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论《白鹿原》的改编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3
摘要导演王全安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电影对原著小说的改编,主要表现在时代背景的截取、情节结构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意象的转变、艺术手段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在情节结构的改编上,导演对小说情节进行了增、删、改,对人物进行了取舍,并调整了结构线索。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导演不仅调整了田小娥和白嘉轩的主次人物的地位,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做了一些改变。
在意象的运用上,电影删除了原著中的“白鹿”意象,增加了“牌楼”和“麦田”意象。
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电影还采用了秦腔艺术和陕西方言。
电影《白鹿原》与原著小说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变化。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小说;比较AbstractChen Zhongshi's novel White Deer Plain adapted into a movie by director Wang Quan 'an, th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original novel, mainly displays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ception characters, plot structure changes and shifting, imagery, artistic means the use of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Adapted on the plot structure, the director is to plot the add, delete, change, the character of the trade-offs,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clue. In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the director not only adjust the Tian Xiaoe and Bai Jiaxu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tus of the characters, also made some changes in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use of imagery, deleted the original movie "white deer "image, increase the "memorial archways" and "crop" image. Means in the art on the use of film also adopted qinqiang opera art and shaanxi dialect. Movie White Deer Plain is a very different compared to original and novel and change.Keywords: White Deer Plain;the movie;the novel;compare目录引言 (1)一、时代背景的截取 (1)二、情节结构的变化 (2)(一)情节的增删改 (2)(二)人物的取舍 (4)(三)结构线索的变化 (5)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5)(一)主次人物的改变 (5)(二)人物形象的改变 (7)四、意象的转变 (9)(一)“白鹿”意象的删减 (9)(二)“牌楼”意象的增加 (9)(三)“麦田”意象的表现 (10)五、艺术手段的运用 (10)(一)秦腔艺术的运用 (10)(二)陕西方言的运用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于1993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白鹿原电影与小说分析汉语言文学二班罗园都子11401240 一直喜欢看历史文艺片的我,早在白鹿原电影上映没多久的时候就去看了,种种复杂的情绪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前几个星期,文学概论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播放了白鹿原这部电影,我跟随着老师与同学,一起又重游了一次白鹿原。
电影白鹿原是根据陈忠实同名代表作小说所改编的,这是一部长达近50万字的小说,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而白鹿原这部电影却简单的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深深地刻画了白鹿原上的各种事情。
也许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白鹿原》这部电影可谓是一波三折,导演是一再的删减改编。
虽然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和小说原著原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很多用语言能细致地描写出来的感官体验,是无法利用屏幕瞬间释放给观众的。
看过原著的人都能理解,把这部小说拍摄成电影的难度之大是空前的。
小说中牵扯的人物和事件之多,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跨度之大,都会成为考验编剧的难题。
就我看来,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我还是不得不佩服电影《白鹿原》的导演的,他坚持原著,但是小说的长度足足可以拍成一部30集的连续剧,但是导演却一再的取其精华,虽然有很多的瑕疵与不足,但是也同样值得人们表演的。
依我自己的观点,我其实还是认为小说比电影要好看很多,小说中之所以能震撼人心,主要就是两个字:仁义。
仁义白鹿村,这几个字不是白白地挂匾在祠堂里的。
