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 格式:xlsx
- 大小:25.46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解释(5×5分)官僚政治、兵刑合一、内外服官、三老五更、改土归流、猛安谋克制、羁縻府州、四格八法、九品中正制、京察大计。
二、简答题(4×10分)1.士人与国家的关系2.专制政体的普遍意义及矛盾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4.谏诤的作用及特点5.监督、弹劾的主要功能及特点6.中国古代政治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避免的矛盾7.皇权的行事方式8.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及其消亡过程。
答题模式举例:1.士人的身份 2.士人特点 3.士人与国家的关系 4.P66、67三、论述题(1×25分,二选一)1.试述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2.古代多种途径并存的选拔人才的必然性及特点3.试述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答题要求:要有自己的看法、特点要突出、总结要明确,利弊分明。
名词解释部分官僚政治: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僚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
只对君主及上级负责,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
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为了一己之私,不惜草菅人命,残民以逞。
兵刑合一:将暴力统治赤裸裸地显示出来,镇压新、旧的反抗,实质是巩固“礼乐崩坏”后所出现的社会新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制度的合法化问题显得突出。
成文法的颁布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尤其是李悝的《法经》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以“五刑之属三千”的以刑定罪的传统,确立了根据罪行大小判刑轻重的法律体系,实现了从“刑”向“法”的转变。
内外服官:商代的国家机构有“内外服”之分,在朝廷和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担任官吏的称为“内服”;在商王直接统治区域以外的地方诸侯、伯、甸等及地方官吏称为“外服”。
“内服”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事、事、师长、多亚、巫、卜、臣等,号称“百僚庶尹”,说明官员的数量由少到多,官制由简渐繁。
三老五更:“三老”是“道成于三,谓天地人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P16、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P20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P34、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P37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嫡子继承制: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外戚政治: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
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分封制:西周灭商,推行”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具体来说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582.皇帝名位制度P63、皇权的行使方式P71、皇帝制度的特点P79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P58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P90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一、重点名词临时参议院:P134、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成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具有国会性质。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副署制度(课本P16)正式法令或文书上有关负责人在正职人员签署之后连同签署,谓之副署。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的运作具备内阁制的一大特点,即副署。
在孙中山就职前一日,宋教仁与吕志伊、居正就提出修正案,其核心就是将总统制变为国务员负责的内阁制,即将行政院各部改为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发布法律及有关政务之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该主张虽然未被采纳,但影响也很大。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试图通过国务员副署制度来约束袁世凯,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一制度很快被袁世凯破坏。
国务员实际上已成了大元帅的属吏,副署制度仅是一种形式。
)2、国民政府(课本P128)国民政府自1925年7月1日成立至1948年5月20日改组为总统府,经历了广州、武汉、北平、沦陷前的南京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和抗战胜利后的还都南京国民政府等几个时期。
一般来说,汪精卫投降日本之后在南京建立的汪伪国民政府不算入国民政府中。
“国民政府”这个名称,在国民党政府文书中含义颇不一致,有广狭两义。
广义上的国民政府,指包括五院及其所辖部会在内的中央政府,分为国民政府本体、五院及其所辖部会三级。
狭义上的国民政府,则仅指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本体组织和若干直辖机关。
3、四级三审制(课本P66)清光绪年间《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确认了四级三审制的审判机关组织制度。
中国进入民国后,在晚清政府有关司法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确立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制度。
四级三审制,规定以初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高等审判厅和大理院为审判机构。
审判时,各级审判厅分别采用独任制或合议制。
初级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的一审案件,由推事1人单独审判。
二审、三审案件,由推事3至5人组织合议庭进行审判。
4、三三制(课本P28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不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将之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
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1《《选择题》》 其他 ●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内务府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战国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商鞅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B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以后直至明清,科举确定为三年一试,称之"大比" ●把唐宋时期的台、殿、察三院和并总为一台的是在元朝 ●北洋大臣依例由直隶总督兼任。
