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性质(二)
- 格式:ppt
- 大小:360.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导学案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二课时范德华力和氢键)【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认识范德华力与化学键的区别,能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2.通过问题探究、典例剖析,知道氢键的形成过程、条件及特点,能判断氢键的存在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习重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学习难点】氢键的形成条件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自主学习】旧知回顾:12.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的原因是3.什么是化学键?它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温馨提示】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可以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离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熔沸点就取决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强弱。
还可以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如你所说的键能越大物质越稳定。
化学键还可以解释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断键吸热,形成键放热。
新知预习:1.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它使得许多物质能以一定的凝聚态(固态液态)存在。
影响范德华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分子的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范德华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2.氢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它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N、F、O)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一个分子中或同一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不属于化学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键能较小,约为化学键的十分之几,但比范德华力强。
氢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饱和性。
【同步学习】情景导入: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的过程,因此,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那么,物质的溶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又受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活动一、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47页内容,思考范德华力含义、特征分别是什么?【温馨提示】(1)定义: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它使得许多物质能以一定的凝聚态(固态液态)存在。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一、分子的结构1.分子的几何构型分子的几何构型是指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
分子的几何构型直接影响了分子的性质,如形状、极性等。
常见的分子几何构型有线性、平面三角形、四面体、平面四方形等。
以水分子(H2O)为例,它的分子几何构型是平面三角形。
氧原子呈现出sp3杂化,形成两对孤对电子,与两个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
水分子的这种构型使得分子呈现出极性,其中氧原子带负电荷,两个氢原子带正电荷,从而赋予了水分子诸多的性质,如高沸点、强的化学活性等。
2.分子的键的属性分子中的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等方式结合在一起。
不同类型的键对分子的性质具有不同的影响。
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共享一对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使得分子具有稳定的结构,并且能够保持一定的角度和长度。
共价键的强度与键的键能有关,键能越大,共价键越强,分子越稳定。
举例来说,氧气(O2)分子就是由两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其键能很高,因此氧气分子稳定且不容易被分解。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
离子键通常形成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
离子键的强度较大,分子通常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
比如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通过离子键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具有高熔点(801℃)和高溶解度。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金属键的特点是金属原子中的电子活动,在整个金属中自由流动,形成电子云。
金属键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高延展性和可塑性。
二、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不同的分子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性质。
1.物理性质分子的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密度、沸点、熔点、溶解度等。
这些性质与分子的结构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以碳酸氢钠(NaHCO3)为例,它的分子结构是一个氢氧根离子(HCO3-)与一个钠离子(Na+)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
由于离子的排列比较紧密,分子间作用力较大,因此碳酸氢钠的熔点(156℃)和沸点(851℃)都比较高。
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出台,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一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共价键合分子立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而进一步来认识分子的重要性质以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基本化学观念,同时使学生能够从这一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推测物质的重要性质等。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并提出相关问题。
