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汇编专题七 遗传的基本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7
遗传的规律与方法遗传是研究物种遗传性状传递和变异的科学。
在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中,遗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遗传的规律和方法,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种的演化过程,预测和改良农作物品种,推动医学疾病的研究等。
本文将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和统计,总结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性状呈现出显性和隐性两种表型,二是在杂合子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显性性状会重新表现出来,表型比例为3:1和1:2:1。
这两个规律被称为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2. 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孟德尔的第二定律,基因是独立的,它们可以自由组合。
所以,当进行双基因杂交时,不同的基因会在同一孟德尔世代中先分离,再随机组合。
这种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为我们理解遗传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 突变和变异除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突变和变异也是遗传的重要规律。
突变是指基因或染色体发生突发性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而变异是指基因或染色体发生的较小规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突变和变异的存在为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二、遗传研究的常用方法1. 遗传交叉遗传交叉是指通过杂交两个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观察和分析后代是否呈现出新的性状和性状比例,以揭示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
遗传交叉是遗传学研究中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实验方法之一。
2. 基因测序基因测序是指通过对生物基因组中DNA序列的测定和分析,来研究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已经成为现代遗传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基因组,也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基因组编辑基因组编辑是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精确的改造和修改。
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是CRISPR-Cas9系统,它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定点突变、插入或删除,从而控制物种的遗传变异。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整理一、基因的分离规律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
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17、显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
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F1—杂种代F2—杂种第二代。
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F1:高茎→F2:高茎∶矮茎=3∶1②解释:3∶1的结果: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3∶1。
专题11 遗传的基本规律1.(2015·海南卷.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B.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16种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答案】D【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定律2. (2015·上海卷.26)早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叠加性。
已知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5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2mm。
花长为24mm的同种基因型个体相互授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其中与亲本具有同等花长的个体所占比例是()A.1/16 B.2/16 C.5/16 D.6/16【答案】D【考点定位】遗传规律的应用。
3.(2014·海南卷.25)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D.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答案】C【考点定位】显隐性的判断。
4.(2014·安徽卷.5)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
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
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
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I的亲本基因型是( )A.甲为AAbb,乙为aaBBB.甲为aaZ B Z B,乙为AAZ b WC.甲为AAZ b Z b,乙为aaZ B W D. 甲为AAZ b W,乙为aaZ B Z B【答案】B【考点定位】遗传定律运用。
5.(2014·海南卷.23)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叙述正确的是(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D.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题出现的概率不同【答案】B【考点定位】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
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表型和基因的传递。
通过遗传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形态特征以及物种的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显性与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和杂合等概念。
1.孟德尔的遗传定律19世纪的奥地利僧侣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大量的实验观察,总结出了遗传的基本定律。
这些定律包括:1.1 第一定律:孟德尔的第一定律是关于基因的分离和独立遗传的。
他观察到在有性生殖中,父母的基因会分别传递给子代,在子代的配子形成过程中,基因会分离,并且每个配子只能携带一个基因。
1.2 第二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是关于基因的随机组合和分离的。
他观察到不同基因的组合和分离是随机的,不同基因之间的遗传是独立进行的。
1.3 第三定律:孟德尔的第三定律是关于基因的优势和显性的。
