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3
学习资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班级:科目:第2课时溶解度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具体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溶解度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
教学课件。
一、新课导入师: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生: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等。
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解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用20 mL的水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等?(不相等。
)由此可见,在确定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要确定相关的前提条件.过渡:在课题1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新课教学1.固体的溶解度【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向盛有20 ℃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2.向4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3.向10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生交流讨论结果)投影展示上节课P33[实验9—5][实验9—6]分析:20 mL水中所能溶解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九单元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4、知道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课前预习知识回顾: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溶质、()温度或()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剂或()温度预习检查4、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以横坐标表示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6、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一定时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7、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20 。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9、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课内探究学习任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自主学习: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合作探究:1、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各是多少?2、请你根据P36表1中KNO3的溶解度,绘制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精讲点拨:1、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形成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根底上,又接触的溶解度,便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是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运用实验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设计合理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下产生兴趣、好奇,从而进行问题分析,由表及里,认识溶解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
采用归纳比照分析法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会从溶解度的曲线中得到信息;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溶解度的概念,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并且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图像的能力;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五、教学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的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蔗糖、碘、氢氧化钙、酒精、水、药匙、镊子、试管、烧杯等。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解度〔第二课时〕。
初三化学一.学习目标1. 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学习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学习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一、情境导入一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天气闷热时,鱼儿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进行呼吸?二、学习研讨【自主学习】为了准确表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大小,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我们可以用“溶解度”来表示。
阅读课本P36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小结】1. 。
2. 。
【巩固练习】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6“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与溶解度之间的联1、2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2、3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自主学习】:绘制固体溶解度曲线,知道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第二课时溶解度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固体溶解度观点的四因素,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认识溶解度曲线,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3)认识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利用列表法、作图法办理溶解度数据,认识溶解度变化规律。
(2)经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说平时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育学致使用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学习绘制和剖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办理的过程,领会数据办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识题中的意义。
(2)经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培育由详细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课重难点【要点】固体溶解度的观点;依据溶解度曲线获取有关信息。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课过程知识点一固体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5~ 36 页的有关内容,达成以下填空: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必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_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假如不指明溶剂,往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20_℃时, 31.6_g 硝酸钾溶解在100_g 水中恰巧达到饱和状态( 或 20_℃时, 100_g 水中最多只好溶解31.6_g 硝酸钾 ) 。
3.20 ℃时 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 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_g。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0.01 g,犯难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 g ,为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10 g ,为可溶物质;溶解度>10 g ,为易溶物质。
【合作研究】认真剖析比较教材第36 页表 9- 1 中的溶解度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质在不一样温度时的溶解度不一样,不一样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一样,说明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1.溶解度观点的四因素:①必定温度,②100_g 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一、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影响因素: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实例:食盐溶于水,而不溶于酒精;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表示方法:溶解性能力的大小常用溶解度来表示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课堂练习】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食盐的溶解度是36℃B、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C、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D、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 )②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 )③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 )4、在60℃时5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55克恰好饱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B、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C、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课堂练习】1、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此话是否正确?2、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所以碳酸钙是___ 溶物质。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氯化钠属于()【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难溶物质 四、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溶解度曲线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关系;2.掌握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学生:教材、作业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 概念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并与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做简单区分。
2.教师向学生介绍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温度有关,并且关系密切。
Step 2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个溶质进行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溶剂和温度条件,计算溶解度。
2.教师示范一个计算溶解度的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度,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Step 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教师带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相同温度下,固定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逐渐增大,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在相同溶质质量下,溶剂质量和溶解度之间有何关系?–在相同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Step 4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2.教师核对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并对常见的计算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溶解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掌握了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2.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使得溶解度发生变化。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