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5.01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科学XIAOXUE KEXUE 911 2020一、前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
”因此,我觉得除了积极实施社会、科学计划中各种教学活动外,在课余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之一。
除此之外,我觉得通过国学儿童剧表演也能促进幼儿社会性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
我们目前每学期都会开展幼儿国学小剧场活动,例如,《三顾茅庐》《岳飞报国》《曹冲称象》。
学生根据老师创编的剧本,加上生动形象的动作和服饰,把那些抽象的文字转化成舞台剧表演,知识点也变得通俗易懂了。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意义(一)社会性发展能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
每个人的大脑一直接受着各种外界信息。
这些外界的信息对人的情绪以及情感不断产生着影响,愉悦和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够有效地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平衡,让全身的腺体工作正常,能促进幼儿健康地生长和发育。
同时,社会性发展还能够对幼儿的心智发展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好,他们的自控和适应能力会很强,也容易和别人相处,在情绪方面、心态方面都更加积极。
他们表现得更有毅力,承受打击的能力更强,在面对挫折时,他们能够勇于承担,努力克服。
(二)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幼儿的社会交往和情感的需要儿童从出生起就开始了社会性发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生物性需要以及社会性需要两种,其中的社会需要就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需求,如认知需求、劳动需求、交往需求等等。
这些很多都体现了幼儿的情感需要。
而人的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在和人的交往中,个体就获得了社会性,取得了社会中的各种规范、知识体系、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等,并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些都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一)给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交往能力从教育学的理念来说,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幼儿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锻炼社会性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对于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多样化的经验,幼儿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交往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来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首先,参与各种有组织的活动是培养幼儿社会性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集体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与其他孩子互动,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团体活动,如小组游戏、合作绘画等,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此外,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校外郊游、社区参观等,让孩子们在集体中切实感受到合作和分享的乐趣。
其次,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还需要他们亲身经历各种社交场景。
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亲朋好友的聚会,让他们亲眼看到大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方式。
在这样的场合中,孩子们可以学会与他人打招呼、主动介绍自己、礼貌地询问对方的情况等。
同时,父母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型庆祝活动,如生日派对、家庭聚餐等,让孩子们体验到家庭团聚的温暖和乐趣。
通过这些经历,幼儿能够逐渐适应社交场合,主动与他人交往,并且意识到与他人的互动是一种愉悦和需要。
此外,幼儿园和家庭还可以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分享玩具、食物等,让他们明白分享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帮助家庭成员完成一些小任务,如摆放餐具、整理书架等,培养他们的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们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从而建立友善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还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榜样。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教师和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成人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与他人的交往方式,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友好的社会形象。
同时,成人还应该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社交指导,教会他们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的不同,养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习惯。
小学科学XIAOXUE KEXUE92020120213~6岁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好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幼儿社会性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而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后天影响的结果,主要有社会认知能力、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因素。
儿童表演游戏的目的教育,就是在游戏中隐含着对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培养和熏陶。
那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呢?一、关爱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关爱,顾名思义是指“关心、爱护”,是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能够给予其关心和帮助。
3~6岁幼儿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关爱行为有所发展,但幼儿普遍缺少关爱意识,且只是口头表示愿意帮助、关心他人。
儿童表演游戏能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给幼儿以认识上的指导,帮助幼儿理解关爱。
例如:《黄香温席》中的黄香,三伏盛夏天,他怕父亲热,就用扇子把父亲伺候睡着后,才去睡觉;三寒地冻日,他先用自己的体温去暖热被子再让父亲睡。
《孔融让梨》告诉幼儿要尊敬、孝敬老人,兄弟姐妹之间要尊敬友爱,要关爱谦让。
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如家人、老师对幼儿表达的关爱,通过亲身传授,教给幼儿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关爱,从而帮助幼儿逐步养成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良好行为。
二、感恩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它对人的一生都起着积极作用。
感恩教育是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能培养幼儿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通过幼儿对儿童表演游戏的接触,能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抓住生活点滴,对幼儿潜移默化地实施感恩教育。
例如:《卧冰求鲤》《陆绩怀橘》中处处体现感恩精神、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日常生活规范,如,要孝敬长辈等,都是幼儿表现对家人、对生活的感恩的良好反映,能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感恩,让幼儿从尊重老人、关心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在着重培养幼儿感恩意识的同时,强化幼儿的感恩行为。
如何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幼儿社会性指儿童出生后个体获得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品质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因此,家园共育加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和社会性情感,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则显得至关重要。
【1】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个人早期的社会化基本在家庭中完成。
人出生后的第一个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由家庭教导的,最初的感情及传递方式是在家庭中产生的,最简单的行为规范是在家庭中学习的,最初的生活目标是在家庭中获取的,最初的个性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作为家长,首先应提高社会化意识,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对子女实施社会化教育。
