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苏武传(节选)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5
[学生用书P68])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毋妄言,族.矣族:家族②吾闻先即制.人制:控制B.①籍为裨将,徇.下县徇:视察②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宁:宁肯C.①汉王使人间.问之间:暗地里②直.夜溃围而出,驰走直:当,正处在D.①项王自度.不得脱度:估量②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则:于是,就解析:选C。
A项,①动词,灭族;B项,①以兵威降服地方;D项,②如果。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②亦足王.也C.①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②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D.①于是项王大呼驰下.②项王泣数行下.解析:选D。
A项,①名词作状语,向东;②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
B项,①使动用法,使……称王;②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C项,①名词用作动词,唱歌;②名词,民歌。
D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冲下、流下。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以项王信任..之B.左右皆泣,莫能仰视..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解析:选C。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各行政区域的统称(与中央相对)。
4.下列对项羽的诗,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B.“骓不逝”的意思是乌骓不奔跑,从侧面形象地写出了项羽此时时局极端不利的情状。
C.诗歌二、三两句,用“骓不逝”顶针,使得诗歌气韵贯通,加之“兮”字的运用,使全诗语句铿锵,节奏和谐。
D.诗歌流露出了诗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的无奈、悲哀和痛不欲生的情感,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悲壮的。
解析:选A。
A项,“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14 苏武传(节选)本课话题——民族气节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
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
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
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
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
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
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
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2.忍辱偷生的人,绝不会受人尊重。
——高乃依3.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英)莎士比亚4.如果没有气节,世界上恋爱、友情、美德都不存在。
——(英)阿狄生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6.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陆机。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当.() 且.()鞮.()侯单.()于我丈人行.()置币遗.()单于缑.()王昆.()邪.()王浞.()野侯阏.()氏.() 以状语.()武伊秩訾.() 煴.()火天雨.()雪武卧啮.()雪旃.()毛使牧羝.()廪.()食於.()靬.()网纺缴.() 弋.()射檠.( )弓弩 宦骑.( ) 更.( )嫁 斧钺.( ) 汤镬.( ) 自分.( ) 区.( )脱 已阝贵·( ) 【答案】 yí jiù shuò dàn ɡ jū dī chán hán ɡ wèi ɡōu hún yé zhuó yān zhī yù zī yūn yù niè zhān dī lǐn wū jiān zhuó yì qín ɡ jì ɡēnɡ yuè huò fèn ōu tuí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女为人臣子(女,同“汝”,你) (2)头县北阙(县,同“悬”)(3)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5)法令亡常(亡,同“无”) (6)因泣下沾衿(衿,同“襟”,衣襟) (7)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 (8)南乡号哭(乡,同“向”) (9)欧血(欧,同“呕”,吐)(10)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宿,通“夙”,早;昔,通“夕”,晚) (11)士众灭兮名已阝贵(阝贵,同“颓”,毁坏)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语⎩⎨⎧以状语.武(动词,告诉)如惠语.以让匈奴(名词,说的话)(2)置⎩⎨⎧置.币遗单于(动词,置办)置.大窖中(动词,安置)(3)会⎩⎨⎧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会.武等至匈奴(副词,正好,恰巧)会.论虞常(副词,一同)(4)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发动)恐前语发.(动词,被揭发)(5)坐⎩⎨⎧副有罪,当相坐.(动词,连坐)曰:“坐.盗”(动词,犯罪,定罪)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由于)(6)求⎩⎨⎧陵降,不敢求.武(动词,访问)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动词,寻求)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要求)(7)见⎩⎨⎧见.犯乃死,重负国(介词,被,表被动)何以女为见.(动词,拜见)信义安所见.乎(表现)何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8)食⎩⎨⎧绝不饮食.(动词,给他吃)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动词,吃)廪食.不至(名词,粮食)给其衣食.(名词,食物)(9)使⎩⎨⎧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单于使.陵至海上(动词,派)(10)引⎩⎨⎧虞常果引.张胜(动词,牵引,这里指供出)引.佩刀自刺(动词,拿) (11)为⎩⎨⎧兄弟并为.郎(动词,做)与君为.兄弟(动词,结为)子为.父死亡所恨(介词,替)(12)相⎩⎨⎧数通使相.窥观(副词,互相)副有罪,当相.坐(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作后面动词的宾语,相当于代词)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代词,你)(13)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介词,凭借……的身份)少以.父任(介词,表原因)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何面目以.归汉(连词,而)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苏武传(节选)学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对的一项是( )A.贿赂.(lù) 弹劾.(hé)诡.言(ɡuǐ) 单.于(chán)B.煴.火(yūn) 虞.常(yú)赦.罪(shè) 赏赐.(cì)C.弥.山(mí) 北阙.(què)廪.食(lǐn) 谲.诈(jué)D.应.届(yīnɡ) 症.结(zhēnɡ)商埠.(bù) 挑剔.(tì)【解析】D项,“剔”应读“tī”。
