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马广大期末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77.93 KB
- 文档页数:9
《⼤⽓污染控制⼯程》复习资料全⼤⽓污染控制⼯程第⼀章概论第⼀节:⼤⽓与⼤⽓污染1.⼤⽓的组成:⼲洁空⽓、⽔蒸⽓和各种杂质。
2.⼤⽓污染:系指由于⼈类活动或⾃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中,呈现出⾜够的浓度,达到了⾜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态环境。
P3(名词解释/选择)3.按照⼤⽓污染围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4.全球性⼤⽓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等三⼤问题。
P3(填空)5.温室效应:⼤⽓中的⼆氧化碳和其他微量⽓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乎⽆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温升⾼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P3第⼆节:⼤⽓污染物及其来源1.⼤⽓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溶胶状态污染物,⽓体状态污染物。
P42.⽓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固体粒⼦、液体粒⼦或它们在⽓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P43.⽓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指悬浮于⽓体介质中的⼩固体颗粒,受重⼒作⽤能发⽣沉降,但在⼀段时间能保持悬浮状态。
烟:烟⼀般指由冶⾦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溶胶。
飞灰:指随燃料燃烧产⽣的烟⽓排出的分散的较细的灰分。
⿊烟:由燃烧产⽣的能见⽓溶胶。
霾(灰霾):⼤⽓中悬浮的⼤量微⼩尘粒使空⽓浑浊,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天⽓现象。
雾:⽓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4.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中,空⽓动⼒学当量直径100的颗粒物。
P5):指悬浮在空⽓中,空⽓动⼒学当量直径10的颗粒5.可吸⼊颗粒物(PM10物。
P56.⽓体状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7.对于⽓体污染物,有可分为⼀次污染物和⼆次污染物。
P58.⼀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P59.⼆次污染物:是指由⼀次污染物与⼤⽓中已有组分或⼏种⼀次污染物之间经过⼀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成的与⼀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和各种杂质。
2.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P3(名词解释/选择)3.按照大气污染范围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P3(填空)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P3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P42.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P43.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悬浮状态。
烟:烟一般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
飞灰: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的较细的灰分。
黑烟:由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
霾(灰霾):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天气现象。
雾: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4.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的颗粒物。
P55.可吸入颗粒物(P 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的颗粒物。
P56.气体状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7.对于气体污染物,有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P58.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P59.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复习重点第一章:①TSP: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②PM10: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③ODS:消耗臭氧层的物质④酸雨:pH小于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⑤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⑥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⑦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2. 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什么我国的大气污染物现状有什么规律性答:我国的大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O2。
规律:①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普遍问题;②城市的大气污染比乡村严重;③南方的大气污染比北方严重;④冬季的大气污染比夏季严重;⑤酸雨现象集中在我国西南、华南和东南地区出现3.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有那些项目如何计分如何报告…答:⑴PM10、SO2、NO2、CO、O3 ⑵当第K种污染物浓度为时,其分指数为⑶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则该种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
API<50时,则不报告首要污染物4. 大气的组成包括哪几部分试举例说明。
答:⑴干燥清洁的空气,如氮、氧、氩和二氧化碳气体⑵水蒸气⑶各种杂质,如细菌,病菌等.第二章:1. 名词解释:①空燃比: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空气。
②高位发热量:燃料完全燃烧时,包括其生成物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所发生的热量变化。
③低位发热量:燃料产物中的水蒸气仍以气态存在时完全燃烧过程释放的热量。
¥5. 燃烧过程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烟、飞灰、金属及其氧化物、金属盐类、醛、碳氧化合物等。
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复习整理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复习整理大气污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专业,并且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这个专业中,考试的复习和整理尤其重要,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复习整理的方法。
