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鉴赏五年级
- 格式:pptx
- 大小:10.63 MB
- 文档页数:44
【小学文言文阅读】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大全鉴赏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大全鉴赏
[小学五年级]
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张籍,《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靠泊瓜州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邱思璋集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对彼此永恒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和雪打破了家乡的心和梦想,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下册:《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辛弃疾牧童吕燕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艘船横渡安仁(宋朝),翱翔数千英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新七基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耳在河东锄豆,中耳在编鸡笼。
我最喜欢孩子们的无赖。
我躺在河边剥荷花荚。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语文学习中,古诗词的学习鉴赏非常重要。
通过欣赏和学习古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作品。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杰出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静夜思》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夜晚的明月和丢失故乡的感受,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这首诗词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2.《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通过描绘鹤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进取、永不满足的主题。
诗人借用自然景观,表现了对人生和事业不断追求进步,不满足现状的思考。
这首诗词婉转而深刻,带给读者一种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3.《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唐代孟浩然的名篇,《春晓》以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春天的美好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诗人通过诗句表现了对春天鸟儿的朝气蓬勃和对春天生命力的讴歌。
这首诗词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4.《静夜思》——杜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同样是床前明月光的表达,却塑造出了迥异的情绪。
杜甫的《静夜思》悲伤且寂寞,用铺垫开头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作对比,表达了旅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通篇以感情为主线,首尾呼应,明月既是诗的背景,又环绕其中,给读者带来舒适的感官享受。
这些古诗词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通过学习与欣赏古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希望大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够多多阅读和欣赏这些古诗词作品,为自己的成长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本文概要】《示儿》是写给儿子的临终遗言,《题临安邸》是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
《己亥杂诗》是希望统治者不拘一格启用人才。
以下是本文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2018长沙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南朝》
南朝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这首诗最大的特征便是用典造境。
在李商隐的笔下,南朝三百年史事被浓缩成了一幅幅绚烂的画面:六朝宫城的巍峨的城楼上,玉漏报时,早朝已到,但却不见皇帝的身影,而皇帝的车驾之所以姗姗来迟,是因为此时他正在数千名如花团锦簇般的宫女的簇拥下正从湖北的鸡鸣埭口缓缓而归。
在首联中,“玉漏催”应是皇帝勤政的象征,而六朝时玄武湖面积远大于今日,位于都城的正北,直通长江,当年的六朝北伐时船队也常由此进入长江之中。
此刻,北方敌国的威胁尚在,正是皇帝励精图治之时。
“鸡鸣埭口绣襦回”一句则描绘了皇帝从湖北打猎而归的华丽队列。
颔联文辞华美,“琼树”“金莲”相映生辉,令人目眩神迷。
不过前者是亡国之兆,后者为荒淫之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美的画面与腐烂的生活恰成对照,国家将亡的征兆已极为明显了。
颈联写敌国警报已经迭起,大有“黑云压城城欲催”之势,此刻国家已进入生死存亡之际,国难思良相名臣,挽狂澜于即倒。
尾联却写尽了满朝大臣,
不过是凭借清词丽句邀功请赏的清客文人罢了,尽管江总文采出众,也不过是一个弄臣,于国于民都无作用。
此联点明了南朝必然灭亡的事实,同时也是对首联的呼应。
首联中“玄武湖中玉漏催”一句不仅是提醒帝王勤政,也在勉励大臣为国尽忠。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许多优美的古诗,其中有一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古诗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分享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古诗,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第一首古诗是《悯农》。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之情,让人们更加珍惜粮食和劳动的辛苦。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眺的场景。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通过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启发了读者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古诗通过对春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以上是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的简要介绍,希望通过这些古诗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和韵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传承和弘扬古诗之美。