【答案】 D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夫人已不幸..B.且陛下春秋..高C.单于视左右..而惊D.扬名..于匈奴【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其余三项为倒装句,B项为被动句。
【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苏武传》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A.因厚赂单于 B.其一人夜亡C.反欲斗两主 D.天雨雪,武卧啮雪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欲因此时降武B.始以强壮出空以身膏草野C.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于是赵王乃戒五日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词,表示尊敬对方。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④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⑤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⑤/③④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A.惠等哭,舆归营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B.单于壮其节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C.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尽归汉使路充国等D.其一人夜亡,告之武能网纺缴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
郑氏曰:“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
”按:旌与节非一物,符节以合符为信,玺节以印封为信,则旌节以旌旗为信,又非瑞节之谓也。
旌节旗类,孑孑干旌,招虞人以旌,为其有柄可揭,有旌可垂,故能建之于城,来者可指以为望也。
若夫节者,汉之铜虎竹使符,唐之铜兽龟鱼,皆一类而异名也。
考其意制,一物中分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
14 苏武传(节选)简兮简①兮简兮,方将《万舞》②。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③。
硕人俣(yǔ)俣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pèi)⑤如组。
左手执龠(yuè)⑥,右手秉翟⑦。
赫如渥(wò)赭(zhě)⑧,公言锡爵⑨。
山有榛(zhēn)⑩,隰(xí)有苓(líng)⑪。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注释】①简:一说鼓声,一说大貌。
②方将:将要。
万舞:舞名。
③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④硕:大貌。
俣俣:魁梧健美。
⑤辔:马缰。
组:丝织的宽带子。
⑥龠:古乐器。
三孔笛。
⑦秉:持。
翟:野鸡的尾羽。
⑧赫:红色。
渥:厚。
赭:赤褐色,赭石。
⑨锡:赐。
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⑩榛:落叶灌木。
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
⑪隰:低下的湿地。
苓: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
【译文】鼓声咚咚擂得响,舞师将要演《万舞》。
日头高照正当顶,舞师正在排前头。
身材高大又魁梧,公庭里面当众舞。
强壮有力如猛虎,手执缰绳真英武。
左手拿着六孔笛,右手挥动雉尾毛。
面色通红如褐土,国君赐他一杯酒。
榛树生长在山上,苦苓长在低湿地。
心里思念是谁人,正是西方那美人。
西方美人真英俊,他是西方来的人。
【赏析】全诗共四章,第1章写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交待了舞名、时间、地点和领舞者的位置,第2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突出他高大魁梧的身躯和威武健美的舞姿,第3章写他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
舞师的多才多艺使得这位女子赞美有加,心生爱慕。
第4章是这位女性情感发展的高潮,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和刻骨相思。
全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第4章,这一章用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性绵邈低徊的相思展示无遗。
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起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表达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训练-落实提升(十四)苏武传(节选)[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导学号:00190066】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00190067】A.太夫人已不幸..高..B.且陛下春秋C.单于视左右..于匈奴..而惊D.扬名【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00190068】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B项为被动句,其余三项为倒装句。
【答案】 B[阅读提升层](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训练-落实提升(十四)苏武传(节选)[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导学号:00190066】A.与武决去B.空以身膏草野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D.南乡号哭【解析】A项,“决”同“诀”,辞别;C项,“宿”通“夙”,早;“昔”通“夕”,晚;D项,“乡”同“向”。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00190067】A.太夫人已不幸..高..B.且陛下春秋C.单于视左右..于匈奴..而惊D.扬名【解析】A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C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羝乳.乃得归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解析】A、C、D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B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00190068】A.为降虏于蛮夷B.见犯乃死C.子卿尚复谁为乎D.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解析】B项为被动句,其余三项为倒装句。
【答案】 B[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学生用书P72])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数:多次B.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离别C.虞常果引.张胜引:牵连D.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益:越来越解析:选B。
