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与白粉虱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烟粉虱形态识别一、形态特征粉虱类害虫属渐变态昆虫,若虫期基本上经过三龄,三龄若虫蜕皮后即成为具有外生翅芽蛹","蛹"即化于三龄若虫所蜕下而经硬化的皮壳内,此壳称"蛹壳"。
粉虱的分类基本上依据于第四龄若虫即"蛹壳"特征,而不象其它类群主要依据成虫特征,这是粉虱分类的特殊性。
这是因为蛹壳特征分化十分显著,而成虫阶段的形态差异不太明显。
现将蛹壳各部位的主要分类特征作以下说明:粉虱蛹壳略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亦有不规则形状者。
在横缝之前为头胸部,其后为腹部。
有时在蛹壳边缘有各种形状的凹刻。
从蛹壳背面可见体缘和周边平行的亚缘线之间为亚体缘。
在亚缘线之内为背盘区。
背盘区之后端有一管状孔(vasiform orifice),孔外有一盖瓣(operculum),在瓣下方有一舌状器(lingula),此舌状器因种类而异,有被盖于瓣下者,也有伸出于盖瓣之外方者。
肛门即开口于管状孔内,肛门能分泌大量蜜汁,积于舌状器上,因此有误认舌状器具有分泌蜜汁之机能。
蛹壳之管状孔为分类上的特征之一。
蛹壳背面还着生物各刺、刚毛或乳头状突。
也有表面光滑无刺者和表面多皱纹者。
烟粉虱蛹壳的基本特征,种间变化较大,"同一种类具无数不同的形态,每种形态都与不同的寄主相联系"。
在有茸毛的植物叶片上,多数蛹壳生有背部刚毛;而在光滑的植物叶片上,多半蛹壳在发育中没有背部刚毛,其形态上也有体型大小和边缘不规则等的差异。
在分类上,伪蛹是重要的分类依据,其主要特征是:管状孔三角形,长大于宽,孔后端有小瘤状突起,孔内缘具不规则齿。
盖瓣半圆形可覆盖孔约二分之一,舌状器明显伸出于盖瓣之外,呈长匙形,末端具两根刚毛。
腹沟清楚,由管状孔后通向腹末,其宽度前后相近。
二、烟粉虱B. tabaci (Gennadius)和非洲小粉虱B. afer (Priesner & Hosny)这两种粉虱属于伯粉虱属Bemisia,该属的主要特征是:卵形,苍白色,亦有棕色的类型。
NY/T ××××—2012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试行稿)1 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棉田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越冬虫源基数调查、成虫迁入监测、系统调查、大田普查、预测方法,以及数据汇总、汇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1.2 本规范适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非自然露地越冬区棉田烟粉虱的测报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2.1 烟粉虱若虫分类:1龄和2龄若虫统称低龄若虫,3龄、4龄若虫和伪蛹统称为高龄若虫。
2.2 发生危害期的划分:全年的发生危害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蕾期烟粉虱和花铃期烟粉虱,简称蕾虱和花铃虱。
2.3 百株三叶成虫量(头/百株三叶):指选取一定株数棉花,在每株指定部位选3张叶片,用翻转叶片法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折算成百株三叶成虫量。
2.4 距蔬菜保护地距离:指棉田边缘与蔬菜保护地边缘最近点的直线距离。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分蕾期和花铃期,以百株三叶烟粉虱成虫虫量为指标定发生程度。
发生程度分为5级,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
具体分级指标如下:表1 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4 越冬虫量调查4.1 调查时间在蔬菜保护地揭膜前一周左右调查。
正常年份各棉花揭膜时间,长江流域棉区在4月上中旬;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旬,西北内陆棉区在6月上旬。
4.2 调查地点棉田周边的保护地蔬菜上,重点调查葫芦科、十字花科、豆科、茄科和菊科等蔬菜。