愿我们能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古诗的学习是学生诗词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分别为《满江红·怒髮衝冠》、《渔歌子·晴川历历汉阳树》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
首先是《满江红·怒髮衝冠》,作者是岳飞。
在这首诗中,岳飞以雄壮有力的笔调,表达了抗金忧国的壮志豪情。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1,泊船瓜洲[1](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2],钟山只隔数重山[3]。
春风又绿江南岸[4],明月何时照我还[5]。
注释[1]泊船:停船。
泊,停泊,指靠岸。
瓜洲:地名,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的入江处。
[2]京口:地名,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一水:这里指长江。
间:相隔。
[3]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4]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拂绿。
[5]还:回家,归来。
今译京口与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与“我”所居住的)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峦。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岸野,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园?朗朗明月,照着我这一船的离别;滚滚江水,载着我这满满的思念。
我再次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只有数重山之隔的钟山。
今夜,停船在瓜洲,明朝又要启程。
京口与瓜洲仅仅一江之隔,江南与江北也仅仅一江之隔。
在这春风轻拂的季节,南北两岸景色已经截然不同。
江南之岸,春风吹拂,已是一番草长莺飞、绿意盎然的春明景象。
我江南的家乡啊,柳树也已青青。
只是,那青青的柳树也留不住我离去的身影。
明月啊明月,你何时才能为我照亮回家的行程呢?2,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6]。
复恐匆匆说不尽[7],行人临发又开封[8]。
注释[6]家书:写给家中亲人的信。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7]复:又。
[8]行人:指送信或带信的人。
临发:快要出发。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让人不禁)要写一封寄给亲人的信,可是百感交集,思虑万千(竟不知从何写起)。
送信的人快要出发了,(“我”)担心由于匆忙而没把自己的心事说完,就又把封好的信拆开(查看)。
诗境秋风瑟瑟,思绪万千。
院中的那棵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褪去了夏的绿衣,几片枯黄的落叶在风中飞旋起舞。
秋,来了。
天,转凉了。
这阵阵秋风吹拂着洛阳城,想必也吹拂着城内每一个游子的心。
家乡的秋也该到来了吧,那么寒冬也不会远了。
诗词鉴赏五年级语文中的古诗词鉴赏技巧诗词鉴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在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会接触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学习诗词的鉴赏技巧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用于五年级的古诗词鉴赏技巧。
通过学习这些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内涵与美感。
一、诗词背景了解在鉴赏古诗词之前,了解其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都会对理解诗词的深层意义产生影响。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在他被贬谪岭南时创作的,篇中透露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困境的抱负,深情而坚韧。
因此,在鉴赏诗词时,可以通过了解其背景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增加对作品的共鸣。
二、诗词字句解析古诗词的字句常常博大精深,一字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可以通过点拨字句,解析其中蕴含的意义。
例如,读到《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时,可以发现这两句句意朴素却发人深省,传达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和恢弘的生命力。
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诗词韵律欣赏古诗词的韵律也是其独特之处,是古人娴熟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欣赏古诗词时,学生可以从音韵上寻觅其中的美感。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两句具有清新的口角韵,让人感受到秋夜的宁静与温馨。
通过欣赏古诗词的韵律,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进一步增强对古诗词的欣赏力。
四、古诗词意象描绘古诗词常常以凝练而富有意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感。
学生可以尝试描绘诗词中的意象,感受其中所折射出的美丽场景和丰富感受。
例如,读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可以想象自己站在高楼之上,俯瞰整个山水景色,感受到登高的愉悦与壮丽。
通过对意象的描绘,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所传递的美丽与情感,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鉴赏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五年级《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五年级》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老人尝馔北食儿女辈不能过芜湖多鱼且美仆生长泽国不可一日无此(唐代-王质)不得扬州蟹蛤尝,江乡鱼味亦相当。
自从南渡为生理,惭见东人说故乡。
出火麦团犹雪白,带浆米饭更鹅黄。
老人日日惟须此,长笑儿郎太楚伧。
2、自都往余杭怀聂之美(宋代-司马光)阁上新文卷,欲逢知己开。
相思不能已,欹枕梦君来。
3、和袭美寒夜文宴润卿有期不至(唐代-陆龟蒙)细雨轻觞玉漏终,上清词句落吟中。
松斋一夜怀贞白,霜外空闻五粒风。
4、沁园春·竹焉美哉(宋代-严参)竹焉美哉,爱竹者谁,曰君子欤。
向佳山水处,筑宫一亩,好风烟里,种玉千馀。
朝引轻霏,夕延凉月,此外尘埃一点无。
须知道,有乐其乐者,吾爱吾庐。
竹之清也何如。
应料得诗人清矣乎。
况满庭秀色,对拈彩笔,半窗凉影,伴读残书。
休说龙吟,莫言凤啸,且道高标谁胜渠。
君试看,正绕坡云气,似渭川图。
5、和公美季点书事(宋代-黄庶)知君行县乐,经见饱朝昏。
禾黍富年户,牛羊落日村。
趁云看华没,冲雨渡泾浑。
颇得诗家助,聊应慰旅魂。
6、赠阴阳家谢子美(宋代-曾丰)心变掌中卦,地翻天上星。
肩担一盘古,背负几玄冥。
鹤失含禾瑞,龟亡食墨灵。
拟修方士传,乞换左仙经。
7、美人倚楼图(宋代-游九言)檐头燕子说春寒,蝴蝶悠悠午梦残。
睡起高楼多少恨,天涯小雨怯阑干。
8、遥见美人采荷诗【南北朝:刘孝绰】菱茎时绕钏,棹水或沾妆。
不辞红袖湿,唯怜绿叶香。
9、浣溪沙庚午二月廿二日书感时水后疫疠盛行守臣美迁去部使者方加税督责甚严【明代:顾清】陌上风花半欲飞。
楼头更著筦弦催。
伤心自起探斜晖。
燕子作双翻水去,蜂儿成阵采香归。
园林谁为管芳菲。
10、秋夜宴集陈翃郎中圃亭美校书郎张正元归乡【唐代:卢纶】泉清兰菊稠,红果落城沟。
