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及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3.01 KB
- 文档页数:6
一.鲁迅杂文的特点:1.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即不断的揭示现实人生的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实在对于有害食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
他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两类强调的是杂文的批译(批判)内涵与功能,其实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评中才得以进步。
例如:《拿来主义》《夏三虫》《二丑艺术》《记念刘和珍君》《小品文的危机》《文学和出汗》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的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译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灵与灵魂。
例如:《小杂感》自称盗贼无须妨,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君子的无须妨,得其反则是盗贼。
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
鲁迅的杂文思维也是非规范化的,他常在常规思维线路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开新的思路。
例如: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大杀革命党人,于是有人谴责,以为他不该“错杀党人”,鲁迅却提出异议,说从袁世凯那看来,一点都没有杀错,因为他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由此得出重大结论:“中国革命闹成这样,并不是他们杀错了人,倒是因为我们看错了人”。
3.砭锢弊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类型。
砭锢弊:批判封建的旧文化旧道德,揭露丑陋的社会时弊。
鲁迅的思维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将这些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
放置在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更大的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从而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
同事有保留这一个的具体形象的特点。
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例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章是由林语堂,周作人提倡“费厄泼赖”,主张“不打落水狗”引起的,有具体的针对性,但鲁迅却由此概括出“叭心狗的类型形象”它虽是狗,却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亚之状。
悠然摆出别人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死的脸夹,又如《二丑艺术》4.强烈的主观释愤性无一不是作者心灵的“歌哭”,鲁迅的杂文在根本上是“诗”的。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始终在说与不说之间犹豫徘徊,这是对屠杀者的释愤与抗争。
鲁迅,杂文篇一: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杂文的特点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
虽然我只有发现自己的迷迷糊糊感念。
坊间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
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短诗特点基本特征的叙述。
杂文是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表达方式。
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
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包括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的历史面貌。
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
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短诗代表性。
2、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非常高,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
鲁迅杂文的莫费特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
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圆笔。
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为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
”这种广义上用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进来在这种微分形式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海外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塑造。
是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1、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2、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3、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寥寥几笔,逼真传神。
4、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
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6、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延伸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地位如何2、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
《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3、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
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
格言鲁迅的格言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件事而卑微的活着。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论鲁迅杂文的内容及艺术特色一、鲁迅杂文的创作概况早期杂文的内容与特色鲁迅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之一。
中国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流派开辟的。
鲁迅正是这种文体的奠基人。
鲁迅杂文的总体成就,在以后专章论述。
他早期杂文分别收入《热风》、《坟》、《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等杂文集中。
《热风》于1925年出版,收集了1918至1924年的杂文41篇,其基本内容是抨击了“国粹主义”,扫荡愚昧迷信。
