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考前回顾案微专题六课本文言文回归训练(一)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限时综合小练6语言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用时:45分钟)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蕴藉/慰藉工夫/功夫茶轶事/卷帙浩繁B.振幅/辐射照相/摄像机汇合/融汇贯通C.诀窍/抉择叶片/百页窗部署/按部就班D.搏弈/脉搏掉价/掉书袋倍加/备尝艰辛答案 A解析B项融汇贯通—融会贯通。
C项页—叶。
D项搏弈—博弈。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治理并重视环境问题,因为“美丽中国”必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中国,而不是一个迷雾重重的中国。
B.城乡居民的身份平等将是户籍改革的最终目标,户籍改革的关键在于破除二元结构,逐步取消农村户口十分重要。
C.在危难时刻,张丽莉老师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是用大爱谱写的一曲生命的赞歌,是用鲜血和生命塑造的新时期优秀人民教师的楷模。
D.当时间的钟摆标注出全面小康的崭新目标,面对市场化、信息化、民主化的大潮涌动,如何读懂人民的期待,无疑是必须深思的首要课题。
答案 D解析A项语序不当,“治理并重视”应为“重视并治理”。
B项结构混乱,“关键在于……十分重要”句式杂糅。
C项搭配不当,“壮举是……楷模”不搭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朴学又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⑤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⑥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A.②④⑥⑤①③B.②④⑥⑤③①C.⑤①③④②⑥D.⑤③①④②⑥答案 A解析结合材料语境,注意前后语句的承接关系和对应关系。
回归训练(二)一、读一读,辨识一下教材中的古今异义词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一个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行李..之往来古义:外交使节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十分、特别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多为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6.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7.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9.地崩山摧壮士..死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10.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身11.因为..长句古义:因此创作今义:表原因的连词12.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13.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出击今义:超出一般14.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今义:进行治理,使严整、健全、有序1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付托、寄寓1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17.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或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18.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20.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21.于是相如前进..缻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走2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侍从今义:左边、右边,方位名词2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名词,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2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古义:门客今义:客人25.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学位26.虽然..,犹有未数也古义:虽然这样,是两个词今义:连词,是一个词,用于上半句,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不成立27.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28.腹犹果然..古义:吃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9.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短今义: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农历十二月为29天的年份30.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古义:天空漂浮的生物或云气、尘埃等物体今义:动植物等生物31.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古义: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义:微小的光32.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赴京就职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33.则告诉..不许古义:报告申诉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34.臣之辛苦..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35.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36.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古义:现在年龄今义:说话时的这一年37.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38.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义:到那里,指地点今义:从前,过去,表时间3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成员二、看一看,你能否“忆”起它们(写出它们的意思)1.危正襟危.坐(《赤壁赋》)端正地危.乎高哉(《蜀道难》)高2.惟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句首语气词,希望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想可畏惟.人(《谏太宗十思疏》)只有3.闻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懂得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使……知道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听说;学说,知识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名望4.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先前,从前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接近又北向.(《项脊轩志》)向着,朝向5.凶夙遭闵凶.(《陈情表》)不幸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收成不好,荒年6.婴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缠绕7.用而用.流俗人之言(《报任安书》)采用是不用.其命(《高祖本纪》)服从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任用,调遣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因为8.御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驾御,把握9.遇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际遇10.止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只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廉颇蔺相如列传》)阻止11.至至.丹以荆卿为计(《六国论》)到了……今至.大为攻国(《非攻》)极,最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至于12.置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安放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留下,弃置置.之匈奴(《刺客列传》)交给置.东郡(《刺客列传》)设立高帝曰:“置.之。
步步高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考前回顾案微专题六课本文言文回归训练(一)
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核心题点训练
微专题六课本文言文回归训练(一)
一、读一读,你能否“记”起教材中这些易被误解的实词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误:通晓。
正:普遍。
2.举酒属.客
误:敬。
正:劝。
3.歌.窈窕之章
误:唱。
正:吟诵。
4.横槊赋.诗
误:写。
正:吟诵。
5.六国互.丧
误:相互。
正:一个接一个,交替。
6.始速.祸焉
误:快速。
正:招致。
7.后秦击赵者再.
误:第二次。
正:两次。
8.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误:悲伤。
正:同情。
9.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误:请示。
正:申告。
10.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误:观察。
正:比较。
11.越国以鄙.远
误:把……当成边境。
正:把……当成边邑。
12.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误:治理。
正:治理得好(太平、安定)。
13.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误:一定。
正:果真。
14.故.遣将守关者
误:所以。
正:特意。
15.拖其衣裘取戈剑者
误:拖住。
正:剥下。
16.是社稷之臣.也
误:臣子。
正:臣属国。
17.王无罪岁.
误:年岁。
正:年景,收成。
18.舅夺.母志
误:夺去。
正:改变。
19.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误:已经。
正:不久。
20.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误:等待。
正:依赖。
21.如听仙乐耳暂.明
误:暂时。
正:突然。
22.终期.于尽
误:希望。
正:注定。
二、看一看,你能否“忆”起它们(写出它们的
1.拔
过蒙拔.擢(《陈情表》)提拔
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攻克
2.暴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五人墓碑记》)
显扬
何兴之暴.也(《项羽本纪》)突然、迅速
3.次
列坐其次.(《兰亭集序》)旁边
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临时停留,驻扎4.独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羽本纪》)仅仅
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难道
独.五人之皦皦(《五人墓碑记》)惟独
5.抚
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对待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五人墓碑记》)巡抚,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抚慰
不抚.壮而弃秽兮(《离骚》)循,握持
6.更
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再
洗盏更.酌(《赤壁赋》)重新
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忌妒
邪曲之害.公也(《屈原列传》)妨害
8.忽
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轻视
日月忽.其不淹兮(《离骚》)迅速的样子
9.加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更加
楚大发兵加.齐(《屈原列传》)攻打
视清季有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厉害10.简
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选拔
11.景
承天景.命(《谏太宗十思疏》)大
春和景.明(《岳阳楼记》)日光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通“影”,同影子一
样
12.厥
厥.有《国语》(《报任安书》)乃
思厥.先祖父(《六国论》)其
13.可
秦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能够
可.歌可泣值得
可.四千余人(《淮阴侯列传》)大约
可.堪回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岂,哪
里
14.每
每.谓予曰(《项脊轩志》)常常
每.移案(《项脊轩志》)每次
15.匹
众人匹.之(《逍遥游》)比
16.齐
时运不齐.(《滕王阁序》)济,好
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一样
17.爽
爽.籁发而清风生(《滕王阁序》)参差不齐
酌贪泉而觉爽.(《滕王阁序》)精神清爽
屡试不爽.差错
18.斯
逝者如斯.(《赤壁赋》)这,这样
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则,那么19.岁
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年成
20.特
诏书特.下(《陈情表》)特地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
列传》)只是
三、写一写,你能否“译”出它们(翻译下列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翻译要点“视”,对比;“固”,到底,究竟。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假使让这五个人保住性命,而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就会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隶一样使唤他们。
翻译要点“令”,假使;“首领”,偏义复词;“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隶”,名词作状语。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翻译要点“劫”,胁迫、威胁;“使”后省略“之”;“为……所”,被动句。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
翻译要点“诚”,果真,表示假设;“欲”,想要的东西。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强盗进入和不正常情况(发生)。
翻译要点“所以……者……也”,固定句式;“出入”,偏义词;“非常”,古今异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