按距离棉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分别调查各类蔬菜保护地,每类保护地调查2个。
4.3 调查方法保护地内蔬菜上随机取5点,每点随机选4株蔬菜,每株分别取上部、中部、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
对叶片着生密集较难区分上、中、下部叶片的蔬菜,可取上、中部嫩叶2张和下部老叶1张,调查烟粉虱虫量。
成虫调查采用翻转叶片法,将叶片轻轻翻转,动作要既轻又快,集中精力迅速目测背面叶片上的大概成虫量,然后仔细查看叶片中的成虫数量,再加上估计已飞走的虫量,计为整个叶片上的成虫数量。
病虫防■治鸟几®艺2019.11蔬菜田两种粉虱识别与防控刘晨王周平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均属半翅目粉虱科昆虫,是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害虫。
在陕西蔬菜上,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常常混合发生、共同为害,且体型微小,形态特征相似,很难区分,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正确识别和科学防治对确保陕西蔬菜持续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两种粉虱的区别1.1形态两种粉虱的形态详见表1。
1.2寄主范围在全球100万种昆虫中,烟粉刘晨,李英梅,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邮编710043;王周平,张伟兵,陕西省园艺工作站。
收稿日期:2019-07-03张伟兵李英梅虱(B型)是唯一一种被国际昆虫界冠以“超级害虫”称呼的昆虫。
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在陕西省寄主作物有90科120个属400余种,几乎危害人工栽培的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等所有蔬菜,还严重危害棉花、花卉、茶叶、獗猴桃、枣等作物和林木。
温室白粉虱的寄主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蔬菜。
1.3传播病毒病烟粉虱能够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番茄斑点病毒(ToMoV)、西葫芦卷叶病毒(SqLCV)、番茄褪绿病毒病(ToCV)、棉花皱叶病毒(CLCV)。
室内接种还侵染带豆朵色花叶病毒(BCMoV)、西瓜黄矮病毒(WCSV)、非洲木薯花叶病毒(ACMV-N).贝宁豆类病毒(BLV)等70多种病毒。
造成植株矮化、旺,延迟包球,也容易引起先期抽薑。
在塑料大棚的春甘蓝,白天温度高,早晚温度低,更易发生先期抽薑。
2预防措施2.1选择冬性强的品种选种冬性较强、中心 柱短、不易先期抽薑品种,如“中甘56”“中甘21”等品种。
2.2适期播种,适时定植选择适宜播种期和定植期,是防止春甘蓝先期抽薑的关键措施之一。
播种期过早,幼苗生长过大,在冬季易通过低温春化阶段而发生先期抽薑现象。
播种期过晚,幼苗过小,不能按时定植而导致早熟。
烟粉虱形态识别一、形态特征粉虱类害虫属渐变态昆虫,若虫期基本上经过三龄,三龄若虫蜕皮后即成为具有外生翅芽蛹","蛹"即化于三龄若虫所蜕下而经硬化的皮壳内,此壳称"蛹壳"。
粉虱的分类基本上依据于第四龄若虫即"蛹壳"特征,而不象其它类群主要依据成虫特征,这是粉虱分类的特殊性。
这是因为蛹壳特征分化十分显著,而成虫阶段的形态差异不太明显。
现将蛹壳各部位的主要分类特征作以下说明:粉虱蛹壳略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亦有不规则形状者。
在横缝之前为头胸部,其后为腹部。
有时在蛹壳边缘有各种形状的凹刻。
从蛹壳背面可见体缘和周边平行的亚缘线之间为亚体缘。
在亚缘线之内为背盘区。
背盘区之后端有一管状孔(vasiform orifice),孔外有一盖瓣(operculum),在瓣下方有一舌状器(lingula),此舌状器因种类而异,有被盖于瓣下者,也有伸出于盖瓣之外方者。
肛门即开口于管状孔内,肛门能分泌大量蜜汁,积于舌状器上,因此有误认舌状器具有分泌蜜汁之机能。
蛹壳之管状孔为分类上的特征之一。
