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监护与护理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5
孕产妇管理制度(精华版)一、引言孕产妇管理制度是针对孕产妇在孕期、分娩期和产褥期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系列措施,旨在保障孕产妇及胎婴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
本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和医学发展,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孕产妇管理规范,以供各级医疗机构和孕产妇家庭参考执行。
二、孕产妇管理原则1.早期发现:孕产妇应尽早进行孕期检查,及时发现孕期并发症和胎儿异常,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2.全程管理:对孕产妇进行孕期、分娩期和产褥期的全程管理,确保母婴安全。
3.个体化原则:根据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确保孕产妇得到针对性的关爱和指导。
4.家庭与社会参与:鼓励家庭和社会参与孕产妇管理,共同关爱孕产妇及胎婴儿。
三、孕产妇管理内容(1)建立孕期档案:孕产妇在确诊怀孕后,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建立孕期档案,记录孕期检查、孕期并发症、胎儿发育等情况。
(2)定期产检:孕产妇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进行产检,确保母婴安全。
(3)营养指导:根据孕产妇的体重、年龄、孕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保证孕产妇及胎婴儿的营养需求。
(4)心理关爱:关注孕产妇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孕产妇应对孕期心理压力。
2.分娩期管理(1)分娩准备:提前了解分娩相关知识,做好分娩准备,减轻分娩恐惧。
(2)分娩方式选择:根据孕产妇和胎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确保母婴安全。
(3)分娩陪伴:鼓励家属陪伴孕产妇分娩,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
(4)分娩镇痛:根据孕产妇需求,提供分娩镇痛服务,减轻分娩疼痛。
(1)产后恢复:关注孕产妇产后身体恢复,提供康复指导和护理。
(2)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提供喂养技巧指导和乳房护理。
(3)新生儿护理:指导孕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4)产后心理关爱:关注孕产妇产后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四、孕产妇管理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孕产妇管理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孕产妇权益。
产科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制度一、总则为加强产科重症监护病房(以下简称ICU)的管理,确保母婴安全,提高救治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组织管理1. ICU设在妇幼保健院,由科主任负责,护士长协助,主治医师给予必要的协助。
2. ICU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资质,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
3. ICU应当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药品和急救物品,确保随时可以使用。
三、工作职责1. 科主任职责:负责ICU的整体工作,组织和管理救治工作,协调与其他科室的关系,确保母婴安全。
2. 护士长职责:负责ICU的护理工作,组织和管理护理团队,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
3. 主治医师职责:负责ICU的医疗工作,组织和管理救治团队,参与救治和会诊,指导护理工作。
4. 医护人员职责:负责ICU的救治和护理工作,严格执行工作规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母婴安全。
四、救治原则1. 坚持首诊负责及就地就近抢救原则,尊重病人知情选择的原则。
2. 建立ICU急救绿色通道,凡有急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优先安排。
3. 病情观察:抢救人员应严密观察孕产妇病情,详细记录病情变化、治疗经过及效果,对于病情中出现的新问题难以处理时应及时通知急救专家组成员进行院内、院外会诊,同时继续采用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诊治。
五、工作规程1. 保持病房整洁、舒适、安全、安静,避免噪音,不得在病房内大声喧哗。
2.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每天通风3次:清晨、上午、下午各1次。
3. 医务人员着装整洁、严肃,不得在病房打手机,不得在病区内吃东西。
4. 患者住院期间必须穿病号服,除必需生活用品外,不得存放过多物品。
5. 病房床位和物品摆放规范,所有与医疗、护理有关的仪器和物品,如监护急救仪器、急救物品、药品及一次性用物等放置在固定位置,使用后应物归原处,不得随意乱放。
6. 急救仪器设备和用物应常备不懈,并指定专人负责每日清点、检查、填充,做到有备无患。
产前护理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孕产妇安全,提高孕产妇满意度,降低分娩并发症及围产期死亡率,制定本工作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产前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为孕产妇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院所有产前护理工作人员,包括护士、助产士、医生等相关人员。
三、工作内容1. 护理评估(1)对孕妇进行全面、详细的护理评估,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月经史、孕育史等。
