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4.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2.32 MB
- 文档页数:70
环境心理学绪论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2、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城市规划师林奇等第一章感觉的特点:A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B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C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D对统一现象,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引起感觉主客观因素:A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B感觉阈限C注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A相互加强或削弱B联觉(色彩的温度感色彩的距离感色彩的轻重感色彩的面积感色彩的动静感)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C不同感觉的补偿知觉与认知A感觉与知觉的关系B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C习惯化-适应D对变化的知觉(刺激强度的增量与原则刺激强度的关系影响着人们对刺激变化的知觉)E认知:是指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固有图式既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又可能成为认识新事物的障碍图式、同化、顺化、平衡则形成了人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结构F感觉、知觉与认知的关系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某种具有固定倾向的并受到主观歪曲的知觉。
了解似动现象、诱动现象图像效果见书上p18图1-7和图1-8声景指环境中在审美和文化方面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嗅觉能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和记忆触觉通过接触并感知对象的肌理和质感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第二章环境知觉格式塔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学作为它的哲学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为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引申词义: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如建筑立面、平面)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学作为哲学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基本观点:知觉的整体性同型论场作用力概率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知觉的直觉作用,而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总1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③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
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
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
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10°左右的地方。
2021·03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业近年来亦有所发展,但传统的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养老方式,特别是传统的街区已经成为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成为一些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范围。
与新建社区相比,传统街区具有人口高龄化显著、空巢老人数量多、居住环境品质较差等特点。
且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和内心孤独的加深,老年人身心方面往往出现诸多问题。
这要求在对街区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时,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出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一、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 Psychology),是研究环境与人类心理以及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也可以称为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作用于环境,环境可以被人的行为所改变,同样环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是一个完善的平衡系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
二、老年人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通常在较低层次需求满足的情况下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由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过渡到自我超越,并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
(一)生理需求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大,身体各项机能开始逐渐衰退。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项感官系统敏感度均明显下降。
同时记忆能力、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能力也在下降。
感官系统的退化将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这需要设计人员在对空间进行设计时,注重对老年人的感知能力进行弥补。
(二)安全需求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衰弱,肌肉骨骼系统也逐渐老化,导致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下降。
在进行适老化设计时,一定要高度关注因老年人运动能力退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通过合理的无障碍设计来规避风险。
除此之外,老年人的安全感还来自于对空间环境的熟悉,环境越熟悉其内心安全感越高。
(三)归属与爱的需求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以及退休后无事可做,导致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情感的依赖度增加,更渴望获得情感陪伴。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感觉两类。
2)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类似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3)个人空间:根据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侵犯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4)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兴趣、经验,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直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注意(及注意的广度):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
6)内部密度与外部密度: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幢住宅中的居民的人数,外密度是指每英亩中居民、住宅和建筑物的数量。
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格式度量。
7)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
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越有代表性。
8)唤醒:指的是一种警觉状态,表示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是否做好了反应的准备。
唤醒是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9)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10)心理对抗:当人感觉环境事件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这时人所作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试图重新建立对情景的控制。
11)习得性失助感: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一旦产生这种心态,便会放弃一切可能的努力而陷入被动无奈的境地。
12)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当我们谈论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时,我们谈论的是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两个领域都的是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们的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感受。
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对于我们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和理解他们的环境,以及这种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感受。
环境心理学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以了解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感受。
环境—行为研究主要探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表现,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环境。
它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自然保护和环境污染等。
环境—行为研究不仅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还人类行为如何改变环境,以及这种改变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行为和健康。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虽然都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它们的研究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
环境心理学更侧重于研究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感受,而环境—行为研究更强调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表现。
然而,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也十分密切。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反应。
而环境—行为研究则可以通过对实际环境中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实验,为环境心理学提供实证数据和证据,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展望未来: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的结合与应用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尊重的不断加深,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个领域有望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共同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环境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关于人类对空间、布局、色彩等方面的心理感知和偏好的研究成果,帮助设计者创造出更加舒适、宜居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摘要】环境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
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关键词】感觉,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噪音,拥挤,个人空间,私密性。
通过这学期在选修课上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在齐老师的指导下,我对环境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知觉,环境认知。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味道、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它复杂的认识过程。
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自身状态。
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1.1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1.2刺激的分类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科都在变化.1.3感觉阙限和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