他发现一些基因在表型上表现出来,而另一些基因则被掩藏起来,这种现象被称为显性与隐性。
2.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基因型是指生物体内部基因组成的基因型型谱,表型则是指基因组成的生物体外部组织结构和功能。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1 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指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表现完全相同,例如AA或aa;杂合子则是两个基因不同的个体,例如Aa。
纯合子之间的杂交后代属于杂合子。
2.2 显性与隐性:显性基因指在表型上表达出来的基因,隐性基因则被掩藏起来。
当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显性基因会在表型上显示出来。
3.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在同一个基因位点上,不同的基因可能存在多个形式。
这些不同的形式可以决定物种的遗传特征和多样性。
3.1 常染色体等位基因:在非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上,不同的基因形式可以决定个体的遗传特征,如眼睛的颜色、血型等。
这些基因可以是多态的,即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形式。
3.2 性染色体等位基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上也存在不同的基因形式,例如决定人类性别的X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
高中生物易考知识点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物种内部或物种间传递基因信息和遗传特征的现象和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遗传物质在遗传过程中传递和表现的规律,它对我们理解生物的遗传方式和遗传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一、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得出了三个重要的遗传规律:一、单因素遗传规律;二、两性状遗传规律;三、自由组合规律。
这些规律揭示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表现方式。
孟德尔的单因素遗传规律表明,个体的性状由一对基因决定,而基因又存在显性和隐性的关系。
如果父母亲都是显性基因型,子代的性状表现也会是显性的;而如果父母亲中有隐性基因型,子代的性状表现则可能是显性或者隐性的。
孟德尔的两性状遗传规律则是对多对基因对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进行观察和总结,他发现不同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不会互相影响。
自由组合规律则说明了基因的自由组合遗传,即基因在子代中自由组合,没有一定的组合方式。
二、多因素遗传规律除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外,还存在着多因素遗传规律,在自然界中遗传变异更为复杂。
多因素遗传规律认为,个体性状的表现受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称为多基因性状。
在多基因性状中,每个基因的效应可能是加性、非加性,还有染色体遗传规律等。
在多因素遗传规律中,还存在着显性基因抑制、基因互补和基因交互作用等现象,进一步丰富了对遗传规律的认识。
三、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遗传的另一个重要规律,它是指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个体遗传特征发生变化的现象。
基因突变可以是点突变、缺失、插入等形式,它能够使个体出现新的遗传特征,或者导致原有的遗传特征发生改变。
基因突变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自然界中存在各种诱变因素造成的,例如辐射、化学物质等。
通过对基因突变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遗传规律和生物的遗传变异。
四、顺式遗传和显性遗传遗传方式除了单因素和多因素遗传规律外,还有顺式遗传和显性遗传。
顺式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中的基因顺序传递给子代,个体在表型上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特征。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孟德尔在豌豆实验中发现了遗传物质的存在和遗传现象有规律可循,提出了三条遗传规律,分别是:•个体遗传规律:个体从父母分得的遗传因子是一对,其中只有一个因子参与遗传,另一个因子隐性•分离规律:杂交后代第一代被覆盖的性状表现,而第二代中,隐性基因重新组合成为相应的表型•自由组合规律: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染色体上基因之间也自由组合,就算在同一个染色体上也会发生交换,而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提出,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后来的遗传学家和生物学家也通过实验验证了它的正确性。
2. 基因连锁规律基因连锁规律是基因遗传中的一种规律,指的是多个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存在的串联基因效应,即这些基因在游离染色体的新组合中的联合组合性引起的现象。
基因连锁规律的发现来源于Ångström和 Tjio对眼虫的研究。
他们发现一些形态的随机出现,但分开看后却发现其实是由基因的组合引起的。
基因连锁规律的发现,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基因遗传,同时也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3. 随机独立规律随机独立规律指的是频率相对比较稳定的在群体中的基因或某种等位基因在自然条件下遵从大数定律而呈现的随机性分布规律。
随机独立规律是基于基因频率变动理论的基本原则,它揭示了群体基因分布的规律和周期。
对于群体基因每一代中的全面和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伴性遗传伴性遗传是指染色体上携带并控制着伴性位点的一种遗传规律。
伴性遗传中的伴性位点通常指基因座(基因位点)。
通常出现在X染色体的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伴性连锁基因。
伴性遗传中,母亲为患者的孩子所患的疾病可能在XX和XY两种基因型中出现,而且患病率相对积极。
而伴性基因常常被视为隐性基因,其表现受到染色体性别和其他基因因素的影响,不同基因位点的基因表达不同。
三、遗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影响了生命的发展过程,还决定了生命的后代。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专题七遗传的基本定律[竞赛要求]1.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人类遗传病与优生)2. 孟德尔定律遗传定律的演变(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现性,超显性,互补作用,累加作用,上位性,重叠作用,抑制作用,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基因诊断)3.性染色体和性连锁基因(性染色体概念,性别决定类型,伴性遗传,人类常见的性别畸形)。
[知识梳理]一、孟德尔定律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 ×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是:纯合子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基因是世代相传的,认为个体的遗传性状是由基因传给它父母和
后代的;等位基因的分布定律是指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可能变成两个不同的型:隐性型和