正是这两个字,一次次把濒临崩溃的白鹿原重新整合到一起,也是这两个字,不管是在表面上还是内心里,一次次地填补起社会关系僵化的鸿沟,维持着大体的平稳和安定。
而电影剧本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另外一幅光景。
我没有看到任何这一方面的台词和描述,我看到最多的只是一个有着严重封建礼教思想的家长和一个水性杨花闹得满城风雨的女人。
田小娥确实是原著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也只是一部分,用这么大的篇幅来介绍这个人物,在有限的时间里显得不合时宜。
2021基于《白鹿原》探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原则及其互文性范文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样式。
小说作为一种语言文本,重视文字的排列和精细的遣词造句,利用语言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进行精彩的议论和抒情,传达的思想具有一定模糊性。
电影则是一种图像文本,在电影里,画面代替了文字,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观众从具体的声音和影像中获取思想。
小说的电影改编过程“像一座桥,桥的一边是古老的叙事形式——小说,桥的另一边是年轻的叙事艺术——电影。
”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上映后,无论是电影的票房还是小说在市场上的销量都是极为火爆,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切关注。
在此,我们将小说称为语言文本,电影称为图像文本,小说改编成电影称作语言文本转换成图像文本。
两个文本转换的可能性以及转换过程中显现的特点都推动着文本之间关系的发展。
一、从语言文本到图像文本的可能性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小说的经典性一直为学术界所承认,一部经典性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自然引起了各界的热烈关注。
小说的电影改编实质上就是语言文本转换成图像文本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文本都适合转换成图像文本,小说《白鹿原》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改编的对象,主要有三点: 首先,小说的完整性为电影改编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白鹿原》属于叙事性类的文学创作,主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侠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聚散离合,具有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及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
电影剧本可以直接从原着作品中获取大量的故事信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可供视听的语言。
如电影中鹿兆鹏逃婚、黑娃田小娥偷情等情节都是从小说中直接截取,同时小说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如白嘉轩的固执保守,鹿兆鹏的意识觉醒和进步,黑娃的反抗,鹿子霖的狡诈等等,还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各个阶级人之间的对白。
其次,电影拍摄技术和放映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导演风格的形成使得电影不再是一种简单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表演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独特的叙事和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样式。
40《白鹿原》电影改编的得失研究■刘 峥/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摘 要:从小说改编为电影《白鹿原》,这中间的波折在给电影带来期望的同时也大大聚焦了人们批判的目光。
电影改编的确闪耀着亮点,如还原了原著所描写的历史、拉近了观众的代入感以及表现出浓浓的地域特色,但令人无法忽略的是它的不足之处,如电影改编使故事显得有些残缺、有意回避使电影降低了吸引力和导致电影在叙事方面的扭曲。
在这一“再创作”的过程中,电影改编应最大限度地了解原著并忠于原著,如此,改编的电影才能成为一部成功的作品。
关键词:《白鹿原》 文学 电影改编 再创作一、前言小说是文字与语言的艺术,它不受品读时的时空限制,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
它可以活灵活现地描绘各式各色的人物,从不同角度描述特定的生活环境,并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电影是声音与画面的艺术,而从文学改编而来的电影则是影像通过视听语言的形式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背景环境,使观众无需翻阅书籍即可在大银幕上“阅读”文学作品。
从文学作品到电影,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使用直观的图像来表达抽象的意象和情境,并使用图像的组合来最好的传达出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
①小说《白鹿原》通过叙述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的恩怨纠葛和情感纷争,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现实主义和魔幻主义相结合的笔触,将一段传奇般的历史在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大地上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自从问世以来,便在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不可多得的绝世佳作。
而拍一部由文学改编成的电影一直是影视导演们热衷进行的尝试,随着根据《白鹿原》改编的话剧、秦腔的艺术表演形式的问世,把它拍成电影的呼声越来越高。