(1)家长应端正教养态度,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观点采择、移情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这是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为儿童是根据长辈对自己的行为的反应的来推测其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行为。
家长的教养方式有不同类型,其中理想的模式是民主型教养方式。
惟独采取这种方式,充分了解孩子的要求和兴趣,尊重其意见,与孩子平等的交流,适度满足其要求,引导孩子独立的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决定,才干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反之则反。
例如:家庭溺爱型的幼儿一旦接触社会生活,或者是骄横无理,称王称霸,或者是束手无策,离群索居等。
(2)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融洽、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儿童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父母关系的融洽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感情融洽,气氛轻松愉快,对老人恭敬,对孩子爱而不溺,让孩子觉得没有精神压力,没有紧张感和恐怖感,孩子才干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而时常在孩子面前争执的父母往往使孩子感到人与人之间的观点(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园是孩子们走向成长的第一步,也是他们认识世界、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场所。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逐渐掌握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下面,我们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探讨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玩耍时培养合作意识玩耍是幼儿园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
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例如,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任务,要求幼儿们分工合作完成。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相互交流、互相帮助,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角色扮演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角色扮演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经常进行的活动。
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幼儿可以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
在角色扮演中,幼儿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情绪调控等技巧与他人进行沟通。
同时,幼儿也可以学习到如何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经验和观点。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
三、小组活动培养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小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幼儿需要在小组中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这需要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
通过小组活动,幼儿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也可以从他人那里学到新的东西。
在合作与分享的过程中,幼儿会发展出积极的态度和团队意识。
四、课堂讨论培养表达能力课堂讨论是幼儿园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讨论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意见。
通过参与讨论,幼儿可以学会如何礼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能够聆听他人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性。
五、真实生活情境培养道德意识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可以创造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幼儿学会自主选择和判断。
例如,鼓励幼儿在休息时间自行整理被褥、桌椅,帮助幼儿们树立自律和责任感。
同时,也可以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需求,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河北省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刘晓敏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家庭方面:一、家长要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家庭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
比如: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亲密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家长还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
例如,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二、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做为家长,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孩子认识很多字,能计算复杂的数学题,会识谱、弹琴、唱歌、跳舞,在许多场合能给父母撑面子。
而应告诉孩子,你可以少识字,但你不能撒谎;你可以不会吟诗作画,但你不能没有礼貌。
三、家长还应掌握好教育孩子的方法首先,对孩子不仅要关爱,还要加强行为要求,教育孩子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例如:当孩子为一件小事大哭大闹时,我们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再讲道理,告诉他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只有想办法去解决或请别人帮助。
其次,我们不能一味地给孩子爱,更要教孩子主动去爱别人。
例如:当别人有了伤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关心与同情。
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导孩子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能力。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是保证幼儿良好成长的关键,以下将探讨几种有效方法。
家庭教育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家庭是幼儿最初接触社会的环境,家长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技巧和情感沟通能力,引导幼儿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培养幼儿的友善和合作意识。
家长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建立安全、稳定和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幼儿感受到爱和支持,从而促进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幼儿园教育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可或缺的。
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集体的第一个场所,在这里,幼儿可以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和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互助和理解。
幼儿园应该创造良好的社交氛围,鼓励幼儿参与团体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幼儿园也应该注重开展适宜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自己和他人,在角色扮演中培养幼儿的情感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有效的促进方法。
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许多论文和研究论证了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参考这些研究结果,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克服社交困难,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格和行为习惯。
教师和家长也应该注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
幼儿社会性发展不仅需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并为幼儿提供多样化和丰富的社会体验和活动。
政府和社会机构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和支持早期教育,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健康成长。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共同努力,教师和家长要关注研究成果,社会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
