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历史进程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1
2020年1月第1期总第127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JOURNALOFHARBINCOMMITTEESCHOOLOFTHECCPJan.2020No.1Serial.127我国地级市政府职能转变规律及趋势刘开君(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政府职能转变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政府职能转变包含职能重心转换、职能结构变迁、履职方式转换等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型政区作为地方政府管辖单元得以迅猛发展,经历由虚到实的转变并逐渐形成了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
地级市政府的职能重心与政府职能整体转变趋同,经历管制型政府、发展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等三个转变阶段。
政府履职方式经历从行政计划为主向市场手段、法治方式为主的转变。
职能结构是体现地级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地级市政府的职能结构突出体现在“承接—转换”功能方面。
行政“市直管县”与财政“省直管县”相兼容的行政管理体制,能够不断优化省、地市、县等三级政府间的职能结构关系,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协调融合,为未来政府职能变迁提供了反思与启迪。
关键词:地级市政府;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城市型政区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20)01-0052-07 收稿日期:2019-11-15 作者简介:刘开君(1981-),男,湖北十堰人,“枫桥经验”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政府是人类社会处理共同体公共事务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政府职能决定了政府组织处理公共事务的行动边界及其治理成效。
因此,政府职能转变始终是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关注的重点话题。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主要沿着两条进路,即分别讨论政府职能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第一条进路着重探讨政府职能的横向结构,紧跟新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从宏观层面聚焦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点讨论政府职能界定、服务型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建设、社会组织培育等议题。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自1988年第二次机构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并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以来,政府职能的改革发生了三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着眼于机构改革,从精简机构精简人转向政府职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1982年第一次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精简机构精简人,缩小政府的组织规模和人员规模。
但是,机构和人员在第二次机构改革时出现了反弹和再度膨胀,这表明精简后的政府机构并不适应后来变化了的经济体制。
这就需要“按照加强宏观管理和减少直接控制的原则,转变职能,划清职责范围,配置机构。
该撤销的撤销,该加强的加强,该增加的增加,不搞简单的撤并机构和裁减人员,使改革后的机构能够比较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
从中可以看到,这一次政府职能转变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是改变政府行使职能的行为方式。
新的行为方式强调宏观管理和减少直接控制,也就是要从原来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
二是转变政府行使职能的组织方式,重点是转变同经济体制改革关系极为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行使职能的组织方式。
这表明改革已经开始涉及政府职能如何适应新的变化的经济体制的需要,而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机构和人员数量的增减。
第二次转变是从注重经济发展转向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这一转变的催化剂是2003年发生的SARS。
SARS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在卫生公共服务领域里一种非常窘迫的状况,促使人们反思政府以往埋头搞GDP的目的是什么?于是,2003年后提出了政府的四项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应运而生。
在履行新的职能方面,改革涉及了三方面内容,即大部制改革、行政审批改革以及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
大部制改革是针对原有管理体制的不合理而言的,这一不合理表现在部门重叠、职能错位和交叉,它导致部门扯皮、运作不畅、办事效率低下,导致资源浪费或使资源无法得到最大程度利用,无法及时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
一、西方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的历史演进西方学者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结合各自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众多纷繁复杂的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学说。
但从纵向的历史角度看,在资本主义几百年的经济思想史中,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西方历来主要存在两种主张,即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
这两大经济思潮的兴衰更替始终占据着主题的位置。
其中依次更替了18世纪的重商主义、18世纪中叶出现的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凯恩斯的经济干预主义、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以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及近年来出现的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政府干预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国家主义经济”阶段——政府采取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市场经济制度形成早期,重商主义是当时重要的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学说思想。
它反映商业资本和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要求。
重商主义针对当时封建制度的障碍和市场狭小的现状,提出了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基本内容:第一,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金银等贵重金属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形态,财富即货币,货币即财富;货币的多寡应被视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标准;第二,财富的源泉,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就是对外贸易。
只有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流通,才能使财富增加,国家富强;第三,重商主义极力主张政府对国家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领域实行干预,制订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符合扩大出口和货币输入的要求。
在这方面,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他在1791年《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详细提出了重商主义的一系列政策主张。
他认为,政府不但应该“拿出公款来弥补个人财力的不足”,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实行保护性关税、财政补贴等手段,而且必须采取发放政府奖金、技师监督等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中国民商》记者 李雨蒙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合并与重组。
机构改革涉及诸多部门和利益,更需社会上下全力协同,长远发展行稳而致远。
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是在不断地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自1982-2018年,国务院机构共集中进行过8次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平均每5年进行一次政府机构的调整。
改革频率不低,其间有些部门机构也曾出现过“反复”。
就这8次改革而言, 每一次皆顺应时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尽管每一次改革任务不同,重点不一,形式各异,但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不断的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
1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50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
