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20
高考【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6方法(附3篇精析版模拟范文)概述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找到"关系"就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
找到"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无处不在的。
联系就是"关系"。
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题目或材料都可以找到"关系",从而写出思辨性作文,以获得青睐。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技法指津1找出关键词例1: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
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
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在生长了,没精打采,枝蔫叶稀。
是缺少阳光吗?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
是氧气不足吗?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
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子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
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这则材料有很强的对比性,这是材料的特征。
绿萝在没有水中石子的情形下,“枝蔫叶稀”,有了则“枝繁叶茂”。
分析一下原因,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依托”,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知道,材料无论是写动物,还是写植物,其实都是暗指人,要求我们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那么,人有依托和没有依托会怎样?题意豁然开朗。
2找到“角度”例1:在审题立意时,分析作文“材料”,找到矛盾的双方,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破解矛盾,揭示其意义,从而达到准确立意的目的。
关系立意法就是从内在关系辨析题旨,挖掘材料的内在意义和实质。
审题步骤1.读题,找出“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事物,即立意的角度。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2: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指津概述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同时,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只要稍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能谈一谈,都能拿到一个保险的分数。
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老师认同度高,学生也很喜欢写。
但是,正是因为思辨型材料作文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因此它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要求就高了,也就是说,考生想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你得好好构思构思,写出点深度(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
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思考:这些成语体现了怎样的辨证思维?1.水能载跑,亦能覆舟。
矛盾的对立统一性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3.三上每河东,三十年河西。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聚沙成塔、集腋成装、积羽成舟——量变严生质变高考议论文与辨证思维2021年高考作文文题:[2021·新高考全国I卷]体育之效与强弱之变。
[2021·新II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2021·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为主题。
[2021电全国乙卷]“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主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2021·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为主题。
[2021·浙江卷]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络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2021·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2021年全面开花:二元思辨,三元思辨。
2024高考精选4篇思辨性材料作文范文+审题立意1.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践行真善美,求索真境界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探求从未停歇。
贤哲智士、世间学者,倾尽聪慧智量,历遍千辛万苦,旨在描摹出生命价值的底蕴。
然而,无论过去、未来,生命的价值,都不仅停留在追求个人的生存及发展层面,而始终凌驾于自身之上,始终在于对真、善、美的无穷探寻、无尽求索。
探索真理为生命之本。
探索真理是科学、技术、社会等各领域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永恒主题,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反映了我们追求真实、理性、公正的内在需求,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和有道德的决策,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始终保持好奇心,承认并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提取出一种对深入理解世界和自我、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追求善行为生命之魂。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中,“自我实现”与“超越”是作为最高级别的增长需求而存在的。
当满足了个体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为人谋福、替人着想等美好的精神品质就会出现,人性中的光明与温暖便如火烛般照耀着身边每一寸空间。
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点滴善意,八方汇聚,最后形成匡扶正义、人心向正、积善成流的社会正能量,不仅能够闪现生命的光辉,更能传递生命的意义、书写生命的价值。
追寻美好为生命之色。
生命如一场无尽的寻宝之旅,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散落的奇珍。
壮丽河山、名胜景观、华美建筑、艺术珍品固然可谓大美无言,生活中的点滴温情、细微体贴、平凡劳动也尽显至美无华的风采。
追寻美的形象,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让生命本身充满了收获和喜悦;追寻美的品质,让我们的生命境界得以完善,让生命过程闪耀着高尚与纯真。
生命价值,绝不仅在于生存及发展,乃在于探索真理、追求善行、寻找美好。
思辨性作文训练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备考:思辨性作文训练专题1、高考真题体验(2018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做出一个令他五内俱焚的决定。
当时盟军已经破译了德军的绝密通信密码,并由此得知德军下一个空袭目标是英国的一个城市考文垂。
但是,一旦通知这个城市做出任何非正常疏散和防备都将引起德军的警觉,使破译密码之事暴露,从而丧失进一步了解德军重大秘密的机会。
所以丘吉尔反复权衡,最后下令不对这个城市作任何非正常的提醒。
结果考文垂在这次空袭中一半被焚毁,上千人丧生。