文章的色调具有“五四”初期的亮色,明朗有力。
在形式是短小精悍、格言体。
这种文体类似尼采、叔本华的哲理小品,丹麦著名文艺批评家勃兰兑斯在《尼采》一书中,对尼采的哲理散文给予很高的评价。
勃兰兑斯认为:尼采是“德国散文中最伟大的文体学家。
”尼采“总是以格言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他的”激情澎湃的格言体著作方式无疑是独创性的。
”“在他身上,抒情的风格与批判风格不仅同样得到了强健的发展,而且,它们之间还形成了一种迷人的结合方式。
”这时的鲁迅在思想上已批判和否定尼采,但对尼采的格言式文体是相当赞赏的。
因而勃兰兑斯对尼采格言式文体的论述,对我们理解鲁迅的《热风》随感录的文体特点,还是有相当启发的。
《语丝》时期,开始了鲁迅一生自自觉运用杂文武器进行战斗的时期。
他这时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杂文,这些杂文收入《坟》,(1927年),《华盖集》(1926)、《华盖集续编》(1927年)《而已集》等。
《坟》里的篇章,除了一部分属于他辛亥革命前的思想结晶外,大部分偏重于深入剖析说理,揭出封建传统文化思想与道德的反动内核。
如《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费尔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力作。
鲁迅在这些文章中意态自如,议论风生、从容舒卷。
纵横开阖,对历史和现实的阶级斗争规律作了前夫古人的开掘和概括,对这种开掘和概括融铸在“细蜂腰”、阔人摆的“人肉筵宴”、“落水狗”和“叭儿狗”等创造性的杂文形象之中。
鲁迅在揭露旧社会的种种弊端,同时也在探索着新的道路,如《灯下漫笔》里指出,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民一贯处在“想做奴隶而不得”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地位,所以他号召人们要创造“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第三样的时代。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 [杂文特点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鲁迅30年代杂文的特点(一)
鲁迅30年代杂文的特点:
1.独立观点:鲁迅的杂文往往体现了他独立的观点和见解,不受时代潮流和主流思想的牵制。
2.批判思维:鲁迅的杂文经常采用批判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进行深刻揭示和批评。
3.犀利语言:鲁迅的杂文常常使用犀利而有力的语言表达,让人印象深刻。
4.文革思想:鲁迅的杂文在30年代,处于百花齐放的时期。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来的文革运动。
5.视角多元:鲁迅的杂文不仅关注社会问题,还关注个人命运、人性、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
6.字里行间的忧虑:鲁迅的杂文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民众命运的担心。
7.字数精炼:鲁迅的杂文往往字数不多,但言辞犀利、内容丰富。
以Markdown格式、标题副标题形式呈现:
鲁迅30年代杂文的特点
1. 独立观点
•鲁迅的杂文体现了他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不受时代潮流和主流思想的牵制
2. 批判思维
•鲁迅的杂文采用批判的方式
•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进行深刻揭示和批评
3. 犀利语言
•鲁迅的杂文使用犀利而有力的语言表达
•让人印象深刻
4. 文革思想
•鲁迅的杂文处于30年代百花齐放的时期
•预示了后来的文革运动
5. 视角多元
•鲁迅的杂文关注社会问题、个人命运、人性、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
6. 字里行间的忧虑
•鲁迅的杂文流露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民众命运的担心
7. 字数精炼
•鲁迅的杂文字数不多,言辞犀利、内容丰富
以上就是鲁迅30年代杂文的一些特点。
鲁迅的杂文之所以经典、具有影响力,正是因为他在这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言辞犀利、锐敏: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和现象。
他的文笔锐利,措辞恰当,直抒胸臆,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
2.直指社会现状:鲁迅的杂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通过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描摹和批判,直面现实,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唤醒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3.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鲁迅的杂文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共情善恶,对社会末位者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探索。
4.思想深刻,切中时弊:鲁迅的杂文反映了他的思想深刻和思维敏锐,在对时代的反思中,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立场,针砭时弊,指出了社会问题的症结。
5.多元化的技法:鲁迅的杂文不仅丰富多彩,内容也涉及讽刺、幽默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优美的情感与比喻的技巧共同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鲁迅30年代杂文的特点
鲁迅30年代杂文的特点有:
1.犀利的批判精神:鲁迅在杂文中揭示社会问题、批判
封建习俗和压迫力量。
他抨击社会弊端和人性的丑陋,用尖锐的
语言揪出问题根源。
2.深刻的思想内涵:鲁迅的杂文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他关注人性的善恶、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命运等重要议题,
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个体的挣扎,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3.简练而有力的语言:鲁迅运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风格,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观点和批评。
他以犀利的文字将观点点燃在
读者心中,使读者深刻体会到社会的无奈和个体的痛苦。
4.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尽管是杂文形式,但鲁迅的作品
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他灵活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
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触动读者的情感。
5.讽刺和幽默的元素:鲁迅的杂文中常常融入讽刺和幽
默的元素,使作品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他巧妙地运用幽默的笔触,以讽刺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使读者在娱乐中思考,达到更
好的教育效果。
Markdown 格式的文章:
鲁迅30年代杂文的特点
1.犀利的批判精神
–针砭时弊,揭示社会问题
–批判封建习俗和压迫力量
2.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注人性、社会进步、民族命运
–引发读者思考社会问题
3.简练而有力的语言
–犀利文字点燃读者思维
–表达观点和批评
4.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高水准的艺术作品
