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1000例(4)】药明康德李革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6.85 KB
- 文档页数:2
无锡医药界“独角兽”无锡药明康德上市李燕妮;花蕾【摘要】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药明康德集团旗下专注于小分子化学药物发现、研发及生产一体化,十多年来,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研发实力,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排名位居前列、中国规模最大的小分子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和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巨头。
【期刊名称】《服务外包》【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药明康德;无锡市;医药研发;独角兽【作者】李燕妮;花蕾【作者单位】《服务外包》编辑部;《服务外包》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7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药明康德集团旗下专注于小分子化学药物发现、研发及生产一体化,十多年来,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研发实力,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排名位居前列、中国规模最大的小分子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和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巨头。
5月8日,无锡资本市场再添新军。
代市长黄钦与无锡药明康德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江禹、无锡药明康德首席财务官、首席投资官胡正国共同敲响上市铜锣,药明康德正式登陆A股市场。
这是A股第一家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也是无锡市今年首家A股上市公司。
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药明康德集团旗下专注于小分子化学药物发现、研发及生产一体化,具有开放式研发能力技术的全球性的平台,是中国新药研发创新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作为一家2000年诞生于滨湖区马山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十多年来,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研发实力,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排名位居前列、中国规模最大的小分子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和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巨头。
在全球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排名中,药明康德位列第11位,服务客户包括强生、默沙东、葛兰素史克、罗氏、辉瑞等全球知名药企。
据悉,此次成功上市,对药明康德意味着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药明康德将继续秉承“成为全球医药健康产业最高、最宽和最深的能力和技术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的发展愿景及战略蓝图,响应国家倡导“健康中国”的号召,奋勇拼搏、开拓创新,赋能于中国大健康领域的创业者和科学家,让越来越多潜在的突破性创新药进入行业的研发管线,让创业者和科学家更容易实现研发创业与治病救人的梦想,让医生能够把病人治得更好,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造福病患、回馈社会。
无锡药明康德中国创造?2008-07-24 22:06通过为跨国制药公司提供研发服务,年轻的无锡药明康德公司赢得了国际尊重,也丝毫不受国内成本压力的影响。
他们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创造或许比想象中离我们更近。
“出国时,你们自己问问,…无锡药明康德‟听说过没有,看看哪个跨国医药公司会说没听过?再说些个做原料药的中国企业的名字,看看哪个是人人都知道的?”近来,一位医药行业的老专家在多个会议上反复这样发问。
老人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着急。
面对这样的提问,国内制药大佬们很难抬起头来。
几十年辛苦下来,中国制药行业多少可以告慰先人了,原料药出口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有的品种占了全球份额的90%,别的行业梦寐以求的定价权,他们已握在手中。
但现在,一个成立不到10年的后生公司——“药明康德” ——从国外到国内,居然处处让他们黯然失色!颜面无光事小,日子不好过事大。
一年来,尽管原料药的出口价格一直颇为不错,但大佬们已经开始感到了成本上升的寒意。
能源涨价、退税减少、人民币升值,都是问题,但这个行当最大的麻烦是环保压力,“环保设备上一个档次,至少得再增加30%-40%的成本。