蛹壳背面还着生物各刺、刚毛或乳头状突。
也有表面光滑无刺者和表面多皱纹者。
烟粉虱蛹壳的基本特征,种间变化较大,"同一种类具无数不同的形态,每种形态都与不同的寄主相联系"。
在有茸毛的植物叶片上,多数蛹壳生有背部刚毛;而在光滑的植物叶片上,多半蛹壳在发育中没有背部刚毛,其形态上也有体型大小和边缘不规则等的差异。
在分类上,伪蛹是重要的分类依据,其主要特征是:管状孔三角形,长大于宽,孔后端有小瘤状突起,孔内缘具不规则齿。
盖瓣半圆形可覆盖孔约二分之一,舌状器明显伸出于盖瓣之外,呈长匙形,末端具两根刚毛。
腹沟清楚,由管状孔后通向腹末,其宽度前后相近。
二、烟粉虱B. tabaci (Gennadius)和非洲小粉虱B. afer (Priesner & Hosny)这两种粉虱属于伯粉虱属Bemisia,该属的主要特征是:卵形,苍白色,亦有棕色的类型。
粉虱,粉虱,因成虫色白,身体被覆一层白色薄粉,故亦称白粉虱。
因为粉虱的成虫喜栖息在植株顶端新叶上产卵,比较容易被雨水淋到或冲击,成虫遇水翅膀容易被水粘附于叶片,或寄生菌类增多,而被寄生死亡。
故雨季不易造成灾害。
但干旱季节,就有大发生的可能。
常见白粉虱种类烟草粉虱除危害烟草外,尚可危害500种以上植物,如圣诞红、胡瓜、番茄、茄子等。
温室粉虱因其在温室内发生特别严重,故叫温室粉虱。
螺旋粉虱因产卵时卵堆成螺旋状,故叫螺旋粉虱。
其吐粉量比上述两种粉虱为多,故被其危害的叶面,有如撒上白粉状。
粉虱形态习性及危害成虫:个体甚小,体长约1.5—2.0毫米,翅白色,覆有蜡粉。
卵:长椭圆形,有柄,长0.2—0.5毫米,多产于叶背,竖立状,亦有蜡粉,初为黄绿色,后变为黑色。
幼虫:体呈淡黄绿色,一龄体长约0.25—0.5毫米,扁平、长椭圆形,固定后开始分泌白蜡粉物。
二龄体长约0.38—0.7毫米,扁平、卵圆形。
三龄体长约0.54—0.8毫米,扁平、渐成盾形。
蛹:亦称为四龄幼虫,体长约0.8—1.0毫米,白色到淡褐色,通常背面生有11对蜡质刚毛状突起。
以温室粉虱为例,在温室内一年约可发生10代。
发育最低温约5°C,最高温约在40°C。
在25—26°C时,卵期约6—7天,幼虫有四龄,第四龄又称假蛹。
一龄期约3—3.5天,二龄期约2.5—3.5天,三龄期约2.5—3.5天,假蛹期约6—10天。
成虫寿命约12—58天,平均30天。
完成一世代约需一个月的时间。
成虫羽化后1—2天开始产卵,每一雌成虫可产卵数约100—200粒,最多达420粒。
喜产卵于植物的嫩叶背面,极少产在叶片正面或茎上。
所产下的卵分布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成虫一面把口器刺入叶片组织内,一面以口器插入点为圆心转动虫体产卵,所以产下的卵分布呈半圆形或圆形,每圈约有15—30粒卵。
另一种是散产,排列不规则。
初孵化的第一龄幼虫有爬行现象,但范围有限,固定后即不再爬行,于固定点刺吸危害。
值得注意的害虫——烟粉虱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观赏植物上经常发生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um (Westwood)为害,近年来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北京地区粉虱群数量出现了明显变化,烟粉虱Bemisia tabace(Gennadius)已经在我国北方有过几次大发生,严重危害温室、大棚蔬菜及露地植物。
在观赏植物上也造成较大危害。
危害严重时,出现成团成团的烟粉虱成虫乱飞乱撞现象。
一、烟粉虱寄主及为害特点烟粉虱寄主范围广泛,寄主植物据在北京部分地区的初步调查有24科74种,在观赏植物上共有17科27种,以一品红、菩提树受害较重,在一品红植株上;烟粉虱若虫,数达17头/平方厘米,在菩提树叶片上,达8头/平方厘米,值得注意的是温室白粉虱不嗜好的十字花科植物也是烟粉虱的寄主。
烟粉虱的为害除直接刺吸植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外,若虫和成虫还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发生严重时,叶片呈出黑色,严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及花木观赏效果。
国外研究还表明,烟粉虱能传播WFT联体病毒,并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流行于加勒比海及中美洲等的一些国家。
