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屈原投江自尽故事及文学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22.95 KB
- 文档页数:4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如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屈原人物简介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大夫和左徒期间,心系苍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
但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自己,为国尽力,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
用生命潜写了一曲千古悲歌。
关于属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是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说。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
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
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
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约是在公元前278年。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楚国百里才”,是楚国的重要官员和文学巨匠。
然而,他在官场上未能如意,被楚怀王迫害,被贬谪到沅江流域的湘水之滨。
屈原重情重义,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对楚国深感不满和失望。
怀恨在心的他写下了悲壮的《离骚》一诗,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社会的深深牵挂和思念之情。
某年端午节,屈原悲愤抑郁,无法忍受流放生活的煎熬,不幸跳入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划龙舟、赛艇、食粽子、挂菖蒲,还有演唱他的诗作等方式来纪念、悼念这位逝去的楚国伟人。
屈原跳河自尽后,他的爱国精神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深入人心,至今仍被人铭记。
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也因屈原的故事而被深刻地赋予了文化内涵和情感厚重的意义。
屈原高考必背知识点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在高考文学考试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和熟悉屈原的作品和生平经历,对于高考文学题目的解答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屈原高考必背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1. 屈原的生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楚怀王的大力支持者和重要谋士。
屈原为人忠诚正直,他提倡仁义道德,致力于推动楚国的发展。
然而,由于楚怀王身边的贵族集团对他的忌恨和排斥,屈原最终被贬谪,在郢城的沅、汉两江之间投江自尽。
2. 代表作品《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辞章之冠。
该篇诗以诗人自述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楚国兴衰的思考和对政治腐败的强烈批判。
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自然的描绘,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屈原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3. 主题和意境《离骚》的主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爱国情怀、政治批判和个人情感。
在诗中,屈原表达了他对楚国的深深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同时,他也以政治批判的方式,揭示了权贵集团的腐败和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屈原自己的苦楚和忧伤情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4. 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离骚》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屈原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中的形象生动鲜明。
其次,他还使用了复音和音律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此外,他善于以对比的方式塑造情感和表达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 影响和意义《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艺术上给予了后人极大的启发,还蕴含了深刻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觉悟。
《离骚》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艺术表达,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怀和思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6. 其他作品除了《离骚》以外,屈原还有其他重要的作品,如《天问》、《九歌》等。
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展示了屈原丰富多彩的创作才华和思想深度。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杀是因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最终以投江自尽的悲剧结局而被世人铭记。
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母的宠爱。
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对诗词歌赋有着非凡的天赋。
在当时的楚国社会,屈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政治才能,很快就成为了楚国的重要官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外部的战乱不断加剧,使得屈原在政治上陷入了困境。
他多次上书忠言直谏,但却屡屡遭到当时的楚王的排斥和打压。
最终,屈原被陷害贬斥,被迫离开了楚国。
在离开楚国后,屈原流亡到了汉国。
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四方,思考人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然而,屈原的心灵深处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影。
他对楚国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始终萦绕在心头。
加之个人生活的挫折和困顿,使得屈原的心灵备受折磨。
最终,当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的心灵彻底崩溃了。
在楚国覆灭的那一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面对着汹涌的江水,悲痛欲绝地投身江中,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
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段绝唱,感动了无数后人。
在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但是屈原投江的故事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诫我们,要珍爱和平,要珍惜民主自由,要警惕政治腐败,要追求真理和正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屈原的悲剧命运,走向光明的未来。
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悲壮的情感,感动着世人的心灵。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爱和平,追求真理,让屈原的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屈原投江的原因故事简介屈原投江的原因故事简介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大夫和左徒期间,心系苍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