”原有利润不断被上升的成本挤压,原料药的定价权看来远不能跟澳洲的铁矿石大佬们相比——不管中国这些进口国怎么抗议,人家就是可以每年提价100%以上!中国制药大佬们不得不考虑过冬的事,以前跷着脚挑新厂址的,现在要挠着头皮搬迁了。
而无锡药明康德每年的合同金额都在以100%的速度增长,今年预计将达到3亿美金。
行业内一会儿春天一会儿冬天的“气候”变化对他们丝毫没有影响。
“只挣打工费”这是一家为跨国公司做医药研发外包(CRO)的中国公司。
如果把药品想象成一盘熟菜,制药公司就好比是厨师,原料药就是其中的萝卜青菜,原料药制药公司干的活就是“种萝卜青菜”,药明康德呢?它为厨师提供服务,比如设计新菜谱、洗菜、切片、配料等,让厨师腾出手脚专心炒菜。
尽管注册在中国、雇员主要是中国人、实验室在中国,但从一开始,药明康德就认为自己是一家国际性公司,到目前为止,他们为诸多国际制药巨头提供了服务,但还没有一家本土客户。
药明生物一、公司概况药明生物是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从集团剥离在香港上市专注于生物制剂研发的医药公司,不同于药明康德的是,公司主要经营大分子生物化学。
公司目前正扩大新技术平台,公司在行业里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排名在世界第五,占据着4.2%的市场份额。
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个是IND前服务,包括药物发现和临床前开发。
另一个是IND后服务,包括早期(I、II期临床开发)、后期(III期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生产。
分别占比57.2%和42.8%。
按地区划分为美国50.6%,中国38.7%,欧洲6.8%,其余地区3.9%。
二、行业分析生物医药如火如荼根据药明生物在招股说明书上提供的数据,全球生物制剂市场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
可以看到,自2012年至2016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从9620亿美元增长到115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6%。
而同期的生物制剂市场的规模则从2012年的1642亿美元增长到220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则为7.7%,远大于同期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
同样按照招股说明书提供的预计数字,到2021年,全球医药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475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5%,亦远不及全球生物制剂市场3501亿美元或9.7%的复合增长率。
生物制剂市场在整个医药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其二、生物制药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爆款单品。
依据信达生物(01801-HK)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的信息,2017年全球10大畅销药物中有8款为生物类药物,其销售收入总额为678亿美元。
不止2017年,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生物类药物一直在全球10大畅销药排行榜中占据8款。
对于医药公司来说,生物药的爆款,源源不断地给生物制药公司提供现金流,极大地调动了其研制生物药的积极性。
行业的广阔前景,为生物制药研发服务市场的未来注入无限的可能。
研发服务快速跟进跟随着生物制药的行业脚步,高成本与高风险的行业特性也促成了生物外包行业的出现与迅猛发展。
罗培志: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抗体作者:崔昕章艺枫来源:《E药经理人》2017年第09期天演药业(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演药业”)创始人罗培志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后时,他的导师,全球著名蛋白质折叠领域拓荒者之一Robert Baldwin经常教导他:做科研永远要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深耕自己熟知的领域,通过量的积累将事情做到极致;另一个方向是运用20%~30%的精力去探索另一个未知的领域,如此才能开辟一片新天地,实现质的飞跃。
由此,天下虽然少了一位优秀的化学家,但生物医药界却因此收获了一位独特的跨界抗体新药研发的探险者。
罗培志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曾痴迷于哲学和科学史类的书籍,这对他日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为跨界者,虽然研究方法和手段有所不同,但思维方式在最高境界却是互通的。
基础物理化学专业能力扎实的罗培志,其优势在于对跨界新领域多了一分好奇,少了一分困惑;多了一分眼界,少了一分禁锢。
跨界进阶罗培志第一次听到“抗体”这个词还在北京大学读本科。
抗体能精准识别出目标,自主地捕捉、跟踪和击中目标。
由此,在罗培志脑海里埋下了抗体作为生物导弹的种子。