(2)了解孕妇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解答孕妇及家属的疑问。
2. 孕期管理(1)根据孕妇的孕周、年龄、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孕期管理计划。
(2)定期进行孕期检查,监测孕妇及胎儿健康状况。
(3)指导孕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4)开展孕期健康教育,提高孕妇自我保健能力。
3. 产前诊断与筛查(1)对高龄孕妇、有家族遗传病史等高危孕妇进行产前诊断。
(2)开展孕期唐氏综合症、先天性畸形等筛查工作。
(3)根据筛查结果,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4. 分娩准备(1)为孕妇提供舒适、安全的分娩环境。
(2)准备好分娩所需药品、器械、敷料等物品。
(3)制定分娩计划,包括分娩方式、时间、地点等。
(4)对孕妇及家属进行分娩知识教育,提高分娩顺利进行。
5. 分娩护理(1)严密观察孕妇生命体征,监测胎儿宫内状况。
(2)根据分娩进程,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母婴安全。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分娩并发症。
(4)对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出血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处理。
6. 产后管理(1)观察孕妇产后生命体征,评估产后身体状况。
(2)指导孕妇进行产后康复锻炼,预防产后并发症。
(3)提供产后营养、心理支持,促进产妇康复。
(4)定期随访,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
四、工作流程1. 接收孕妇入院,进行初步评估,制定护理计划。
2. 进行孕期管理,定期检查,指导孕妇自我保健。
3. 开展产前诊断与筛查,为孕妇提供干预措施。
4. 准备分娩,制定分娩计划,对孕妇及家属进行教育。
1、帮助孕妇了解妊娠的正常生理过程,各期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在临产先兆出现后应及时住院,教导孕妇抚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
2、告知孕妇若为早孕、高危孕妇,以及孕期第20、24、28、32、36、37、38、39、40周,应增加产前检查次数。
3、推算预产期,依末次月经推算,月份减3或加9,日数加7.4、孕妇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改变会影响胎儿发育,帮助孕妇树立妊娠分娩的信心,解除对妊娠和分娩的焦虑、恐惧心理。
5、若出现阴道流水现象,应嘱孕妇平卧,以免脐带脱垂危及胎儿生命。
6、指导用药,妊娠期间应避免乱用药物以免对胎儿有害。
7、孕妇在妊娠各期获得丰富营养、足够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
健康教育:(一)妊娠早期1、外阴要清洁卫生,以清水淋洗,每月1---2次。
2、经常洗澡以保持舒适,促进血液循环及皮肤排泄。
3、做好口腔卫生,选用软毛刷刷牙。
4、孕妇不可吸烟、饮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二)妊娠中、晚期1、自计胎动,了解胎动的正常值。
2、乳房护理,每日用温水清洗乳头及皮肤皱褶处,防止发炎,皲裂,扁平或凹陷者可于擦洗时用手捏住乳头根部往外牵拉。
3、适当的活动或运动。
其中散步和体操是最佳活动方式,休息时采取左侧卧位。
4、指导孕妇进行胎教。
正常孕产妇分娩期的护理措施:1、帮助产妇办好入院手续,介绍待产室及产房的环境。
采集病史并完成护理书写。
2、加强与产妇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提供产程进展信息,给予产妇支持和鼓励,缓解、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协助其生活护理。
3、观察生命体征,胎心音、产程进展,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
4、做好新生儿护理,协助胎盘娩出并检查。
预防产后出血,留产房观察2h,注意产妇子宫收缩,子宫底高度,膀胱充盈否,阴道出血量及有无阴道壁血肿。
仔细检查软产道,正确及时进行会阴切开缝合术或会阴裂伤修补术。
5、帮助母婴进行皮肤早接触、早吸吮,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6、提供良好的舒适的环境,给予消炎,易消化流质饮食,帮助产妇恢复体力。
产房工作制度一、产房工作人员应主动、热情接待每一位孕产妇,并认真做好分娩准备和相关记录。
二、保持产房内保暖、降温、灭菌设备齐全,功能良好。
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C—26°C,相对湿度为50—60%。
三、产房内应设有产程中所需的用品。
药品、抢救器械与设备专人保管、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或更换,保持急救设备性能完好,呈备用状态。
四、产科医生应熟悉三个产程的护理及处理。
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按常规监护胎心及产程、绘制产程图。
五、严格执行清洁、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常规,防止交叉感染。
六、产妇在待产和分娩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及时处理。
七、接产后,产科医师应认真填写分娩记录和新生儿出生记录。
产科医师职责一、对待孕产妇态度热情和蔼、服务周到。
严格执行首问、首诊负责制。
二、认真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及时书写医嘱,并检查其执行情况。
三、按《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及时书写首次病程记录、住院病历。
病历书写必须及时、准确、详细、真实、工整。
四、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预防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差错事故。
五、对危重患者或诊断、治疗上困难或超范围执业的产科病人,及时会诊或提出转院意见。
六、对所管辖病员应全面负责,在上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对需特殊观察的病员重点交班。