终于在2007年,编剧芦苇历时五年、易稿七次终于完成了对《白鹿原》电影剧本的改编。
然而,电影导演王全安启用的是自己仅花了十六天写出来的剧本,但是在拍摄时由于意识到自己剧本的不足,才兼用芦苇的剧本。
②如此周折的准备与制作过程,加上从小说到电影历经的19年光阴,使得电影一经问世就备受世人关注。
近三年来《白鹿原》的电影改编研究综述作者:叶梦燃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23期叶梦燃内容摘要:本文拟从《白鹿原》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空间设置、叙事结构(剧情节奏)和主旨表达四个角度入手,拟对近三年来有关《白鹿原》电影改编评论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改编研究综述1993年陈忠实先生发表长篇小说《白鹿原》,以其宏大的史诗叙事品格,集中表达上世纪八十年代“去革命化”与“再传统化”这两大主题,成为了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1]。
随后与之相关的秦腔、话剧、舞剧等作品相继问世。
2012年,几经波折后的电影《白鹿原》最终上映,再度引发了大众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关注。
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源,以“白鹿原”、“电影改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佐以影评及访谈材料,拟对近年来部分有关小说《白鹿原》电影改编的评论文章进行观点梳理。
一.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诚然,无论是衣饰着装还是言语行为,电影《白鹿原》都真实再现了黄土高坡原始的村民形象。
逼真而直观的艺术展示是电影艺术突出的优势,然而有限的时空限定却让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
从未删减版到公映版本,导演王全安对人物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除却白、鹿两家的核心人物,张雨绮饰演的田小娥在戏中有着大量的戏份。
影片开头主要是讲述白家家族史,继黑娃出门做麦客后叙述中心便迅速落到了田小娥身上,并以其情感经历作为主线完成了电影后半段的主体叙述。
有评论家戏称影片名应叫《田小娥传》[2]。
针对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研究者吴辉、别君红认为,以白嘉轩为主要人物的家族线和以田小娥为主要人物的情感线进行交叉叙事,准确的体现了原著的精髓,是值得肯定的改编策略[3](2013)。
谭苗则将白嘉轩所代表的雄性封建文化的执行者和田小娥所代表的当代影像阴柔审美更偏重的女性角色进行对比,指出当代影视作品中对女性的过度关注,导致银幕呈现低俗化倾向,所谓的关注女性也不过是投资商吸引观众的噱头[4](2013)。
文化研究《白鹿原》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价值赵梦颖(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成为戏剧影视作品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戏剧影视作品提供了可贵的素材,深化了主题思想,同时也奠定了观众基础。
它是一种新艺术形式,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以知名文学作为题材的改编电影电视剧剧受到观众极大地欢迎,不断出现的热播电视剧剧也足以说明观众与市场对其关注与认可。
关键词:文学作品; 影视改编;影视价值一、小说《白鹿原》的改编历程将文学作品加以改编,以戏剧、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当今戏剧影视发展的潮流趋势。
小说《白鹿原》作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经典作品,受到海内外各界读者的高度赞赏。
《白鹿原》这部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创作出的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以中国渭北平原上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爱恨纠葛为线,折射出从清末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化,堪为一部史诗性大作。
“《白鹿原》代表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相比,《白鹿原》也应该是独树一帜的。
”[1]电影作为如今大众化的文化娱乐媒介,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再加上《白鹿原》小说本身的影响力,电影《白鹿原》从筹备开始就备受关注。
二、电影《白鹿原》的艺术改编的意义电影是一门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艺术形式,相对于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来说,表达形式更为生动,表现内容更加丰富。
从美学角度来看,电影《白鹿原》在画面和声音的视听语言上还是比较出色的。
电影大量采用了远景、全景镜头,多次使用天空、原野、远山等空镜头进行转场或补充叙事。
与小说的文字描述需要读者自行想象相比,在摄影机的带领下,观众的感官刺激更深刻,更能直观体会到白鹿原广阔的地貌和真实的环境。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小说到电影 ----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从小说到电影------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汉语言文学专业【摘要】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艺术;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观念的艺术。
王全安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后,在思想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作了改编,改编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改编的难度大,因此照成了影片改编后也有得有失。
