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英文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
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动物的心理比较简单、低级,受本能(维持、延续生命和防御)需要所支配,而人在这些心理基础上,又产生精神需要、社会意识、情感、意志等高级的心理现象,并且产生了语言。
所以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本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一)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或形式上分)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的形成又影响心理过程。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那么认识、情感和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称为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
①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
它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感知觉给思维提供了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才能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
②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人不仅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应。
③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第一章概论:一、心理学的概念★1、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3、科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观察、直接实验4、重要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标志: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流派(七个)1、构造主义心理学1)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即“构造主义心理学”。
2)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主要观点:内省方法,研究意识的结构2、机能主义心理学1)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2)代表人物:杜威。
3)主要观点: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4)意识流:意识的连续性,意识像水流一样。
3、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古典行为主义)2)主要观点: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给我一打儿童……)3)华生行为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pu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4)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内部心里活动的存在)★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创始人:魏太默、考夫卡、苛勒2)含义是整体或“完形”3)主要观点:研究意识体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4)格塔式知觉规律:格塔式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5、精神分析学派1)创始人:弗洛伊德2)主要观点: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
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6、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主要观点: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有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7、认知心理学1)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过程。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一)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这种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的动机。
正是动机的作用,才使得个体产生行为,促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并不断调节行为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使个体在行为中达到预定的目标。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人有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的需要;人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二)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思维。
言语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于感觉与知觉。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贮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人不公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提示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内在规律,这就是思维,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表明、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言语活动。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一词原于两个希腊词——灵魂的(phyche)、学问的(logos),原意为“灵魂之学”。
公元前5-6世纪人们已经开始了对自己精神活动进行各种探索与论述,不过在很长时间内都仅限于哲学范畴,由哲学家或医学家们运用哲学的思辩方法进行的,并未形成独立的体系。
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巨大进展,心理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100余年的历史。
(心理学界公认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史的一个新纪元)可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正如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
”(心理其实是意识的一部分,但它是低层次的意识,它是哲学的分支,哲学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正确十分重要,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又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为了研究方便,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不断充实与完善的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家把心理过程又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总要不断地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这种认识活动最初是要依赖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口尝等方法获得对某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认识,这就是感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对事物上匙属性加以分析、综合,便形成知觉,从而对事物常识了较完整的认识。
感觉、知觉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也是人们行为定向的前提。
人们把感知过的事物储存起来,需用时再予以提取,这就是记忆。
记忆是人类一切智慧的基础和仓库,是整个心理活动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1.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其行为、习惯形成的最合适的时期就是所谓的() [单选题] *A.感应期B.适应期C.成熟期D.关键期(正确答案)2.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是遗传因素和() [单选题] *A.教育B.儿童的需要C.生理成熟(正确答案)D.社会3.图式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组织化的() [单选题] *A.命题和概念B.知识结构(正确答案)C.表象D.符号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每个人认知发展阶段存在本质的差异是() [单选题] *A.工作记忆容量B.语言发展特点C.图式(正确答案)D.生理成熟5.皮亚杰认为,()是主体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单选题] *A.同化(正确答案)B.平衡C.顺应D.调整6.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被称为()[单选题] *A.同化B.顺应(正确答案)C.平衡D.发展7.皮亚杰的研究表明,感知运动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 [单选题] *A.客体客观性B.主体客观性C.客体永恒性(正确答案)D.主体永恒性8.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前运算阶段指() [单选题] *A.0~2岁B.2~7岁(正确答案)C.7~11岁D.11岁以上9.7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饰,说明进入()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单选题]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形式运算D.具体运算(正确答案)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阐述了儿童智慧从外部动作向内部抽象推理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小学生主要处在() [单选题]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正确答案)D.形式运算阶段11.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借助符号和概念,分析熟悉的现象。
根据皮亚杰的相关理论,学生所处的阶段是() [单选题]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正确答案)12.儿童能借助小餐具玩过家家的游戏,若他们手中的小餐具被收回,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
普通⼼理学第⼀章⼼理学概述第⼀编绪论⼀、⼼理学概述⼆、⼼理和⾏为的⽣物学基础第⼆编认知三、意识和注意四、感觉五、知觉六、记忆七、思维⼋、⾔语第三编⾏为的调节和控制九、动机需要意志⼗、情绪情感第四编⼈的⼼理特性⼗⼀、能⼒⼗⼆、⼈格第五编活动与发展⼗三、学习⼗四、⼈⽣全程发展⼗五、社会⼼理学第⼀章⼼理学概述⼀、⼼理学的研究对象⼼理学是研究⼼理现象的科学。
⼼理学以⼈的⼼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也研究动物的⼼理。
(⼀)个体⼼理个体⼼理是个⼈所具有的⼼理现象。
1.传统⼼理学观点1)⼼⾥过程[1]认知过程:⼈获得或应⽤知识的过程,或加⼯信息的过程,是⼈的对基本的⼼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等。
[2]情绪情感过程:⼈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物质和精神需要⽽产⽣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
[3]意志过程:⼈⾃觉地确定⽬的并为实现⽬的⽽⾃觉⽀配的调节⾏为的⼼理过程。
这种⾃觉的能动性是⼈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个性⼼理(⼈格)[1]个性倾向性(⼼理动⼒):⼈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等。
[2]个性⼼理特征:⼈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经常表现出来的⼼理特点,是多种⼼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个⼈的⼼理⾯貌。
包括能⼒、⽓质和性格。
2.认知⼼理学观点1)信息加⼯过程:即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等2)⾏为调节和控制:包括动机、情绪情感等3)⼈的⼼理特征:包括能⼒和⼈格。
(⼆)个体⾏为:⾏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刺激是引起⾏为的内外因素。
⼼理⽀配⾏为,⼜通过⾏为表现出来(三)个体意识:意识由⼈的认知、情感、欲望等构成,是⼈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意识是⼈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觉调节和控制的⼼理现象。
(四)社会⼼理---⼈的本质属性:社会⼼理是在社会的共同⽣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的,是该社会内个体⼼理特征的典型表现。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生活、生存的精神现象。
动物的心理比较简单、低级,受本能(维持、延续生命和防御)需要所支配;而人在这些心理基础上,又产生了精神需要、社会意识、情感、意志等高级的心理现象,并且还产生了语言。
所以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人们的感知觉给思维提供了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
感知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2)情绪情感过程。