保庆台榭古,感时琴瑟秋。
硕儒欢颇至,名士礼能周。
为谢邑中少,无惊池上鸥。
11、秋日美晴,郡楼闲眺,寄荆南张__【唐代:李德裕】高槛凉风起,清川旭景开。
五年级下册古诗文鉴赏
以下是三条五年级下册古诗文鉴赏:
1.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自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却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呢!你看啊,这多像小时候的我们呀,对大人们做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啥都想去模仿一下。
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看到妈妈在厨房做饭,我们也会拿着玩具锅碗瓢盆在一边瞎捣鼓,还觉得自己可厉害啦!
2.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是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的诗句。
它说的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哇塞,想想那画面,黄河是多么的气势磅礴,华山又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啊!这就好像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时内心的那种震撼和激动,或者看到高耸入云的山峰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
3.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来自孟郊的《游子吟》。
说的是母亲在儿子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这真的太让人感动了,这不就是妈妈对我们的爱嘛!每次我们要出远门,妈妈是不是也会这样,给我们准备好多东西,还不停地叮嘱我们。
这就跟我们要去参加夏令营,妈妈给我们准备各种物品,生怕我们在外面受一点委屈一样呀!
我觉得这些古诗文真的太有魅力啦,它们用简短的语句就把那么深刻的情感和画面表达出来了,让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世界,真的很神奇呢!。
五年级的诵读与鉴赏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以下是一些适合五年级学生诵读与鉴赏的古诗文:一、古诗词: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古文:1.《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些古诗文都是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诵读和鉴赏这些古诗文,五年级学生可以提升语文素养、陶冶情操、开拓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配乐朗诵、绘画创作、故事演绎等来丰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通用11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主要是根据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深入的体会赏析其中的含义。
你还会做古诗词鉴赏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1《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
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
“传”,挨家传赐。
“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
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读(xi),与“花”“家”押韵。
[简析]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
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2021年小学五年级上册古诗文鉴赏(第二部分)山居秋暝王维(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二、注释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笑语喧哗。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枫桥夜泊张继(唐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二、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山居秋暝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鉴赏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池上闲咏》池上闲咏作者:白居易年代:唐体裁:七律青莎台上起书楼,绿藻潭中系钓舟。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暂尝新酒还成醉,亦出中门便当游。
一部清商聊送老,白须萧飒管弦秋。
多上:一作多在。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这两句是说,晚间竹林里清幽雅静,我爱在那里漫步游赏;月照林上,竹影婆娑,月光最明的地方,是在那空旷的小桥头。
竹间漫步,桥头赏月,均极惬意,见诗人官闲优游之状。
一部清商①聊②送老?白发萧飒③管弦秋①清商:此指清商曲,乐府歌曲名。
声调比较清越,故名。
②聊:姑且。
③萧飒:萧条冷落。
七律《池上闲咏》,是白居易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所作。
这两句是说,听一部声调清越的乐曲,姑且当作老年人打发时光的一种乐趣;但是,苍苍白发,萧条冷落的晚年,不是管弦的力量能够扭转的。
这时白居易六十二岁,向居闲官,闲适恬静,但恬静中,似有一种“萧飒”般的寂寥之感,情绪消沉,乐中含怨,细细吟咏,韵味悠长。
?【作者小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游斜川》游斜川作者:陶渊明年代:晋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序: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
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
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
欣对不足,率尔赋诗。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年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作者小传】: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
又名潜。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
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
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
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
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
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园诗包括中年所作《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所作《归田园居》、《桃花源诗并记》等,诗中描写了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