罗培志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科研跨界之路始于与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合作研究大分子结构与药效的关系,这使他对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产生浓厚兴趣,也促使他到斯坦福大学继续从事蛋白质分子折叠与基本原理的研发工作。
这里聚集了全球蛋白质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良好的科研氛围让罗培志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实际上,这种研究领域切换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挑战:“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多种氨基酸的排列组合产生抗体的多样性及特异性,我们的使命就是从更深的原理出发,对抗体进行设计和改造。
”E药经理人在访谈中也发现,每当罗培志提及与抗体相关的一切时,他总是全身洋溢着一种由内而外抑制不住的喜悦和兴奋。
“我真的很喜欢抗体分子和蛋白,对我来说他们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可以和我聊天、捉迷藏且个性独特。
药明康德集团公司新成员:照亮药物新靶点▎药明康德/文本周三,在与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博士共同出席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之后,药明康德集团新成员、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Crelux公司联合创始人及商业战略执行总监Michael Schaeffer博士访问药明康德上海总部,并发表了题为“一个连续创业者的人生”(A Serial Entrepeuneur’s Life)的精彩演讲。
我们借此机会,对Schaeffer博士进行了采访。
成立于2005年的Crelux公司是一家基于蛋白质结构,进行药物发现的领军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蛋白生产、生物物理分析、片段筛选以及X-射线晶体结构解析在内的多样化定制服务。
今年四月,药明康德宣布对Crelux公司进行收购,进一步增强和充实药明康德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药物发现平台的技术及能力,建立和扩大药明康德在欧洲地区的研发设施。
▲Michael Schaeffer博士在演讲中药明康德:Crelux曾与许多公司合作过,最终你们为什么选择加盟药明康德呢?Schaeffer博士:药明康德在全球新药研发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也有大量一流专业人才,而Crelux是一家在新药研究领域掌握着前沿科技的欧洲公司,因此我认为两个公司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互补。
Crelux一直希望能在药物化学和新药发现领域找到好的合作伙伴。
我们虽然和许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始终没能走出欧洲。
而药明康德拥有全球领先的全方位一体化新药研发技术平台,这对我们的意义非同寻常。
药明康德:你提到Crelux与药明康德的结合能带来互补,那你觉得互补所产生的最大优势是什么?Schaeffer博士:对于Crelux来说,选择加入药明康德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她的全球化布局。
我昨天刚刚参加了公司的一个月度会议,全球各地的二十多名同事同时在线参加讨论。
他们的思维模式非常国际化,我们和他们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我感觉Crelux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也相信我们做了正确的决定。
【转载】我在药明康德的日子2014-06-26 小木虫pkuchemistry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药明工作经历的帖子,以及作者对自己工作、人生的认知和定位,不敢独美,奉献给大家~~-------------------------------------我在药明康德的日子我在10年9月进了药明康德的大门。
开始专心写外包公司了,我觉得首先说一下CRO吧,就是contract researchorganization,合同契约组织。
像药明康德,它的客户包括了世界制药的很多企业,辉瑞,诺华,默克等等,基本是这样的做法,客户一年给公司多少钱,然后客户会给出一年的订单,而订单在我们药物化学部手里,就是一串的化学小分子,多的十几步反应,少的一两步。
药明康德当初是四个创建者,如今已经是公司的高层,李革则是公司的CEO。
因为我在药明康德待过,而药明康德也算是一个很好的CRO代表,就说药明康德。
菜鸟刚起步刚进公司的时候,有一周的培训期时间。
在培训的时候,培训的人会跟你说,这几天是进公司最好的日子,过了就没有了。
后来的经历证实,确实这样。
培训就像上课一样,当然,是会有考试的,专业知识一类的。
像仪器的培训,我们需要学习LCMS(液质联用)岛津和安捷伦,HPLC进样,图谱调取以及分析。
刚进的新员工,是需要交作业的,那就是岛津,安捷伦的LCMS,MS以及HPLC大概这四个作业。
(感觉在学校里,液相可能是有的,LCMS也就是有钱的老板才会有的吧)还有好玩的事情是,要学习如何使用灭火器,是要现场演练的,当时好像是用干粉的吧,然后对着火苗根部灭火以及如何使用灭火毯,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因为实验难免会用到各种溶剂试剂这些有机的东西(到了爆炸极限就会出事故),看那些录像就会感觉蛮惊悚,我曾经做实验也有过亲身体验=。