C ●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始阶段的战国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先秦时期" ●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夏朝)时期D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中起义过程中,改刺史为(牧),州牧典兵成为制度。
●东汉始把当时的中央监察机构称为( "兰台") ●《大明会典》属于一部(行政法)性质的法典。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F ●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G ●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关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史学界通常取("战国封建说" )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H ●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一: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P79主要内容有:1、政治制度方面。
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
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
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
服内服外:夏代统治区域分为服内和服外两个部分,服内是夏后氏直接控制区,即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服内官员由族内贵族担任。
而服外是其他方国,分成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贡物及提供军事援助。
宗主国则有义务保护方国以及维护诸侯国秩序。
(张鸣)夏、商、西周的行政体制(官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
所谓内服,是指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即中央行政体制;所谓外服,是指被封在王畿范围以外的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即地方行政体制。
夏、商、西周官制有异同之处,但整个国家行政体制都是按王国和诸侯分为内外系统。
(韦庆远)分封:商代分封同姓诸侯和异性诸侯。
同姓诸侯属于商王的子弟,一般分封在王畿周围拱卫王室,异性诸侯多为商的同盟者或者征服对象。
周朝与商朝从形式上看都是分封,但实际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商的分封只是一个名义,周的分封是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张鸣)兄终弟及:商汤时制定的皇位继承制度,即兄死由弟继承,弟死由少弟继承,直到同辈之弟全不在世时,再由长兄之子继位,以此类推。
该制度本身是潜伏着动乱因素的。
因为继位之弟往往不肯把皇位再交还兄之子,而要传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争夺局面。
帝庚丁以后,才完全确立传子制度,随后又确立嫡子继承制。
(韦庆远)宗法封建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对于能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并将分封与宗法联系在一起,按宗法结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结合的治理结构,对于臣服方国,给予受封国名号,使其按自己的方式统治。
卿事寮:商周时期的一种官名,负责各种政治和行政事务(包括军事),官职有司徒、司空、司马,为三有司,是卿事寮的主体。
司徒主要负责管理王畿土地和农业生产,有时也参与军队的管理;司空主要负责王室的工程事务,有时也承担一些刑罚事务;司马,最高军事官员,负责军队的管理和军事的谋划。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次判断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8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91011121314151617单选123456789101112131415商代“郊”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着作是(??)B《周礼》17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
C摩尔根18苗蛮集团的活动区域是(?)。
A河北、山东以及河南交界处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C白钢20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
A血缘21夏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A大约存在了471年22在部落酋长制演变为王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战争23商代“邑”的含义是什么?A聚落、城24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虞”负责(?)C山林管理25颛顼“绝地天通”意味着什么(?)?A26.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典乐”负责(?)。
B宗教活动27按现代人类学的分期理论,三皇五帝大概都已经是进入(?)的传说人物。
B部落阶段28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后稷”负责(?)。
A农业生产29尧舜禹时期最高权力的称谓是B帝30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司徒”负责(?)B管理民众生活31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出现在(?)的着作中。
B战国诸子32商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B33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秩宗”负责(?)。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绪论: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政体、国体和国家结构等一系列政治制度。
3.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1.)政治制度的内容是国体2).中国政治制度史所研究的政体3).国家结构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5.)政治制度的运用6).中国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一、权力一元国家本位二、政治世俗化三、政治伦理化四、国家机器人格化五、权责分离六、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1.三皇五帝:三皇(原始社会初中期)天皇、地皇、人皇(泰皇)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五帝时期(原始社会末期):五帝(存在三种说法)伏羲、神农、尧、舜。
黄帝、颛顼、帝喾、帝舜。
少皞、颛顼、尧、舜。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原始人群--血缘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前氏族公社的原始人群:群体中设有首领,以身强力壮又凶勇慓悍的人来充当。
实行血亲婚配。
血缘家庭:集团的首领是按辈份排定的。
它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单位,又是一个内部互婚的集团,但排除了上下之间的通婚。