不管怎样,这些改编源于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转化的需要,同时也折射出陈忠实与王全安对于《白鹿原》这部作品独特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小说改编Small adaptation Speaking of movies---- On the film "White Deer"【Abstract】Literature and film are two different art forms, the novel is the use of words narrative plot, create characters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rts; the film places the intuitive picture and sound to convey the impact of human visual organ concept art. Wang Chuan Chen Zhongshi of the novel "White Deer" adapted into a movie, in the ideological theme, the story has done such adaptation, adaptation, while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daptation of difficulty, so after the film adaptation according to become mixed. Anyway, these adaptations conversion between different art forms from the needs, but also reflects Chen Zhongshi and Wang Chuan for "White Deer" this work unique thought.【Key words】Film Novel Adaptation目录绪论 (1)第一章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1)第一节主题的变更 (1)第二节情节的改编 (2)第二章电影改编的难度与得失 (4)第一节电影改编的难度 (4)第二节电影改编的得失 (5)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绪论1993年,陈忠实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这一发表在文坛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震撼了文坛。
《白鹿原》电影对小说的再现和改编作者:刘景景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9期《白鹿原》就被改编为秦腔、话剧、舞剧、泥塑、连环画等,但都不太成功,电影改编的难度更大。
原著与电影在情节和叙事方面有较大的出入。
本论文从叙事角度和结构方面对原著与电影的再现和改编做了系统的分析。
一、白鹿原、《白鹿原》、电影《白鹿原》陈忠实出生的地方,也叫白鹿原。
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后来被陈忠实经过酝酿,写入了小说,白鹿原边上走出的陈忠实,用文字虚构了“白鹿原”,再现了那块土地上作家不曾经历的历史和传奇、不曾谋面的祖先。
《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而电影《白鹿原》注定要成为2012年的一个文化事件。
一方面,多年筹划、版本之争、档期改换、导演更换等因素频频,这些非文学因素、极具戏剧化的波折让它号称“史上最难拍的电影”,电影本身成为一种文化角斗场——文学、市场、政治、传媒等多方博弈、对抗、妥协。
另一方面,有人看重的是小说《白鹿原》获得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有人看重题材的厚重、地方特色,有人看重演员的知名,有人主要是受到营销的吸引等等,电影与文学同为大众文化产品,这不仅促进了电影对文学的改编,而且电影对作家的写作内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视觉文化霸权挤压了文学的生存空间,进而造成小说危机,但这不能单纯指责电影。
一般而言,人们指责影视改变文学小说是降低了文学的审美品位,造成文学创作的庸俗化。
但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影视对文学的改编,既要坚守文学的底线,即以文学性为核心构建电影的灵魂;又要遵循电影逻辑和视觉文化规律,创造性地重构和延伸文学性因素。
二、电影《白鹿原》与小说的叙事比较(一)结构意象上《白鹿原》问世以来,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对文化和思想研究过多,对思想附着的结构研究不足;对作品历史性研究过多,对小说情节具体走向即叙事时间的变化研究欠缺;对人物性格研究过多,对勾画人物起重大作用的叙事视角研究几乎为零。
论《白鹿原》的影视剧改编论《白鹿原》影视剧改编焦静摘要:《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历经最长时间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这部以白鹿俩家的恩怨作为主线,展现出关中平原上的事态变迁的小说自从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通过了解,关于这部作品的电影改编到目前为止较少,所以本文主要探析《白鹿原》影视剧改编的原因、电影的二次改编以及在影视剧改编过程中出现的艺术缺失,从而可以为将来优秀小说改编成电影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二次改编;艺术缺失1 绪论1.1研究背景二十世纪是人类文化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在这段发展历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便有了文字语言文化转变为视觉语言文化的现象,通过视觉语言文化的产生,即也是电影,电视剧等影像文化的出现和普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现当代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呈现在大荧幕中,同时,当这么多优秀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后,原来的文学文本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因此,影视剧在某种程度上也引领了社会的潮流,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陈忠实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中篇小说集《四妹子》《夭折》,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白鹿原》是陈忠实耗费六年时间,历经艰难创作出的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小说问世之后,因其时间跨度,结构和人神并存的“魔幻主义”风格,从而引起了当时文坛的震动。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的这句话,被陈忠实引用到小说的开头,用作小说主题的确切表达。
