和工业物质等组成,而有机物又被分为
人类活动和有机物构成的两部分。
它提出了三大定律:维持定律,变化定律和自组织定律。
维持定律表明,在稳定状态下,生态系统就会保持一定的构造和功能;变化定律表明,即使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仍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以应对环境的变化;而自组织定律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它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系统特性、行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的思想:系统的目标是生存;系统有其自身规则、建筑和动力;系统有一定的惰性和自发性;系统具有可预见性;
系统的动态过程可以表示为一系列持续的改变;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空间和时间来分析;系统的行为与结构有关;系统的运作是相互的和关联的;以及最重要的,每一个系统
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
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
该理论由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并完善,现时被普遍接受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导性理论。
四个系统为:•微系统(Microsystem):直接环境(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中系统(Mesosystem):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例如,一个孩子的“家和学校”)•外系统(Exosystem):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例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宏系统(Macrosystem):较大的文化背景(例如,东方文化对比西方文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次文化)之后,还添加了第五个系统:•时间系统(Chronosystem):环境事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个人的生活规律可能被认为是微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该理论近来也被称作“生物生态学理论(Bio-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每个系统都包含了能有力地影响发展的角色,规范和规则。
生理生态学理论简述生态心理学简述生态心理学简述生态心理学简述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摘要摘要摘要摘要::::生态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学科的诞生, 而且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的形成。
生态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学科, 也构成了新的研究方法论,这就是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
生态心理学是西方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介绍生态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并简单的介绍了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生态效度1.1.1.1.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这一术语多指产生20世纪40年代,由勒温、巴克、吉布森、奈瑟、布伦瑞克等人开创的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学研究, 即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来, 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传统心理学。
⼉童⼼理学——⽣态系统发展理论⽣态系统理论⼀.概念界定⽣态⼀词,现在通常是指⽣物的⽣活状态。
指⽣物在⼀定的⾃然环境下⽣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物的⽣理特性和⽣活习性。
⽣态(Eco-)⼀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
简单的说,⽣态就是指⼀切⽣物的⽣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态学(Ecology)的产⽣最早是从研究⽣物个体⽽开始的。
“⽣态学”这个词最早是由德国的动物学家、⽐较解剖学教授厄恩斯特.⿊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的。
⽣态学是研究⽣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态学被⽣物学家⽤来描述个⼈在社区中与他⼈⽇常互动关系;社会⾏为科学家使⽤⽣态学来描述⼈类⽣存与社会中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结构;⽂化⼈类学家使⽤⼈⽂⽣态学来描述⽥野⼯作的整体性质;⼼理学家也强调⽤⽣态学的观点来认定个⼈和社会及物理环境的关系。
系统⼀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要素以⼀定结构形式连接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随着⽣态学的发展,⽣态学家认为⽣物与环境是不可侵害的整体,以⾄后来欧德姆(E.P.Odum)认为应把⽣物与环境看作⼀个整体来研究,定义⽣态学是“研究⽣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研究⼀定区域内⽣物的种类、数量、⽣物量、⽣活史和空间分布;环境因素对⽣物的作⽤及⽣物对环境的反作⽤;⽣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等,他的这⼀理论对⼤学⽣态学教学和研究有很⼤的影响,他本⼈因此⽽荣获美国⽣态学的最⾼荣誉--泰勒⽣态学奖,也是⾸次提出⽣态系统概念的⼈。
⽣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然界的⼀定的空间内,⽣物与环境构成的统⼀整体,在这个统⼀整体中,⽣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态系统的范围可⼤可⼩,相互交错,最⼤的⽣态系统是⽣物圈;最为复杂的⽣态系统是热带⾬林⽣态系统,⼈类主要⽣活在以城市和农⽥为主的⼈⼯⽣态系统中。
布朗尼的生态发展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在布朗芬布伦纳看来人在社会中生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到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在他的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称之为“行为系统”,并把该系统分为从小到大的四个层次,也就是: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包括哪些系统个体生活在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环境的类型有四种,分别为:1.微系统。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儿童的微系统之一是由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儿童的另一个微系统是学校环境,主要由教师和同伴组成。
2.中间系统。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影响。
对幼儿来说,由于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最常接触的两个小系统,因此这两个小系统之间的关系便构成了幼儿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系统。
家庭与幼儿园是否形成支持性的联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家庭和幼儿园能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能协调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那么,就有助于幼儿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3.外层系统。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例如:从家庭方面来说,家长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状况和文化水平决定了父母所承担的角色、所从事的活动和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从而间接地影响了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和抚养子女的方法;从幼儿园方面来说,师资水平影响着教师的活动范围、承担的社会角色以及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从而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及事业心等;从幼儿园所处的社区来说,幼儿园在社区中的地位也会间接地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情感,所处社区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及社区中人们的交往方式、习惯等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知识范围和交往水平等。
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目的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 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述评, 促进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
方法结合心理学研究重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进行阐述, 通过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对其局限性及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
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
它承认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 但其研究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 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
确定了相关的4 个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联系及影响,使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 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结论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 拓宽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
尽管在生物因素影响及人类发展连续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布郎芬布伦纳; 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要强调其发展的情景性, 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观点。
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发展心理学生态化是指, 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绪, 在表达不充分时诱导其表达, 如用可见的事实表达出对逝者各种感觉, 表达后要告知这些悲伤反应是正常的、必然的。
对危机者自责的干预, 可用具体事例让其分清责任, 认识到这是非理性的反应, 用正向的内部对话告诉自己, 对逝人已尽到所能尽的义务, 地震任何人也无法抗拒, 重新建立认知结构, 摆脱自责。
对危机者应对方式干预可实施“事”与“情”兼顾的应对策略。
“事”的应对就是用行动去解决问题, 即我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付眼前的事情, 重点在于解决问题。
“情”的应对是怎样释放自己的情绪。
对于灾难, 不同时期, 不同的人, 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中国人对逝去的人多是举行许多悼念的活动, 更着重于情绪调节。
目的是缓解危机者情与意志力的矛盾。
在生态系统理论出现之前, 人们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环境下, 针对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进行实验或观察。
