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2)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杨华当三维目的知识与才干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2.掌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关系,从中归结出宗旨;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进程与方法1.剖析文章大意,归结思绪,总结写作方法;2.抓住一般语段,纵深剖析言语的运用;3.思绪凌驾在自读之上,停止综合式的研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学习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讨生物的智慧才干最大水平地开展自身的事业的理念;2.培育先生勇于为迷信贡献余热的肉体质量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笼统而生动的言语;2.挑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训练和培育先生挑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才干;2.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掌握作品主题。
教具预备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随着城市的兴盛、经济的开展,科技的提高,人类便难免表现出自视其高、无私高傲的特点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方式这节课,我们一同来读美国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担何方式的生命,从它们的生活智慧中失掉启示,来指点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推进新课一、解题多媒体课件显示: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讨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讨院〕院长,并荣任美国迷信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索思想广博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判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起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爽、幽默、委婉,无愧为当今迷信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刻惹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庞大反响和热烈喝彩,取妥当年美国国度图书奖,至今仍滞销不衰。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杨华当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2.掌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关系,从中归纳出主旨;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过程与方法1.分析文章大意,归纳思路,总结写作方法;2.抓住个别语段,纵深分析语言的运用;3.思路凌驾在自读之上,进行综合式的研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展自身的事业的理念;2.培养学生勇于为科学贡献余热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2.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2.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教具准备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随着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美国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从它们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启示,来指导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推进新课一、解题多媒体课件显示: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为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销不衰。
⼈教版⾼中语⽂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物的社会》教案《作为⽣物的社会》教案⾼⼆年级备课⼈:宋三龙【教学⽬标】⼀、知识⽬标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2、了解《细胞⽣命的礼赞》⼀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能⼒⽬标1、理清⽂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学习本⽂的论证⽅法。
3、品味本⽂幽默风趣的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标1、增强对⼤⾃然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觉保护环境。
2、感受集体协作的巨⼤⼒量,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重点】1、理清⽂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学习本⽂的论证⽅法。
【难点】品味本⽂幽默风趣的语⾔【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篇科普⽂章。
⾸先观看⼀段视频(《昆⾍总动员》预告⽚)。
看完视频,同学们有何感想?蚂蚁、瓢⾍等⽣物群体跟⼈类社会相似吗?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与⼤⾃然与其它⽣物应该和谐相处。
可是在四⼗多年前,科学界并不这么认为。
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是,⼈类是世界的中⼼,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类可以控制⼀切、战胜⼀切。
这种主流观点严重对⽴了⼈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就在这时《细胞⽣命的礼赞》出版,并引起美国读书界、评论界的巨⼤反响,此书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今天咱们就⼀起学习其中的⼀篇⼩论⽂《作为⽣物的社会》,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他的观点,让⼈们乐于接受的。
⼆、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刘易斯·托马斯博⼠1913年⽣于美国纽约,1993年逝世。
美国医学家,⽣物学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学院院⼠。