小说是以陕西关中平原中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中国旧社会中,白姓和鹿姓俩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纠葛和厚重,真实的史诗风格。
这部小说也可以被认为是民族历史发展所呈现的一个缩影,是一部书写了社会变迁的现实主义的小说。
现在由作品一贯是朴实,真实,充满民族特色的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掌镜,将《白鹿原》拍成电影搬上大荧幕,而导演也必定会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
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兼议其电影改编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兼议其电影改编引言:《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山西白鹿原为背景,通过一家人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经历,展现了白鹿原地域的独特文化内涵。
近年来,《白鹿原》被改编成电影,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并兼议其电影改编的表现。
一、白鹿原地域文化的特点白鹿原是山西中北部的一个地区,其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白鹿原》小说中深入描绘了白鹿原地域文化的几个主要特点。
1. 家族观念与血缘关系白鹿原地域文化中,家族观念十分重要,血缘关系被认为是最为牢固的,李家、秀贵家族、贾家等世代相传的家族成为了小说中的核心,展现出了地域文化中家族观念的浓厚。
2. 封建礼教与地方封建主义白鹿原地域文化中,封建礼教和地方封建主义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封建礼教使得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低下,地方封建主义则让地头蛇等势力盘踞成为现实。
小说中揭示了这些现象对白鹿原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3. 喜庆文化与民俗风情白鹿原地域文化中的喜庆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使得这片土地充满了欢乐和活力。
婚嫁、祭祀和传统节日等民俗活动在小说中被生动描绘出来,展现了白鹿原地域文化的喜庆之美。
二、《白鹿原》电影改编的表现《白鹿原》小说的电影改编于2012年上映,导演刘伟强将小说中复杂的情节进行了精简和删减,并采取了多线叙述的方式。
电影在保留小说核心思想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改编个人的创新。
1. 地域画面的呈现《白鹿原》电影改编较为成功地呈现了白鹿原地域的壮美景色。
在电影中,通过高清的摄影技术和优美的画面语言,将白鹿原的广袤和迷人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角色形象的刻画电影改编中,角色形象的刻画也比较出彩。
尤其是李家几代人的命运起伏,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都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得以体现出来,增强了剧情的真实感和情感冲击力。
浅议文学改编电影的叙事困境《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精致地描述了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几代人的恩怨纠葛。
电影《白鹿原》对原着的改编,由于过度地想达到史诗级的风格和电影所具有的简洁特点,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叙述上陷入了困境。
本文将从电影《白鹿原》的改编,分析文学改编电影的叙事困境。
一、电影《白鹿原》改编的机遇与风险着名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是一件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行为。
好处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按照原着的形式去改写。
原着小说原来就有着很好的叙事结构,能够给电影带来最基础的框架,和原创相比节省了很多脑力思考。
第二方面,因为文学作品本身是出名的,所以在价值观、人生观或历史意义上来说,是具有风采的,改编成的影视剧只要依附着原版小说的实质,不偏离中心,就会取得不俗的成果。
第三个方面,着名小说的受欢迎率自不多说,因为其名声在外,所以拥有大量的“粉丝”和追捧者,一旦影视剧制作完成,这些人肯定是第一号的观众源,确保了收入。
同样坏处也有两个方面,第一,“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差甚远”,名篇的文学魅力是电影所不能取代的,人们在充分地感受到了原着的思想与语言魅力之后,一定会把改编的影视剧与原版小说相比,主要的目的是看改编过的影视剧是否能有原来名着的水平,由于这种先入为主的心理,电影的制作者又不能满足所有人对名着小说的场景幻想,就很容易受到大众的批评。
第二方面,改编过后的电影能够达到或者超越原小说的能力,那就要求创作者对小说有着强大的把握能力和深刻的了解,创作者对原小说的领悟能力和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科技水平会反映到影视剧成型后的好坏程度。
总之,影视创作者应该有强大的场面控制能力以及造诣很深的文学能力,否则,改编过后的影视剧就会失去其精髓,变得有形无神,落得一个“东施效颦”的下场。
