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
- 格式:ppt
- 大小:5.97 MB
- 文档页数:3
鹅的八大疾病夏季鹅群中常见的八大疾病分别为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鹅大肠杆菌病、鹅霍乱(巴氏杆菌病)、鹅曲霉菌病、鹅软脚病、鹅白痢、鹅中毒症。
1、小鹅瘟:病鹅会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水样稀便,鼻孔会流出浆性分泌物,治疗时可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2、鹅副黏病毒病:病鹅出现拉稀、精神萎靡等症状,可通过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一、小鹅瘟1、症状(1)鹅发生严重的下痢,排出水样稀便,颜色多为黄白色或黄绿色,鼻孔还会流出浆性分泌物,且经常摇头。
(2)部分患病鹅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2、防治方法(1)种鹅产蛋前1个月,注射2次小鹅瘟疫苗,如果不对母鹅做防疫处理,可在小鹅1日龄时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2)发病时,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或喂服藿香正气水,每天2次,每次1毫升。
二、鹅副黏病毒病1、症状(1)症状具有3-5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病鹅会出现拉稀(排出黄色、绿色、白色、红色的稀粪)、眼中有分泌物、精神萎靡、随水漂流、行走无力的情况,部分鹅在发病后期会表现出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
(2)10日龄的雏鹅,会出现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发病6-7天会有所好转,9-10天后自然恢复。
2、防治方法此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打疫苗进行预防。
三、鹅大肠杆菌病1、症状此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取决于发病年龄、侵害部位以及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等因素,发病原因主要为饲养管理不当,其中饲料和饮水被病鹅的粪便污染是传播此病的主要原因。
2、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定时消毒,舍内保持通风干燥,冬季做好防寒措施。
(2)向饮水中添加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轮换使用。
四、鹅霍乱(巴氏杆菌病)1、症状病鹅食欲废绝,从口鼻处流出粘液或泡沫,同时会排出绿色或灰黄色的稀便。
2、防治方法每升水中添加0.05克环丙沙星,让病鹅饮用。
每公斤饲料添加0.2克氟哌酸,喂服病鹅。
五、鹅曲霉菌病1、发病原因(1)管理不当,卫生条件较差。
小鹅瘟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理变化特征是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
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常引起雏鹅大批死亡。
一、病原特点小鹅瘟病毒属细小病毒科,呈正二十面体(正六角形),有空心和实心二种粒子,无囊膜,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中的病毒呈晶格状排列,无血凝性,但有试验认为该病毒能凝集黄牛精子。
本病毒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肠道、肝脏等组织中。
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6℃1小时。
本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可以在鹅胚、鸭胚尿囊腔中的增殖,导致胚体出血,死亡。
二、流行特点小鹅瘟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90%,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病雏和隐性感染的成鹅是主要传染来源,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并证明可经卵垂直传播。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据报道,雏番鸭亦可感染小鹅瘟病毒,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潜伏期3-5天。
常见雏鹅于3-5日龄即开始发病,病雏沉郁,厌食,废食,流涕,下痢(粪中有时混有纤维素性絮片),迅速脱水、消瘦、死亡,病程为1-2天。
病理变化表现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膨大,浆膜失水、干酪化,黏膜脱落,露出光滑潮红的黏膜下层,肠内容物灰白色,呈柱状、条索状或管状。
非典型病例仅见黏膜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多的灰白色纤维素性絮片。