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来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分子的性质》安排在《共价键》和《分子的立体结构》之后,学生学习了共价键合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之后,这对后面分子的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根据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结构,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规律,归纳判断共价键和分子极性的方法;解释物质的溶解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理解范德华力、氢键以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设置台阶,增加知识及其运用的梯度,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联想类比、归纳总结、模仿创造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实验,建立模型抽象思维,向学生渗透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①从宏观到微观,探究“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关系;②从现象到本质,加强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协同揭示化学中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本节课讲的内容是范德华力和氢键,是在学习了共价键和分子立体构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分子的一些性质。
范德华力是分子间普及的一种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简单,适合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
所以这块地学习就交给学生讲解,经小组讨论出结论记忆深刻。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对某些物质的熔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的影响,使其性质出现“反常”现象,是分子间作用力、分子晶体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重要知识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在突破学生的常规思维定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氢键”的意义、形成与应用、类型、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等知识。
教学中基于课本内容写得较为简略、跳跃性强,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又充满抽象性,所以我先将课本内容给学生进行课前辅导,让教学的思维演化成学生的认知形式,减轻学生的理解障碍;让学生能在学好范德华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氢键。
教学中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图表,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其性质反常原因,引出氢键概念。
由形成氢键的条件→氢键的表示形式→氢键的类型→氢键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循序渐进地展开,最后画龙点睛地指明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而不属于化学键,强化氢键概念的意义。
教学中借助课本图表不断营造“不和谐”之音,如同主族氢化物H2O、HF、NH3的沸点的反常;电负性强的原子教材给了N、O、F,此时让学生看教材N和Cl的电负性一样,为什么氯原子不能形成氢键,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矛盾之中,掀起思维波澜,强化学生对氢键形成的理解与应用。
这节课不足:讲解范德华力时,有个科学视野壁虎的足与墙体贴的非常紧正是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且还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扩展开。
氢键这部分内容应介绍学生熟悉常见的、却不知其形成原因的露珠现象、雾淞奇观、昆虫在水面上自由自在地游弋等自然景观景象,以及DNA双螺旋结构各圈之间的氢键结合,让学生感受氢键的神奇,将课堂推向高潮。
使单调抽象的理论教学变幻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色彩斑澜的生命蓝图,让学生明确没有氢键地球上就没有液态水,就没有江河湖泊,没有绿色世界,没有鸟语花香。
现吨市安达阳光实验学校《分子的性质》(第2课时)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5·试题经验规律(相似相溶原理):一般来说,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以下事不能用相似相溶原理说明的是( )A.HCl易溶于水 B.I2易溶于CCl4中C .Cl 2可溶于水 D.NH3难溶于苯中解析:HCl是极性分子,H2O是极性分子,A正确;I2是非极性分子,CCl4是非极性分子,B正确;Cl2是非极性分子,H2O是极性分子,故不符合相似相溶原理,C错;NH3是极性分子,苯是非极性分子,D正确。
答案:C2.用萃取法从碘水中分离碘,所用萃取剂具有的性质是( )①不和碘或水起化学反②能溶于水③不溶于水④是极性溶剂⑤是非极性溶剂A.①②⑤ B.②③④C.①③⑤ 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似相溶”原理。
非极性分子I2构成的单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答案:C3.2015·高二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互为手性异构体的分子互为镜像B.利用手性催化剂合成可主要得到一种手性分子C.手性异构体分子组成相同D.手性异构体性质相同解析:互为手性异构体的分子互为镜像关系,故A正确;在手性催化中,与催化剂手性匹配的化合物在反过程中会与手性催化剂形成一种最稳的过渡态,从而只会诱导出一种手性分子,所以利用手性催化剂合成主要得到一种手性分子,故B正确;手性异构体是同分异构体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所以手性异构体分子组成相同,故C正确;手性异构体旋光性不同,化学性质可能有少许差异。
答案:D4.2015·高二检测下列酸按其酸性由强至弱排列的一般顺序是(R相同)( )①HRO3②(HO)RO3③HRO④(HO)RO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解析:本题考查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判断。
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一、选择题1.判断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时,一般都遵循“相似相溶”规律。
下列装置中,不宜用做HCl尾气吸收的是导学号 09440384( )答案:C解析:HCl是极性分子,易溶于水而不溶于CCl4。
C装置易发生倒吸而A、D装置中使用了倒置漏斗和球形干燥管,能防止倒吸。
对B装置,HCl气体先通过CCl4,由于HCl不溶于CCl4,经CCl4缓冲后HCl再被上层的水吸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倒吸。
2.下列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且与H2发生加成反应后仍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是导学号 09440385( )A.B.CH3CH2CHOC.D.答案:A解析:只有A、C项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A项分子与H2发生加成反应后,有支链的碳原子分别连有—H、—CH3、—C2H5、—C3H7四个取代原子或基团都不同,是手性碳原子;C 项分子与H2发生加成反应后,中间碳原子上有两个相同的基团(—CH2OH),没有手性碳原子。