七、随时了解孕产妇的思想、生活情况,给于人文关怀,并征求孕产妇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八、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宣讲安全分娩及产褥护理知识,指导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及预防接种。
九、发现传染病人,按传染病管理条例进行处理,及时报告。
助产人员工作职责一、在护士和医师领导下进行工作。
二、负责待产室和产房财产,药物保管,清点补充。
三、做好产房各种用物及消毒。
四、负责产程观察及画产程图,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五、接平产,及时填写好分娩各种纪录。
六、执行产房医嘱,协助医师接难产和新生儿窒息抢救及危重病人的转院。
孕期护理管理孕期护理是孕妇在怀孕期间,利用保健知识和力量来确保自身的健康,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孕妇心理适应确诊早孕开始产前检查,建立“围生期保健卡”,定期接受医务人员的检查和指导。
怀孕期间身体发生变化,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利于胎儿健康成长,而且利于顺利度过分娩关。
在早孕阶段最好不用药。
若病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必须服用的药物则应按时服用,以免对母婴不利。
孕期营养孕妇的营养对胎儿及母体都是非常重要的。
孕妇首先要做到充分、全面、合理、科学地摄取营养。
建议孕妇增加蛋白质摄入量,最好是优质蛋白,孕早期、中期、晚期分别增加5g、10g、15g。
妊娠期摄铁不足,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孕妇每日铁的摄入量孕中期为25mg,孕晚期为35mg。
补铁宜多吃芝麻、黑木耳、瘦肉、蛋黄及各种新鲜绿叶菜。
妊娠后期母体必须吸收和保留钙和磷,才能保证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孕妇钙的摄入量每日以孕早期、中期、晚期分别为800mg、1000mg、1200mg,同时补充维生素D。
牛奶中含钙、磷较多,其他如肉类、豆类、海产品等。
妊娠期间孕妇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清洁和舒适孕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进食后均应刷牙,用软毛牙刷;怀孕后排汗量增多,要勤淋浴、勤换内衣。
孕妇服装式样应该符合从肩以下宽松、无腰带、便于洗涤。
胸罩的选择应以舒适、合身、足以支托增大的乳房为标准,最好是棉质,以减轻不适。
孕期提倡穿弹性好的连裤袜,避免穿环形袜带以及园口松紧的长筒袜,因为它们妨碍下肢静脉回流,加重静脉曲张。
孕妇的鞋要求:脚背部分能与鞋紧密结合;具有牢固支撑身体的宽大后跟,鞋后跟高度在2~3cm;鞋底带有防滑纹。
休息与活动孕妇要坚持生活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保证睡眠时间8小时以上。
适当做家务和体育锻炼,可以散步、练太极拳、做体操等轻度运动,运动时间不要太长,避免感冒。
孕期运动可以减轻身体的不适,伸展会阴部肌肉,使分娩得以顺利进行。
危重孕妇监护工作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危重孕妇的监护工作,确保母婴安全,提高救治成功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从事危重孕妇监护工作的医护人员。
三、工作原则1. 坚持首诊负责制和就地就近抢救原则,确保危重孕妇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 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3. 严格执行各项诊疗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四、组织架构1. 成立危重孕妇监护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妇产科主任、护士长等为成员。
2. 设立危重孕妇监护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
3. 组建危重孕妇急救小组,负责危重孕妇的急救、转运和救治工作。
五、工作内容1. 高危妊娠管理制度:对高危孕妇进行筛查、评估和跟踪管理,确保孕期得到密切监护。
2. 危重孕产妇转运急救流程:明确转运流程和责任人员,确保危重孕妇在转运过程中得到安全、快速的救治。
3. 接受转诊和信息反馈制度:设立转诊绿色通道,简化转诊手续,确保危重孕妇能够及时转诊至有能力救治的医疗机构。
4. 疑难危急重症病例讨论制度:定期组织多学科讨论,共同探讨危重孕妇的救治方案。
5. 危重孕产妇抢救报告制度:对危重孕妇的救治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及时上报抢救情况。
6. 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制度:对危重孕妇的救治结果进行评审,总结经验,提高救治水平。
7. 产妇死亡评审制度:对产妇死亡案例进行评审,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8. 培训和急救演练制度: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危重孕妇监护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开展急救演练,提高救治能力。
六、工作流程1. 筛查与评估:妇产科医护人员对孕妇进行定期筛查,发现高危孕妇及时报告,并进行评估。
2. 跟踪管理:高危孕妇纳入监护管理体系,定期跟踪随访,确保孕期安全。
3. 急救与转运:危重孕妇出现紧急情况时,立即启动急救流程,组织急救小组进行救治,必要时进行转运。