但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自己,为国尽力,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
用生命潜写了一曲千古悲歌。
关于属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是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说。
屈原投江故事传说一尸谏说。
此说以近人王之江为代表。
持此说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没有忠良之臣,国家没有守备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亡国大祸。
满怀救国大志的屈原却遭谗言而被流放,报国无门的他没有办法身谏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绝望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
屈原在《离骚》篇末有:“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
由此看来屈原之死是尸谏,是向彭咸学习而来的。
屈原投江故事传说二殉国说。
此说以清代王夫之和现代郭沫若为代表。
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
楚国灭亡指日可待。
据此,现代的屈斌研究者大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
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
”他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写道: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也是楚国的著名思想家。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楚怀王的重要顾问。
然而,由于受到他人的陷害和诬陷,屈原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发生在楚国的历史上。
当时,楚怀王的政权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威胁,楚国内部也存在着许多腐败和内乱。
屈原作为楚国的重要官员,一直致力于劝谏楚怀王,希望他能够采取正确的政治措施,挽救楚国的危局。
然而,由于屈原的忠言被小人所诬陷,楚怀王开始怀疑屈原的忠诚,甚至陷害他,使他失去了官职和声誉。
在屈原被贬谪的时候,楚国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屈原深感国家危在旦夕,他痛心疾首,但却无法挽救楚国的命运。
在这种绝望和无奈的情况下,屈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投江自尽。
据传记载,屈原选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身到了汨罗江中。
他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楚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的壮烈举动震撼了当时的社会,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五月五日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的同时,也怀念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无私奉献。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更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象征。
他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追求正义,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屈原的诗文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屈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为了正义和真理勇敢奋斗,不畏艰难,不惧逆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象征。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屈原跳江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以壮烈的跳江自尽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故事。
屈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跳江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聪慧过人,博学多才,深受楚怀王的器重。
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担任了楚国的重要官职,他劝谏君王,助力国家,为楚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屈原最终被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
流落异乡的屈原,心系国家,深感忧国忧民之情。
他在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离骚》。
《离骚》以其雄浑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成为了屈原的代表作品。
然而,流放之地的屈原却无法忘怀自己的家乡和国家。
在他流放期间,楚国遭受了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
屈原深感国家危急,他写下了“汨罗江上的离骚”,表达了对家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在这首诗中,屈原倾诉了自己的无奈和心情,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最终,面对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无法回家,屈原选择了跳江自尽。
据传说,屈原在汨罗江上投身水中,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他的壮烈举动,震撼了世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
屈原跳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壮,更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他的爱国情怀和壮烈举动,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屈原跳江故事,让我们铭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让我们深刻领会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弘扬屈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永远怀念屈原,永远铭记他的壮烈,也永远传承他的爱国情怀。
屈原跳河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是,在他40岁的时候,他却离开了人世。
那是公元前278年,屈原感到十分失落和痛苦,因为他所热爱的国家楚国正处在一个危难时刻。
他多次劝谏君主不要轻易与强大的秦国作战,但是他的意见却遭到了贵族的反对和诽谤,甚至被迫流放。
最终,他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选择了跳入汨罗江中自尽。
这一壮举震撼了整个楚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端午节时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活动,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屈原,是一个忠诚、勇敢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人,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深受人们喜爱和传诵。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在楚怀王朝任职官员,深受怀王的信任和器重。
然而,由于怀王的外交政策和内部斗争,楚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屈原作为一个忠臣,多次劝谏怀王,希望他能够改弦易辙,但是怀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将他贬斥为外交官,这使得屈原备受打击。
在楚国内部,贵族之间的争斗也日益激烈,屈原身陷其中,遭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他的一些政敌诬陷他,使得他被贬为乡里的官员。