烟粉虱在危害寄主植物时,对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症状。
如危害一品红,导致植株茎部发白,叶片黄化脱落,危害甘蓝、花椰菜、导致叶片萎缩、黄化、枯萎;番茄被害,表现果实不均匀成熟,西葫芦被害表现为银叶等等。
二、姻粉虱识别特征卵:长梨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大多散产于叶片背面。
初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加深,呈深褐色。
若虫:共三龄,淡绿至黄色。
第一龄若虫有触角和足,能爬行迁移。
第一次脱皮后,触角及足退化,固定在植株上取食。
第三龄脱皮后形成蛹,脱下的皮硬化成蛹壳,是识别粉虱种类的重要特征。
蛹壳:椭圆形,有时边缘凹入,呈不对称状。
管状孔三角形,长大于宽。
舌状器匙状,伸长盖瓣之外。
蛹壳背面是否具刚毛,与寄主的形态结构有关,在有毛的叶片上,蛹体背面具刚毛,在光滑无毛的叶片上,蛹体背面不具长刚毛。
SCAR分子标记鉴别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
褚栋;张友军;丛斌;徐宝云;吴青君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年(卷),期】2004(30)6
【摘要】在简单重复序列PCR的基础上建立了烟粉虱和自粉虱两个物种DNA特异性片段的SCAR标记.验证表明,新建立的烟粉虱SCAR标记能特异性扩增不同地理种群的烟粉虱而不能扩增温室白粉虱;相反新建立的温室白粉虱SCAR标记则能特异性地扩增不同地理种群的温室白粉虱而不能扩增烟粉虱种群.两种SCAR标记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褚栋;张友军;丛斌;徐宝云;吴青君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阳,11016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阳,11016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0.37
【相关文献】
1.温室白粉虱与烟粉虱的形态及为害特征鉴别 [J], 吴菡;谢建华
2.烟盲蝽对温室白粉虱和小菜蛾捕食作用研究 [J], 李令蕊;薛仁风;王晓婧;曾凡荣
3.烟粉虱B型及二个非B型种群的SCAR分子标记 [J], 臧连生;江彤;徐婧;刘树生;张友军
4.12个油茶良种的SCAR分子标记鉴别 [J], 李海波;刘勇;赵佳;王燕飞;徐梁;杨明
5.一种快速鉴别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方法——复眼镜检法 [J], 褚栋;王斌;张四海;陶云荔;刘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烟粉虱与白粉虱的区别
烟粉虱和白粉虱是不同的害虫,二者常混合发生,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寄主范围不同。
烟粉虱是一种寄主范围非常广泛的世界性害虫,寄主包括74科420多种植物,除危害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蔬菜外,还可危害玉米、棉花、花卉、豆科作物等。
白粉虱的寄主范围主要是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蔬菜。
2、危害能力不同。
烟粉虱能传播70多种病毒,是许多病毒病的传毒媒介,引起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植株矮化、黄化、褪绿班驳及卷叶。
并且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诱发煤污病。
而白粉虱则只能传播几种病毒,分泌少量蜜露。
3、适应能力不同。
烟粉虱可忍耐40℃高温,而白粉虱一般只忍耐33~35℃气温。
这是烟粉虱在夏季依然猖獗的主要原因。
4、外部形态不同。
烟粉虱个体较小,停息时双翅呈屋脊状,前翅翅脉分叉;白粉虱个体较大,停息时双翅较平展,前翅翅脉不分叉。
防治措施:烟粉虱和白粉虱在防治措施上基本相同,烟粉虱较白粉虱更难防治。
防治主要有防虫网、黄板诱杀、药剂防治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