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民法典
- 格式:doc
- 大小:548.50 KB
- 文档页数:141
德国民法典中文全文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简称BGB)是德国的民法典,于1896年1月1日开始生效,是德国法律体系的核心之一。
以下是德国民法典的中文全文:第一分册,普通部分。
第一章,法律人格。
第一条,法律人格的保护。
第二条,自然人。
第三条,法人。
第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二章,法律行为。
第五条,一般规定。
第六条,表示意思的方式。
第七条,表示意思的效力和撤销。
第八条,无效的法律行为。
第九条,无效的法律行为的后果。
第三章,代理。
第十条,代理的一般规定。
第十一条,代理的种类。
第十二条,代理的效力和撤销。
第四章,权利和义务的取得。
第十三条,权利和义务的取得。
第十四条,合同的成立。
第十五条,合同的效力。
第十六条,合同的解释。
第十七条,合同的变更。
第十八条,合同的终止。
第五章,债务关系。
第十九条,债务的履行。
第二十条,债务的违约。
第二十一条,债务的转移。
第二十二条,债务的终止。
第六章,相对权利关系。
第二十三条,债权。
第二十四条,债权的转让。
第二十五条,债权的保证。
第二十六条,债权的终止。
第七章,继承。
第二十七条,继承的一般规定。
第二十八条,继承的效力。
第二十九条,继承的放弃和继承的限制。
第三十条,继承的顺序。
第三十一条,继承的终止。
第二分册,特殊部分。
第一章,物权。
第三十二条,物权的一般规定。
第三十三条,占有。
第三十四条,所有权。
第三十五条,其他物权。
第二章,占有保护法。
第三十六条,占有保护法的一般规定。
第三十七条,占有保护法的主张。
第三十八条,占有保护法的救济。
第三章,动产。
第三十九条,动产的一般规定。
第四十条,交付。
第四十一条,返还。
第四十二条,不当得益。
第四章,不动产。
第四十三条,不动产的一般规定。
第四十四条,登记。
第五章,知识产权。
第四十五条,专利权。
第四十六条,商标权。
第四十七条,著作权。
第四十八条,其他知识产权。
第六章,家庭法。
德国民法典第一条德国民法典第一条:人的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
出生时间和地点依照户籍登记确定。
无户籍登记的,依照教堂或墓碑上的出生记载确定,如无记载,则依照无争议的证据确定。
德国民法典作为德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第一条对于权利能力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权利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法律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这一规定确定了人在法律上的存在和地位,是其他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
在德国民法典第一条中,权利能力从出生时开始,这意味着只有出生的人才具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这一规定是基于生物学上的出生时间,并且需要通过户籍登记等方式进行确定。
户籍登记作为官方记录,具有法律效力,是确定出生时间和地点的首选方式。
如果无法通过户籍登记确定,则可以借助教堂或墓碑上的出生记载,这些记录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辅助证据。
如果以上两种方式都无法确定,那么可以通过其他无争议的证据来认定出生时间和地点。
德国民法典第一条的规定强调了法律对于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每个人从出生时开始就应当被视为独立的法律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种规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福祉。
同时,德国民法典第一条的规定也体现了法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通过户籍登记、出生记载和其他证据来确定出生时间和地点,避免了主观臆断和随意性,保证了法律的准确适用。
这种规定有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总之,德国民法典第一条的规定对于维护个体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法律权威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规定体现了德国法律体系对于人权和个人尊严的尊重和保护,为德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德国民法典评注德国民法典(BGB)是德国最重要的民法法典之一,于19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它不仅对德国境内的法律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法律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注进行介绍。
第一编总则德国民法典第一编是总则,由第1至240条共计240条规定了德国的民事法律原则。
其中,第1条规定了德国民法典的适用范围和秩序,有效地将其与其他法律分开。
此外,德国民法典还规定了权利的主体、代理与授权、明确了合同、赠与、继承等重要规则,为后续的法律条款提供了基础。
第二编物权德国民法典第二编对物权进行了具体规定。
第241至853条详细阐述了不动产和动产的产权、占有权、优先权等问题。
德国民法典对于不动产的交易、负担和抵押权的设立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不动产交易提供了保障。
第三编担保德国民法典第三编规定了担保的法律制度。
第854至1296条明确了以财产为担保的合同关系,包括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
德国民法典对于担保权利人和债务人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保证了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编债权关系德国民法典第四编详细规定了债权关系。
