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 格式:pptx
- 大小:5.89 MB
- 文档页数:22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气温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认识我国气温的特点,从而提高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尚缺乏系统认识。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途径,掌握气温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此外,学生应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认识我国气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我国气温的特点。
2.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介绍气温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气温的定义及其测量单位。
(2)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地形分布等,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温状况,认识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
(4)讲述我国气温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我国气温分布的规律,认识我国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4章第二节(第二课时)》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差异,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气温变化规律,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差异,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差异,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天气、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差异,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教学难点:气温变化规律和差异的形成原因,如何运用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图片等,直观展示气温变化规律和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差异。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差异,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课堂讲解:结合实例,讲解气温变化规律和差异的形成原因,阐述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分享讨论成果。
5.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变化规律和差异,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世界各地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而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因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
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两岸地区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风多。
第1页共1页。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案1学生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思考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在讲了日变化和年变化。
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时间。
讲解平均气温的概念,一个地方的平均气温是理解该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之一。
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1)、气温日变化(提问1)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
日常说今天的温度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提问2)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最低相差多少,即气温日较差,这又是怎能样计算得来的?(最高值-最低值。
)(2)、气温年变化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P64页活动不仅在一天中气温有最高的时刻和最低的时刻,而且在一年中也有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的时候。
同学们,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写下表。
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月南半球7月1月北半球1月7月(提问)一年中气温最高月北半球出现在几月份?(7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南半球气温最高月出现在几月人份?(1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提问)北半球气温最低月出现在几月份?(1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气温最低月出现在几月份?(请看课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那么年平均气温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月平均气温又怎样计算呢?(该月每天的日均温相加除该月的天数)归纳: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化不同。
热带地区的气温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气温年变化大。
5. 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教材将这项要求安排成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该项技能。
活动分两步,第一步给出实际的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步给出一实际气温资料,让学生参照活动第一步的气温曲线图,并根据具体要求,绘出气温曲线图。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地球气候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差异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候现象的探究兴趣浓厚,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表面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增强学生保护地球气候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气温的分布规律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3.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与差异的现象。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3.图像演示法:利用地理图像、图表等资料,直观地展示气温变化与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资料2.地理图像、图表等资料3.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气候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气温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的气温是如何分布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的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气温变化与差异的实例,如赤道与极地的气温差异、同一天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等。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实例,总结气温变化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气温变化因素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地形等方面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引入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本节课将以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为基础,讲解气温变化和差异的原因、影响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二、气温变化2.1 季节变化气温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季节变化。
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的气温和气象条件都是不同的。
例如,春季气温回升,气象条件逐渐转好,适合生物生长;夏季气温高,气象条件闷热,适合植物生长;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气象条件好转,适合收割农作物;冬季气温寒冷,气象条件恶劣,不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
2.2 天气变化气温的变化也与天气条件有关。
例如,晴天气温较高,多云天气温度较低,风力较大的天气则会感到更为寒冷等。
在气象学中,气压、湿度和风都影响着大气中温度的变化。
三、气温差异3.1 经度差异经度差异是地球表面气温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度的不同,不同地方所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当太阳高度角相同时,处于赤道附近的地方的太阳辐射量比地处于中高纬度的地方高出很多,所以赤道地区的气温比高纬度地区高。
此外,在同一经度线上,海洋和陆地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海洋所受到的太阳辐射比陆地要少,所以位于海洋上的岛屿等地方气温比位于陆地的地方气温高。
3.2 纬度差异纬度差异也是地球表面气温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赤道地区气温相对较高,而两极地区气温非常低。
因为当直射太阳光通过大气层时,其角度很小,所受到的大气吸收较少,热量没有耗散,所以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因阳光辐射角度太小,阳光在大气层经过厚重的因素对温度的影响下,所以温度非常低。
3.3 地形差异地形差异也会对气温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高中低地的温度差异,山顶上气温相对较低,山脚下气温相对较高。
四、总结本节课主要围绕气温的变化和差异进行了讲解。
气温的变化受天气和季节条件的影响。
而气温差异则受到经度、纬度和地形的因素影响,它们都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的。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概念、单位、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基本特征,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认识影响气温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从而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的感知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到理性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单位,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认识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变化的原因,世界气温分布图的解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地图:准备世界气温分布图,方便学生观察和解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操练(15分钟)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气温分布的原因。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差异原因,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球气候的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气候现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的实际应用和环保意识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使学生掌握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球气候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3.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让学生深入了解气温的影响因素。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提高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气温变化资料和案例。
2.制作气温分布图和气温变化示意图。
3.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气温的变化与差异主要由什么因素引起?”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呈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