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关系模型及完整性
- 格式:pdf
- 大小:6.62 MB
- 文档页数:29
简述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
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是一种数据库设计技术,它指定了数据库中的数据必须满足的一系列规则,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它是一种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一部分,用于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满足一定的规则,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实体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每一行必须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参照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每一行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外键,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是指用户可以定义一些规则,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库设计技术,它可以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满足一定的规则,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它可以帮助数据库管理员确保数据库中的数据满足一定的规则,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它可以帮助数据库管理员更好地管理数据库,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关系模型【数据库概论】(⼀) 关系模型知识引⼊开局⼀张图,知识全靠爆~DBMS 采⽤某种数据模型进⾏建模,提供了在计算机中表⽰数据的⽅式,其包括,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三部分。
在关系模型中,通过关系表⽰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然后基于关系数据集合进⾏数据的查询、更新以及控制等操作同时对数据的更新操作进⾏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户⾃定义完整性约束。
⽽在前期,通过关系代数和逻辑⽅式(关系演算)表⽰对关系操作的能⼒,⽽后出现了 SQL 语⾔,其吸纳了关系代数的概念,和关系演算的逻辑思想虽然进⾏了⼀定的解释,但是光看图上的这些名词,还是很懵,没关系,下⾯我们就按照图⽚上的标号,针对关系数据模型进⾏讲解多说⼀句:关系模型⾮常重要,是现在主流的⼀种数据模型,同样 SQL 也⾮常流⾏,现在⼤部分数据库都是⽀持 SQL 的,这也正是我们要针对此部分重点学⼀下的原因(⼆) 关系的数据结构(1) 关系的相关概念A:关系的数学描述关系概念是对事物间数据依赖的⼀种描述,同时集合论提供了关系概念:集合论中的关系本⾝也是⼀个集合,以具有某种联系的对象组合——“序组”为其成员。
关系不是通过描述其内涵来刻画事物间联系的,⽽是通过列举其外延(具有这种联系的对象组合全体)来描述这种联系B:笛卡尔积关系的概念是建⽴在笛卡尔积概念的基础上的,笛卡尔积是定义在给定⼀组域上的有序对的集合,⽽域则是⼀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例如⾃然数整数实数,长度⼩于若⼲字节的字符串集合等都可以是域给定⼀组域D1,D2,…,Dn,这n个域的笛卡尔积为:D1×D2×…×Dn={(d1,d2,…,dn)| di∈Di,i=1,2,…,n }每⼀个元素(d1,d2,…,dn)叫作⼀个n元组(n-tuple),或简称为元组(Tuple)元素中的每⼀个di值叫作⼀个分量(Component)若Di (i=1,2,…,n)为有限集,其基数为mi (i=1,2,…,n),则D1×D2×…×Dn的基数M为:nM= ∏ mii=1定义可能有⼀些抽象,引⼊⼀个例⼦看⼀下,会直观⼀些【例】设:D1为学⽣集合= {张⼭,李斯,王武};D2为性别集合= {男,⼥};D3为年龄集合= {19,20}⽤⼆维表的形式表⽰D1×D2×D3,则为下表格,则有12个元组姓名性别年龄张⼭男19张⼭⼥19张⼭男20张⼭⼥20李斯男19李斯⼥19李斯男20李斯⼥20王武男19王武⼥19王武男20王武⼥20姓名性别年龄C:关系的定义根据上⾯的铺垫可以得出:满⾜⼀定语义的D1×D2×…×Dn的⼦集叫作在域D1、D2、…、Dn上的关系定义:R(D1, D2, …, Dn)R:关系的名字n:关系的⽬或度(Degree)(2) 关系模型的相关概念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R(U, D, Dom, F)R:关系名U:组成该关系的属性集合D:属性组U中属性所来⾃的域Dom:属性向域的映像的集合F: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A:属性(U)若关系对应⼀个实体,关系的属性就是所要描述的实体对象的属性,即实体所对应的事物对象的特征,例如姓名,性别,年龄在同⼀关系中,属性名不能相同,但不同的属性可以有相同的域。
关系模型的概念定义是什么关系模型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数据模型之一,它是基于数学集合论的一种数据组织和操作方式。
关系模型用于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将数据组织成由二维表格(即关系)组成的数据库。
关系模型的概念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表:关系模型中的基本单位是数据表,也称为关系。
一个数据表由若干行和若干列组成,每行代表一个实体,每列代表一个属性。
数据表中的每个元素称为一个数据项。
2. 元组和属性:数据表中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元组,每一列称为一个属性。
元组是实体的具体实例,属性定义了实体的特征。
3. 主键:每个数据表都必须有一个主键,用来唯一标识每个元组。
主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属性的组合,用来确保每个元组在数据表中的唯一性。
4. 外键:外键用于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表的一个属性,引用了另一个表的主键。
外键建立了表与表之间的联系,可以用来进行数据的关联查询。
5. 实体完整性:关系模型要求每个实体在关系中都具有唯一的标识,这称为实体完整性约束。
实体的标识由主键来确定,主键的值不能为NULL,而且不能重复。
6. 参照完整性: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用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参照完整性要求每个外键的值必须等于另一个表的主键值,或者为NULL。
参照完整性可以防止数据的孤立和冗余。
7. 数据操作:关系模型提供了一组基本的操作来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
包括插入新的元组、删除已有的元组、修改元组的属性值以及查询元组的操作。
这些操作可以通过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来实现。
8. 数据完整性:关系模型还要求数据必须满足事先定义的一些完整性约束。
例如,数据表中的某个属性要求非空、取值范围在一定范围内等。