=不过,幸好我没事~(补充一下,是钠丝的处理,一定要慢慢的,小心用醇淬灭,我当时淬灭太快起火了,不过,我还是在大家很恐慌的时候,淡定的灭火了~)在培训考试之间,其实你也就是会被分配到组了,我当时很不幸,被分到了日本组=。
关于创业的名人故事大全引导语: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创业的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关于创业的名人故事1:李兴浩农民创业不知道做什么,好的创业项目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
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农民创业!卖冰棍儿发现不少商机1982年,近而立之年的农民李兴浩决定离开已经耕耘十年的土地去卖冰棍。
当时,这种四五分钱一根的生意在他看来已是暴利。
如今,这个佛山商人的主业是微利的空调制造,但却早已有了足够的身家,登上中国任何一份关于富豪财富的排名榜。
和很多粤商一样,有钱就滚大是他的生意经。
幸运的是,他也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商业嗅觉。
走街串巷的冰棍生意让李兴浩发现了不少商机。
因为发现了不少工厂需要布碎擦机器,李兴浩就大批收购布碎加工,在一次次的推销之后,他的50斤布碎终于卖给一家机器厂,为他带来75元收入。
李兴浩的原始积累似乎永远不会停止。
当我发现一个更赚钱的事情,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过去。
李兴浩说,进入空调业,同样是随机而动。
进空调行业之前,我开了间海鲜酒楼,酒楼空调常坏,一个月下来,维修费就上1000元。
后来,我就干脆请一个师傅来工作。
很快,李兴浩发现,维修电器比卖海鲜更赚钱。
1989年,他注册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并组织伙伴们上广州下海南,四处吆喝兴隆的名号。
两年后,公司成了全国最大的制冷维修中心,业务做到了整个广东。
顺着自己的生意链,我与一个台湾老板各出600万元合资建厂,最终进入了空调制造这一领域。
1。
青春奋斗名人励志故事之创业艰辛在人们的一生中,青春期是最充满激情和追求的阶段。
正是在这个时期,许多人选择踏上创业的道路。
然而,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它充满着无数的坎坷和困难。
本文将通过几位青春奋斗的名人的实际故事,展现出创业者们背后的艰辛,以及他们如何凭借毅力和勇气取得成功的。
一、王老吉的创业历程王老吉作为中国知名的中草药饮料品牌,曾经也是一个创业艰辛的典型代表。
王老吉的始创人王老吉曾是一名普通的中药师,他对中草药有着深厚的研究和理解。
他利用自己对中草药的知识,独创了独特的中草药配方,并创建了王老吉饮料。
然而,初期的创业过程并不顺利,王老吉饮料面临着市场认可度低、销售困难等问题。
但是王老吉并没有轻言放弃,他秉持着“相信中草药的力量,坚守独特的产品理念”,不断改良产品,扩大市场。
他深知创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
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王老吉饮料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成为中草药饮料行业的领军品牌。
二、李彦宏的互联网创业作为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也是一位青春奋斗的名人。
在大学期间,李彦宏对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向往着能够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
然而,在当时互联网行业仍然未完全发展起来的背景下,李彦宏的创业之路可谓是异常艰辛。
李彦宏在1999年创建了百度,虽然百度现在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但当初的创业阶段,百度面临着资金困难、技术壁垒还不够高等问题。
然而,李彦宏并没有气馁,他深知互联网行业的潜力和前景。
他不断改进产品,提高技术,不断吸引用户。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彦宏终于带领百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成为世人瞩目的互联网巨头。
三、刘强东的电商创业刘强东是中国电商巨头京东的创始人,他的创业历程同样饱含着艰辛和坎坷。
在2004年,刘强东决定创办自己的电商公司京东,并选择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然而,当时的电商行业还不够成熟,竞争激烈,而京东又没有强大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但是刘强东并没有放弃,他深知市场的变化和挑战的必然性。
创业者创新创业故事分享一、创业的动力创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创新形式和经济活动方式,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其动力无外乎两种:一是经济动力,即追求经济效益和财富积累;二是实现梦想和价值的理想动力。
下面,我将通过分享几位创业者的故事,来展现创业者对于创新创业的动力和实践。
二、故事分享1. 李明的共享经济创业之路李明先生是共享经济行业的一位创业者,他看到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于资源共享的需求日益增长。