四、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病理变化特征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等有助于临床诊断。
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如琼脂扩散试验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五、防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苗和种蛋,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加强场地、孵坊的消毒,加强免疫预防。
较常使用的疫苗是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参考免疫程序为:种鹅产蛋前15-20天,经肌肉注射2头份/只,产蛋中期加强免疫接种一次,2-4头份/只,可使小鹅出生后获得一定的特异性抵抗力(天然被动免疫力)。
亦可使用小鹅瘟高免血清于雏鹅2-5日龄作预防注射。
发病时,可应用小鹅瘟高免血清对病鹅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用量为1-1.5毫升/只,同时适当投喂一些抗生素以控制消化道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鹅细小病毒感染鹅细小病毒感染(Gooseparvovirusinfection),又称小鹅瘟(Goslingplague)。
是初生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鹅的特征是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
病变的主要特点是肠道严重发炎,小肠粘膜有时大片发生坏死脱落和凝固,形成栓子,堵塞肠腔。
1956年方定一等在扬州首先发现本病,定名为小鹅瘟,并用鹅胚分离到病毒。
以后又成功地应用人工被动免疫和天然被动免疫,有效地控制了本病在国内的流行。
自1965年以后,德国、匈亚利、前苏联、荷兰、意大利、英国、以色列、法国、南斯拉夫、越南等国家先后报道有类似疾病发生。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鹅细小病毒(GooseParvovirus),本病毒属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
病毒呈球形,直径20―22纳米,无囊膜,其芯髓为单股DNA,对乙醚及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和pH3稳定,耐热,能抵抗56℃3小时。
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
初次分离的病毒不能在鸡胚、鸭胚中生长,只能在12―14日龄的鹅胚中繁殖,接种途径为绒毛尿囊腔,接种后5―7天死亡,死亡的胚体有广泛出血,尤以毛囊的出血更为明显。
肝脏变性和坏死,绒毛尿膜有轻度水肿。
在鹅胚连续通过多代以后,对胚致死的日程可以稳定在3天左右。
鹅胚与雏鹅对病毒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来自免疫母鹅的胚和雏对病毒的感染有抵抗力,在分离病毒时应注意这一点。
有的毒株在鹅胚细胞中连续传代后,产生细胞病变,并能逐渐通过鸡胚。
本病毒对多种哺育类及鸟类红血球无凝集能力,但能凝集黄牛精子,并为抗小鹅瘟病毒血清所抑制,这一试验可用于病毒鉴定。
本病毒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冰冻状态下至少能存活2年,对一些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国内分离的小鹅瘟毒株,在抗原性上无明显差别。
用方定一等分离到的SY毒株所制备的抗血清,能中和从两广、江、浙、皖、鲁、闽、沪等地区所分离到的毒株,但不能中和鸡新城疫、鸭瘟和鸭肝炎病毒。
小鹅瘟的病害症状及免疫防治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在90%以上。
临床症状病鹅离群独处,毛松颈缩,闭目呈昏睡状,严重的不食,排黄绿色稀便,鼻孔周围黏附有污秽分泌物,死前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亚急性病例腊肠样物十分明显。
紧急防治雏鹅群一旦发生小鹅瘟,立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雏鹅隔离饲养,并给每只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抗血清0.5~0.8毫升或1~1.6毫升卵黄抗体,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中可适当加入广谱抗菌素。
同时,给每只病雏鹅皮下注射1毫升高效价抗血清或2毫升卵黄抗体,对患病子鹅可按每500克体重注射1毫升抗血清或2毫升卵黄抗体。
免疫预防种鹅的免疫:若使用活苗,有两种免疫方法。
一次免疫法:种鹅产蛋前15天左右,用1∶100倍稀释的鹅胚化种鹅弱毒苗(简称种鹅苗,下同)1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
在免疫后12~120天,种鹅所产蛋孵化的雏鹅能抵抗小鹅瘟病毒感染,120天后对雏鹅的保护率有所下降,必须再次进行免疫。