这些完整性约束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总之,关系模型是一种以二维表格的形式组织和操作数据的模型,通过定义实体和属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来存储和处理数据。
关系模型的概念定义包括数据表、元组和属性、主键和外键、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等内容。
数据库完整性本节要点: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户定义的完整性完整性约束命名⼦句触发器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例如,学⽣的学号必须唯⼀;性别只能是男或⼥;本科学⽣年龄的取值范围为14~50的整数;学⽣选的课程必须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所在的院系必须是学校已经成⽴的院系等。
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是两个不同概念。
为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DBMS必须:提供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机制提供完整性检查的⽅法违约处理1 实体完整性1.1 实体完整性定义关系模型的实体完整性在CREATE TABLE中⽤PRIMARY KEY定义。
对单属性构成的码有两种说明⽅法,⼀种是定义为列级约束条件,另⼀种是定义为表级约束条件。
对多个属性构成的码只有⼀种说明⽅法,即定义为表级约束条件。
⽰例:将Student表中的Sno属性定义为码(单属性构成的码)(1)在列级定义主码CREATE TABLE Student(Sno CHAR(9) PRIMARY KEY,Sname CHAR(20) NOT NULL,Ssex CHAR(2) ,Sage SMALLINT,Sdept CHAR(20));(2)在表级定义主码CREATE TABLE Student(Sno CHAR(9),Sname CHAR(20) NOT NULL,Ssex CHAR(2) ,Sage SMALLINT,Sdept CHAR(20),PRIMARY KEY (Sno));⽰例:将SC表中的Sno,Cno属性组定义为码(多属性构成的码)CREATE TABLE SC(Sno CHAR(9) ,Cno CHAR(4) ,Grade SMALLINT,PRIMARY KEY (Sno,Cno) /*只能在表级定义主码*/);1.2 实体完整性检查和违约处理插⼊或对主码列进⾏更新操作时,RDBMS⾃动进⾏检查:1. 检查主码值是否唯⼀,如果不唯⼀则拒绝插⼊或修改2. 检查主码的各个属性是否为空,只要有⼀个为空就拒绝插⼊或修改2 参照完整性2.1 参照完整性定义关系模型的参照完整性在CREATE TABLE中⽤FOREIGN KEY短语定义哪些列为外码,⽤REFERENCES短语指明这些外码参照哪些表的主码。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是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1. 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来组织数据,这个二维表在关系数据库中称为关系。
关系数据库就是表的集合。
2. 关系操作集合:传统的关系运算、专门的关系运算、有关的数据操作。
3. 关系完整性约束:数据的完整性是指保证数据正确性的特征,包括与现实世界中应用需求的数据的相容性和正确性,以及数据库内数据之间的相容性和正确性。
在关系模型中,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都用关系来表示,它源于数学,有自己的严格的定义和一些固有的术语。
第2章关系数据库教学课时:6课时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2.掌握实体-联系模型3.掌握关系模型的概念和性质4.掌握关系的完整性规则5.掌握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范式的基本概念和分解方法教学重点:1.关系数据模型2.关系的规范化3.关系完整性教学难点:1.实体—联系模型2.关系模型的三要素3.范式4.实体完整性5.参照完整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及内容:2.1 数据模型2.1.1 数据模型的概念一般地讲,数据模型是严格定义的一组概念的集合。
这些概念精确地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因此,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1.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这些对象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
2. 数据操作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如关系模型中的关系的值)所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
数据库主要有检索和更新(包括插入、删除、修改)两大类操作。
3.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
完整性规则是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相容。
2.1.2 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
而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不便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理解和应用。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
它不是面向机器实现,而是面向现实世界,是按照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图2.1 数据抽象层次现实世界抽象信息世界概念模型转换机器世界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1. 实体及其属性1)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物称为实体。
2)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3) 实体和属性的型与值实体和属性有型与值之分。
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及其实现机制为了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安全可靠性和正确有效,DBMS必须提供统一的数据保护功能。
数据保护也为数据控制,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恢复。
一、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
计算机系统都有这个问题,在数据库系统中大量数据集中存放,为许多用户共享,使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在一般的计算机系统中,安全措施是一级一级设置的。
在DB存储这一级可采用密码技术,当物理存储设备失窃后,它起到保密作用。
在数据库系统这一级中提供两种控制:用户标识和鉴定,数据存取控制。
在ORACLE多用户数据库系统中,安全机制作下列工作:防止非授权的数据库存取;防止非授权的对模式对象的存取;控制磁盘使用;控制系统资源使用;审计用户动作。
数据库安全可分为二类:系统安全性和数据安全性。
系统安全性是指在系统级控制数据库的存取和使用的机制,包含:有效的用户名/口令的组合;一个用户是否授权可连接数据库;用户对象可用的磁盘空间的数量;用户的资源限制;数据库审计是否是有效的;用户可执行哪些系统操作。