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学⼉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学——贝尔维尤医疗中⼼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
三、了解《细胞⽣命的礼赞》⼀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创作背景】⾃启蒙运动以来,西⽅社会在政治、经济、⽂化等诸多领域发⽣了巨⼤转变,理性取代了宗教神学的地位并得到⼴泛传播,“知识就是⼒量”成为普遍⽽坚定的信条。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汉滨高中杨磊【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分析: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把握作者观点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题目切入,从“社会”一词的惯性思维设置问题,指出“生物”的特殊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整体把握内容,简分文章结构安排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通过提问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问题1:说一说哪些段落重在写人类社会,哪些段落重在写其他生物社会?问题2:文中提及了哪些人类之外的生物?明确: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以及海鸟。
三、具体研习课文1、作者是如何写蚂蚁的?明确:分工、协作2、蚂蚁既然这么像人,那你们愿意当蚂蚁吗?明确:从个体看它太渺小了,势单力薄,但当这些小蚂蚁团结起来,组成一个群体社会时,会有惊人的智慧和力量。
3、那作者的观点跟我们的一致吗?明确:从第五段和第七段筛选信息可见是一致的。
总结写蚂蚁的部分,作者主要突出了蚂蚁社会的两个特点。
(蚂蚁的社会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个体简单而脆弱,并不拥有多少智慧,当视角关注整个蚂蚁群体时,它们集体所展现的力量和智慧令人惊叹。
)4、那么课文中另外提及的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和海鸟是不是也是如此?同学们选其中一两种进行分析。
或者补充一些其他群体生活的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
归纳总结: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生物社会呈现出两大特点:①其他生物社会活动像人类社会②群体的联合智慧突出。
5、作者是怎么写人类社会的?明确:人类社会活动像群居性昆虫大聚会。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鳟.鱼(zūn ) ②霎.时间(shà) ③迄.今(qì) ④梭.子(suō) ⑤衔.起(xián) ⑥蚁冢.(zhǒnɡ) ⑦苜蓿..(mù xu) ⑧毛茸.茸(rón ɡ) ⑨木屑.(xiè) ⑩胚.细胞(pēi ) ⑪梗.节(ɡěnɡ) ⑫毗.邻(pí) (2)给多音字注音①角⎩⎪⎨⎪⎧ 触角.(jiǎo )角.色(jué) ②累⎩⎪⎨⎪⎧ 积累.(lěi )累.赘(léi )劳累.(lèi )③当⎩⎪⎨⎪⎧ 适当.(dàn ɡ)相当.(dān ɡ) ④畜⎩⎪⎨⎪⎧家畜.(chù)畜.牧(xù) 2.辨形组词(1)⎩⎪⎨⎪⎧ 迄(qì)(迄今)讫(qì)(收讫)屹(yì)(屹立) (2)⎩⎪⎨⎪⎧ 屑(xiè)(木屑)梢(shāo )(树梢)宵(xiāo )(良宵) (3)⎩⎪⎨⎪⎧ 窜(cuàn )(逃窜)撺(cuān )(撺掇)蹿(cuān )(蹿火)(4)⎩⎪⎨⎪⎧ 毗(pí)(毗邻)纰(pī)(纰漏)琵(pí)(琵琶) (5)⎩⎪⎨⎪⎧ 梗(ɡěn ɡ)(梗塞)哽(ɡěn ɡ)(哽咽)鲠(ɡěn ɡ)(鲠直) (6)⎩⎪⎨⎪⎧ 阈(yù)(视阈)阙(què)(宫阙)阕(què)(上阕)3.词语释义(1)阈值:临界值,范围值。
(2)迄今:到现在。
(3)拱券:桥梁、门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4)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5)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6)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丽雄伟、场面豪华盛大或文章华丽又气派。
【导语】《作为⽣物的社会》是⼀篇论述⽣物社会⾏为的⽂章。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将⼀些群居性⽣物的⾏为与⼈类进⾏⽐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动中所表现出的⾼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个⽣物的现象”,对传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了反思,也对⼈类盲⽬⾃⼤、不能充分认识⾃⾝⽣存危机作出了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选⾃《细胞⽣命的礼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李绍明译。
刘易斯·托马斯,美国医学家、⽣物学家,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
这是⼀篇论述⽣物群居性的⽂章,充满了理趣。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打破禁忌,将⽣物的⾏为与⼈类进⾏⽐较,指出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物在集体⾏动中表现出⾼度的组织性,似乎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
这种从⽣态系统的整体上认识⽣物的观点,颇具独创性。
作者对“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个⽣物的现象”作了有趣的分析,作为⼀个⽣物学家,他的见解并不是⽆端的空论,⽽是蕴含了深刻的科学思想。
这⾥既有对传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为的批判,也有对⼈类盲⽬⾃⼤、不能充分认识⾃⾝⽣存危机的警⽰。
本⽂细腻的描写,⽣动的⽂笔,幽默的语⾔,令⼈叹服。
阅读时,可以画出⼀些精彩的语句(如说蚂蚁“是某种活的计算机”,“它们什么都⼲,就差看电视了”),细⼼体味。
从适当的⾼度往下看,⼤西洋城边青天⽩⽇下的海滨⽊板路上,为举⾏年会从四⾯⼋⽅聚集⽽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的⼤聚会。
同样是那种离⼦式的振动,碰上⼀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停,碰碰触⾓,交换⼀点点信息。
每隔⼀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鳟(zūn)鱼〕⼀种背部淡青略带褐⾊,侧线下部银⽩⾊,全⾝有⿊点的鱼。
的钓线⼀样,准确⽆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假如⽊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块⼉筑起各式各样的巢⽳,就不⽤感到吃惊了。
⽤这种话来描绘⼈类是可以的。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预习1.作者简介: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1)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2.背景链接刘易斯.托马斯对人类的将来怀着一种自信的乐观。