一、课本知识的梳理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中,知识点非常繁杂,需要我们准确掌握课本中的所有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地梳理一遍课本,并将重点、难点、易错点等进行标注,形成一份详细的笔记。
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将各个知识点归类,避免在备考时遗漏某些重要的内容。
二、重点难点的总结在课本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我们要精细化处理,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点要进行总结。
通过总结,可以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这些重点难点进行分类,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区别,增强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三、试题数据的筛选试题是考试备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做试题,我们可以了解考试的类型和难度,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同时也能够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课本知识。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收集大量的试题数据,并进行筛选和分类。
评估每一个试题的难易程度,分类后,能够更好地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进行备考。
四、模拟考试的实践模拟考试是考试备考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模拟考试,能够了解自己备考的情况,提升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多参加模拟考试,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纠正。
五、内部交流的互动考试备考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特别是在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这个专业中,需要多与同学进行内部交流。
相互之间可以分享自己的笔记、试卷、解题方法等,帮助彼此增强记忆和理解。
此外,在内部交流中,还可以互相提供一些备考意见和经验,共同提高备考效率和成绩。
总之,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考试的备考需要认真、细致、全面地准备。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P3(名词解释/选择)2.按照大气污染范围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3.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P3(填空)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P3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P42.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P43.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悬浮状态。
烟:烟一般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
(燃烧过程产生的颗粒物)飞灰: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的较细的灰分。
黑烟:由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
霾(灰霾):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天气现象。
雾: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4.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0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颗粒物。
5.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PM2.5对然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危害远比粗颗粒物大。
细颗粒物本身可能是有毒有害物质、易成为其他污染物的运载体和反应体、可导致能见度显著降低。
6.气体状态污染物:五类: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
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7.对于气体污染物,又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污染与控制复习要点资料⼤⽓污染与控制复习要点第⼀章概论⑴环境、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分类答:环境:指⼈类的环境,即以⼈或⼈类作为中⼼事物,其他⽣物和⾮⽣命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构成⼈类的⽣存环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现象,均概括称为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①第⼀类环境问题:由⾃然⼒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旱和滑坡等。
②第⼆类环境问题:由⼈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态破坏等。
⑵⽬前最突出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答:①⽓候变化:全球变暖;②臭氧层耗竭:③酸⾬;④淡⽔资源短缺及⽔污染;⑤海洋污染;⑥⼟地退化与沙漠化;⑦⽣物多样性减少;⑧危险废物与有害化学品扩散。
⑶试简述⼈与环境的关系。
答:⼀⽅⾯是因为⼈是环境的产物:从⼈的⾎液矿化度等于30亿年前海⽔的矿化度可以看出⼀切⽣命来源于海洋;⼈类的⽣存物质(⾐⾷住⾏)来源于环境,环境是⼈类的⽣存载体。
另⼀⽅⾯是因为⼈是环境的创造者:⼈类为使环境更适合⼈类⽣存⽽使⽤⼯具来改造环境,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破坏⽣态、破坏环境。
⑷试阐述⽓候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答:成因:⼤⽓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温度增⾼,在近地层:⼤⽓温度随地表温度的升⾼⽽增⾼(⾃下⽽上地被加热);随地表温度的降低⽽降低(⾃下⽽上地被冷却)。
⼆氧化碳等温室⽓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们在⼤⽓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种⽆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变热起来。
⼤⽓中能产⽣温室效应的⽓体主要有⼆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烃、氧化氮和⽔汽等。
其中对增温影响最⼤的是⼆氧化碳,占55%。
危害:海平⾯上升问题、⽔资源问题(导致地球⽔资源重新分布)、⽓候变暖措施:全⾯禁⽤氟氯碳化物、保护森林、改善汽车燃料、提⾼能源利⽤效率、限制化⽯燃料的使⽤、开发绿⾊新能源、⿎励使⽤天然⽓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
⼤⽓污染控制⼯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1、⼤⽓污染:由于⼈类活动或⾃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中,呈现出⾜够的浓度,达到⾜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态环境。
1、局部地区污染:受到某些烟囱排⽓的直接影响;2、地区性污染:⼯业区及其附件地区或整个城市⼤⽓受到污染;a.按污染范围 3、⼴域污染:涉及⽐⼀个地区或⼀个城市更⼴泛地区的⼤⽓污染;4、全球性污染:涉及全球范围的⼤⽓污染。