二次免疫法:种鹅产蛋前1个月用1∶100倍稀释的种鹅苗1毫升进行免疫,产蛋前15天用1∶10倍稀释的种鹅苗1毫升进行免疫,对后代雏鹅的保护率可到免疫后5个月。
雏鹅的免疫: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鹅,或经小鹅瘟活苗免疫100天之后种鹅的后代雏鹅,可在1~2日龄用小鹅瘟雏鹅活苗皮下注射免疫。
免疫后7天须隔离饲养,防止感染病毒。
有母源抗体的雏鹅不要用活苗免疫。
注意事项:小鹅瘟主要通过孵化场传播,因此孵化场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消毒。
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停止孵化,对全场彻底消毒后方可再孵。
小鹅瘟(Goossingplague,GP)
概念:本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特征是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雏以神经症状和肠炎、下痢为主。
典型病变是小肠的香肠样栓塞。
本病1956年首先于我国扬州,由苏农方定一教授分离出病毒并研究出完整的防制措施。
目前许多国家已有本病发生。
1978年更名为鹅细小病毒感染。
病原:本病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
无囊膜,ssDNA,可在鹅胚上生长,鸭胚极其细胞上生长。
产生核内包涵体,抵抗力较强,无HA特性。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主要发生于雏鹅,特别是一周龄以内。
3周龄以上很少发病。
偶尔有雏鸭发病。
经消化道排毒,可水平也可垂直传播。
有周期性,每1-2年一次流行。
症状及病变:分为三型(最急、急、亚急),潜伏期5天左右。
症状因年龄及发病早晚而异。
特征症状是神经症状:卧地瘫痪,抽搐,泳动。
呼吸困难,拉灰白或绿色稀粪,角弓反张。
病变主要是肠道的卡他性炎症。
特别是回肠的坏死及香肠状栓塞。
诊断:主要依靠现场诊断。
也可分离病毒,检测抗体确诊。
防制:母鹅注射疫苗以获得母源抗体来保护雏鹅。
雏鹅及病鹅可注射高免血清。
见教材有关内容。
目前禽病流行特点:1.不断变化,新病、老病。
2.呼吸道、消化道、产蛋方面。
3.免疫程序不断变化、多样。
小鹅瘟的症状与防治
一、症状潜伏期为3~5天,可分三型。
1.最急性型:多发生在7日龄以内的雏鹅,往往不显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剖检:病变不明显,只小肠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出现败血性症状。
2.急性型:常发生在15日龄内的雏鹅,病雏初期食欲减少,精神萎靡,羽毛蓬松。
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混有气泡的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鼻分泌液增多,病鹅摇头,口有液体甩出,喙和蹼发绀,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或发生瘫痪,病程1~2天。
剖检:特征性病变是小肠的中段、下段,外表包围着一层厚的坏死肠粘膜和纤维形成的伪膜,往往使肠腔完全堵塞。
部分病鹅的小肠内虽无典型的凝固物.但肠粘膜充血和出血,表现为急性卡他性肠炎。
肝、脾肿大,充血,偶有灰白色坏死点,胆囊也增大。
3.亚急性型:发生于15日龄以上的雏鹅,以委顿、不愿走动,减食或不食、拉稀和消瘦为主要症状,病程3~7天,少数自愈,但生长不良。
剖检:主要病变在消化道。
二、防治各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此病均无治疗作用,因此主要作好预防工作。
1.消毒:孵化用的设备、器具于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
种蛋用福尔马林熏蒸20分钟消毒。
育雏室要定期用福尔马林熏蒸30分钟消毒。
2.小鹅瘟疫苗注射:母鹅产蛋前一个月,注射小鹅瘟疫苗,免疫期300天,母鹅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具有免疫力。
3.免疫血清注射:本病流行区,未经免疫种蛋所孵出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小
鹅瘟血清,保护率可达90%。
出现症状时,注射量为0.8~1毫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新购入的种鹅应注射小鹅瘟疫苗并隔离饲养7天后,方可入场。
小鹅瘟症状特点小鹅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小鹅瘟又名鹅肝炎、小鹅病毒性肠炎,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天的雏鹅,传染快、病死率高,是危害养鹅业最大的疫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鹅瘟症状特点,小鹅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小鹅瘟的病原是什么该病的病原鹅细小病毒为DNA病毒。
该病毒对酸碱、温度以及外界环境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该病毒对禽及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凝集作用,与其他细小病毒无抗原关系。