高危妊娠的护理监测与护理管理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产科质量的重要指标,高危妊娠是引起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高危妊娠可以引起难产或者给孕妇及胎儿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加强高危妊娠孕妇孕期的监测和管理是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1],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妇产科护理也随之得到相应的调整,如何让患者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是临床医生和护士努力的方向,我院在高危妊娠孕妇孕期进行相应的护理监测和护理管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诊断为高危妊娠的孕妇2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4例,观察组年龄在23~44岁之间,平均30.3±4.5岁,初产妇87例,经产妇57例,妊娠合并糖尿病35例,妊娠合并心脏病14例,妊娠合并重度贫血15例,妊娠高血压23例;对照组年龄在22~43 岁之间,平均31.2±4.4岁,初产妇79例,经产妇55例,妊娠合并糖尿病36例,妊娠合并心脏病17例,妊娠合并重度贫血19例,妊娠高血压1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产检及护理,观察组给予相应的护理监测与护理管理措施,包括认真做好产前检查、监测高危孕妇妊娠过程、给予护理监测和专案护理管理,观察对比两组分娩结局。
1.2.1 认真做好产前检查初筛高危妊娠孕妇,确定产妇是否为高危妊娠,深入细致的检查至关重要,注意产妇身材,对于身高<150cm、骨盆小的产妇或者体重过大有水肿的产妇可能存在羊水过多的可能,血压>140/90mmHg或者收缩压上升>30mmHg 的产妇要防止妊娠高血压的发生。
检查孕妇的心脏,注意有无心脏杂音[2],排除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妊娠贫血等。
检查产妇的子宫,大小与孕期是否相符,胎儿生长是否迟缓或双胎。
高危孕产妇的管理与注意事项一、什么是高危孕妇?高危妊娠指的是对孕产妇及胎婴儿有较高危险性,可能导致难产或危及母婴性命的妊娠。
高危孕妇是指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孕妇有各种急慢性疾病和妊娠并发症,以及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等情况,均可导致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早产、死亡、先天畸形等,同时影响母体的健康甚至生命,增加孕产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此,为了孕妇自身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凡是高危孕妇都必须做好严格的监护工作。
二、怀孕后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高危孕妇?危险程度如何?怀孕后尽早(13周前)到辖区医院产科门诊检查,建立母子手册,医生会对您的本次妊娠风险情况进行筛查,如果筛查阳性,会让您到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妊娠风险评估。
危险程度根据妊娠风险情况分为:绿色(低风险)、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高风险)、红色(高风险)、紫色(传染病)。
医生会告知您的情况,并安排您到相应级别的医院检查、治疗及住院分娩。
请您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安排,配合医生的管理。
三、孕产妇为什么要进行分级管理?为了确保孕产妇和胎婴儿的安全。
四、高危妊娠的日常护理要注意哪些呢?高危妊娠的孕妇在日常护理中比正常妊娠的孕妇要更加慎重,尤其注意以下三点:1.増加营养: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
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维生素的摄入。
2.在妊娠期间要保持情绪稳定:不可过于紧张、焦虑和恐惧。
高危妊娠只要按照医嘱及时检查、适当护理,一般不会出现太糟糕问题。
所以,孕妈不需要有太大的心理包袱,尽量让心情放松,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态安全度过孕期。
3.根据医嘱劳逸结合:多注意休息,卧床休息时,以左侧卧位为佳。
一、实训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孕产妇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妊娠期是女性生命中的重要阶段,合理的管理对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院产科医护人员的妊娠期管理能力,我院于近日开展了妊娠期管理实训活动。
二、实训目的1. 提高产科医护人员对妊娠期管理的认识,掌握妊娠期各项检查、治疗和护理措施;2. 提升产科医护人员对妊娠期合并症的识别、诊断和治疗能力;3. 增强产科医护人员与孕妇的沟通技巧,提高服务质量。
三、实训内容1. 妊娠期检查与评估(1)了解妊娠期检查的重要性,掌握妊娠期检查的项目和内容;(2)学习如何进行妊娠期风险评估,包括孕妇的年龄、孕产史、家族史等;(3)熟悉妊娠期常见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2. 妊娠期营养与饮食指导(1)了解妊娠期营养需求,掌握妊娠期饮食原则;(2)学习如何为孕妇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3)提高产科医护人员对妊娠期营养补充剂的合理使用。
3. 妊娠期心理护理(1)了解妊娠期孕妇的心理变化,掌握心理护理技巧;(2)学习如何进行妊娠期心理咨询,提高孕妇的心理素质;(3)提高产科医护人员与孕妇的沟通能力,增强孕妇的自信心。
4. 妊娠期合并症的管理(1)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合并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2)了解妊娠期合并症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3)提高产科医护人员对妊娠期合并症的综合管理能力。
5. 分娩期护理(1)了解分娩期护理的重要性,掌握分娩期护理流程;(2)学习如何进行产程观察,掌握产程管理技巧;(3)提高产科医护人员对分娩期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四、实训方法1. 理论授课:邀请我院产科专家进行妊娠期管理的理论授课,使医护人员对妊娠期管理有全面的认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医护人员了解妊娠期合并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3. 实操培训: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妊娠期检查、评估、营养指导、心理护理等实操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