1、煤烟型(或还原型)污染:例如伦敦烟雾事件;2、⽯油型(或氧化型、交通型)污染: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b.按能源性质3、混合型污染:由于燃煤或⽯油导致的污染,例如臭氧和烯烃反应⽣成的过氧化氢⾃由基等氧化物,可⼤⼤增加⼆氧化硫的氧化速率。
4、特殊型污染:由于⼯⼚⽣产过程或者发⽣意外事故排放的废⽓。
补充:⼤⽓污染形成具备的条件:⼤⽓污染源、⼤⽓作⽤、复杂地形、受害对象。
3、全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
4、酸沉降:是指⼤⽓中的酸通过降⽔(如⾬、雪、雾)迁移到地表,或者在含酸⽓团⽓流的作⽤下直接迁移到地表。
直接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为和天然排放的SO x (SO 2和SO 3)和NO x (NO 和NO 2),天然源全球范围内分布,⼈为源成地区性分布特点。
5、温室⽓体:主要包括⼆氧化碳、⼀氧化⼆氮、甲烷、臭氧、氟氯烃等。
它们浓度升⾼时,温室效应加剧,引起地球表⾯和⼤⽓层下部温度升⾼。
6、温室效应:⼤⽓中的⼆氧化碳及其它微量⽓体如甲烷、⼀氧化⼆氮、臭氧、氟氯烃、⽔蒸⽓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乎⽆衰减地通过,但却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温升⾼的现象,称为2、⼤⽓污染的分类温室效应。
7、酸⾬:由于⼈类活动影响,降⽔中溶⼊了其他酸性物质,使pH值降到5.6以下的降⽔。
8、⼤⽓污染物:是指由于⼈类活动或⾃然过程排⼊⼤⽓的,并对⼈和环境产⽣有害影响的物质。
9、⼤⽓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以分为:⽓溶胶状态污染物和⽓体状态污染物⼀次污染物:即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中的原始污染物质,主要包括SO2、H2S、NO、NH3、CO、CO2、C1~C10化合物、HF、HCl。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复习重点第一章:①TSP: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②PM10: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③ODS:消耗臭氧层的物质④酸雨:pH小于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⑤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⑥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⑦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2. 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什么我国的大气污染物现状有什么规律性答:我国的大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TSP和SO2。
规律:①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普遍问题;②城市的大气污染比乡村严重;③南方的大气污染比北方严重;④冬季的大气污染比夏季严重;⑤酸雨现象集中在我国西南、华南和东南地区出现3.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有那些项目如何计分如何报告…答:⑴PM10、SO2、NO2、CO、O3 ⑵当第K种污染物浓度为时,其分指数为⑶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则该种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
API<50时,则不报告首要污染物4. 大气的组成包括哪几部分试举例说明。
答:⑴干燥清洁的空气,如氮、氧、氩和二氧化碳气体⑵水蒸气⑶各种杂质,如细菌,病菌等.第二章:1. 名词解释:①空燃比: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空气。
②高位发热量:燃料完全燃烧时,包括其生成物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所发生的热量变化。
③低位发热量:燃料产物中的水蒸气仍以气态存在时完全燃烧过程释放的热量。
¥5. 燃烧过程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烟、飞灰、金属及其氧化物、金属盐类、醛、碳氧化合物等。
第一章 概论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按范围来分:(1)局部地区污染;(2)地区性污染;(3)广域污染;(4)全球性污染3、大气污染物:➢ 气溶胶状污染物: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固液混合粒子。
分类: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 10(<10μm);降尘(>10μm) TSP (<100μm 的颗粒)➢ 气态状污染物:1234为一次污染物,56为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二次污染物是指有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毒性更强。
(1)CO 、CO 2:主要来源:燃料燃烧和机动车车排气。
危害:①CO 与血红蛋白结合危害人体;②CO 2排量多会使空气中O 2量降低,其浓度的增加,能产生“温室效应”。
(2)NOx 、NO 、NO 2 :来源:①由燃料燃烧产生的NOx 约占83%;②硝酸生产、硝化过程、炸药生产及金属表面处理等过程。
危害:①对动植物体有强的腐蚀性;②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3)硫氧化物:来源:①化石燃料燃烧;②有色金属冶炼;③民用燃烧炉灶。
危害:①产生酸雨;②产生硫酸烟雾;③腐蚀生物的机体。
(4)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是光化学氧化剂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温室效应的贡献者之一。
来源:①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气;②石油炼制和有机化工生产。
(5)硫酸烟雾:大气中的SO 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其引起的刺激作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SO 2气体大的多。
(6)光化学烟雾: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 、碳氢化合物HC (又称烃)和氧化剂(主要成分有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酮类和醛类等)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归纳期末复习总结第一章概论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按范围来分:(1)局部地区污染;(2)地区性污染;(3)广域污染;(4)全球性污染3、大气污染物:Ø气溶胶状污染物: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固液混合粒子。
分类: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10(10μm)TSP(50ηm的尘粒。
优点:结构简单、投资少、易维护管理、压损小。
缺点:占地面积大、除尘效率低。
惯性除尘器惯性除尘器除尘机理为了改善沉降室的除尘效果,往往在沉降室内设置各种形式的档板,使含尘气流冲击在挡板上,气流方向发生急剧转变,借助尘粒的惯性力作用,使粉尘粒与气流分离。
惯性除尘器的应用:惯性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与气流速度越大、气流方向转变角度越大、转变次数越多、其净化效率愈高,压力损失愈大。
一般适合于净化密度大和粒径大的金属或矿物性粉尘除尘。
对于粘性较强或纤维性粉尘一般不适合。
惯性除尘一般效率不高,因此,一般只适合于多级除尘中的第一级除尘。
捕集粒径一般在10-20μm以上的粗尘。
压力损失一般为100-1000pa。
旋风除尘器机理: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用来分离粒径大于5-10μm以上的的颗粒物。