第1297至2410条笼统描述了债务的设立与履行、利息与损害赔偿等问题。
德国民法典对于债务关系的法律效力、违约责任等进行了清晰的规定,为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交易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五编知识产权德国民法典第五编是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
第2411至2638条规定了知识产权的设立和保护,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
德国民法典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权利义务进行了准确的规定,为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开发提供了法律支持。
第六编继承德国民法典第六编规定了继承的法律制度。
第2411至2418条规定了继承人的资格、继承顺序和继承份额等问题。
德国民法典对于亲属继承、法定继承以及遗嘱继承等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为家族财富的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
总评德国民法典作为德国最重要的民法法典之一,为德国法律体系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德国民法典原文德国民法典(原文标题:Bürgerliches Gesetzbuch,以下简称BGB)是德国最重要的法典之一,于1896年颁布实施,是德国民法的基石。
它共有2385条法律条文,涵盖了德国民事法律的方方面面,包括个人权利、财产权、合同法、责任法等。
德国民法典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财产权益。
在 BGB 中,个人权利受到了广泛的保护,包括人身自由、名誉权、隐私权等。
例如,根据BGB第823条,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权、名誉权或其他人格权的行为,应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条款确保了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保护,并且为受到侵权的个人提供了法律救济。
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财产权。
根据BGB的规定,每个人都有权享受自己的财产,而且财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例如,在合同法方面,BGB规定了合同缔结的条件、效力以及违约责任等。
这些规定旨在维护合同当事人的权益,保护合同的履行。
除了个人权利和财产权利外,BGB还规定了民事责任的原则和范围。
根据BGB第276条,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而造成损害的,应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条款确保了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的责任,并对违约方进行赔偿。
BGB还规定了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和效力。
根据BGB第104条,未成年人在没有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的情况下进行的法律行为,通常是无效的。
这一条款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利益,防止他们在无法理性判断的情况下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定。
德国民法典是德国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典,为德国公民的个人权利、财产权益以及合同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护。
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德国民事法的现代化,为德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对BGB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德国的法律制度,并为构建更加公正和有序的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德国民法典(1896年8月15日颁布1998年6月29日最近一次修改)颁布日期:19980629 实施日期:19980629 颁布单位:德国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人第一节自然人第1条【权利能力的开始】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
第2条【成年】满十八周岁为成年。
第3条至第6条(已废除)第7条【住所;设定和废止】(1)持续居住于一地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2)住所可同时存在于数地。
(3)如果以废止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废止。
第8条【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住所】(1)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2)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第9条【军人的住所】(1)军人以其驻地为住所。
国内无驻地的军人,以其在国内的最后驻地为其住所。
(2)上述规定不适用于仅因履行兵役义务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独立设定住所的军人。
第10条(已废除)第11条【儿童的住所】未成年的儿童以其父母的住所为其住所;儿童不与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父亲或者母亲共其住所。