氏族:氏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也称为氏族公社。
它经过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
胞族和姻族:原始胞族是由两个以上的氏族自然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是从一个氏族分裂而又重新组合起来的,同一胞族的氏族互为兄弟或姊妹氏族。
原始姻族是通过联姻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部落:是氏族组织的联合体,由若干个氏族、胞族联合而成。
部落设有首长,由本部落各氏族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担任。
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产生于原始社会。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纲第二章春秋战国到秦汉名词解释:三公九卿(P43)、察举(P67)、征辟(P68)问答题:(1)为什么说庞大的官僚体系是“大一统”帝国的必然产物?(2)汉朝在中国官僚体系的发育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三章三国、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九品中正(P87)、户调式(P89)、宗主督护制(P96)问答题:(1)为什么说三省制对于官僚制的进化有积极意义?(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政治的特征是什么?第四章隋唐名词解释:三司推事(132)、枢密使(136)问答题:(1)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2)唐朝监察制度和政治运行有何关系?(3)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第五章五代十国问答题:文治精神为什么是必要的?第六章两宋名词解释:三司使(P152)、三舍法(P162)问答题:(1)宋代中央政府设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宋代会如此轻视行政效率?第七章金元名词解释:忽里台(P184)、达鲁花赤(P185)问答题:(1)元朝皇帝制度的双轨制对元朝制度的发展有何影响?(2)元朝的决策机制有什么特点?第八章明清名词解释:司礼监(P203)、军机处(P232)、通政使司(P234)、密折制度(P234)、理藩院(P246) 问答题:(1)明代的监察机构有什么特点?对于强化君权有什么作用?(2)清朝的体制外的决策有哪些?有可能考论述题的是:(1)纵向分析三省六部的形成、演变发展过程(2)纵向分析监察区划到行政区划的演变注:(1)这是根据老师点的重点而总结的大纲,名词解释我在后面都标出了页数,而问答题就要靠大家自己根据书上的内容组织语言了。
(2)大家复习最好要结合老师发的讲义,内容虽然很多。
我把其中重要的内容用红笔标出,再传到群共享里。
(3)考试的类型是①名词解释②简答题③论述题(4)考试时间:2013年1月8号上午9点到11点考试地点:一教(361)。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1关于国家起源的假说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契约说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集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
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休谟,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来收回。
2.冲突说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冲突,由冲突导致了强制。
代表人物,卢梭,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已经分为穷人和夫人,富人为了结束由于财产占有不公平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创建了国家与政府,使之为富人服务。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这种冲突说强化到了阶级斗争的境地,认为人从原始社会走出来,是因为生产力过剩导致了社会生育出现,结果分化出了阶级,一个阶级可以占有另一个阶级的产品,为了维持这种转台,于是产生了国家这个阶级压迫的工具3.贸易说在历史上,某些地区必须的生活资料需要从其他地区获得,而组织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必须有完善复杂地组织,同时,人类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工,于是对生产和贸易活动的组织需要促进了国家组织的产生。
代表人物,威廉·拉斯杰4.水利灌溉说东方国家往往起源于居住在大河流域的农业民族,而灌溉时这些民族的生命线,修建大规模灌溉工程往往需要复杂地组织和强力的控制,所以,东方国家往往是专制主义的。
代表人物,魏特夫5.战争说认为是战争产生了国家。
在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不足中间,必定存在资源的争夺,而农业和非农业部族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几乎达到不可避免,无论是防止无敌入侵和掠夺,还是进一步获取资源,都要完善自己的组织形式,强化武装力量,所以,战争才是国家产生的根源6.圣人造福说这种观点认为,因为古代除了圣人,圣人给人们带来了福祉,所以中国的人严厉的国家一开始就是王权性质的。
代表人物,韩非,他认为上古时代,圣人有巢氏和燧人氏给人民带了了巢和火,所以人民服从他们,他们因此得以“王天下”2中国国家起源有什么特色?中国国家起源有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①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的剩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重点: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夏的国家形态、王权、服内、服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王族宗法制的确立、分封、官制、兵制、礼仪与宗教等政治制度。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分封、朝觐盟会制度、官制、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重点: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内容、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政治文法的变迁。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皇帝制度的确立、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化、郡县制的建立、“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王霸之道——两汉郡县制的完善与最终确立、皇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官僚体系的建立、礼仪司法制度、汉代的乡里结构、汉代的选举制度、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监察制度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兵制、政治运作的机制与过程。
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重点: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及特点、门阀政治的概念。
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的来源及主要职能。
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重点:第一节隋朝的创制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制。