旋风除尘器特点: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低,操作维修方便,压力损失中等,动力消耗不大,可用于各种材料制造,能用于高温、高压及腐蚀性气体,并可回收干颗粒物。
优点:效率80%左右,捕集影响效率的因素1、工作条件(1)进口速度:V=12—25m/s。
(2)除尘器的结构尺寸(比例尺寸、筒体直径等)(3)分离器的气密性漏风率:0%、5%、15%η:90%、50%、0要求保证旋风器的严密性。
2、二次效应在较小粒径区间,理论上逸出的粒子由于聚集或被较大粒尘粒撞向壁面而脱离气流获得捕集,实际效率高于理论效率。
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资料大气污染控制期末复习资料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超过一定浓度,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分类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和燃油燃烧、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垃圾焚烧等。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来源,大气污染可以分为颗粒物污染、气体污染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等。
颗粒物污染是指大气中悬浮颗粒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标准,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睛等造成危害。
气体污染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臭氧等,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是指大气中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如苯、甲醛、二甲苯等,它们对人体的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二、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手段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源头控制、尾气治理和大气净化等。
源头控制是指从污染物产生的源头进行控制,主要通过调整工业生产过程、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环境管理等方式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尾气治理是指对交通尾气进行净化处理,主要包括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的安装和使用、加强交通管理等措施。
大气净化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常见的方法有静电除尘、湿式脱硫、活性炭吸附等。
三、大气污染控制的政策和法规为了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
例如,中国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各地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推动工业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等。
同时,各地还实施了不同的限产、限行、限排等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
四、大气污染控制的挑战和前景尽管各国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大气污染的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涉及到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个层面,需要形成合力。
其次,技术手段的研发和应用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提高治理效果。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复习主要内容第一章1、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2、大气污染的分类(范围)(1)局部污染:如工厂或单位烟囱排气引起的污染;(2)地区污染:如工业区及其附近地区或整个城市大气受到污染;(3)广域污染:指跨行政区划的广大地域的大气污染;(4)全球污染:指跨越国界,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分类及来源4、大气污染的影响几个大的方面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类按照用途和使用范围6、五类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7、引起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只允许太阳光进,而阻止其反射,进而实现保温、升温作用)的过量排放;温室气体的种类;如何减少温室效应?8、臭氧层的作用:能够吸收掉大部分的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臭氧层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臭氧层遭到破坏的结果:9、酸雨的定义酸雨的形成方式酸雨的危害第二章1、燃料的分类2、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3、影响燃料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1)燃烧过程提供的空气量;(2)燃料的着火温度和炉膛温度;(3)燃料与氧气在炉膛高温区的停留时间;(4)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状况。
4、相关概念:理论空气量、空气过剩系数、空燃比、理论烟气体积、干烟气体积、实际烟气体积5、相关计算:理论空气量、理论烟气体积、实际烟气体积、污染物浓度第三章1、大气圈分层2、主要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能见度、天气状况。
3、大气温度与高度得垂直变化有关,在干燥空气条件下,每升高100m,气温升高约1℃。
4、判定大气稳定度5、逆温6、理解海陆风、山谷风及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及危害。
第四章1、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因素;2、高斯扩散模式计算污染物浓度扩散参数和有效源高3、烟气抬升高度计算4、烟囱高度设计:烟囱高度计算方法;设计中注意问题5、厂址选择注意事项第五章1、两种直径: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粉尘八大物理性质粉尘的密度:真密度与堆密度;安息角与流动性;比表面积大小与物理、化学活性;润湿性;比电阻;粘附性;爆炸性亲水性粉尘选湿式除尘器,疏水性粉尘选择其他方式的除尘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提纲1.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有哪些?主要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三大问题。
①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②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强烈吸收紫外线的功能。
氟氯烃,NOx等物质向大气的排放量逐渐增多,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
③酸雨:在清洁空气中被CO2饱和的雨水ph为5.6,故将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
危害是破坏森林和水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和结构,腐蚀建筑物,和呼吸系统。
2.空气污染指数及计算;P25-27书,略3.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哪些成分?P29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份和固定碳,以及估测硫含量和热值。