父亲和母亲均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该儿童与享有此项权利的人共其住所。
儿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废止该住所为止。
第12条【姓名权】有权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争夺该姓名的使用权,或者因无权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
如果有继续受到侵害之虞时,权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诉。
第13条至第20条(已废除)第二节法人第一小节社团一、一般规定第21条【非经营性社团】不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通过在主管初级法院的社团登记簿上登记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22条【经营性社团】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因邦的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许可权属于社团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23条【外国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在任何一个邦内都没有住所的社团,因联邦参议院决议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24条【社团住所】除另有其他规定外,社团的行政管理部门所在地视为其住所。
德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简称《BGB》,是德国最重要的法律文书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民法典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
它于19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德国民法典的历史、法律结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德国民法典的历史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当时,德国各地的法律体系繁杂,导致法律的统一性和适用性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政府决定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民法典,以便统一德国各地的法律。
1896年,德国议会通过了《民法典制定法案》。
在此基础上,德国法学家和法律专家们开始了长达4年的讨论和研究,最终于1900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德国民法典。
二、德国民法典的法律结构德国民法典包括总则、物权法、担保法、继承法、合同法、侵权法等六个部分。
其中,总则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了德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为其他部分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约束。
德国民法典的法律结构十分严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例如,物权法和合同法的内容往往会有重叠,因此在编写这两个部分的时候,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尽可能避免冲突和重复。
三、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1. 总则德国民法典的总则包括了德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为其他部分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约束。
其中,德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包括了法律平等、自由契约、私有财产、民事责任等。
2. 物权法物权法是德国民法典的第二部分,它主要规定了财产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
其中,财产权是指人们对物品的占有和支配权,包括了房屋、土地、车辆、股票等。
其他物权则包括了抵押权、留置权、担保权等。
3. 合同法合同法是德国民法典的第四部分,它主要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事项。
其中,合同的成立需要满足条件完备、意思表示真实、合法目的等要求。
合同的履行则需要双方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
4. 侵权法侵权法是德国民法典的第六部分,它主要规定了侵权行为的认定和责任承担。
《德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的继承及发展
《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GB)和《法国民
法典》(Code civil)都是在19世纪时期基于罗马法的原则和
思想编纂出来的民法典。
虽然两本法典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继承与发展罗马法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同之处。
1. 德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德国民法典是1881年通过,并于1900年生效。
在继承与发
展罗马法上,德国民法典注重保护个体的自由和财产权,追求私法的完备性和统一性。
它将罗马法中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加以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需求作了适当的调整。
例如,BGB在继承权方面保持了罗马法的原则,即继承
权以法定继承为主,但同时也允许通过遗嘱进行继承权的自由转让。
