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写出了陶渊明安 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 了作者以古贤颜回自比, 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 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 有弦外之音。
第三大志趣——著文章。
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不是要 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 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 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 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 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令人 钦佩万分。
黔娄妻回答说:“先生生前,鲁国国君想 任他为国相,但他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贵吧! 鲁国国君还要赐与他米粟三千担,齐国君主也 屡次的想给他重金,先生还是辞而不受,这也 算是有余富吧! 他能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 位,不戚戚于贫贱,而忻忻于富贵,求仁得仁, 求义得义。那用“康” 做谥,谁又能说不好 呢?”
睛,作了总结。 • 强化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 。
返回
黔娄与孔子的弟子曾参是同窗好友。黔娄病故
曾参到了黔娄家里,看到黔娄的尸体在破窗之
下,穿着长袍,用块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
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则露出头来。不禁为
之心酸,就提议说:“把布斜着盖,不是头脚都盖
上了吗?”
黔娄妻说:“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先生
B.陶渊明这种不问世事的隐居态度,带有 消极避世的成分,尤其是想回到小国寡民 的状态去,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4、“五柳先生”的三 大志趣是什么?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
五柳先生的这三大志趣反 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5.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 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 释上过分深究。
末 年 , 社 会 黑 暗 , 风 气 污 浊 ,
陶 渊 明 , 东 晋 著 名 诗 人 。 东
• 陶渊明:记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