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三省六部的产生和集体宰相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过程、隐形制度安排、科举与学校、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重点: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宋朝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宋代的地方官制路、府、州、军、监、县、镇、寨的运作安排及特点。
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第五节宋朝的兵制军队的分类和布局、禁军的指挥系统、南宋兵制的变化。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次判断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8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9部落战争不仅导致更大范围内部落的合并,而且还在各个方面促成国家的产生。
√10群对的组成原则是基于“血缘”。
X11王权起源于巫术。
X12尧舜禹时代官职的名称大多体现原始思维的痕迹,似乎与原始五行观念相联系。
√13尧舜禹时代中央政府的官职可能被较大的部落分享。
√14将酋邦作为原始社会与政治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事实上还需要更多的理论论证√15塞尔维斯勾画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演进图式是“群对——部落——酋邦——国家——帝国”。
√16中国学界在解释国家起源动力时较正统的观点主要是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的。
√17关于国家的定义,融合论强调,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作为社会协调的保障,在其权力范围内维持和平和秩序。
√单选1东夷集团的代表性人物C、太昊、少昊2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什么性质B、假说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为A、王4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B、后5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陕西和甘肃6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7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河南山东8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黄帝、炎帝9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B、世袭制10在我国国家起源阶段,频繁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是什么引起中国先民部落之间的战争呢()D人口增长所造成的压力。
11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纳言”负责()。
A了解下情12中国国家起源的“标志”是()?C一个长期的过程13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中国政治制度史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①、居住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始终。
——家国同构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政教合一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政德合一(以德治国)④、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始终。
——精英化(少部分人掌握政权)⑤、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
——官本位⑥、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
——等级制度(把不平等当原则)⑦、实行“因俗而治”的实用主义政治制度,而从未上升至“法理”层面的理想主义政治制度,缺乏“顶层设计”式的政治思想家,从而未能出现宏观理念和价值观念,没有政治智慧。
——庸俗政治3、封建(分封建制):即西欧封建时代那种分封式的世俗君主制和封建主与农奴共存的社会制度。
即封土地、建诸侯主要包括: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的关系;②、形成了与封君封臣制度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4、服内:夏代的统治区域分为服内与服外两个部分。
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
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担任。
5、服外:是指其他方国。
服外分为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
6、夏代三个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能够形成这样的统治地位?夏代的统治阶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
①、夏无常备军。
遇有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武器和农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军事专业化程度不高,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的职位,形成军事贵族,只有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
②、君主凡有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由于卜筮是一种掌控符号的专门技术,所以其技术往往由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外人看来只有他们能够与鬼神想通,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一、西周朝觐盟会制度:盟会制度是周王朝赖以控制和羁縻诸侯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是从早期的部落会议的形式转化而来的。
周人赋予了它非常繁复的仪式,并与诸侯的定期朝见联系在一起。
定期朝见不仅是诸侯对王室臣服的一种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一种方式,从而转化成王室对诸侯的内在掌控。
《周礼》上记载的朝觐盟会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二、唐代宰相制度中的议事机构:政事堂(集体宰相制)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体议事制。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称为政事堂。
日常所有政务都集中讨论,将讨论的结果送交给皇帝裁决即可。
政事堂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政务的处理。
在唐朝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
政事堂每日所议论的事情大体上分为4种,一是日常事务,即每天的例行公事。
二是宰相所认定的军国大事。
三是皇帝所认为的很重要的而有是被宰相们所遗漏的事务。
四是某些官员通过某种渠道直接将奏折地道皇帝手上或者是某些下面的奏折上的意见,宰相们认为不需要处理而皇帝有别的意见的时候。
三、隋朝的制度创建。
1.恢复并健全三省六部制:恢复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
尚书省各部的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形成了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部门,每部下辖四司。