然而通过这个密码,盟军了解到德军几次重大战役中兵力部署情况,制订了正确的反应战略,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舍与得;牺牲局部与顾全整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立意须体现出思辨性,如只选取单一角度酌情扣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
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
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
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
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
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1.“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
作文审题立意之思辨性材料何为思辨?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材料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这里的“争议性”就是指站在哪个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如新与旧,得与失,拙与巧等等。
审题时,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准确立意。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如何思辨?1找出关键词思辨性材料往往有两个及以上的关键词,找出关键词才能正确立意。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三个关键词:本手、妙手、俗手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国策》中有言:“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意思是一个人辩论的力量比九鼎还重,凭借三寸之舌能够胜过百万雄兵。
这里赞美了能言善辩的好处。
《论语》中有言:“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焉用佞!”意思是伶牙俐齿地与别人争辩会惹人厌恶,一个人为何要能言善辩呢?孔子的话肯定了讷言的好处。
有时候,不同古人的言论看似矛盾,但实则是他们在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体现出他们独特的人文思想和精神特征,而这些思想在当代国家、民族、社会的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能言”和“讷言”有何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材料作文思辨性训练(材料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材料作文的概念与特点2. 思辨性作文的审题与立意3. 思辨性作文的结构与论证4. 思辨性作文的语言表达与修辞5. 思辨性作文的常见问题及修改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思辨性作文的审题与立意、结构与论证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思辨性作文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习。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提高思辨性作文能力。
4. 反馈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指导学生修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思辨性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构建合理的论证结构,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材料作文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思辨性作文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讲解思辨性作文的审题与立意,让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3. 第三课时:讲解思辨性作文的结构与论证,让学生掌握论证方法与技巧。
4. 第四课时:讲解思辨性作文的语言表达与修辞,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点。
5. 第五课时:分析优秀思辨性作文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习。
6. 第六课时:布置作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7. 第七课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指导学生修改。
8. 第八课时:总结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复习与巩固。
六、教学内容1. 思辨性作文的常见问题分析2. 修改方法与技巧3. 写作练习与点评4. 拓展阅读与借鉴5. 总结与复习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思辨性作文的常见问题,让学生了解并避免这些问题。
2.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掌握修改方法与技巧。
3. 反馈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指导学生修改。
思辨色彩作文集锦(含审题、提纲)(一)常审题,列提纲,多思辨。
思辨色彩作文集锦(含审题、提纲)(一)作文一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届9月份九师联考)2020年疫情期间,武汉仅用时3天就新建了三所方舱医院,充分展现了“中国速度”。
建好的方舱医院内,饮水机、洗漱台、淋浴间、移动厕所和空调、电视机、微波炉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满足病人日常生活所需,wi-Fi、图书角,满足放松休闲、辅助治疗,也成为了方舱医院“标配”。
这些充分展示了人文关怀和“中国温度”。
“小慢慢”是普速列车的昵称。
这种列车大都在山区穿梭,速度不快,逢站必停,票价实惠,最低仅1元,如果进行简单的经济成本核算,显然是亏本的,但它大大降低了沿线人民的出行成本,是沿线百姓出行离不开的生命线、致富路。
在高铁快速普及的时代,“小慢慢”承载着沿线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地人的“心头爱”,展示了发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以“速度与温度”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主题显示的是关系型话题,充满了思辨色彩,要求行文时要进行辩证分析,逻辑性很强。
材料一:第一层写武汉快速建方舱,展现了“中国速度”;第二层写放舱内设备齐全;第三层写武汉方舱展示了“中国温度”。
整体概括:武汉快速建方舱,展示了“中国速度”,展示了“中国温度”。
材料二:第一层写“小慢慢”速度慢是沿线百姓的生命线、致富路;第二层写“小慢慢”慢步运用,展示了“中国温度”。
两个材料段合起来可概括为:快速展示了温度,慢速也展示了温度。
任务段:以“速度与温度”为主题,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主题已定,适合议论文,且是关系型思辨类作文,要注意行文的逻辑。
要求段:较为常规。
整体而言,材料段,第一层谈快速展示了温度,第二层谈慢速展示了温度,交集就是主题“速度与温度”,速度与温度不是正比或反比的关系,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关键得有“温度”:速度显温度/速度提升温度(“温度”的深意即人文关怀,“不让一个人掉队”。
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审题立意如何过材料关?(详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素材。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2. 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传统文化素材的批判性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篇优秀的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的思考。