①水分:包括外部和内部水分。
②灰分:灰分是煤中不可燃矿物质的总称③挥发分: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出的可燃气态物质称为挥发分。
④固定碳:从煤中扣除上述三种后剩下的部分就是固定碳,是煤的主要可燃物质。
4.煤的元素分析包括测定哪些成分?P30氮、氢、氧、氮、硫。
5.煤中硫分的分类;32煤中主要含有四种形态的硫:黄铁矿硫(FeS2),硫酸盐硫(MeSO4、有机硫(CXHySZ)和单质硫。
6.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38-39 “3T”:温度、时间、湍流度。
①空气条件:不足,燃烧不完全;空气量过大,,降低炉温,增加锅炉的排烟热损失。
②温度条件:燃料只有达到着火温度,才能与氧作用而燃烧。
③时间条件:燃料在燃烧室的停留时间应超过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时间。
④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燃料和空气中氧的充分混合也是有效燃烧的基本条件。
混合程度取决于湍速度。
通常把温度,时间和湍速度称为燃烧过程的3T7.大气圈对流层的主要特征;67①对流层虽薄,但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蒸气,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地,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②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③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④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8.大气稳定度的判定;P76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六章除尘装置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第一章 概 论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解:1)ρ(g/m 3N )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 )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整理1.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
主要大气污染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固体颗粒物和液体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臭氧、一氧化碳等。
3.大气污染物传输和扩散:大气污染物通过空气传输和扩散,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过程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和预测。
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技术手段:燃烧技术(包括燃煤和燃油)、废气处理技术、脱硫技术、脱硝技术、VOCs治理技术、粉尘控制技术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式,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捕集、转化、降解或净化处理,以减少其排放量和负面影响。
5.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估:为了了解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影响,需要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估。
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连续排放监测和移动监测等。
评估方法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危害性评估、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6.大气污染治理政策与法规:政府对大气污染实施的治理政策和法规是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手段。
例如,制订和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大气污染预警、推广清洁能源、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等。
7.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项目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需要进行项目管理,包括项目合同、工程设计、设备采购、施工管理、工程验收等环节。
8.大气污染防治的协同治理机制:大气污染防治需要通过协同治理机制,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合作和参与,形成合力。
9.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高效净化技术的研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智能监测和管理系统的应用等。
一、名词解释1、燃烧: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光与热)的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转化为相应的氧化物。
2、燃料:燃烧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且经济上可行的物质。
3、大气环境容量:某区域自然环境空气对某种大气污染物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它主要取决于该区域面积及其风向垂直方向上的宽度,混合层高度,风速等。
4、粒径分布: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个数(或质量或表面积)所占的比例。
5、机械除尘器:机械除尘器通常指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使颗粒物与气流分离的装置包括重力沉降性、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等。
6、摩擦压力损失:由于气体本身的粘滞性及其与管壁间的摩擦而产生的压力损失。
7、局部压力损失:气体流经管道系统中某些局部构件时,由于流速大小和方向改变行程涡流而产生的压力损失。
8、除尘器:从气体中去除或捕集固态或液态微粒的设备。
9、电除尘器: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离的过程中,使沉粒荷电,并在电场力作用下使沉粒沉积在集尘极上,将沉粒从含尘气体中分离。
10、湿法除尘器:使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液滴和颗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颗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置。
1、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2、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3、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4、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悬浮状态。
5、酸雨: 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称为酸雨。
6、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7、环境空气:.指人类、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报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干燥清洁的空气、水蒸气和各种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6%(体积);氖、氦、氪、甲烷等次要成分只占0.004%左右。