数据安全性是指在对象级控制数据库的存取和使用的机制,包含:哪些用户可存取一指定的模式对象及在对象上允许作哪些操作类型。
在ORACLE服务器上提供了一种任意存取控制,是一种基于特权限制信息存取的方法。
用户要存取一对象必须有相应的特权授给该用户。
已授权的用户可任意地可将它授权给其它用户,由于这个原因,这种安全性类型叫做任意型。
ORACLE利用下列机制管理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用户和模式;特权;角色;存储设置和空间份额;资源限制;审计。
1.数据库的存取控制ORACLE保护信息的方法采用任意存取控制来控制全部用户对命名对象的存取。
用户对对象的存取受特权控制。
一种特权是存取一命名对象的许可,为一种规定格式。
ORACLE使用多种不同的机制管理数据库安全性,其中有两种机制:模式和用户。
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与关系模型的解析与对比数据库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用于存储、管理和操作数据,为各种应用程序提供数据支持。
在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中,数据模型是一个关键概念。
数据模型定义了数据的结构、约束和操作方式,而关系模型则是其中较为常用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数据模型。
本文将对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和关系模型进行解析与比较。
一、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用于描述现实世界中数据的结构、行为和属性等方面信息的形式化工具。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于帮助我们理解和组织数据。
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对象模型等。
1. 层次模型层次模型是数据库中最早出现的数据模型之一。
它将数据组织成一种层次结构,其中每个节点可以有多个子节点,但只能有一个父节点。
层次模型适用于描述具有父子关系的数据,例如树形结构。
然而,层次模型存在访问和维护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使用。
2. 网状模型网状模型是在层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它克服了层次模型中只能有一个父节点的限制。
在网状模型中,一个节点可以有多个父节点和多个子节点,通过指针来建立关系。
网状模型提供了更灵活的数据组织方式,但其复杂的结构和指针的使用给数据操作和管理带来了困难。
3. 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现代数据库中最为常用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数据模型。
它使用表格(关系)来表示数据,每个表格包含多个行(记录)和列(字段),并通过主键和外键等约束来建立表格之间的关系。
关系模型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和使用的优点,同时也支持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模型之一。
4. 对象模型对象模型是在关系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改进的。
它将数据组织成对象的形式,允许存储和操作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如对象、类和继承等。
对象模型适用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数据库需求较为复杂的场景,但其在性能和查询效率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二、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一种基于关系代数和集合论的数据模型,它以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和操作数据。
引言概述:数据库关系模型是指在关系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方法。
它基于关系代数与集合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定义表、行和列的关系来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
数据库关系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领域,如企业管理系统、网络应用和数据分析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数据库关系模型的原理、设计和应用。
正文内容:一、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1. 表、行和列的定义:关系模型以表的形式组织数据,表由行和列构成,行表示记录,列表示属性。
2. 主键和外键:主键是唯一标识表中每条记录的属性,外键则是关联两个或多个表的属性。
3. 实体、属性和关系:实体指具体的事物,属性是实体的特征或描述,关系表示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
二、关系模型的设计原则1. 数据规范化:通过将数据分解成更小的、关联性更强的组件,避免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提高数据的灵活性和完整性。
2. 完整性约束:定义适当的规则和限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3. 性能优化:考虑数据查询和更新操作的效率,设计合适的索引和约束。
三、关系模型的应用1. 数据存储与检索:关系模型提供了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检索方法,用户可以通过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各种数据操作。
2.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利用关系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数据间的关联和趋势,为决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3. 数据安全与保密性:关系模型提供了安全性控制的手段,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权限管理,保护数据的隐私和机密性。
4. 分布式数据库:关系模型适用于分布式环境,可以将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实现数据共享和并行处理。
5. 多用户并发控制:关系模型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操作,通过并发控制机制保证事务的一致性和隔离性。
四、关系模型的进一步发展1. 面向对象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扩展了关系模型的能力,支持对象的继承、封装和多态性,并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数据表示方式。
2. 大数据与NoSQL数据库:关系模型在处理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NoSQL数据库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