B项,“别”是“分开,隔离”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D.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解析:选C。
C项,没有通假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来时,太夫人已不幸..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D.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解析:选D。
A项,“不幸”古义:动词死亡;今义:不幸运。
B项,“丈人”古义:对男子长辈的尊称;今义:丈夫称妻子的父亲。
C项,“成就”古义:栽培或提拔;今义:很大的成绩。
D项,“面目”古今义一致。
4.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宜皆降之②屈节辱命③单于壮其节④空以身膏草野⑤反欲斗两主⑥天雨雪,武卧啮雪⑦杖汉节牧羊⑧武能网纺缴,檠弓弩⑨扶辇下除A.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②③⑥/①④⑦/⑤⑧⑨D.①⑤⑥/②⑦⑧/③④⑨解析:选A。
①②⑤是使动用法。
③是意动用法。
④⑥⑦⑧⑨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臵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素:一向B.扶辇下除.,解柱折辕除:台阶C.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亡:死亡D.加以老母系.保宫系:拘押解析:选C。
C项,亡,逃跑。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B.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C.加以老母..系保官D.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解析:选A。
A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武与.李陵俱为侍中②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B.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②空自苦亡人之.地C.①前长君为.奉车②皆为.陛下所成就D.①赐钱二百万以.葬②加以.老母系保宫解析:选A。
A项,“与”,都是连词,和。
B项,“之”,①助词,补充音节;②助词,的。
C项,“为”,①动词,担任;②动词,是。
D项,“以”,①连词,而;②介词,因。
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评述中,有误的一项是()A.先至匈奴且投降匈奴的李陵在“武使匈奴”的第二年“不敢求武”,今天看来,是李陵“愧见武”。
B.李陵说降,先言苏武家人的不幸,以绝其归汉之思;后言自身异志的前因后果,欲将心比心,希望以情动之。
C.从苏武对李陵劝降的答语可以看出,苏武的忠汉,一是知恩图报,二是忠君爱国。
D.节选的文字是将苏武的忠君与李陵的叛国对比展现的。
今天看来,苏武的报恩、忠君未免狭隘,但这正是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的基础也是途径。
解析:选A。
A项,“先至匈奴且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法错误,原文是“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终究不能回到汉朝,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朝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2)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
(3)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陵(甲)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后闻陵降,上怒甚。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注]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鞣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乙)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
忠、孝、智、勇四者立,且死而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选自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注】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提.步卒不满五千提:率领B.抑.数万之师抑:遏止C.遽加厚诛.诛:杀戮D.设使陵不苟.其生苟:苟且解析:选C。
C项,诛,惩罚。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B.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C.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D.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解析:选B。
联系上下文句意及对偶句式断开即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战败的地方离边塞一百多里,边塞的人们都听说了这件事。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皇上非常生气。
B.皇上就李陵投降一事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为李陵说了许多好话。
C.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敌人只是万不得已的事情,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D.武帝在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随便听信流言,一下子就对李陵处以重罚,这对不住李陵过去对汉家的功劳。
解析:选D。
D项是白居易引述别人的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2)所以,不符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处于非死不可的时候,君子决不惜死。
参考译文:(甲)李陵战败的地方离边塞一百多里,边塞的人们都听说了这件事。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皇上非常生气。
皇上拿这件事问司马迁,司马迁为他说好话:“李陵侍奉亲人非常孝顺,与士卒相处很讲信义,常常想着奋不顾身为国家之急难而殉身,这些都是平素所积累起来的,有国士的风度。
现在起兵一遇不幸,那些保全自己妻儿的大臣随后就对他构陷诬蔑,实在是痛心啊!况且李陵率领步兵不足五千,深入敌军腹地,遏阻数万军队,敌人来不及照顾自己一方的伤亡将士,就召集全部弓箭手一同围困李陵。
李陵转战千里,箭射光了,路走到了尽头,士兵们赤手空拳,冒着白刃,向北争先同敌人拼命,竭尽他们的力量,即使古代的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
他虽然陷入敌阵而战败,但是他所取得的战功也是足以显露天下的。
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乙)有人说:“武帝不曾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就随便听信流言,一下子就对李陵处以重罚,难道不是对不住李陵过去对汉家的功劳吗?”回答说:“假使李陵不苟且求生,在兵尽援绝之时英勇牺牲,就必然奖赏延及后代,刑罚不会累及亲人;战功当时谁也不能比拟,悲壮的节操就成为后代的楷模。
忠、孝、智、勇四方面都树立了榜样,虽死也将永垂不朽,又有什么流言蜚语能中伤的呢?”唉!我听古人说过:“人人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