P1(选择/ 2.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P3(名词解释/选择)(例:大气污染与其他污染的区别是?---“时间的持续(足够的时间)”)3.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P3(填空)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P3 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P4(填空)2.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P4(名词解释)3.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的颗粒物。
P54.可吸入颗粒物(PM 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的颗粒物。
P55.对于气体污染物,有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P5(填空)6.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P5(名词解释)7.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P6(名词解释)8.硫酸烟雾:硫酸烟雾系大气中的SO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硫酸烟雾引起的刺激作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SO2气体大得多。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P3(名词解释/选择)2.按照大气污染范围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3.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P3(填空)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P3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P42.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P43.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悬浮状态。
烟:烟一般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
(燃烧过程产生的颗粒物)飞灰: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的较细的灰分。
黑烟:由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
霾(灰霾):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天气现象。
雾: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4.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的颗粒物。
5.可吸入颗粒物(PM 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PM2.5对然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危害远比粗颗粒物大。
细颗粒物本身可能是有毒有害物质、易成为其他污染物的运载体和反应体、可导致能见度显著降低。
6.气体状态污染物:五类: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
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7.对于气体污染物,又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P58.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P59.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P610.硫酸烟雾:硫酸烟雾系大气中的SO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硫酸烟雾引起的刺激作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SO2气体大得多。
P711.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
其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酮类和醛类等。
光化学烟雾的刺激性和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强烈得多。
P712.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
P713.人为污染源有各种分类方法。
按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面源、线源。
P714.人为源: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15.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固定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流动源:交通运输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主要三条途径: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颗粒物、硫氧化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有机化合物2.对植物的伤害3.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4.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第四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实质上就是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
P19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P19(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为了控制城市和工业区的大气污染,必须在进行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做好全面环境规划,采取区域性综合防治措施。
(2)严格环境管理从环境管理的概念可知,环境管理是对环境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管理,通过对污染物的排放、传输承受三个环节的调控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3)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①实施清洁生产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③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4)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①保证必要的环境保护投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②实行“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5)控制污染的产业政策1鼓励类2限制类3淘汰类(5)绿化造林绿化造林是区域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造林不仅能美化化境,调节空气温湿度或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防治风沙,而且在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有害气体、颗粒物、杀菌)和降低噪声方面皆会起到显著作用。