第15卷第3期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9月Vol.15No.3JournalofBeijing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InstituteSept.2007收稿日期:2007-08-30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追溯李文良(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091)摘要:一般来说,政府具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职能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经历了全能型政府职能,有限型政府职能和服务型政府职能等三个发展阶段,并且每个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发展阶段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64X(2007)03-0006-04HistoryDatingfromChina!sGovernmentFunctionDepartmentsLIWen-liang(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Beijing100000,China)Abstract:Governmentgenerallyhas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andsocialfunctions.Governmentfunctionshavedifferentmodesindifferentdevelopmentstages.Sincetheestablishment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governmentdepartmentshaveexperiencedthreeuniquestages:thegeneralmodeofthegovernmentfunction,theconfinedmodeofthegovernmentfunction,andtheconservationmodeofgovernmentfunction.Keywords:Governmentfunctions;departments;developingstages一、全能型政府职能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已在我国初步确立。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之相配套,尤其是要求政府职能有相应的转变。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作用,回答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目前政府职能的行使中存在着缺位和越位的现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职能的改革迫在眉睫。
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但是就中国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来看,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经济发展和世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目录摘要 (I)1 引言 (1)2 我国政府职能行使中的越位和缺位 (1)3 我国政府职能必须转变的原因分析 (2)2.1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需求 (2)2.2 政府职能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4 完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措施 (3)4.1科学处理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3)4.2 加强公共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3)4.3建立高效型政府 (4)5 结束语 (4)参考文献 (4)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1 引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等要求。
十七大报告也谈到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徐振伟行政职能:指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它即包含政府的行政职责,也包含政府的行政功能,是行政职责和行政功能的辨证统一。
历史演变:一、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奴隶制、封建制时期)1.奴隶社会经济基础:自然经济阶级本质:奴隶主阶级专政行政职能:重点在政治统治,侧重镇压职能和军事保卫职能,受制于落后而分散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十分微弱2.封建社会经济基础:自然经济阶级本质:地主阶级专政行政职能:重点在政治统治,强化政治职能,镇压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反抗,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利益。
社会管理职能增加,体现在发展经济(目的在于确保税收)进行某些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小结:前资本主义时期,行政职能特点一:政治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二:社会管理职能相对微弱。
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基础。
二、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自由竞争、垄断、当代)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自由市场经济阶级本质:资产阶级专政行政职能:重点在政治职能,镇压封建残余,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巩固新生资产阶级政权;社会管理职能信奉“政府要好,管事要少”,主要依靠“无形的手”调节和引导社会经济及其他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自由经济制度的三大要素,认为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概括地说,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
在这种意义上,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亚当·斯密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垄断资本主义阶级本质:资产阶级专政行政职能:充分运用和强化政治职能,专制镇压职能大大加强,民主只能有所减弱,政府由“守夜人”变为“社会主宰者”。
2018—202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历程及新进展文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对原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的机遇。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八大适时地对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政府职能转变做出了新的部署。
一、政府职能的界定政府职能是指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规定的国家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为了更好地理解政府职能,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四个维度来进行阐释,四者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政府职能的外延,共同构成了政府职能的全部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在并不完全放弃原有职能的基础上调整具体职责之间的位次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这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机遇和挑战。
对于政府来说,只有对当时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做出科学地判断,并以此为据合理地安排四大职能之间的先后顺序,才能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转变的历程第一阶段(1984—2002年),政府的首要职能是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发展经济。
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差距大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发展经济,先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尽量做大,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建设展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引下,各级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移,即由原来重阶级统治职能转向重经济管理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政府都把发展经济置于中心地位,政府工作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党和国家在处理国内外一系列复杂问题时,始终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建国以来的政府职能变迁作者:蒋林秀来源:《现代企业》2019年第02期政府该如何自我定位,该行使什么职能,该如何行使职能,是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必须思考的共同问题。
政府职能并非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政府不同的使命。
政府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不同时代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建国以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基础发生了本质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因素也发生重大变革,为适应这一变化,政府职能必然随之转变,那么,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究竟发生几次转变,每一次转变使政府职能的定位何在?同时,不同阶段的领导人对政府职能的见解各有不同,领导人的政府职能理论对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先对我国主要领导人的政府职能理论进行综述,并采用文本分析法,以建国以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文本,考察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以分析我国领导人的政府职能理论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政府职能变迁的测量政府职能转变和定位包括政府职能重点和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和定位。
政府职能重点包含政府职能领域中所包含的重点职能内容,如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包含了社会保障、社会秩序和科教文卫体等职能重点。
职能方式是指政府在行使职能时所采用的方式,如管制型方式或服务型方式,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等。
政府职能方式的观察能够分析出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时的自身定位的变化,如若政府若惯于采用计划指导和严格控制等管制型职能方式,则说明政府偏向于“家长式政府”或“全能型政府”;若政府的职能方式转向权力下放和放松管制等服务型职能方式,则意味着政府逐渐转向“服务型政府”或“有限型政府”。