人不仅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
(3)意志过程。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有感情地体验现实,还能自觉、能动地变革现实。
这种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
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心理学的概念;心理现象的实质;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个体的结构及其关系;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心理学研究的程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重点内容]心理学的概念;心理现象的实质;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个体的结构及其关系;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考核要求]1.识记: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2.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心理现象的实质;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个体的结构及其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心理和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即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过程;个体差异的过程,即需要、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行为是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人的行为受其内隐心理活动支配,心理活动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不能加以直接观察或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现;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具有不同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人,其心理活动也不一样,对同一事情的反应也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事物的行为反应也可能不同;人的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二、心理学的源流:构造主义:内省法:在精确地条件下,准确地观察并描述经验的心理状态。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美国。
主张为:心理学的目的应该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基本观点: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基本观点:强调心理学研究的知识能够由别人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基本观点:人格动力观: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人格结构观:本我、自我、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基本观点:心理研究应该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认为性本善,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潜力。
认知心理学:1967年《认知心理学》出版。
三、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程序: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方法。
分类: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优点:被观察者行为反应真实自然;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易受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分类:问卷法;访谈法。
优点:能大量搜集资料、方便、效率高;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出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个案研究法:搜集单个被试资料已分析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点:解剖麻雀,能加深对特定个体的了解;缺点: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研究结论往往不易推广。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以探究变量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的方法。
分类: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特点: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能回答“是什么”,还能回答“为什么第三章行为动力【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需要的含义;需要的特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含义;动机的基本功能;动机的分类;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二、重点内容需要的含义及其特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耶斯基—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三、考核要求1.识记:(1)需要和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2)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动机的分类;(3)动机冲突的几种主要类型并能举例说明;(4)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5)耶斯基—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6)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动机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7)奥苏泊尔对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8)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 应用:(1)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以理论解释现象;(2)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机动。
【考试内容详解】一、需要的含意及其特征1.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特征:(1)对象性。
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因为有机体的某种“缺乏”总是特定对象的缺乏,这种特定对象可能是物质的或精神的。
(2)动力性。
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
(3)社会性。
人是通过有组织的生产劳动,通过创造和使用工具,以文明的方式来满足需要。
3.需要的分类:按照需要起源划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按照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他将人类的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1)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最基本的、最原始的,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2)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护与避免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有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及归属于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5)求知需要: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需要:指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2.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只有当较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真正能够实现自我实现的人在全人口中只占少部分,绝大部分人停留在中间某一层次。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
前四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称为成长需要。
3.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迄今为止是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具体地讲:(1)积极意义:注重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存在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比较客观,比较准确的解释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2)不足:脱离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待人性,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低层次需要没有满足也能产生高级需要;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三、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
2.动机的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2)引导功能,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变成了动机。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当个体的某个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3.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1)生理性动机包括:饥饿、干渴、性、睡眠等;(2)社会性动机包括:兴趣、权力动机、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等。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1.动机冲突: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为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矛盾的心理。
2.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1)按性质和内容划分: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原则性动机冲突指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非原则性动机冲突与社会道德标准不相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
(2)按表现形式划分: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趋避动机冲突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达到,必须选择其一。
(鱼与熊掌)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想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
(上刀山还是下火海)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
(当班干部、耽误学习时间)。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1.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影响不容置疑的,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内容: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
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这一规律早在1908年被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了。
六、动机理论1.强化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中间过程或中间变量,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强化。
认为凡是能增加反映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
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强化既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这两种强化都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都有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
2.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概念是在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将其发展成了成就动机,认为成就动机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
阿特金森又进一步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淡的倾向性。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区分标准—是否选择50%难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