(6)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是控制环境空气质量的基础,也是实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项综合防治措施的前提。
第五节: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一、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P22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限定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允许浓度。
GB3095-1996(2012)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污染源):以以上标准为目标限值允许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GB16297-1996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以以上标准为基准的辅助标准。
4.警报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预防事故、保护空气质量不受恶化。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P2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任何1小时浓度平均值)和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1小时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两项超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P2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按照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仍继续执行行业性标准(优先使用行业标准)。
P25 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P25五、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1.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API)的项目定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
2.污染指数的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小数点后的数值全部进位。
P273.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出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则该种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
API<50时,则不报告首要污染物。
P27现使用AQI空气质量指数。
第二章燃料与大气污染第一节:燃料的性质1.燃料按物理状态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类。
P29煤石油天然气和非常规燃料(除去煤石油天然气的所有可燃性物质)2.煤的分类:褐煤、烟煤、无烟煤3.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煤中不可燃矿物物质的总称)、挥发分和固定碳,以及估测硫含量和热值。
P304.元素分析:是用化学方法测定去掉外部水分的煤中主要组分碳、氢、氮、硫和氧等的含量。
P315.煤中含有硫的形态(四种):黄铁矿硫(FeS2)、硫酸盐硫(MeSO4)、有机硫(C x H y S z)和单质硫。
P316.人们一般把硫分为硫化铁硫、有机硫、硫酸盐硫,前两种能燃烧放出热量称为挥发硫,硫酸盐硫不参加燃烧,是灰分的一部分。
7.煤的成分表示方法中常用的基准有:收到基ar、空气干燥基ad、干燥基d和干燥无灰基daf。
P33第二节:燃料燃烧过程(燃料的液态着火温度反而低于固态)1.燃烧:指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随能量的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转化为相应的氧化物。
2.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为: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和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
P37-393.燃烧过程的“三T”条件为:温度、时间和湍流度。
P394.计算: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P39理论空气量(V a0)m3/kg:单位量燃料按燃烧反应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
建立燃烧化学方程式时,假定:(1)空气仅由N2和O2组成,其体积比为79.1/20.9=3.78;(2)燃料中的固态氧可用于燃烧;(3)燃料中的硫被氧化成SO2;(4)计算理论空气量时忽略NO X的生成量;燃料中的N变为烟气N2。
5.空气过剩系数α:实际空气量V a与理论空气量V a0之比定义为空气过剩系数α,即,通常α>1。
煤为4~7;液体燃料10~116.空燃比(AF):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质量,它可由燃烧方程直接求得。
P42(空燃比为无量纲)7.发热量:单位燃料完全燃烧时发生的热量变化,即在反应物开始状态和反应产物终了状态相同的情况下(通常为298K和1atm)的热量变化,称为燃料的发热量,单位是kJ/kg(固体、液体燃料)或kJ/m3(气体燃料)。
燃料的发热量有:低位发热量和高位发热量P448.燃料设备的热损失:(1)排烟热损失(2)不完全燃烧热损失(3)炉体散热损失第三节: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P46~P491. 理论烟气体积:在理论空气量下,燃料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烟气体积称为理论烟气体积,以V fg 0表示。
烟气成分主要是CO 2、SO 2、N 2和水蒸气。
P46理论烟气体积:等于干烟气体积和水蒸气体积之和。
P46干烟气:除水蒸气以外的成分称为干烟气;湿烟气:包括水蒸气在内的烟气。
V fg 0=V 干烟气+V 水蒸气;V 理论水蒸气=V 燃料中氢燃烧后的水蒸气+V 燃料中水+V 理论空气量带入的实际烟气体积 V fg V fg = V fg 0 + (α-1)V a 02. 烟气体积和密度的校正燃烧产生的烟气其T 、P 总高于标态(273K 、1atm )故需换算成标态。
大多数烟气可视为理想气体,故可应用理想气体方程。
设观测状态下(Ts 、Ps 下):烟气的体积为Vs ,密度为ρs 。
标态下(TN 、PN 下): 烟气的体积为V N ,密度为ρN 。
标态下体积为: 标态下密度为:3. 过剩空气较正因为实际燃烧过程是有过剩空气的,所以燃烧过程中的实际烟气体积应为理论烟气体积与过剩空气量之和。
标况下烟气量计算式:4. 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例题、习题)P47 第三章 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1.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绝热直减率): 干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 )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
以γd 表示。
2.逆温: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逆温的最危险状况是逆温层正好处于烟囱排放口。
逆温形成的过程:形成逆温的过程多种多样,最主要有以下几种:(1)辐射逆温(较常见)(2)下沉逆温(3)平流逆温(4)湍流逆温(5)锋面逆温。
3.辐射逆温 由于大气是直接吸收从地面来的辐射能,愈靠近地面的空气受地表的影响越大,所以接近地面的空气层在夜间也随之降温,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下降得不如近地层空气快,因此,使近地层气温形成上高下低的逆温层,这种因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现象叫辐射逆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