在这种情况下,屈原感到了极大的失望和绝望,他觉得自己无法再为国效力,也无法忍受这种屈辱的生活。
于是,在楚国被秦国侵略的危急时刻,屈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据《楚辞》记载,屈原在楚国覆灭的那一年,他来到了汨罗江边,悲愤填膺,披发裸体,手持《离骚》之文,最终投江自尽。
他的爱国情怀和对楚国的深情厚谊感动了后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爱国精神的象征。
他舍生取义,表现出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深情。
他的行为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爱国主义的典范。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元素。
在当代,我们也需要继承和发扬屈原的爱国精神。
面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正如屈原一样,我们也应该舍生取义,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爱国精神的典范,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让我们铭记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他的高尚品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他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楚怀王的重要官职。
然而,由于他忠言逆耳,多次劝谏楚怀王,又因为嫉妒心作祟,被楚怀王所不容,最终被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
在流放的岁月里,屈原深受家国之痛,他用诗篇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民的关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然而,楚怀王在屈原流放期间,对楚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使得楚国变得强大起来。
屈原听闻这个消息后,内心里既为楚国的强大而高兴,又为自己无法回到故乡而痛苦不堪。
在这种矛盾的情绪下,屈原写下了著名的《离骚》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然而,楚怀王在屈原流放期间,却在政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他的亲信秦舞阳对楚国进行了种种的奸邪行为,导致楚国内乱频发。
屈原远在他乡,却听闻了这些消息,他内心的痛苦更加深重。
于是,他决定以死来表达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屈原选择了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这一天后来就成了中国的端午节。
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诉后人,一个有志之士,应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即使遭遇流放和不公,也要坚定不移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感动了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端午节也因为屈原的故事而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有志之士,应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即使遭遇流放和不公,也要坚定不移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差贡献。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真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铭记在心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屈原的精神,热爱我们的国家,关心我们的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轻言放弃,要有信念,有勇气,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这才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和致敬。
爱国诗人屈原悲愤投江故事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叫屈原。
他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秭归,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的国力有所增强。
但是,他的性格十分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也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怀王便开始对屈原产生了罅隙,疏远了屈原。
屈原虽遭谗被疏,但他始终以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
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危险,他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
表现出了他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高尚人格与意志。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屈原也被楚怀王逐出了郢都,开始了被流放的生涯。
屈原被流放到了沅江和湘江流域。
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
他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由于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这些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悲剧。
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屈原投江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了千百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聪慧过人,深受父母的宠爱。
他早年就读于楚国的名师门下,学有所成。
后来,他成为楚国宰相。
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楚国的强大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由于他的忠直和直言不讳,他招致了当时政治上的排挤和打压。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心灰意冷,深感世态炎凉,他无法忍受国家的覆灭和自己的孤独,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屈原抱着一块大石投身汨罗江。
他的投江自尽,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悲剧。
屈原投江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他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爱国者的忠诚和坚贞是无比宝贵的。
他的忠诚和坚贞,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是对正义和真理的坚守。
他的悲剧也告诉我们,一个政治家的清廉和高洁是无比重要的。
他的清廉和高洁,是对权力和利益的无比抗衡,是对道德和良知的无比坚守。
屈原投江的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是无比脆弱的。
他的生命是无比宝贵的,是无比珍贵的。
他的生命是无比脆弱的,是无比虚无的。
他的悲剧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生是无比坎坷的。
他的人生是无比曲折的,是无比坎坷的。
他的人生是无比坎坷的,是无比坎坷的。
屈原投江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他的悲剧永远感动着中国人民的心灵。
他的悲剧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的灵魂。
他的悲剧永远激荡着中国人民的血脉。
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屈原投江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了千百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以投江自尽的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屈原投江的故事,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传世佳话。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一位贵族。