–修辞手法生动有趣
5.讽刺和幽默的元素
–以讽刺幽默道出社会问题
–在娱乐中思考,达到教育效果。
简要概括鲁迅杂文的风格特点
鲁迅的杂文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犀利批判:鲁迅的杂文非常尖锐,经常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深刻的批判。
他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虚伪,展现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 语言简练:鲁迅的杂文语言力求简练、有力,用词精准,往往能通过少量的文字表达出强烈的意味。
他的笔触犀利直接,直指问题的核心,不浪费笔墨。
3. 冷静客观:尽管鲁迅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但他的杂文具有冷静客观的特点。
他以客观的立场观察与揭示问题,用理性而冷静的语调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忧虑和呼唤。
4. 幽默讽刺:鲁迅的杂文中常常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以戏谑和嘲笑的方式揭露现实的荒谬和荒唐。
他的幽默讽刺常常伴随着锐利的洞察力,使读者不禁感到警醒。
5. 独特的观察角度:鲁迅有着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问题和现象。
他常常从社会底层或犄角旮旯的角度出发,带给读者一种不同于常人的视角。
总体来说,鲁迅的杂文风格鲜明、独特,文字简练而尖锐,善于批判和讽刺,以客观冷静的语调展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他的杂文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引导读者思考与反思,并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而挖掘性的批判。
鲁迅杂文精选内容介绍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杂文作品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批判精神而著名。
以下是鲁迅杂文精选的一些内容介绍:
1. 《狂人日记》:这是鲁迅最著名的杂文之一,描写了主人公在一个疯人院中记录自己的日记。
通过疯人的口吻,鲁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谬,对封建道德和社会伦理进行了痛刻的批判。
2. 《孔乙己》:这个杂文以孔乙己这个贫穷下层人物的形象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虚伪,批判了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3. 《阿Q正传》:这是鲁迅最长的杂文作品,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普遍的自卑感、懦弱和自欺欺人的心理。
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悲剧命运,引发了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度思考。
4. 《华盖集》:这是鲁迅的一本论文集,其中包括了许多有关文化、教育、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杂文。
这些杂文以犀利的观点和深入的分析,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解读,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考和建议。
5. 《呐喊》:这是鲁迅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了一些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杂文。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悲哀,对
人们的冷漠和社会的冷酷展开了严厉的批判。
总的来说,鲁迅的杂文精选内容丰富多样,以深入的观察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中国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鲁迅因为感同身受着中国社会的"弱者"(无地位者,不被承认者、受压迫者)的痛苦,而自觉地进行他的反抗(复仇),他以不断批判来体现自身(包括自己的文学)的价值。
他要求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并几乎在现实社会的一切方面都发现了这种奴役与压迫关系的延续与再生产,他的批判性也就永无终结。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想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在于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灵与灵魂,还在于他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
它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社会相"、"共名"),可以说是鲁迅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也是他在进行论战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鲁迅不是对某个人作出全面评价,而是将某个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他所采取的方法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点,而有意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
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不熟悉文章时代背景材料,反而是有助于对其实质性内容的把握与理解的。
(四)鲁迅杂文的主观性:鲁迅宣称:我的杂文"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是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
这就是说,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做着自己的主观反应。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 [杂文特点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鲁迅的杂文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在中国广为传播,也影响了整个亚洲地区。
鲁迅的代表作不仅有小说、散文,还有众多的杂文集。
他的杂文性质严肃,思想深刻,思维敏捷,常常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这也是他深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鲁迅的杂文集,共左右。
一、《呐喊》《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比如《故乡》、《药》等,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文风犀利,批判犀利,对时代的诟病犀利,声音尖锐地贯穿着读者的心灵。
二、《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杰作之一,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
该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为社会和家庭的种种苦难,最终导致了他的心理崩溃。
这篇小说融入了对传统社会的讽刺和现代社会的批评,是一篇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
三、《伪自由书》《伪自由书》是鲁迅写给一位境外友人的一封信,主要批判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殖民政策和对中国人民的不公正待遇。