于是,他开始策划并创建了一家共享单车企业,通过智能化系统管理单车的使用和定位,为用户提供便捷、经济的出行方式。
经过不断努力,他的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潮,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
2. 张华的科技创新创业之旅张华女士是一位热爱科学研究的专家,她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成功地研发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为了能够将这种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在科研团队的协助下,她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并致力于将自己的研发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凭借着创新科技和坚定的信念,她的企业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3. 王力的社会责任创业之途王力先生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创业者,他关注环保问题,并深入研究废弃物资源化的方法和技术。
他重新设计了一套能够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的系统,并通过自己的企业进行实践应用。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废弃物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为社会和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创业故事的启示以上的创业故事展现了不同创业者对创新创业的动力和实践。
无论是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个人梦想,还是关注社会责任,创业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方面,他们要有眼光和洞察力,发现市场的需求和机会;另一方面,他们要敢于追求梦想,克服困难和风险。
此外,创业者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资源整合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够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
四、总结通过以上的故事分享和对创业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创业者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医学创业家创办医学企业的成功创业者医学领域是一个涉及到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而医学创业家则是在这个领域中勇敢创新、奋发有为的人士。
成功的医学创业者是能够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商业智慧相结合,创办出具有创新性和商业价值的医学企业。
本文将以几个成功医学创业者为例,探讨他们的创业经历、创业理念和成功要素。
一、李医生:整合资源,打造全方位医疗服务李医生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创业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曾经是一位医院的主任医师,但他渴望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于是,他创办了自己的医学企业,并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体系。
李医生的成功要素之一是他的资源整合能力。
他通过与各大医疗机构和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同时,他还引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使得医疗服务更加精准和高效。
二、王医生:创新技术,推动医学进步王医生是一位充满创新精神的医学创业家。
他对医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始终保持关注,并敢于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王医生在创办医学企业时,通过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王医生的成功要素之一是他的创新意识。
他不仅关注国际上的医学研究成果,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本土医学科研的发展。
他的医学企业不仅提供了先进的治疗技术,还成为了医学创新的孵化基地,吸引了众多年轻有为的医学人才。
三、张医生:注重团队建设,打造专业团队张医生是一位重视团队建设的医学创业家。
他深知一个优秀的医学企业离不开一个专业、高效的团队。
因此,在创办医学企业时,他特别注重团队的组建和培养。
张医生的成功要素之一是他的团队管理能力。
他通过挖掘并吸引优秀的医疗人才,建立了一个高素质、专业化的医疗团队。