他一生都心系国家兴亡,忧国忧民,为国家的未来担忧。
然而,由于他的忠君爱国之心,却招致了当时政治上的排挤和陷害。
最终,他被楚怀王所流放,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离骚》。
这部诗以其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也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然而,尽管屈原的诗歌流传甚广,他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
在他流放归来后不久,楚怀王的政治对手秦国的威胁逐渐加大,楚国内部也出现了种种的纷争和混乱。
在这种背景下,屈原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最终,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
他选择了以死明志,以身殉国。
他的这一举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悲剧。
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也深深感动了后人,成为了中国古代爱国精神的典范。
屈原投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悲壮的个人命运,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也彰显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他的一生,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激励着无数的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屈原投江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之心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像屈原一样,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愿屈原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屈原投江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就是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贵族,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据传说,屈原生活在楚国的楚怀王时代,他为人正直,忠心耿耿,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和宠爱。
然而,由于屈原的忠直和直言不讳,引起了当时宫廷内部的嫉妒和排挤。
最终,屈原被楚怀王的政敌所陷害,被贬谪到了远离都城的地方。
在流放的日子里,屈原对楚国的兴衰忧心忡忡,他不断地写下了许多感慨万分的诗篇,表达了自己对楚国未来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情。
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深深触动了后人的心。
然而,就在楚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之际,楚怀王因信谗而误信他人,最终导致楚国的覆灭。
当屈原得知楚国的覆灭消息时,他深感痛心和绝望,决定以死明志,以身殉国。
于是,他选择了在汨罗江投身而死,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眷恋。
屈原投江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段传世佳话。
他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情,感动了无数后人。
他的诗篇和故事也被人们传颂千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屈原的投江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爱国精神和忠诚信仰的最好诠释。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是何等珍贵和伟大。
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爱护祖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弘扬屈原的爱国精神,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都能像屈原一样,心怀忠诚,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永远铭记屈原,永远珍爱祖国,永远热爱和平!。
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政治家。
他以其优秀的才华和杰出的政治见解闻名于世。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平坦,最终以跳江自尽的悲剧收场。
屈原跳江的故事至今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
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聪明、聪慧,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才华。
屈原从小就对文学艺术充满热爱,并追求真理和道德。
他的诗歌才华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和崇拜,逐渐成为文坛的翘楚。
然而,屈原的政治理念与当时的国王不合,这使得他陷入了困境。
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不愿妥协的性格,屈原多次被驱逐出楚国。
每次被放逐,他都坚决主张改革并提出建议,但却遭到了国王和统治者的反对。
在一次被放逐的时候,屈原心灰意冷,感到世间已无依,于是决定跳江自尽。
传说屈原在跳江之前写下了《离骚》这部著名的长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自己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最后一幕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悲伤的画面之一。
屈原跳江的消息传遍了楚国,国内外的人们对他的去世感到极度的悲痛。
传说当地的渔民听说了屈原的自杀,纷纷划船下水打捞他的遗体,并张贴起用来驱邪的菖蒲叶。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自尽的事件不仅使人们为之伤心,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家和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后人赞誉为“楚辞”,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致之作之一。
屈原的一生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他是一个坚定的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人,他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最终为之牺牲。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不随波逐流。
我们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之付出努力。
屈原跳江的故事也是人生中的一次警醒。
他的选择虽然悲伤,但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要坚持信念,毫不气馁。
屈原的坚持和执着令人钦佩,他的故事成为我们心中的勉励。
总之,屈原跳江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深入人心的传说。
他的才华和政治见解使他成为了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屈原投江的名人故事屈原投江的名人故事楚怀王死在秦国以后,他的长子继承王位,也就是顷襄王。
顷襄王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楚国百姓们都非常怨恨子兰,因为当时秦王邀请楚怀王去秦国的时候,就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的秦国。
屈原虽然被楚王流放在外,但是他却仍然一心眷恋着楚国,怀念着怀王,从来就没有放弃回到朝廷、重新服侍怀王的希望。
他一心希望楚王能够觉悟过来,改正以前的错误。
他还一心想着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楚国重新强大起来。
在他的作品里面,他多次表达了自己的这些思想。
一个国君,不管他是笨还是聪明、贤明还是不贤明,都希望有忠臣来帮自己。
但是历史上却总是发生国破家亡的事,几代也见不到一个能够治理国家的明君,这是因为那些国君们所说的忠臣其实并不忠心,他们所说的贤人也并不贤能。