在他的观点中,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思考着的、行动着的生命。
虽然作为个体我们无法明了整体的思维,就像一只蚂蚁无法理解蚁群的思想一样。
但我们都在为某个更大的目标努力地劳动着,我们劳动、学习、生活,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美好,因为我们同时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的需要。
个体生存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二、互动(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理清文章思路。
生物群体与人类社会有(第1-2自然段)生物的行为活动蚂蚁具有高度的。
(第3—7自然段)(第3—10自然段)蜜蜂的活动具有高度的。
(第8自然段)黏菌细胞的活动也具有高度的。
(第9自然段)鱼类、鸟类的活动也具有。
(第10自然段)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需要,才能不断地产生智慧,推动社会进步。
(第11—13自然段)(二)合作探究1.“作为生物的社会“与人类社会相比,有怎样的相似之处?你怎样看待这些相似之处?2.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有什么深意吗?(重点品读3.4段以及最后一段)3.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这是一篇科普论文,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请选取你较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三、反馈1.小结:2.随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鲱.鱼斐.然柴扉.诽.谤B.梗.节鲠.直哽.咽田埂.C.模.型摸.索摩.崖磨.房D.蹩.脚隐蔽.憋.闷鳖.裙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窠臼迷惑岛屿清天白日B.骚动穹顶木屑讫今为止C.毗邻筹画阈值富丽堂黄D.格调蚁冢书籍苦口婆心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三、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 )
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
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4年出版《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这本书从医学家、生物学家的角度阐述了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深邃,信息庞杂新奇,文笔生动、幽默,是当代科学小品文中的大家手笔。
一、字词:
蚁冢( ) 蜂窠( )
巴不得( ) 着( )魔
毗( )邻阈( )值
胚( )细胞模( )型
蹩( )脚拱券( )苜蓿( )
鳟鱼( )迄今( )木屑( ) 黏菌( )
二、重点感悟
1.浏览课文1~3自然段:赏析下面两段文字,并找出两段文字的联系。
(1)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象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2)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
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1)把人比成昆虫
(2)把昆虫拟人化
(3)是不是每个生物学家都同意这个观点?根据何在?
不是
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
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象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它们倒更象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2.阅读5~9自然段,回答:作者在这几段中论述了什么?
结论:群体变大时,智慧出现
结论: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也随之增强
结论:同样是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的
3.阅读课文第11自然段:赏析以下几段话。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
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
的概念。
结论:人类之间的团结性和协作性比不上其他生物世界
4.阅读课文最后几段:赏析以下几句。
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结论:强调集体的力量及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交流、合作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思考: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主要论述方法:
1.对比()个体群体
2.类比动物人类
三、美点鉴赏
思考:
这是一篇科普小论文,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
1.精确
①(蚂蚁)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
2.生动
②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3.幽默
③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学与练: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明确: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
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明确: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明确: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明确: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明确: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四、拓展探究
探究1: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作者在论述生物的社会性时,为什么不以狼、豹等动物为例,而是以蚂蚁、蜜蜂等小动物为例?
探究2:举例说说人类由于盲目自大而面临着哪些生存危机?结合本文给你的启迪,联系现实谈谈人类应如何对待生命,对待自己?
五、课堂小结:
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
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
我们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
所以,我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