他强烈地谴责西方国家通过文明或者宗教传播来祸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行为,并肯定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呼吁全体民众在思想上、文化上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一起抗击侵略,构建和谐社会。
四、《华盖集》《华盖集》是鲁迅生前最后一部杂文集,这一集专注于对当时文化问题的批判,分析了当时文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危机。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自由与束缚、文明与野蛮的差异。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指出它的弊端,同时也批评了现代文化对人民生活的侵蚀。
五、《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在1934年出版的,是他的回忆录杂文集。
这一集主要通过对回忆过往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来反映社会历史和人物形象。
他回忆了自己在病愁中度过的三个月,回忆了自己的童年、青年和成年时期的缺失。
他讴歌了中国民间艺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贫弱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探讨。
总之,鲁迅的杂文集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典范之作。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
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
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
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讽刺性
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文体上
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其风格也多姿多彩。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
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上
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
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鲁迅的杂文风格与社会批判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杂文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杂文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批判。
一、鲁迅的杂文风格1. 多样丰富的体裁结构鲁迅的杂文作品涵盖了多种体裁,如散文、小品、评论、杂剧等,这种多样性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广泛的表现力。
无论是温文尔雅的散文,还是刻画生动的小品,都能通过不同的文体特点来呈现其思想和观点。
2. 锐利的观察力和嘲讽的笔调鲁迅善于用锐利的观察力剖析社会现象,他对社会中的不公和不义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批判。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以嘲讽的笔调对社会中的种种荒谬进行揭示,以此启发人们思考和反思。
3. 简练而有力的文字表达鲁迅的语言简洁而有力,他善于用犀利的笔触点出问题的本质。
他的文字不啰嗦,不繁琐,通过简洁明了的语句,直击问题的核心。
这种写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易于阅读和理解。
二、鲁迅的社会批判1. 批判封建社会和旧文化鲁迅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他通过对封建礼教、伦理道德和旧文化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和不公。
他运用文学的形式,以鲜明的笔触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揭示于世,引发了人们对旧制度的深思。
2. 批判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鲁迅对中国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表明,这种世袭式的选拔制度是对人才潜力的一种浪费。
3. 批判社会的黑暗与愚昧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涉及社会的黑暗与愚昧,他通过对社会人群的真实描摹让人们看到了那些被掩盖的丑陋面。
他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的疾苦,揭示了社会不公和黑暗的一面,希望唤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改变。
三、鲁迅杂文的影响鲁迅的杂文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后来的文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怀疑和批判,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鲁迅杂文的诗性品格
鲁迅杂文的诗性品格
一、追求气魄
鲁迅的杂文对读者们的触动往往不在抒情而在“气魄”上,他们把生活
中的小事叙写出响彻天际的激情,重出日常细小的探索和精深的哲理。
他的文化气魄横扫“琐碎”之语,将激情唤起,为日常生活松加鲜活的
血液。
在鲁迅杂文中,就能找到太多被他点燃的勇气和坚决,他将对
生活本质的活力洋溢拓展在作品之中。
二、丰富的文字表现
鲁迅杂文中,他用大量文字表现出丰沛的情感,大量典型鲁迅式词语
见证着鲁迅笔下灵动描写,如“惆怅、小云、扯耗等都成为了缠绵深情
通体的中国文学常备元素”。
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贴切而深刻地揭示他
的性格,唤起他的思维,表达他的探索,带给人一种独特的灵魂感受。
三、涵养浓厚
鲁迅在杂文作品中,朴实有致地写下了许多生动实践哲理,人物性格、生活情节和内容等,蕴含了深刻的文学内涵,给人以深刻发人深省的
思考。
他把道德智慧和娓娓仙谈有机地高度结合在文章中,将他的文学思想抒发在看似一幅空灵又不乏鲜活的世界画卷里面,给人清新的感受,带来令人难忘的体验。
总结
鲁迅杂文的诗性品格表现在他追求气魄,文字表达手法的灵活多变,以及哲思”涵养浓厚。
他把问题句号探究到更深入,把生活中最简单平常的事情隐喻,给人一种宏大而又精深的感受,使他的文字极具诗意性。
鲁迅杂文及特征
一、关于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它有四个特征:
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4.短小精悍。
二、鲁迅的杂文特征
首先,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
其次,鲁迅的杂文铭刻着对人民的关爱和对敌人的憎恨,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愿望和理想。
再次,鲁迅的杂文有丰富的理论含量。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文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杂文的形式多种多样,总的说来,这种文体大都结合着评论和文艺两种因素,在表达某一思想内容的时候,既要有绵密的逻辑又要有生动的形象。
“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从杂文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