因此本文主要以政府职能方式的变化来测量政治职能转变和定位。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公开发布的正式文件,是我国政府决策者们对政府各项工作职能认识重要程度的反映,代表着政府工作的未来走向。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词频变化、关键词反映着我国政府决策者的政策倾向。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针对于计划经济的政府职能显然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更好的理解政府职能,本文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研究了不同经济时期政府职能改革的变迁,并着重探讨了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关键字】:经济;政府职能;服务政府;法制政府;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China's market for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a planned economy has apparently not well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must better underst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s the background,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reform period and focuses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Key words】:economics; government functions;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Legal government目录一、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 (1)二、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 (2)(一)政府职能的基本内涵 (2)(二)、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3)三、现实与困境:政府职能遭遇的挑战 (3)(一)改革开放后政府职能取得的成就 (3)(二)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挑 (4)四、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径 (5)参考文献 (6)致谢 (7)引言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在相同的时期发展速度。
[收稿日期]2005-12-22[作者简介]何士青,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湖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1新中国政府职能转换的历史回顾与法学反思何士青(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2)[摘 要]新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经历了从政治职能与公共职能并重,到以政治职能为重心、再到偏重经济职能、然后到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进行法学反思,可以获得深刻启示。
政府理念偏差、政府角色错位、政府法制落后等是新中国政府职能失范的重要原因。
当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必须更新政府理念、实现政府角色归位、加强政府法制建设。
[关键词]新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历史回顾;法学反思[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06)02-0051-04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变化,政府职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新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一)从经济职能与政治职能并重到以政治职能为重心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废待兴,矛盾纵横交织,工作纷繁复杂。
在这一时期,人民政府从两个方面履行其职能:一是致力于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
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5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6,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5土地改革法6,在新解放区分批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之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6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在调查的基础上,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
二是坚决打击敌对分子。
1950年7月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公布5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6,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肃清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反革命分子,清除了一批外国间谍。
1951年至1952年,在全国开展/三反0、/五反0运动,打击了违法活动,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毒,教育了干部群众,形成了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4年1月第1期Jan.2014NO.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对原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的机遇。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八大适时地对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政府职能转变做出了新的部署。
一、政府职能的界定政府职能是指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规定的国家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为了更好地理解政府职能,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四个维度来进行阐释,四者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政府职能的外延,共同构血液照射到光电池上,而参考通道光线是直接照射到光电池上的,这样采用差动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滤除电源的窜扰信号,提高检测的精度。
③标准容器的误差。
检测中使用的反应试管的透光率也会引起检测误差,这个透光率误差是与更高精度的标准容器比对修正而得到的,这里我们未做任何补偿,进行总体系统误差分析时不能忽略。
二、电路设计1.激励电路。
本系统是使用双光束发光二极管来作为激励光源,分别能发出波长为405纳米的蓝光和660纳米的红光,这样既能满足多种血液检测项目检测光源波长不同的要求,又能降低电路的成本。
但这样易于受到外界自然光的影响,而检测信号又均为微弱信号,因此为了减少噪声,提高检测精度,我们一方面对仪器装置做了准确的机械定位,一方面对光源进行了调制。
因而该部分电路包含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振荡电路,一部分是光电调幅调制电路。
①振荡电路。
这里采用RC 正弦波振荡电路,稳幅环节采用的是稳压管,后面又采用了滞回比较器电路将一定频率的正弦波信号变为方波信号来作为载波信号。
这样可以消除振荡效应,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信号同步。
这里注意运放参数的选取,滞后的范围不宜过小,否则会降低抗干扰的能力,但也不宜过大,否则将会影响调解参考信号与调制信号的相位关系,对相敏解调不利。
(公共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最近两年来,关于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些时贤新论自然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走到今天所产生的需求。
首先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中国政府,即不是现代政治理论概念中的狭义政府(相对于立法和司法机构而言的行政机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广义政府(相对于非政府组织而言的政权组织和体系,即包括行政、也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而是更为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广义的政府概念,还包括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机构,因为这样谈论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可能更接近实际,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始终是新中国政府的实际领导者。
一、两种政府理念和两类政府近代以来,在资本主义创造的工业文明基础上,关于政府的理念,产生了如下两大体系:一是为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服务的所谓资本主义理念,即主权在民,政府是全体人民的,而不是个人或集团的私物。
第二个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因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所导致的不公平,以及政府维护这种基本制度的现象,提出了阶级斗争理论,认为政府实际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所建立的政府也是无产阶级专政。
再从政府的经济职能来看,在前述的第一个体系中,又存在着两大流派。
一是不主张政府干预或尽量少干预的有限政府理念,这个流派以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守夜人”理论为基础,从亚当·斯密开始,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推行新政前,一直是主流。
二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的理论。
这个理论以市场失灵和赶超战略为基础,从汉密尔顿、李斯特、亚当斯,到凯恩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政策,成为战后至6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直至今天的斯蒂格里茨,仍然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的显著特征——拥有全体社会成员和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明显优势。
”他列举了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有四大优势:一、征税权;二、禁止权;三、处罚权;四、交易成本低:组织费用低、不存在搭便车、收集信息多、调节社会组织,避免逆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