各部所辖的司,均跟本部事物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2.废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隋文帝罢天下诸郡,隋炀帝时改州为郡。
隋朝时有州190余。
3.开创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三年下令十科举人;大业五年,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显,保留“文才秀美”,即进士科。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2010年7月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一、单选题1、 A 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A、夏B、商C、周D、汉2、 B 学说适应了战国时代的要求,受到各国君主的青睐.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3、历史上开创科举制度的是B.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4、隋唐时期,官阶分为C .A、七品B、八品C、九品D、十品5、五代十国时期,D 是藩镇最核心的权力集团.A、藩兵B、民兵C、府兵D、牙兵6、宋朝的枢密院主要负责D .A、农业B、行政C、司法D、军事7、蒙古帝国的大汗,必须经过蒙古王公贵族C 大会的推举,才具有合法性.A、可汗B、部族C、忽里台D、议事8、明朝负责内宫事宜的机构叫 D ,是管理宦官的衙门.A、监B、司C、局D、内侍省9、入关之前,满人政权的继承采取的是B .A、嫡长子继承B、贵族推举制C、预立太子D、秘密建储10、夏的最高统治者多被称为 D.A、王B、帝C、启D、后11、A 是帝国体制的首创者.A、秦B、汉C、唐D、宋12、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上, C的科举最为成功.A、明朝B、隋朝C、唐朝D、宋朝13、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府兵制,府兵到京师和边境服役,又叫 C.A、外番B、外调C、上番D、下番14、五代十国时期,每个藩镇最精锐的部队是D .A、藩兵B、民兵C、府兵D、牙兵15、宋朝元丰改制前,三司权力很大,有时甚至超过宰相,所以又被人称为B .A、副相B、计相C、首相D、丞相16、猛安谋克最初是女真人的一种C 的社会制度.A、农牧合一B、农商合一C、兵民合一D、纯军事性质17、下列哪个王朝废除了宰相体制DA、唐B、宋C、元D、明18、下列哪个部门属于清朝皇帝的秘书班子AA、军机处B、南书房C、翰林院D、内阁二、多选题1、商朝的礼仪制度分为B和 D.A、君臣礼仪B、日常礼仪C、宗法礼仪D、朝堂礼仪2、汉代的选举制度主要有A 和C两大部分.A、察举B、科举C、征辟D、征用3、唐朝的地方政府机构由ABC 组成.A、道B、州与府C、县D、台4、隋唐时期的司法原则大体上有以下哪些ABCA、五刑B、十恶C、八议D、十议5、五代时期军阀实行野蛮统治, AC 是其基本手段.A、滥杀B、军事C、滥刑D、高压统治6、宋朝的三司由下面哪些部门构成 ABDA、铁盐司B、度支司C、赏给案D、户部7、下列哪几项是元朝专门管理宗教事务的机构AC .A、宣政院B、萨满院C、大禧宗禋院D、中书省8、中国历史上真正实施帝王专制的是 CD .A、汉B、唐C、明D、清9、清朝刑部的主要职责包括ABD .A、审核各地司法案件材料B、修订律例C、审理各地列刑案件D、管理赋税10、清朝洋务运动的三部曲包括ACD .A、军事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军火工业现代化D、工商业现代化11、商朝的官员分为两类,分别是A 和 C.A、辅弼重臣B、行政官员C、政务和事务管理体系官员D、军事官员12、汉代的官吏大体上可分为A 和C 两个系统.A、外朝官B、外服官C、内朝官D、内服官13、隋唐时期的御史台下设机构分别为 ABC .A、殿院B、察院C、台院D、贡院14、唐朝一般通过设置B 和 D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控制.A、县B、都护府C、州D、羁縻州15、五代时期军阀实行野蛮统治, AC 是其基本手段.A、滥杀B、军事C、滥刑D、高压统治16、宋朝的基层政府有哪些 ACD .A、县B、府C、镇D、寨17、从经济形态上讲,元朝投下主的“王国”属于A和 C 的复合体.A、奴隶制B、农业C、农奴制D、牧业18、明代的地方区划有哪些 BCD .A、道B、省C、府D、州县19、下列属于清朝八旗制度中上三旗的是BCD .A、正红B、正黄C、镶黄D、正白E、镶白三、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2、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3、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4、通政使司:明代中央官署.掌收转奏章和官民密封申诉材料的机构.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6、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7、三司推事:唐朝时,特别重大的案件,须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联合审理,被称为“三司推事”8、羁縻府州制:是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特殊行政单位,它与内地一般府州不同,中央政府并不对其实行直接的统治,而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四、简答题1、简答汉朝监察体系的主要功能.答案要点: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二是保证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三是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2、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第一,群相制.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 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第五,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使相".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3、列举清代军机处的职能及基本特征.答: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掌是每日晋见皇帝,商讨处理军国大事;草拟皇帝诏旨并负责将诏旨下达给各级部门.军机处自雍正以后虽成为实际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权力机构,但它不是法定的正式独立的政府部门,直属于皇帝.它没有正式的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点位于皇宫内隆宗门附近;但军机处也只能奉承皇帝旨意办事,并没有任何独立决策权力,实际上也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皇权的发展到清朝达到高度浓缩程度.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代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5、秦朝时期三公的涵义及职能. 答: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政,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兼掌监察百官.6、宋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答案要点:第一、机构重叠,床上架床.第二、权力分散,职能混淆.第三、机构臃肿、人员众多.第四、事权不一,部门官不管本部门的事.第五、对于官员不信任,很少给予全权.7、什么是宗法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如何答: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两者关系:宗法制与政权组织形式上的分封制紧密结合.