此外,BGB还对合同法、担保法等方面进行了与罗马
法的调整和改进。
2. 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法国民法典是在1804年通过,也被称为拿破仑法典。
它在
继承与发展罗马法上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家族关系,注重社会权利的平等和保护。
相比于罗马法,法国民法典对继承权进行了更多的限制和规范,强调家族中不同继承人之间的平等原则。
此外,法国民法典还增加了对婚姻、离婚等家庭关系的调整,以及对权利义务的规范。
总的来说,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但在继承与发展罗马法的理念上有
所不同。
德国民法典更加注重私法的完备性和统一性,而法国民法典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家族关系的保护。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德国民法(98年修订)(完,未加亲属继承)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人第一节自然人第,条【权利能力的开始】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
第,条【成年】满十八周岁为成年。
第,条至第,条 (已废除)第,条【住所;设定和废止】(,)持续居住于一地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住所可同时存在于数地。
(,)如果以废止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废止。
第,条【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住所】(,)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第,条【军人的住所】(,)军人以其驻地为住所。
国内无驻地的军人,以其在国内的最后驻地为其住所。
(,)上述规定不适用于仅因履行兵役义务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独立设定住所的军人。
第,,条 (已废除)第,,条【儿童的住所】未成年的儿童以其父母的住所为其住所;儿童不与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父亲或者母亲共其住所。
父亲和母亲均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该儿童与享有此项权利的人共其住所。
儿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废止该住所为止。
第,,条【姓名权】有权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争夺该姓名的使用权,或者因无权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
如果有继续受到侵害之虞时,权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诉。
第,,条至第,,条 (已废除)第二节法人第一小节社团一、一般规定第,,条【非经营性社团】不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通过在主管初级法院的社团登记簿上登记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条【经营性社团】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因邦的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许可权属于社团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条【外国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在任何一个邦内都没有住所的社团,因联邦参议院决议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条【社团住所】除另有其他规定外,社团的行政管理部门所在地视为其住所。
第,,条【社团组织机构】具有权利能力的社团的组织机构,除以下各条规定外,可以通过社团章程加以规定。
1900年《德国民法典》简介总体介绍:《德国民法典》,是德意志帝国在1896年制定的民法典。
1900年1月1日施行,以后为德意志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继续适用,现在仍然有效。
这是继《法国民法典》之后,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
它继承罗马法的传统,结合日耳曼法的一些习惯,并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而制定,因而在内容上超出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法律原则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需要。
同时它在某些地方仍保留了德国容克地主经济的特点。
(一)历史背景18至19世纪中期德意志各邦所完成的法典编纂,只统一了邦内法律,就全德而言,民法仍是十分分散。
政治上分裂、法律不统一,阻碍着德意志的进步。
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和民族统一运动的兴起,编纂统一的民法典思想也出现了,反对拿破仑统治、争取独立的战争,唤起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从而促进了这种思想的产生。
(二)立法过程(1)在19世纪初期的时候,部分法学家提出编纂的建议最早提出编纂统一民法典主张的是德国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海德堡大学教授蒂鲍特。
1814年他写下了题为《论统一民法典必要性》的论文,认为德意志各邦的独立只有依靠整个民族的协力一致才能实现,而民族统一必须依靠法律统一,并主张民法典应以“自然正义”与“理性”作为指导思想。
而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萨维尼与此针锋相对,发表了《论当代立法及法学的使命》一书,反对按照自然法、理性制定一部法国式的民法典,而是主张制定一部符合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法典。