世界各国分离的小鹅瘟病毒,均为同一个血清型。
小鹅瘟的临床症状①最急性:常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鹅。
最急性发病一般无明显的前驱症状,一经发现即见病鹅衰弱,极度委顿,随之倒地,两脚划动,不久即死亡。
②急性:15日龄内发病的雏鹅大多为急性。
表现为精神委顿,行走迟缓,掉群,打瞌睡,食欲减少或废食,口渴喜饮,但后期拒饮。
排出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或纤维碎片。
临死前两脚麻痹或抽搐而死,病程1~2天。
③亚急性:主要发生于15日龄以上的雏鹅,多出现于流行后期。
以精神委顿、减食或废食、消瘦和腹泻为主要症状,3~7天死亡,少数病鹅可自行康复,但日后成为僵鹅。
小鹅瘟的治疗方法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抗小鹅瘟血清对初期病鹅有50%左右的疗效。
每只皮下注射0.5~0.8mL;雏鹅(10日龄或体重150g 以内)胸部皮下注射0.8~1mL,成年鹅(10日龄以上或体重150g以上)注射1~1.5mL。
注射时要一鹅一针头,同时工作人员进出每个群体时要注意换衣换鞋,避免交叉感染。
也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投入禽用抗病毒药物,可配合使用急救干扰素20mL每支注射1500羽成禽,2000羽雏禽。
饮水50mL,每只800羽成禽,1000羽雏禽,一般饮水一次即可、病情严重者饮水2天,每天1次,效果显著。
为防止细菌性感染,每羽小鹅可肌肉注射1000~2000U庆大霉素,早晚各1次,连用2~3天。
帮助鹅增强体质和恢复体能。
注射高免蛋黄匀浆1.5~2.5mL,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小鹅瘟(鹅细小病毒感染)小鹅瘟(鹅细小病毒感染)【病因】本病为雏鹅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是小鹅瘟病毒,存在于病鹅脑、肝、脾、肠内容物及其他组织中。
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与病鹅直接接触或接触病鹅的排泄物沾污的饲料和饮水、带病毒的种蛋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症状】7日龄左右的雏鹅感染后,往往是最急性型,有时不见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只有半天或1天的病程。
病初精神不振,缩颈,打瞌睡,拒食,但多饮水,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气喘流涎,两腿麻痹或抽搐,两脚缩起,半小时即死。
【诊断】主要是1日龄鹅易感,成年鹅不感染。
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的下痢和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剖检见肠管膨大,里面含有带状或圆柱状的白色栓子,基本可确诊。
【预防】小鹅瘟主要是通过孵坊传播的,因此孵坊中的一切用具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
收购来的种蛋最好用福尔马林熏烟消毒。
刚出壳的雏鹅要注意不与新收进的种蛋和大鹅接触,以防感染。
预防可接种小鹅瘟鸭胚化GD弱毒疫苗。
每只小鹅喂服2粒白胡椒,只用1次,可预防小鹅瘟。
【治疗】方l新鲜鱼腥草适量,捣汁灌服或自饮。
病鹅每只每次1~2毫升,分早、午、晚3次灌服,也可让其随意自饮。
何日远[《中兽医学杂志》介绍,用此方给病鹅每次灌服2毫升,1日3次,连灌2天痊愈,取得100%的治疗效果。
方2马齿苋120克,黄连50克,黄芩80克,黄柏80克,连翘75克,双花85克,白芍70克,地榆90克,栀子70克(200只鹅用量)。
上述药物以水煎煮,药液灌服或拌饲料喂,1日2次,连用3~4天。
治疗效果很好[卢文贵,《中兽医医药杂志》。
方3每10只小鹅,每天用鲜半边莲50~100克,以冷开水捣烂取其汁。
肉豆蔻15~25克、大风藤(入地麝香、过山香)20~30克、砂仁3~5克,如下痢不止或遇寒冷阴雨天可再加肉桂3克、鸡矢藤5~10克,加清水共煎。
取上述两种药液和大米粉混成米浆(或浸米),饲喂病鹅(7日龄内的小鹅应极少喂或不喂青菜)。
小鹅瘟的传播特征小鹅瘟的症状表现小鹅瘟的发病日龄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以传播快、高发病率为特征,是当前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
雏鹅发生小鹅瘟后,传播迅速,死亡率一般在40%-80%,新疫区可高达90%-100%。
随着雏鹅日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10日龄以内雏鹅发病后,死亡率可高达90%-100%:。
家禽新城疫、副黏病毒、小鹅瘟选用达龙瘟毒清
病鹅主要特征是严重腹泻,排出黄绿色水样稀便,小肠异常
膨大,不过这种典型变化并不是每一只鹅都能看见,因此应该多解剖几只病鹅再做判断。
首先在确诊养鹅场发生小鹅瘟后,应做紧急处理,否则,病毒相互传染后,很难控制病情。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鹅群抗病能力,可有效防止疾病发生。
圈舍每天至少清扫1次,食槽、水槽每周用消毒液洗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