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紧密协作,确保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他也注重团队成员的培养和发展,为团队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总结:医学创业家创办医学企业的成功创业者,凭借着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商业智慧,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个⼥⼈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 在创业过程中,不是决定不做什么,⽽是做什么。
看看那些⼥⼈创业的故事,学习她们的⽅法,找到⾃⼰的创业之道。
那么下⾯是店铺分享的⼀个⼥⼈创业的励志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个⼥⼈创业的励志故事⼀ 王婷:90后⼥⼤学⽣创业开⽶线店 2014年12⽉,“90后”济南⼥孩王婷的开店梦终于实现了。
这个位于济阳县城区商业街附近,只有20多平⽅⽶的⽶线店,承载着王婷从上⼤学到现在⼀直以来的梦想。
不顾家⼈反对,辞掉实验室的稳定⼯作,从济南来到济阳开⽶线店,王婷的理由只有⼀个“喜欢做饭,也想做给别⼈吃。
”因为天冷,她的⼿指⼏年来第⼀次被冻得肿了起来。
不顾反对辞掉实验室稳定⼯作 王婷辞掉稳定⼯作,⾃⼰创业的想法,⼀开始便遭到家⼈的极⼒反对。
2012年,王婷从泰⼭学院化⼯学院毕业,随后便在济南⼀家实验室开始⼯作,收⼊不⾼,但⼯作却⼗分轻松。
在王婷⽗母看来,⼥孩能找到这样⼀个离家近且相对轻松稳定的⼯作,还是不错的。
但谁知,2014年7⽉,王婷便不顾⽗母反对辞掉⼯作。
王婷说,辞⼯作之前,曾和⽗母提过这事,但⽗母都不同意。
后来,考虑到⾃⼰⼀直想开店创业,还是决定辞掉⼯作。
王婷介绍,早在上⼤学期间,⾃⼰便有开店创业的想法,但那时,还没想好⽤多⼤的店铺,开什么样的店。
直到在济阳偶然找到⼀间20多平⽅⽶的出租房。
⾛街串巷骑电动车寻找店铺 2014年11⽉,王婷追随⽼公第⼀次来到济阳。
在济阳租了房⼦后,王婷便开始骑着电动车⾛街串巷寻找出租的店铺。
因为王婷⽼公⽩天上班的缘故,王婷只能靠⾃⼰。
对于济阳,王婷⼀点都不熟悉。
以⾄于现在,她对于济阳的认知,还仅限于2条道路,纬⼀路和纬⼆路。
⽽她的⽶线店就开在纬⼀路,竞业园学校东侧。
王婷说,对于济阳两条道路的认识,还源于最初的⾛街串巷。
“开始时,也不知道哪⼉有出租店铺的,就骑着电动车,顺着这两条道路逐个找。
”她说,后来对这两条路了解后,她将店铺的位置锁定在济阳两条商业街附近。
药明康德提问有望以CRO 途径“曲线救国”的药明康德在全球产业链整合中被收编,本就远远落后的中国新药研发无药可救了吗?□见习记者和阳月4日上午9点,中国药业史上最大收购案主角之一的李革拉开北京某商务中心的房门,用一口北京腔描述自己有些肿胀的嘴,“就吃了几个枇杷呀,估计最近说话说太多了”。
李革身材敦实,剃着光头,穿一身灰色西装,没打领带,脸上浮现出被查尔斯河实验室公司收购后那种“背靠大树”般的愉悦。
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头衔仍然是药明康德公司(NYSE :W X )的董事长兼CEO 。
最近,他在不同场合向不同人讲述着药明康德和查尔斯河收购案。
4月26日,在前临床、药理毒理、实验动物模型领域享誉业内的查尔斯河实验室宣布以16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上海的药明康德。
后者专注于化合物研究(筛选、寻找和优化药物前体),是亚洲医药研发外包(C R O ,C on t r a ct R esear ch Or ga nization )业界的头牌。
成立于1947年的查尔斯河2009年营收为12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四,业务主要分布于北美和欧洲。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商中国“新药创制”务周刊》,在医药领域,“近期有据可查的公开交易中,这是外资对中资最大的一单收购”。
李革称16亿美元是一个“公平合理”的报价,是对“中国创新力的认可和促进”。
他笑道:“在此之前,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力。
”增加到8.02亿美元。
创新药的产出效率之低被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玛西亚安吉尔在《制药业的真相》一书中称为“等待戈多”。
重压之下,国际制药公司纷纷实行外包策略,将研发业务中的部分项目委托给专业的C R O 企业完成,C R O 凭借专业高效的“定制创新”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控制预算并加速新药上市时间。
这个行业大致可以分为临床和前临床阶段,前者包括4个不同的临床试验,均与人体相关;后者可分为化合物研究与临床前动物实验,均在实验室完成,整个产业链的主要价值集中在临床外包。
创业成功者的案例故事及启示创业,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过程,但也是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学习和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创业成功者的案例故事,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启示。
案例一:李嘉诚李嘉诚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他从一个小商贩开始,凭借着勤奋、坚韧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最终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商业巨头。