2.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传统文化素材,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素材的批判性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优秀的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示例。
2. 传统文化素材的案例。
3. 批判性思维的指导资料。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素材,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类思辨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作文题目,让学生理解如何从材料中提炼核心思想。
2.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梳理思路,明确作文的立意方向。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作文的立意和论证方法。
4. 反思修正: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反思和修正,提高作文的质量。
七、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几个传统文化作文题目,学生尝试提炼核心思想。
写作指导40:思辨类作文立意之法命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找到“关系”就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
找到“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无处不在的。
联系就是“关系”。
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题目或材料都可以找到“关系”,从而写出思辨性作文,以获得青睐。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一、找出关键词例: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
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
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再生长了,没精打采,枝蔫叶稀。
是缺少阳光吗?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
是氧气不足吗?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
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子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
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这则材料有很强的对比性,这是材料的特征。
绿萝在没有水中石子的情形下,“枝蔫叶稀”,有了则“枝繁叶茂”。
分析一下原因,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依托”,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知道,材料无论是写动物,还是写植物,其实都是暗指人,要求我们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那么,人有依托和没有依托会怎样?题意豁然开朗。
二、找到“角度”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立意和论证的方法,提升写作水平。
3.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对象初中或高中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重点1. 思辨能力的培养2. 作文审题、立意和论证的方法3. 思辨写作技巧五、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将思辨能力运用到作文写作中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辨分析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范文3. 写作练习题目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思辨?2. 引导学生思考:思辨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思辨?- 讲解思辨的定义和重要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思辨的具体表现2. 作文审题- 讲解作文审题的方法,如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辨清主次等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的技巧3. 作文立意- 讲解作文立意的方法,如因果思辨、辩证思考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作文立意(三)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一个作文题目,进行审题和立意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经验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思辨能力运用到作文写作中?(二)教学内容1. 作文论证- 讲解作文论证的方法,如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作文论证2. 思辨写作技巧- 讲解思辨写作的技巧,如提出观点、分析论据、反驳对方观点等 - 通过范文分析,让学生了解思辨写作的结构和风格(三)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写作:根据教师提供的作文题目,进行思辨写作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八、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思辨类文章,分析其写作技巧2. 写一篇思辨类作文,尝试运用所学的思辨方法和技巧十、教学评价1. 学生对思辨能力的认识程度2. 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二元交叉关系思辨性作文之审题立意学习目标:1.通过交叉关系概念的学习,辨明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2.掌握交叉关系型作文的审题方法,快速明确写作方向;3.探讨交叉关系的立意之法,并进行明、隐材料的立意。
前置性学习一、关系型作文(一)概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
(二)常见关系:并列、对立、从属、交叉关系、因果、递进等(三)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主要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即构成题目的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
如“强与弱”这个作文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强”无所谓“弱”,没有“弱”也就没有“强”,二者对立统一。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题目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
如“修身处求强则可,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3.并非绝对关系——交叉关系即指构成题目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先锋者与成功者”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有的先锋者是成功者”,“有的先锋者不是成功者”,“成功者也并非全部都是先锋者”。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题目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二、高考对关系型作文的考查三、交叉关系概念:交叉关系是指两个概念外延间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
阐释:在类A和类B中,如果有A是B,有A不是B,并且有B不是A,那么反应这两个类的概念A与B就有交叉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 B不是A。
学习任务一:回顾考题,把握考情(2021连云港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