显性型;异源染色体的单一特性是指单个染色体可能带有前先融合异源染色体的特征。
首先,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基因是世代相传的。
认为个体的遗传性状是由基因传给它
们父母和后代的。
为了表明这一点,当一个好的基因和一个坏的基因结合在一起时,它们
都可以传给下一代,并且它们在下一个世代将各占半份,而不会影响另一个生物物种的基
因结构。
第二,等位基因的分布定律,指的是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可能变成两个不同的型:隐
性型和显性型。
隐性型指的是一种不能体现在有形标志上的基因变体。
而显性型指的是一
种基因变体,可以以形式体现出来,可以被人类观察到或测定。
它们之间的平衡可以用二
位型杂合子的术语来描述。
第三,异源染色体的单一特性,是指单个染色体可能带有前先融合异源染色体的特征,即后代细胞只有其中一个父母染色体的遗传特征。
这种特性可以在细胞分裂中观察到,也
可以在后代群体表现为显性状态。
这是建立在基因的单一特性和性别传递机制之上的,这
解释了个体及其后代承担某一种状态的原因。
高考遗传知识点总结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关于遗传学的知识在高考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下面将对高考中常见的遗传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包括单性律、自由组合律和分离规律,这三个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石,描述了基因在遗传中的传递与表现。
2. 显性与隐性遗传:显性遗传指表现型与基因型一致,隐性遗传指表现型与基因型不一致。
3. 基因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型发生的突然变异,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二、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1. 基因型:指个体基因组中不同基因的组合情况。
2. 表现型:指个体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所显示出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行为等特征。
3. 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基因型决定了表现型的潜力,而外部环境的作用则会影响表现型的具体表现。
三、杂交与基因分离定律1. 杂交:指两个不同纯合系(纯合系是指同一基因型的个体群体)的个体进行交配,产生杂合子一代。
2.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一代的个体中,一对基因会在生殖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分离,随机地组合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四、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 基因位点:指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对应着一个或多个基因。
2. 染色体:是宿主体细胞内自我复制、自我传递的较大螺旋状DNA分子。
3. 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携带和传递基因信息。
五、性连锁遗传1. 性染色体:指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人类的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
2. 性连锁遗传:指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由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男性无法得到同源染色体的补充,所以女性携带的基因更容易表现。
六、遗传病与基因突变1. 遗传病:指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可以是常染色体遗传或性染色体遗传。
2. 常见的遗传病:包括先天愚型、血红蛋白病、囊性纤维化等。
3. 基因突变与遗传病:遗传病的发生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基因突变可导致基因功能异常,进而影响正常生物活动。
七、群体遗传学1. 群体遗传学:研究群体基因组内基因频率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学科。
2015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考点1 基因的分离定律(2015新课标卷Ⅰ,32,9分)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 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答案】(1)1:1 1:2:1 0.5(2)A基因纯合致死1:1【解析】(1)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0.5=1:1。
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A+a)×(A+a)→1AA:2Aa:1aa,则A的基因频率为为0.5。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能存活,即基因A纯合致死。
第一代Aa:aa=2: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2:1,自由交配,若后代都能存活,其基因型为AA:Aa:aa=1:4:4,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考点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015福建卷,28,14分)28.(14分)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
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
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则该推测成立。
(4)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
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
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型是。
由于三倍体鳟鱼,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
[答案](1)黄体(或黄色)aaBB (2)红颜黑体aabb (3)全部为红眼黄体(4)AaaBBb 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生正常配子(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配子)[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遗传规律、染色体变异和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适中。
[解析](1)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所以在体表颜色性状中,黄体为显性性状。
亲本均为纯合子,颜色中黑眼位显性性状,所以亲本红眼黄体鳟鱼基因型为aaBB。
(2)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会出现性状重组,则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个体,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双隐性aabb个体表现为黑眼黑体。
(3)亲本红眼黄体基因型为aaBB,黑眼黑体推测基因型为aabb或A-bb,若子代全部表现为红眼黄体即说明有aabb。