李嘉诚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奋斗,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启示:李嘉诚的成功告诉我们,创业需要有决心和毅力,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案例二:马云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是中国最成功的电商实践者之一。
马云从一个英语教师开始,没有技术背景,没有丰富的资本,但他却凭借着创新的思维和对未来的远见,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全球知名的电商帝国。
启示:马云的成功告诉我们,创业需要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和远见卓识,要勇于突破传统,抓住时机,不断寻求创新的可能。
只有不断改变和进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三:丁磊丁磊是网易的创始人,他将网易从一个小小的互联网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丁磊在创业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启示:丁磊的成功告诉我们,创业需要有执着和坚持,要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和热情。
只有不断积极地探索和学习,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结:以上是一些创业成功者的案例故事及启示。
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创业需要有勇气和决心,更需要不断学习和进取,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只有保持初心,坚持不懈,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愿每一位创业者都能在创业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于名人创业的故事5个创业者总想避开竞争,去人少的地方找泉水,其实那些地方多数是沙漠,什么水都没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创业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名人创业的故事1:章燎章燎原,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1976年出生于安徽绩溪。
在电商界人称“松鼠老爹_章三疯”。
实战派、革命派的草根战略营销者,擅长细分品牌定位、蓝海市场开拓。
2014年双十一单日销售额达到1.02亿元,全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被评为2014安徽年度十大经济人物。
2015年一季度销售额超过10亿元。
下面80后励志网带你一起来扒一扒章燎原的创业史,看看章燎原如何用两年时间,从0到10亿!章燎原身材瘦削,眼神犀利,有员工形容他的眼睛是“像鹰一样”,走路的时候身体有点伛偻,喜欢沉思,步伐很快,“有点像要赶去‘杀人’一样”。
出生于1976年的章燎原,在安徽芜湖市创办了三只松鼠——一家以卖坚果、干果为主的电商公司。
三只松鼠这家公司的装修有种奇妙的混搭:既有橙红色的管道滑梯,就像你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互联网公司装修照片;又四处挂满贴着诸如“百亿梦、幸福梦”口号的红色横幅,这让你想到传统的乡镇企业。
特意用黄色灯光和灰色砖块做出旧时光效果的走廊,雕着标语“要么第一,要么灭亡”,一串数字连起一条时间轴:5个人创立的公司,2012年6月19日上线,2012年11月11日卖出766万元销售额。
到2014年11月11日,单天销售额变为1.02亿元,2014年全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章燎原的“触电”始于2003年在一家塑胶公司做营销员。
在那家公司,章燎原用中文写好邮件,找人翻译成英文,用在线英文翻译软件登录英文网站,看到网站跟塑胶销售有关,就发邮件,他给几百家网站都发了邮件,把信息链打通,一两个月后很多人打电话到公司里谈生意。
安徽宁国市出产山核桃,他看到卖山核桃的詹氏食品公司招营销员,这家公司一年销售额四五百万元。
2003年他加入詹氏的时候,正好是淘宝上线的时候,他失去了做电商的第一轮机会。
“每个人都非常尊重李革”2003年,我认识了李革博士。
一年之后,我投资了他创办的药明康德。
当时药明康德大约有300名员工,15个客户。
我们的关系很好,经常一起讨论很多问题。
比如人才培养。
一次晚餐,我和李革聊起这个话题。
当时药明康德大概有400多个雇员,我们的计划是未来3~4年有上千名雇员。
我对他说,管理400人和4000人是很不一样的,一个好的人力资源体系对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很重要,尤其是对于药明康德这样的公司,人力资源很关键。
如何既能让科学家发挥创造力,又能保证相关流程的精确性?李革当时可能没意识到,但他很快开始思考这个事。
他们花了一年时间,设计人力资源体系,想把药明康德打造成医药行业最好的雇主。
这个设计很前卫,不同于过去。
人力资源体系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有了这套体系,当上千名科学家在从事某一项工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很多个步骤,比如说有100个步骤,那么科学家们可以在这100个步骤间调动流转、交互发展,而不是每天都重复同样的工作。