有时为了使实验精确常常对儿童的行为加以约束, 或引导其产生某种行为。
比如, 发展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视崖实验, 研究者将婴儿放在活动板的位置上, 让妈妈想办法哄婴儿爬过视崖深浅两个部分, 从而测查他们的深度知觉。
结果发现, 90% 的6 个半月大及更大的婴儿只能爬过浅的部分, 只有不到10% 的婴儿能够爬过较深的部分。
这说明, 绝大多数处于爬行阶段的婴儿能够清楚的知觉到深度, 并且对陡峭的悬崖表现出惧怕[3 ]。
此实验的局限性在于, 首先试验的前提是儿童必须足够大, 以能爬行为前提。
其结果也只说明了会爬行的婴儿能够清楚地知觉到了深度, 但是对于刚出生至6、7 个月前不会爬的婴儿的深度视觉却无法考究, 不能够说明婴儿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深度视觉的。
其次, 该试验是建立在母婴充分依恋的基础之上, 以此为基础婴儿才会对母亲的呼唤作出反映, 使实验顺利进行。
传统的发展理论和研究, 引发了对人类发展基本问题的争论, 主要包括3 个方面。
第一,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第二, 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主要是发展理论学家关于儿童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还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的争论。
第三,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
布郎芬布伦纳用生态系统理论对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争论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 对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详细的分析。
这将使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拓展得更宽。
1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
该系统分为4 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
这4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分界的, 从微系统到宏系统, 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系统模型见图1[4, 5 ]。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 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对大多数婴儿来说, 微系统仅限于家庭。
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 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
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 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 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 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 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与其生理属性, 人格和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6 ]。
例如, 母亲给婴儿哺乳, 婴儿饥饿的时候会以哭泣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影响母亲的行为。
如果母亲能及时给婴儿喂奶则会消除婴儿哭泣的行为。
当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很好地建立并经常发生时, 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
但是当成人与儿童之间关系受到第三方影响时, 如果第三方的影响是积极的, 那么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发展。
相反,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例如, 婚姻状态作为第三方影响着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当父母互相鼓励其在育儿中的角色时, 每个人都会更有效的担当家长的角色。
相反, 婚姻冲突是与不能坚守的纪律和对儿童敌对的反应相联系的[7]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 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相反, 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
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 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 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 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 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
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例如, 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
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系统。
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 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
宏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
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 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 但是这些观念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
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型还包括了时间纬度, 或称作历时系统[8 ]。
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他强调了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
婴儿一出生就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并通过自己本能的生理反应来影响环境。
通过行为, 比如哭泣来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
另一方面, 婴儿也会根据外界环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冷暖适宜时会发出微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 儿童生存的微观系统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引起环境变化的可能是外部因素, 也可能是人自己的因素。
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 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境。
而对环境的选择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个体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
布朗芬布伦纳将这种环境的变化称为“生态转变”,每次转变都是个体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
比如, 升学、结婚、退休等。
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时间系统关注的正是人生的每一个过渡点, 他将转变分为两类: 正常的(如入学、青春期、参加工作、结婚、退休) 和非正常的(如家庭中有人去世或病重、离异、迁居、彩票中奖) , 这些转变发生于毕生之中, 常常成为发展的动力, 同时这些转变也会通过影响家庭进程对发展产生间接影响[9 ]。
2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的评价2. 1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局限性首先, 过分强调环境对发展的作用。
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 布朗芬布伦纳不仅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分析, 他也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所以许多人将他的理论又称为生物生态理论。
但是, 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是以环境为主的, 他忽略了生物性, 即遗传对人类的影响。
如前所述, 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争论之一就是环境与遗传哪个对人类发展影响作用更大。
很显然, 布朗芬布伦纳在这个问题上是持折中观点的,但是在他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关于环境方面的。
发展的生物性在理论中并没有提出, 在4 个系统中也看不到生物性的论述。
受布朗芬布伦纳的影响, 以后的研究者也都将精力投注于对环境的研究, 有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扩大之嫌。
对于当前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走到人类发展以环境影响为主的研究的极端的做法必须给予纠正。
其次, 布朗芬布伦纳并未提出一个人类发展的系统的理论模式。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的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 尤其是环境的作用。
但是, 他并没有形成一个人类发展的连贯的一般模式。
虽然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存在连续性和阶段性之争。
但是两者并不否认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系统研究一般有个模式。
一个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的研究; 一个是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历程的研究[10, 11 ]。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提到的环境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展。
换一种角度说, 它只是人类其它发展理论的补充。
2. 2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优点首先, 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
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关注的只是影响儿童的即时环境。
在实验中控制的也是儿童身体周围的环境。
比如, 噪音、明暗等。
这使“环境”的概念大大缩小了, 实验的信度效度也会跟着下降。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的范围拓展得更宽、更复杂。
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 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
以这个为基础, 实验研究的内容就更真实, 更接近生活, 研究的结果也就更有实际意义。
其次,从多方面促进儿童的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中的4 个系统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 可以找出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从而给予及时的干预。
比如, 工作压力较大的夫妇, 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可以间接通过父母的工作单位这一微系统改善。
最后, 强调发展的动态性。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将时间纬度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认为时间系统的最简单形式是关注一生的过渡点, 这与以往发展心理学家所说的“时间”是不同的, 以往心理学家关注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 在成长过程中成熟对人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