3.下列各组含氧酸中,前者比后者酸性弱的是导学号 09440386( )A.H2SO4和H2SO3 B.(HO)2RO2和(HO)2RO3C.HNO3和HNO2 D.H2SiO3和H4SiO4答案:B解析:(HO)2RO2和(HO)2RO3比较,前者的非羟基氧原子数少,酸性比后者弱。
4.微波炉加热时,电炉内的微波场以极高的频率改变电场的方向,使水分子迅速摆动而产生热效应。
在高频改变方向的电场中水分子会迅速摆动的原因是导学号 09440387 ( )A.水分子具有极性共价键B.水分子中有共用电子对C.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D.水分子是极性分子答案:D解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水分子会发生迅速摆动的原因是水是极性分子,这样才能受到外加电场的影响,选项D符合题意。
5.关于CS2、SO2、NH3三种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导学号 09440388( )A.CS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是由于其属于极性分子B.SO2和NH3均易溶于水,原因之一是它们都是极性分子C.CS2为非极性分子,所以在三种物质中熔沸点最低D.NH3在水中溶解度很大只是由于NH3分子有极性答案:B解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水是极性分子,CS2是非极性分子,SO2和NH3都是极性分子,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于CS2常温下是液体,SO2和NH3常温下是气体,故C项错误;NH3在水中溶解度很大,除了由于NH3分子有极性外,还因为NH3分子和H2O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故D项错误。
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与原子是化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将从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相互转化等方面展开,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性的物质单位。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二、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 分子的性质(1)分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存在。
(2)分子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的种类、数量、结合方式等有关。
(3)分子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化学键的形成、断裂等。
2. 原子的性质(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原子的性质与其原子序数、电子结构等有关。
(3)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如电子的转移、共用等。
三、分子与原子的相互转化1. 分子的形成分子的形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分子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原子间的电子互相吸引,能量足够等。
2. 分子的分解分子的分解是指分子内部化学键的断裂,使分子分解为原子或离子。
分子的分解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能量的输入、化学反应等。
3. 原子的组合原子的组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分子。
原子的组合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原子间的电子互相吸引,能量足够等。
4. 原子的分离原子的分离是指分子内部化学键的断裂,使分子分解为原子或离子。
原子的分离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能量的输入、化学反应等。
四、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和原子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分子。
分子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的种类、数量、结合方式等有关。
原子的性质与其原子序数、电子结构等有关。
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反应的基础,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总之,分子和原子是化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12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李仕才第二节分子结构与性质考点二分子的立体构型1.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分子的立体构型(1)理论要点①价层电子对在空间上彼此相距最远时,排斥力最小,体系的能量最低。
②孤电子对的排斥力较大,孤电子对越多,排斥力越强,键角越小。
(2)价层电子对数的确定方法其中:a是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阳离子要减去电荷数、阴离子要加上电荷数),b是1个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提供的价电子数,x是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3)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与分子立体构型的关系2.用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分子的立体构型(1)杂化轨道概念: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原子内部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叫原子轨道的杂化,组合后形成的一组新的原子轨道,叫杂化原子轨道,简称杂化轨道。
(2)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立体构型(3)由杂化轨道数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杂化轨道用来形成σ键和容纳孤电子对,所以有公式:杂化轨道数=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中心原子的σ键个数。
3.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似,如CO和N2。
等电子体的微粒有着相同的分子构型,中心原子也有相同的杂化方式。
常见等电子体与空间构型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键或用于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 √)2.分子中中心原子若通过sp3杂化轨道成键,则该分子一定为正四面体结构。
( ×)3.NH3分子为三角锥形,N原子发生sp2杂化。
( ×)4.只要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中心原子均为sp2杂化。
( √)5.中心原子是sp杂化的,其分子构型不一定为直线形。
( ×)6.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中,π键电子对数不计入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 √)7.中心原子杂化类型相同时,孤电子对数越多,键角越小。