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得以推行的前提,而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两者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贵族等级从属关,以及中国奴隶社会宗法政治或血缘政治的基本政治格局.8、列举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弊端答:1它是君主专制的工具君为臣纲、臣事君以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传统社会的官僚只是君主的奴仆而非民众的公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必然形成惟命是从、欺上瞒下、阿谀奉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主义的官场恶习及长官意志、奴性意识和官本位心态.2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所受教育局限于经学、文学和史学等引经据典式的人文领域.缺乏自然科学和辨证逻辑思维的训练.3导致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的双重价值观.9、清代的内阁是一个什么机构与明代内阁相比有那些变化.答:清代内阁与明代内阁相比并不具备中枢性质,官居一品的内阁大学士没有参预国家重大政务的权力,远远比不上明内阁大学士的权力.特别是军机处成立后,内阁的票拟诏旨等权又为军机处侵夺.内阁大学士更无什么实权了,清政府往往还以此作为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五、论述题1、论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2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3政治体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与制约;4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5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6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治;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8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2、结合两汉、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权的事实谈谈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答案要点:汉初丞相吕后以前多称相国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武帝以后,丞相与皇帝殿廷相争乃至拒绝执行帝命的事是很难再见了.不仅如此,汉武帝时,丞相时有贬官杀头之虞,位居相职,竟被视为祸事.汉武帝为限制相权,还重用"中朝官",使丞相的实际权力也开始被剥夺.东汉时期,相权进一步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但实际权力都转移到尚书台手中.宋代是皇权高度凝固,相权空前萎缩的的时期.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和枢密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军政权;三司使司和三司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审官院和三班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人事权;审刑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司法权.辽代中枢机构形式上也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而且北面官又分北、南二大分支系统.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又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到了元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一大变化,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相权与皇权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并直至废止,皇权不断加强而至极度集中.3、论述中国古代中枢系统发展演变的线索. 答案要点: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可以分为以宰相为核心的中枢系统和一般政务执行系统两个层级.所谓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中国封建官制中的中枢机构从战国到清,总体线索是由将相制到三公制、三省制、二府制、一省制、内阁制和军机处.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在各国的逐次建立,封建的职官制度也相应形成,将、相分治始成定制.秦朝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其中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职权最重,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仍以三公系统为中枢核心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隋唐五代中枢机构以三省制为主体、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虽置,均为荣誉性职位,无实权,无僚属.宰相机构为三省.唐朝立国后,上承隋制,继续完善和发展了三省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这种所谓"二府制",构成宋代的中枢系统.明朝废除相权后为保证君权不至旁落,又便于处理政事的需要,内阁制开始产生.内阁成为事实上的全国行政中枢机构.清代的中枢机构几经变化,较为复杂,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仍为内阁4、论宰相制度的演变. 答案要点: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职官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的变化,但宰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战国时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中,宰相为百官之长,"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位高权重".秦朝时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初丞相吕后以前多称相国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至南朝梁时,正式出现了尚书省的名称.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管理系统,尚书令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隋代的三省长官尚书令不常授、左右仆射、内史令、纳言均为宰相.以他官加"参预朝政"、"知政事"名衔执行宰相事务者,也是实际上的宰相.唐太宗时,以"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政朝政"等名衔行使宰相职权,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高宗时期,又以品位较低的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衔行宰相之事,加此称号者即为宰相.宋代的实际宰相机构称"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宰相名称则多有变化.元代的宰相较宋代权重.其宰相制度表现了一定的贵族色彩和民族歧视政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