历史法学派主张通过对法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来寻找的国发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然后才谈得上编纂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在法典编纂方面,主要以18世纪德国各邦的“德国普通法”为基础。
至于在民法理论和思想方面,可以说,德国民法典主要是以德国的潘德克顿法学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德国民法典是19世纪后半期最终完成的潘德克顿法学的产物。
(2)草案的通过①1874-1888,历经14年,由高级法官6人、行政官员3人、教授2人共11人组成“第一委员会”拟定了《德国民法典》的第一次草案。
德国民法(98年修订)(完,未加亲属继承)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人第一节自然人第1条【权利能力的开始】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
第2条【成年】满十八周岁为成年。
第3条至第6条(已废除)第7条【住所;设定和废止】(1)持续居住于一地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2)住所可同时存在于数地。
(3)如果以废止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废止。
第8条【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住所】(1)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2)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第9条【军人的住所】(1)军人以其驻地为住所。
国内无驻地的军人,以其在国内的最后驻地为其住所。
(2)上述规定不适用于仅因履行兵役义务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独立设定住所的军人。
第10条(已废除)第11条【儿童的住所】未成年的儿童以其父母的住所为其住所;儿童不与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父亲或者母亲共其住所。
父亲和母亲均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该儿童与享有此项权利的人共其住所。
儿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废止该住所为止。
第12条【姓名权】有权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争夺该姓名的使用权,或者因无权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
如果有继续受到侵害之虞时,权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诉。
第13条至第20条(已废除)第二节法人第一小节社团一、一般规定第21条【非经营性社团】不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通过在主管初级法院的社团登记簿上登记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22条【经营性社团】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因邦的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许可权属于社团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23条【外国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在任何一个邦内都没有住所的社团,因联邦参议院决议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24条【社团住所】除另有其他规定外,社团的行政管理部门所在地视为其住所。
第25条【社团组织机构】具有权利能力的社团的组织机构,除以下各条规定外,可以通过社团章程加以规定。
第26条【董事会;代表权】(1)社团必须设置董事会。
董事会可以由数人组成。
(2)董事会在法庭内和法庭外代表社团;董事会具有法定代表人的地位。
代表权的范围可通过章程加以限制,其作用可以对抗第三人。
第27条【董事会的任命和业务执行】(1)董事会的任命通过全体成员大会决议加以确定。
(2)任命可以随时撤销,但不妨碍合同规定的报酬请求权。
撤销权可以通过章程限制在只有出现重大撤销理由始得撤销的范围内;重大理由如特别严重的违反义务或者缺乏通常的业务执行能力。
(3)对于董事会的业务执行准用第664条至第670条关于委托的规定。
第28条【作出决议;对董事会的意思表示】(1)董事会由数人组成的,应按照第32条,第34条关于社团成员决议的规定作出决议。
(2)向董事会作出某种意思表示的,只需向董事会的一名成员表示即可。
第29条【由初级法院紧急指定】如果董事会缺乏必要的法定人数,在缺额尚未补足期间,当出现紧急情况时,由社团住所所在地的主管初级法院根据关系人的申请指定董事会成员。
第30条【特别代理人】章程可以规定,在董事会之外任命特别代理人以处理一定的事务。
在发生疑问时,特别代理人的代理权范围扩及于所有依所任命事务的性质通常需要采取的法律行为。
第31条【社团对机构的责任】对于董事会、一名董事会成员或者一名合法任命的代理人由于执行属于权限以内的事务,发生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致使第三人受到损害时,社团应负赔偿责任。
第32条【社团成员大会】(1)凡不属于董事会或者社团其他机构处理范围内的社团事务,由社团全体成员大会作出的决议决定。
为使决议有效,需在召集大会时明确阐明需作出决议的事项。
决议由出席成员的过半数决定。
(2)如果社团全体成员书面表示同意某项决议时,即使不召开大会,该决议也有效。
第33条【变更章程】(1)变更章程的决议,需由出席成员的四分之三多数决定;变更社团目的,需经全体成员同意;没有出席的成员,需以书面表示同意。
(2)社团的权利能力系基于邦的许可而取得时,其章程的变更需获得邦的认可;由联邦参议院许可的,需获得联邦参议院的认可。
第34条【无表决权】对于有关社团与某一成员之间缔结法律行为,或者社团与该成员之间提起诉讼或解决诉讼的决议事项,该成员没有表决权。