(4)父本为黑眼黑体鳟鱼,配子应为ab或Ab,母本为红眼黄体,热休克法法抑制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即配子为aaBB,形成黑眼黄体,两对均是显性性状,所以三倍体鱼的基因型为AaaBBb。
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正常配子,所以高度不育。
[易错警示]写三倍体基因型时,注意结合表现型特点。
(2015安徽卷,31Ⅰ,15分)Ⅰ.(15分)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 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 L 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 L C L胚胎致死。
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中出现_______________中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 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 L是____________;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 L是________________。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
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
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胚胎致死)。
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Ⅰ、[答案](1)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6 1/3(2)显性隐性(3)提前终止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4)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解析](1)由题意可知亲本的一只黑羽短腿鸡的基因型为BBCtC,一只白羽短腿鸡的基因型为bbCtC,得到F1的基因型为BbCC:BbCtC:BbCtCt=1:2:1,其中BbCtCt胚胎致死,所以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蓝羽正常:蓝羽短腿=1:2;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的表现型的种类数为3×2=6种,其中蓝羽短腿鸡BbCtC所占比例为1/2×2/3=1/3。
(2)由于CtC为短腿,所以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t是显性基因;由于CtC没有死亡,而CtCt胚胎致死,,所以在控制死亡效应上,Ct是隐性基因。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
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
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提前终止或者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这种情况下,雌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形成的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Z或W,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所以后代都为雄性。
(2015重庆卷,8,20分)8.(20分)某课题组为解决本地奶牛产奶量低的问题,引进了具高产奶基因但对本地适应性差的纯种公牛。
(1)拟进行如下杂交:♂A(具高产奶基因的纯种)×♀B(具适宜本地生长基因的纯种)→C 选择B作为母本,原因之一是胚胎能在母体内正常。
若C中的母牛表现为适宜本地生长,但产奶量并不提高,说明高产奶是性状。
为获得产奶量高且适宜本地生长的母牛,根据现有类型,最佳杂交组合是,后代中出现这种母牛的概率是(假设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常染色体上)。
(2)用以上最佳组合,按以下流程可加速获得优良个体。
精子要具有受精能力,需对其进行处理;卵子的成熟在过程中完成。
在过程4的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其作用是。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母牛,过程5前应鉴定胚胎的。
子代母牛的优良性状与过程的基因重组有关。
(3)为了提高已有胚胎的利用率,可采取技术。
【答案】(1)生长发育或胚胎发育隐性♂A×♀C 1/8(2)获能或增强活力③供能性别、高产奶和适宜生长的基因②(3)胚胎分割【解析】(1)由于胚胎能在母体内进行正常的胚胎发育,所以可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纯种牛做母本。
用纯种高产奶牛与适宜当地生长的纯种牛杂交,获得了C牛,表现为适宜当地生长,但产奶量并没提高,这说明不适宜当地生长是隐性性状,适宜当地生长是显性性状,高产奶是隐性性状,低产奶是显性性状。
由于控制奶牛的产奶量的基因和对本地的适应性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他们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控制奶牛的产奶量的等位基因为A和a,对本地的适应性的的等位基因为B和b,可推知雄牛A的基因型为aabb,雌牛B为AABB,C为AaBb,可见要获得产奶量高且适宜当地生长的母牛(aaB ),最佳的实验组合为♂A×♀C,此时后代出现所需牛(aaBb)的概率为1/4×1/2=1/8。
(2)精子需获能后才具备受精的能力;由于排卵时排出的卵子只发育到减数MⅡ,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卵细胞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即卵子的成熟是在体外受精过程中完成;在胚胎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能为胚胎发育过程提供能量;为了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母牛,在胚胎移植之前需对胚胎的性别、高产奶和适宜生长的基因进行鉴定;母牛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具有优良性状基因的卵细胞,子代母牛的优良性状与此有关。
(3)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可产生遗传性状相同的多个胚胎,从而提高胚胎的利用率。
考点3 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2015新课标卷Ⅰ,6,6分)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答案】B【解析】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男女患病概率相等,A错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女病父必病,B正确;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具有世代连续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的特点,C错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会表现出来,且具有隔代遗传的现象,D错误。
(2015福建卷,5,6分)5、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
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
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
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DNA分子杂交技术、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疾病,考查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