但杂文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它是艺术品。
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文’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
”注:《两地书》三二“曲折”在这里并不意味隐晦,而是表现的一种
特殊方式。
鲁迅不常在杂文里作出直接的结论式的答案,他往往采用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等手段,通过客观的叙述揭发内在的矛盾,使人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得到启发。
杂文的作用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重要的是运用生活现象来说明问题,正如演绎数学的时候需要列出正确的方程式,使读者能够根据方程式去寻求答案,水到而后渠成。
这样才能耐人咀嚼,令人信服。
展开理论逻辑的时候,形象在鲁迅的杂文里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和作家作用的语言有关。
鲁迅是语言艺术的大师,造语精密,词汇丰富。
他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
还主张适当地采用外来语法。
鲁迅杂文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
因而在文章里也出现了和这种知识相适应的博采众长的语言。
不过就大体而论,作为骨干的仍然是加了工的口头语:简洁,凝炼,有力。
这种精密活泼的语言不但有助于理论逻辑的准确展开,而且使抽象的概念血肉丰满,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再加上作家幽默的才能,讽刺的手腕,貌似冷峭而内实热烈的气质,这就使他的杂文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
三、鲁迅的杂文集
鲁迅的杂文集,自行编稿并拟集名的,计十四本。
《热风》1925年11月编定
《热风》收1918年至1924年杂文,编集时,鲁迅对现状一如往日,感到“寒冽”,以“热风”作喻,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热烈愿望。
《华盖集》1925年12月编定
《华盖集续编》1926年10月编定
分别收1925、1926年杂文。
鲁迅寓居北京时期,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与文化帮凶的攻击,可谓运命多舛,钉子常碰:“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然而,“偏不遵命,偏不磕头”。
以“华盖”作集名,幽默风趣之中,“无非借此释愤抒情’。
另:三二年作《自嘲》诗中“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之句,可与集名印证。
《坟》1926年10月编定
收1907年至1925年杂文。
鲁迅初期杂文多收其中。
1927年始出版。
鲁迅说“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
《坟》收作者十余生间的杂文,喻其为“糟粕”,当然是自谦之词。
对那些旧制度的维护者,“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他眼前,使他有时不舒服”、“得到一点呕吐”,这些话,道出了《坟》的命名意图。
《而已集》1928年10月编定
该集收1927年杂文。
后来,鲁迅说过:“我是在二七年
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那些吞吞吐吐、没有胆子直说的话,都载在《而已集》里。
(《三闲集·序言》)作者将两年前的诗移来“作为一九二七年杂感集的题辞”,寓意极深。
“而已”,这个燃烧着讽刺烈火的书名,正表示着对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罪行的强烈揭露与深沉悲愤。
《三闲集》1932年4月编定
收1927年至1929年杂文。
1928年,鲁迅与创造社展开了革命文学论争。
创造社成仿吾1927年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中,指责“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以趣味为中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
”针对这种指责,鲁迅反驳道:“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是一种“锻炼周纳法”。
“编成而名之日《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
”另一方面,鲁迅也确认,创造社“救正”了自己“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可见,《三闲集》的命名脱胎于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文学论争。
《二心集》1932年4月编定
鲁迅公开宣告:“以为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以“二心”作集名,以示对反动统冶者怀着“携贰”的心思,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本集收1930年至1931年杂文。
《伪自由书》1933年7月编定
收1933年1月至5月杂文。
本集中的杂文均发表于《申报》副刊《自由谈》。
鲁迅尖锐指出;“《自由谈》并非同人杂志,‘自由’更当然是一句反话。
”即以鲁迅的文章而论,涉及时事,或遭删节,或不能发表。
名集为《伪自由书》,意思是并无言论的自由,这正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有力揭露。
《南腔北调集》1934年2月编定
上海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中写道:“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
”对此,鲁迅讽刺道:“我不会说绵软的京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鲁迅的话表明了他不愿随波逐流,鄙薄那些迎合、讨好反动派的无聊文人的品质。
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诙谐幽默之中,寄托着对敌人的鄙视,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
该集收1932至1933年间杂文。
《准风月谈》1934年10月编定
为1933年6月至11月发表于《申报》副刊《自由谈》上的杂文。
1933年5月始,反动派对《自由谈》压迫日紧,于是,编者“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
”这以后,鲁迅仍用各种笔名,在《自由谈》上发表杂文。
结集时,鲁迅总结道:“想以一个题目限制了作家,其实是不可能的”,“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
”鲁迅的杂文,正是一篇篇“不能正如尊意”
的风月谈,也就是说,是借谈“风月”之名,而行谈“风云”之实,从春风秋月中谈出政治风云来。
所谓“准风月”者,其实是一句反语。
《且介事杂文》(二集、末编)1935年12月编定
三本杂文集分别收1934年、1935年、1936年杂文。
前二集之《序言》文末皆书:“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鲁迅当时住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当时被称为“半租界”。
“且”者,“租”之右半;“介”者,“界”之下半。
“且介亭”即“半租界里的亭子间”的意思。
《且介亭杂文》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
”
《花边文学》1936年1月编定
收1934年杂文。
报纸的短评,刊出时往往圈以花边,以示重要;“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
鲁迅当时发表文章多用笔名,文学青年廖沫沙未知其详,化名“林默”发表《论“花边文学”》一文,对“花边”不无微词。
鲁迅说:“这一个名称,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即指此事。
当然,这里有些误会的成分,鲁迅以“花边文学”为集名,亦不无讽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