105学习版■文/ 李 青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的生活环境日益错综复杂,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受到了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我结合幼儿教育工作经验,着重从本土文化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述:社会性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时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形式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会根据相关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进行自我约束,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是人类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教育学中,通常把儿童的社会性分为由幼儿出生时面临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社会性和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社会性两个方面。
社会学家也认为,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最终结果,人的社会化随着个体的生理及心理的成熟以及个体对社会生活的深化而逐步深化。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行为、社会性情绪与情感、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但迤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和结构体系。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就是幼儿期,幼儿时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向的重要时期。
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幼儿身心和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应当加大对这个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和社会性情感,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幼儿社会性的教育重点是在幼儿入园初期。
但教师对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以教师的反复说教为主,因此,一旦离开教师、离开幼儿园,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恢复到原来的行为模式当中,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幼儿在园内表现良好,同伴间交往能力表现良好等,而在家里又恢复成上幼儿园前的原样。
因此传统的社会性教育策略并不能有效的将良好的社会性内化为幼儿的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一)提高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意识。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体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把社会领域列为五大领域之一,足以看出社会领域的重要性。
然而,在现实当中,受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条件、社会活动教材内容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领域的活动竟成为不少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鸡肋”。
其实,幼儿社会领域(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指南》中写道:“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由此,社会领域的学习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
”因此,我觉得除了积极实施社会科计划中各种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也是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之一。
在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引导幼儿运用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巩固经验,这比起以生硬的说教方式来对幼儿进行人格和品行的影响效果更好。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记得刚认识晶晶时,我曾误会晶晶是个木讷的小男孩。
她的头发,服饰甚至样貌都是偏男孩子风格的,而且她老不愿意和我说话。
有一天,她破天荒地穿了一条宽松的长裙!于是我赶紧抓住机会,边摸着她的裙边,边带着惊奇的口吻夸赞道:“哇!晶晶今天穿了裙子!你穿裙子真好看啊!”同时引导着其他小朋友赞美她今天的打扮。
(幸亏孩子们也很配合。
)晶晶听后只是望向别处,微微一笑,然后走开了。
但接着几天她都穿着不同的裙子回来,然后笑眯眯地站在我面前,意思是“老师,我今天好看吗?”自此,晶晶每次看见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或者交谈。
我觉得教师都应该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会使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利于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大胆进行交往。
同时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让他们明白到不能只享受着赞美,却忽视了如何去赞美别人。
二、乐于做孩子们的“小伙伴”。
每当我为班里的环境创设做准备时,孩子们总会在休息时间三三两两地凑上前好奇地问:“老师,你在干什么呀”“老师你在画什么呢”等等。
以前碰上类似情况我都是简短地回答:“让教室变漂亮啊!”但有一次我忽然心血来潮决定跟他们好好地“谈一谈”,于是产生以下对话:
小朋友甲乙丙:“老师,你在干什么呀?”
“正给碟子上色呢!”我说。
“为什么要给碟子上色呀?”
“因为我妈妈说我画不完就不接我回家。
”
小朋友们一下子乐了,七嘴八舌道:“老师原来你也有妈妈啊!”“老师,老师,你都是大人了,怎么还会有妈妈?”“对!老师骗人,老师根本没有妈妈”......面对这出人意料的状况,我有点哭笑不得。
于是我反问:“要是老师没有妈妈的话,难道老师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吗?”小朋友们听了,一时都安静了。
忽然有人问:“那老师妈妈为什么叫老师上色呢?”我想了想,编道:“因为昨晚老师在家里乱蹦乱跳,不小心打翻了一叠碟子,所以我妈妈就罚我给碟子上色。
”小家伙们对此更是反应不一:有的同情地看着我说:“老师你辛苦了。
”有的马上催促道:“老师你赶紧画吧,快放学啦!”有的不停地往窗外望道:“老师我帮你看看你妈妈来了没有”等等。
于是,“老师你妈妈来了吗”就成了我们之间的典故,而且从此我再在一边忙活时,小朋友们问的第一句多半不再是“老师你在干什么”,而是“老师你妈妈又叫你干活啦?”然后或言语安慰,或“出谋划策”。
这样的场景总会让我有小小的感动。
在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幼儿只是道理、知识的被动地接受者。
其实社会活动取材应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我觉得以小伙伴的身份与孩子进行生活交流,这样的对话,就效果而论,对幼儿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鲜活的教育?能让他们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从而学会关心、尊重他人。
三、敢于正确指出孩子的错误。
最初,面对孩子们犯的错误,比如上课时不专心,随意讲话;不爱吃的东西就扔到地上、不爱护公物等等我都选择忽视,因为我觉得一来当面直接指出他们
的错误,他们也许会接受不了;二来自己存在着“树大自然直”这样的错误教育观。
但渐渐地,我在孩子们面前就显得亲和有余而威严不足,纪律也变得涣散。
于是我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不利于幼儿树立正确价值观。
第一,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
”教育中不能只有赞美表扬而缺乏批评指正的声音。
该亲和的时候亲和,但该严肃的时候还是得严肃。
必须让幼儿感受规则的意义,明白为什么要遵守基本规则。
第二,遵守基本行为规范正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养成中的重要一环。
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鼓励孩子自觉遵守基本规则,并及时帮助孩子纠正违规行为。
然而,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适时地、不断地强化的。
例如,在活动前,我会先让孩子们讨论并制定出一些规则。
规则制定出来后,大家是必须共同遵守并互相提醒;在游戏结束后票选在活动过程中做得最好的小朋友,并给予其表扬。
在此过程中,孩子们都体验并感受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的自豪感。
如果说五大领域中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学习成果是幼儿个人素质中的“硬”实力,那么社会领域的学习成果就属于“软”实力。
可以说,“硬”实力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可以走多高,“软”实力则影响着他们未来可以走多远。
孩子们的社会性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孩子就是成人的缩影,因此教师和家长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给孩子以积极正面的引导。
“软”实力靠单一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增强和提升的。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都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共同营造温暖、关爱、平等的生活氛围,让爱与教育同行,培养孩子乐观、自信、坚强的品格,从而促进他们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了《指南》中社会领域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