第35条【特权】社团成员的特权,未经该成员同意,不得以社团全体成员大会决议加以侵害。
第36条【社团全体成员大会的召集】社团全体成员大会应在章程规定的情形下或者社团的利益所必需时召集。
第37条【经少数成员要求召集】(1)当章程所规定的一定人数的成员,或者在章程没有规定时全体成员的十分之一书面表明目的及理由,提出要求时,应召集社团全体成员大会。
(2)如果上述要求没有获得允准,初级法院可以授权提出要求的成员召集社团全体成员大会;可以作出关于在大会中主持会议的规定。
管辖法院为该社团住所所在地主管社团登记的初级法院。
此项授权必须在召集大会的通知中载明。
第38条【成员资格】成员资格不得转让或继承。
由成员资格所产生的权利不得委托他人行使。
第39条【退出】(1)成员有权退出社团。
(2)章程可以规定,只能在年度结束时,或者在规定的预告解约通知期限届至后,才允许退出社团;预告解约通知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二年。
第40条【任意条款】如果章程另有规定,第27条第1款、第3款,第28条第1款以及第32条,第33条,第38条的规定不予适用。
第41条【解散】社团可以通过全体成员大会决议予以解散。
除章程另有规定外,解散决议需出席成员的四分之三多数同意。
第42条【权利能力的丧失;破产】(1)社团因开始破产程序而解散。
如果破产程序是经债务人申请而停止进行的,或者经规定有社团继续存在的破产计划证实后撤销破产程序的,全体成员大会可以对社团的继续存在作出决议。
章程可以规定,社团在开始破产程序的情况下,作为无权利能力的社团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决定,在本款第2句规定的条件下,作为有权利能力的社团继续存在。
(2)在资不抵债或者负债累累的情况下,董事会应立即申请开始破产程序。
申请迟延时,因过失对此应负责任的董事会各成员,对于债权人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他们作为连带债务人负其责任。
第43条【剥夺权利能力】(1)如果因为社团全体成员大会的违法决议或者董事会的违法行为危及公共利益时,可以剥夺社团的权利能力。
(2)根据章程不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如果经营时,可以剥夺其权利能力。
(3)(已废除)(4)因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的社团,如果欲达到章程规定以外的目的,可以剥夺其权利能力。
第44条【管辖权和程序】(1)在第43条规定的情况下,根据社团住所所在地的州法律确定其管辖权和程序。
(2)如果权利能力系基于联邦参议院的许可而取得,则由联邦参议院的决议予以剥夺。
第45条【社团财产归属】(1)社团一经解散或者其权利能力一经被剥夺时,其财产即归属于章程所指定的人。
(2)章程可以规定,财产归属权利人由社团全体成员大会决议或者社团其他机构的决议予以确定。
如果社团不以经营为目的,即使章程没有规定,社团全体成员大会也可以将其财产给予公共基金会或者公共机构。
(3)在没有确定财产归属权利人时,如果根据章程规定,社团系专为成员利益而设立,其财产应由社团解散或者被剥夺权利能力当时的成员平均分配,否则归属于社团住所所在地的邦的国库。
第46条【归属国库】社团财产归属于国库时,准用以国库为法定继承人而继承财产的规定。
国库应以最符合该社团目的的方法使用此项财产。
第47条【清算】社团财产不归属于国库时,在尚未对社团财产开始破产程序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清算。
第48条【清算人】(1)清算由董事会进行。
也可以任命其他人进行清算;有关任命董事会的规定,也适用于任命清算人。
(2)除根据清算的目的另有其他规定外,清算人具有董事会的法定地位。
(3)除另有规定外,清算人为数人时,其决议需经全体一致同意。
第49条【清算人的任务】(1)清算人应了结日常业务,催收债权,变卖债权以外的财产,清偿债务,并将剩余财产分配于财产归属权利人。
清算人为了结未了业务,也可以达成新的交易。
如果不是为了清偿债务或者分配剩余财产于财产归属权利人,可以采取中止催收债权或者变卖债权以外的财产的措施。
(2)在清算目的所需范围内,社团在清算结束之前视为继续存在。
第50条【公告】(1)清算人应将社团的解散或者剥夺权利能力予以公告。
在公告中,应催告债权人申报其债权。
公告应刊登在章程指定为社团公告用的报纸上,如果没有这种指定,则应刊登在社团住所所在地的初级法院指定为法院公告用的报纸上。
公告在刊登后经过二天,或者在第一次刊登后经过二天发生效力。
(2)对已知的债权人应个别通知其申报债权。
第51条【限制期】在社团解散或者剥夺权利能力的公告公布一年之内,不得将财产分配于财产归属权利人。
第52条【对债权人的担保】(1)如果已知的债权人不提出申报,而依法存在提存权时,应为债权人提存其债权金额。
(2)当时不能清偿债务,或者对债务尚有争执的,只有在向债权人提供担保后,始得将财产分配于财产归属权利人。
第53条【清算人的损害赔偿义务】清算人违反第42条第2款以及第50条至第52条规定应负的义务,或者在债权人得到清偿以前将财产分配于财产归属权利人,如果他们因过失对此应负责任,对于债权人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他们作为连带债务人负其责任。
第54条【无权利能力的社团】对于无权利能力的社团,适用关于合伙的规定。
以这种社团的名义向第三人采取的法律行为,由行为人负个人责任;行为人为数人时,全体行为人作为连带债务人负其责任。
二、注册的社团第55条【初级法院的管辖权】(1)第21条所列举种类的社团,应在社团住所所在地的初级法院的社团登记簿上登记注册。
(2)一区内有数个初级法院的,州司法行政机构可以指定其中一个初级法院办理社团事务。
第55a条【以电子数据处理方式建立的社团登记簿】(1)州政府可以通过法令,对以机械方式作为自动化数据集建立的社团登记簿及其范围加以规定。
于此须保证:1、遵守通常数据处理的各项原则,特别是防止数据丢失,至少每天将数据库作必要的备份,妥善保存原始数据库及其备份等;2、需要立即登记的内容能够立即输入到数据存储器中,并且其内容能够长期以可读方式复制出来;3、已根据《土地登记簿法》第126条第1款第2句第3项的附件内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包括以机械方式在内的社团登记应包括社团目录的建立和说明,以及对社团登记说明所作的必要的目录的建立和说明。
(3)以机械方式登记的社团登记簿一经输入到为社团登记所确定的数据存储器中,并且作为社团登记簿供公开使用,即取代原社团登记簿。
原登记簿中相应的页码应注明停止使用。
(4)登记内容一经输入到为社团登记所确定的数据存储器中并且其内容能长期以可读方式原样复制出来的,其登记始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