( √)1.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键或者用来容纳孤电子对,剩余的p轨道可以形成π键,即杂化过程中若还有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可用于形成π键。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学员编号:年级: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学科教师:授课类型S- summarize A- ability S- special 授课主题分子的性质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3.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考点1: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1.键的极性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共价键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如下表:极性键非极性键定义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偏移的共价键成键原子不同相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不发生偏移,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原子电性一个呈δ+,另一个呈δ-不显电性举例HCl、H2O、NH3H2、O2、Cl2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两方面共同决定。
(1)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单质分子即属此类,如H2、O2、P4、C60等。
(2)以极性键结合而形成的异核双原子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即A—B型分子,如HCl、CO等均为极性分子。
(3)以极性键结合而形成的多原子分子。
空间构型为中心对称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空间构型为非中心对称的分子,是极性分子。
3.判断AB 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如下表所示:分子式中心原子分子极性元素符号化合价绝对值所在主族序数CO2C 4 Ⅳ非极性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1)氢键: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2)分子结构的相似性:CH3CH2OH中的—OH与水中的—OH相近,因而乙醇能与水互溶;而戊醇CH3CH2CH2CH2CH2OH中的烃基较大,其中的—OH跟水中—OH的相似因素被弱化,因而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促敦市安顿阳光实验学校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1课时分子的立体构型(1)知识归纳一、形形色色的分子单原子分子(稀有气体)、双原子分子不存在立体构型,多原子分子中,由于空间的位置关系,会有不同类型的立体异构。
1.子分子——直线形和V形化学式立体构型结构式键角比例模型球棍模型CO2直线形______H 2O V形105°2.四原子分子——平面三角形和三角锥形化学式立体构型结构式键角比例模型球棍模型CH2O 平面三角形120°NH3三角锥形107°3.子分子化学式立体构型结构式键角比例模型球棍模型CH4________ 109°28'4.其他多原子分子的立体构型多原子分子的立体构型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如白磷(P4,正四面体)、PCl5(三角双锥)、SF6(正八面体)、P4O6、P4O10、C60(“足球”状分子,由平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组成)、C6H12(环己烷)、C10H16(烷)、S8、B12(硼单质)的立体构型如图所示。
P4(正四面体) PCl5(三角双锥)SF6(正八面体)P4O6P4O10 C60椅式C6H12船式C6H12C10H16S8B12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含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_____________的结果,价层电子对是指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上的电子对,包括______________和中心原子上的_____________(未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
分子中的价层电子对由于_________作用而趋向于尽可能远离以减小排斥力,分子尽可能采取对称的立体构型。
电子对之间的夹角越大,排斥力_______。
2.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电子对数成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价层电子对立体构型分子的立体构型典例2 2 0 直线形直线形BeCl23 3 0三角形三角形BF3 2 1 V形SnBr24 4 0四面体___________ CH4 3 1 三角锥形NH3 2 2 V形H2O3.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立体构型,而分子的立体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的立体构型,不包括孤电子对。
第2课时分子的空间结构与分子性质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2。
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分子的手性对其性质的影响。
一、分子中的原子排布与对称性1.对称分子(1)概念依据对称轴的旋转或借助对称面的反映能够复原的分子。
(2)性质具有对称性。
(3)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分子的许多性质如极性、旋光性等都与分子的对称性有关。
2.手性分子(1)手性一些分子本身和它们在镜中的像,就如同人的左手和右手,相似但不能重叠。
(2)手性分子具有手性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一个手性分子和它的镜像分子构成一对对映异构体。
(3)不对称碳原子对于仅通过单键连接其他原子的碳原子,当所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基团均不相同时,这个碳原子称为不对称碳原子。
(4)应用①手性分子缩合制蛋白质和核酸。
②分析药物有效成分异构体的生物活性和毒副作用.③药物的不对称合成。
微点拨:手性分子是一类对称性比较低的分子,如它们不具有对称面。
互为对映异构体的两种手性分子具有相反的旋光性。
二、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与极性1.分子极性的实验探究2。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微点拨:“相似相溶"原理是指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3.分子极性的判断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CH4分子是面对称。
(2)NH3和H2O分子是面对称。
(3)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 (4)含有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2.下列化合物中含3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是()C[A项中含有1个不对称碳原子,B项中含有2个不对称碳原子,D项中含有1个不对称碳原子。
]3.请写出表中分子的空间结构,判断其中哪些属于极性分子,哪些属于非极性分子。
[解析]由于O2、CO2、BF3、CCl4空间结构对称,所以它们均为非极性分子;HF、H2O、NH3的空间结构不对称,所以它们均为极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