楚怀王在宫殿里面被郑袖迷惑,在朝廷上又被张仪欺骗,最后疏远了屈原,反而去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最后落了个兵败割地、客死他乡的结果,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带来的祸害。
《易经》说:“井里的水已经淘干净了,却还没有人喝,我心里感到难过。
因为井水本来是给人饮用的。
国君英明,天下就都能得福。
”国王不英明,又怎么会有幸福呢?楚国令尹子兰听说流放在外的屈原对他心怀怨恨,非常生气,就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顷襄王本来就不喜欢屈原在自己旁边卿罗唆唆,就听信了上官大夫说的坏话,又把屈原放逐到了更远的地方。
无比抑郁的屈原披头散发,来到了江边。
看着滚滚流逝的江水,想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再想起国君的不肖,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暗自伤神不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边吟诵着自己的辞作,一边沿着水边走去。
他的脸色是那么憔悴,身体是那么干瘦,但是在那瘦小的身躯里,却有着对楚国和楚国百姓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江边有一个渔父在悠闲地钓鱼。
渔父看见一个人远远地走了过来,心里就想:这不是三阁大夫屈大人吗?等到走近了,渔父就问他:“您不是三i}大夫吗?怎么不在都城啊,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清白。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屈原投江自尽故事及文学成就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屈原文学成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屈原文学成就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
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
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
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
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
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
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
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
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
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
《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
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
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
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
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作品特点战国时代,楚国之风俗迷信鬼神,宗教性的祭祀和祈祷在民间流行。
屈原处于巫现甚盛的楚国,丰富的神话传说与原始的泛神论给他文学创作以充分地滋养,他在巫现甚盛的时代氛围中,展开自己的诗歌创作,《九歌》就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所写的伟大光辉的诗篇。
《九歌》中十一篇祭祀十位神,这十位包括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地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人鬼。
就诗的内容说:其一,既写了与人关系极为密切的神,如东君(太阳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少司命(寿夭之神);又写了湘君、湘夫人之间美丽真挚的爱情传说,曲折地反映了表现手法说,或以庄重的笔调,写神灵的庄严伟大;或以婉曲细腻的笔调,写其复杂的感情;或以悲壮的笔调,写其为国捐躯的壮烈精神。
他们无不神采飞动,栩栩如生。
这些诗都是祭祀用的,神是由巫者扮演的。
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力,极生动地描写了神的活动以及祭祀的场面,写出了神的典型形象,并通过神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现实生活,充分表达了人间的希望与悲欢。
它有着强烈地艺术魅力。
其二,屈原《九歌》中所写情节是由巫者表演展示的,由于情节较复杂生动,感情的描写颇为细腻,写出了较一丰满的人物形象。
其三,屈原是信神的,他把神的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除了要表现真实的感情以外,从主观上讲,确有几分信仰者的虔诚。
正因为屈原是信神的,他把神灵写得庄严、肃穆、和善。
神是可以为人赐福的,神对人有着丰厚的感情。
从神的外貌到心灵,都写得那么美。
读了《九歌》,使人精神上产生愉悦之感。
或者可以说,《九歌》旨在给损伤了心灵的读者精神以补偿,使之愉悦振奋。
屈原楚辞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
《离骚》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彩非常绚灿,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达自己执兼比兴”,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
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作品风格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
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
诗人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
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
这种激楚的情调,在《九章》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哀郢》开头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诗人对国破家亡之痛,民离失散之苦,表现出十分愤汽的情绪。
出他独有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的诗歌。
在许多诗中,他对当时社会不重视贤才、自己怀才不遇表示了极大的愤汽,如《浩歌》: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爱士的平原君不复存在,有才之士又有谁重视和爱护呢?诗人在愤激又流露出凄凉幽怨的情调。
屈原楚辞虽然情调激楚,然由于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读来毫无浮泛或轻躁之感。
这种幽深的意趣,深含在他写的各类诗中。
且不说《离骚》表达的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深深的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就是《天问》那种以问句构成的形式奇特的诗歌,在反问中包含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充分表现出他的渊博和睿智。
使诗意趣丰富,神理超拔,给读者以美的启示。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
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
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
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
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
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
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
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
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
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
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
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