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讲义 节材及施工管理部分图文数学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
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节地与室外环境w1 节能与能源利用w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w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w4室内环境质量w5施工管理w6运营管理w7设计评价居住建筑0.21 0.24 0.20 0.17 0.18 ————公共建筑0.16 0.28 0.18 0.19 0.19 ————运行评价居住建筑0.17 0.19 0.16 0.14 0.14 0.10 0.10 公共0.13 0.23 0.14 0.15 0.15 0.10 0.10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2019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在发展中国绿色建筑建设的进程中出台的,旨在帮助推动绿色建筑的建设。
标准在体系构成方面引入由能源、社会、环境组成的四个维度,以及多维度综合评判等内容,实现以“绿色、低碳、节能、可持续”为基本原则,让建筑获得利用有效的能源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综合项目社会经济效益。
标准根据建筑年限、所处位置和情况、设计与建造、使用与运维等四级,要求其各级满足以下条件:一、设计与建造1.采用新型节能和环境技术,针对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考虑能源消耗,通过针对性对整体建筑进行环境设计和施工,能建立出宜居、宜群居、宜心居、宜生居的人性化环境;2.采用高性能耐用建材及其他绿色建筑用材;3.形成建筑技术实施管理及科学评价体系,确保建造的质量及效果。
二、使用与运维1.对建筑的能源节约有针对性的运维管理,确保建筑正常运行及能源消耗;2.制定完备的绿色建筑节能管理规范,组织有关部门、机构、企业开展建筑节能管理;3.加强建筑运行状态的监控及评价,健全建筑节能管理机制,确保建筑安全性能,节能降耗,舒适度好,安全可控,生态环境优良。
三、多维度综合评判1.设计、建造、使用等整个过程的多维度评价,其中要考虑到社会、能源、环境等多个方面;2.充分发挥物联网、智能技术、大数据、便利互联等技术与工具,打造以技术服务“三维一体”学习型绿色建筑,实现持续改善建筑节能管理;3.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可视化管理、及时响应、有效应对异常情况,实现环境管理及节能改善的精准化、规范化。
2019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旨在帮助推动绿色建筑的建设,以“绿色、低碳、节能、可持续”为核心要求,充分发挥物联网、智能技术、大数据、便利互联等技术的应用,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绿色建筑新型模式,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室内外设计,积极实施绿色建筑技术,确保绿色建筑特性,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作出贡献。
2019绿建标准2019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一套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分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提高与创新”6大章节。
相比于之前的版本,它有着诸多新的特点与改进。
首先,该标准重新构建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五类指标。
这些指标不仅涵盖了建筑的各个方面,还统一设置了加分项,使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和科学。
其次,该标准调整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时间节点,并增加了绿色建筑等级,从原本的三个等级扩展为四个等级,即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
这样的等级划分不仅使评价更为精细,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接轨。
此外,该标准还拓展了绿色建筑的内涵,提高了绿色建筑性能要求。
在评价内容上,它涉及了建筑能耗、室内环境、建筑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建筑能耗方面,它评价建筑的节能水平;在室内环境方面,它关注空气质量、采光、音响等因素;在建筑资源利用方面,它考察建筑材料的环保性、水资源利用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并参考了国外先进标准。
这不仅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还反映了我国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
总的来说,2019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一套全面、科学且实用的评价体系,对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这一版标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从安全、健康、舒适等多个角度对建筑进行评价。
相较于旧版标准,它将与“人”相关的内容单独列出,形成了新的章节,从而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科学性与合理性:该标准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更加科学与合理。
不同于旧版标准中各章节对应的专业较为明显,新标准的各章节涉及了不同的专业,各专业都能在不同的章节找到本专业对应的条文。
绿色建筑等级划分:该标准将绿色建筑等级划分成了4个等级,即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技术指标及实施与评价指南2019 年1 月第一章总则1.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绿施科技示范”)技术指标及实施与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标及指南”)适用于建筑工程“绿施科技示范”的申报、立项评审、过程实施评价与验收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
市政、铁路、交通、水利等土木工程和工业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2.“绿施科技示范”量化考核指标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工程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等特点,以及工程自身特点进行制定并应进行细化和分解,原则上应满足“指标及指南”中的量化指标要求(见表 1)。
且量化考核指标必须用具体、明确的数值表达。
3.“指标及指南”的评价内容(表4~表 9)中仅为“绿施科技示范”应当满足的要求。
凡未在“指标及指南”中规定的绿色施工内容,必须满足国家现行的绿色施工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并按此实施及考核评价。
4.“绿施科技示范”评价包含“绿施科技示范”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人力资源节约与职业健康安全等七大要素。
5.“指标及指南”的评价内容表 2 是对“绿施科技示范”管理体系的要求;表 3 是对项目的整体技术创新及科技示范内容进行评价;表 10 是对“绿施科技示范”的最终社会、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价,适用于项目验收时评价,项目自评价可参考;表 11 是量化技术指标计算方法,统一按此表计算比对。
6.过程中应优先选用住建部《绿色施工推广应用技术公告》(以下简称“技术公告”)中所列技术。
所选用的技术未列入“技术公告”中的推广应用技术、“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推广项目等先进适用技术,且未形成专利(国家发明)、工法(省部级以上)的,应通过有关部门组织技术评价(鉴定)并提供成果评价(鉴定)报告。
第二章量化考核指标表 1:量化指标值12第三章评价内容及实施与评价指南表 2:“绿施科技示范”管理34表 4:环境保护56表 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7表 6:节能与能源利用8表 7:节水与水资源利用9表 8: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110表 9:人力资源节约与职业健康安全111112表 10: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113114第四章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量化技术指标计算方法表 11: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量化技术指标计算方法115116117118附件 1:《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实施方案及推广计划》编制要求119220附件 2:资金投入计划221222注:如同一施工措施列入“四节一环保”中多个项目时,“资金投入”栏只计入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