2007年,药明康德在纽交所上市。
对于中国医药产业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有几千人的团队在相互协作,为全球大药厂和生物公司提供临床前的服务。
药明康德上市前,作为董事会成员,我和李革有很多紧密的互动。
药明康德上市后,我离开了董事会,但我们依然有很多的合作。
比如我们一起在美国做投资,也一起在中国做投资。
以中国为例,我们一起投资了华领医药、天演药业等公司。
其中华领医药是一家创新模式的新药研发公司,它的目标是让中国消费者用支付得起的价钱购买到好的药物,目前开发的产品包括适用于中国患者的Ⅱ型糖尿病药物。
天演药业则是一家还很年轻的公司,创始人罗培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我们认为他的技术是他那个领域最好的。
它的技术平台对于药明康德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富达投资药明康德的时候,它还是一家很小的公司。
我们为什么会投资它?这要说起另一个故事。
1997年,我认识了刚从美国回到中国创业的田溯宁。
药明康德李革的故事
成立于2000年底的无锡药明康德是李革第二次创业的产物。
1993年,李革从哥伦比亚大学化学专业博士毕业。
凭借其在攻读博士期间发明的专利技术“标记的组合化学技术”,李革获得了风险投资,在美国第一次创业,创办了一家生物医药公司。
该公司于199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
在此过程中,李革对美国新药开发的技术和市场运作掌握了第一手经验。
1999年,李革受邀回国访问考察。
此时,国内的医药研发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医药研发外包业务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甚至还未为人所知,国外对国内在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指控更是层出不穷。
但已经具有医药研发技术和商业运作经验的李革敏锐的感觉到,在中国开展医药研发业务外包业务,具有人力资源和技术上的很多优势。
李革说,“在美国,新药开发的成本每年都在大幅度上升。
药品每提早一年上市销售,整个美国医药行业相当于多获利5000亿美元。
但新药开发的成功率却只有0.1%,比太空技术的成功率还低。
并且,新药开发的周期越来越长。
”
导致如此低的开发成功率,“关键是人力资源的限制。
新药开发需要合成大量新的化合物。
但美国医药公司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
像我们的副总裁陈宏伟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几十个专利,但在美国公司时,手下只有20多人的开发团队就算不错了。
而在药明康德,他手下可以有200多人的技术团队,再加上有技术和实验室条件,大大增加了合成新化合物的能力,增加了新药开发的成功概率。
”李革说。
这种人力瓶颈是李革在美国经营其医药公司时遇到的最大障碍,这种障碍正是李革回国重新创业的最大动力。
药明康德的价值在于:“以药明康德的人力资源规模,把真正能做成药的化合物都做出来,实现了很多海外大型医药企业无法实现的能力。
”
正是看中了国内的人力资源优势,2000年底,药明康德在无锡注册成立。
其中,李革以自有的知识产权和入股。
创业伊始,李革就确定了医药研发外包业务的模式,更类似于一个开放的开发平台: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主要提供实验室研发服务,以及高级中间体和原料药的研究生产服务。
但当时,国内医药企业对医药外包业务模式还很难认可。
大型医药企业有自身的开发部门,而中小型医药企业又无法承受外包的成本。
药明康德只能“身在中国,心在国际市场”,凭借李革在海外的关系,市场重点目标指向国际。
按照李革的估算,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的药物研发费用占到整个药物销售额的10%的比例,医药研发外包市场整体规模约为500亿美元。
而国外医药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医药企业将其中的部分环节转移到亚洲等国进行,已经成为趋势。
药明康德的诞生正逢其转型之时。
药明康德的第一个客户就是李革自己创业的第一家企业。
至2002年第一个财务年度结束时,药明康德实现2500万元人民币收入。
2004年,药明康德的总收入超过1.7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在5亿元以上。
2007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的销售额已突破7亿元。
今天,药明康德拥有80多家客户,全球前20家药厂中的18家以及前10家制药公司中的9家都在其中。
同时,按照李革的上“规模”想法,药明康德的开发人员每年都在增加,到2008年初,药明康德仅在国内就拥有了2700人的开发团队,再加上收购的AppTec公司逾700人的开发队伍,“药明康德的新药开发能力已经超过了很多医药企业”,李革说。
2007年8月,药明康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1.8亿美元,大大充实了药明康德的扩张实力。
近期,药明康德扩建了其在天津、上海金山以及苏州吴中区的新研发基。
现在,“药明康德可以同时进行上百个研发项目的运行,小到合成新化合物的项目,大到做上吨的原料药,项目的研发周期也由一个月到一两年不等。
”李革说,“从理论上来说,以前需要1人年的开发工作量,现在有可能在两个人的情况下,变为半年的开发工作量。
” 但李革并不认为药明康德的成功关键是“价格低廉”,而是在“同等服务质量下,药明康德还具有很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