小说《白鹿原》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认作核心思想深刻的长篇巨作。
在今天提起《白鹿原》,人们会用深刻二字去形容它,“深刻”意味着需要时间去领悟,不能轻易地去掌握,就是因为如此,电影《白鹿原》的改编一直没有进行,大多数知名导演虽有想法,但都是知难而退。
惠州学院HUIZHOU UNIVERSITY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论<白鹿原>电影对小说文本改编的得失英文题目:White deer plain film of the novel adaptation of the gain and loss姓名 _刘佩琪_学号 _100101121专业班级 10级中文1班指导教师 _代廷杰提交日期 _ 2014年3月___教务处制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论文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承诺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摘要电影《白鹿原》的开播,引来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
的确,《白鹿原》作为现代文学史的“一代奇书”,被称为“最难拍”的一部长篇小说,因此电影改编无疑是最具挑战与难度的创作。
历尽艰辛,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终于面世,经过编辑改编过的《白鹿原》有其精彩之处,也存在不足之处。
同时对于电影改编的热潮进行反思。
关键词:《白鹿原》改编得失反思AbstractThe movie "white deer" started, attract social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Indeed, "white deer" as modern literature writing "generation", known as "the most difficult to take" a novel, so the film adapt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difficult.Through hardships, "the director of" white deer "finally," white deer "after editing adaptation has its wonderful, there are also shortcomings.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boom.Key words:white deer Adaptation Gain and loss reflection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II)引言 (1)1改编的亮点 (2)1.1历史氛围的表现 (2)1.2视听盛宴 (3)1.3专一视角 (4)2改编的缺失 (5)2.1人物的缺失 (5)2.2弱化家族矛盾 (6)2.3白鹿精魂的缺失 (7)3改编热潮影响及反思。
对《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创作的探讨作者:朱熠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7期摘要:《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
该小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十分广泛,在国内外有着庞大的读者群。
自电影《白鹿原》公映后,各方面争议不断。
鉴于此,作者从故事情节、人物设置、表演、电影画面四个方面就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创作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见解。
关键词:《白鹿原》小说改编电影剧本《白鹿原》在出版了二十年后,终于通过电影的形式面世了。
这部小说刚刚在《当代》杂志登载后,已经引起了很多电影制作公司的浓厚兴趣,可是整整二十载过后,这个期望才从理想照进现实。
《白鹿原》为什么被称为“最难被改编为电影的小说”?我想这个“最难改编”体现在多种维度上。
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看,《白鹿原》聚焦了关中平原两个家族跨越几代、多种社会政治环境中的恩怨纠葛,人物繁多,线索复杂,如何取舍改编是一个根本的难点。
即便文学本创作出来,如何发挥电影特性的优势,把事件的枝枝节节在有限的电影叙事时间中有意味地再现,对导演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
“作品文学素质越高,那么改编作品就越是难以和它相媲美”[1]小说诞生的同时,另一位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废都》亦横空出世。
这两部作品被视为“陕军东进”的代表,尤其因为“填色加框”(指两部小说都有大量情色描写)、“天价稿酬”等现象曾引发文化界众多争议。
不仅如此,两部小说也并不符合当时主导的意识形态,政治上显得“不太正确”。
以《白鹿原》为例,书中涉及大量农村基层搞农会、闹革命的内容,但与过去《暴风骤雨》、《红旗谱》这类作品相比,陈忠实却没有因循老路,他毅然地选择在更宏观的立场思考民族国家的苦痛和人性与宗法的二元背反,由此大大扩展了作品的深刻内涵。
也许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白鹿原》被影像化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虽然在1997年拿到茅盾文学奖,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可以看到小说甚至后来的戏剧版本(归文化部管理),电影却一再难产。
《论电影《白鹿原》改编的艺术缺失》篇一一、引言《白鹿原》作为陈忠实先生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情感描绘,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然而,当这部文学巨作被改编为电影时,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艺术上的缺失。
本文将从情节改编、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的传递等方面对电影版《白鹿原》进行探讨,以期找出其改编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二、情节改编的遗憾电影版《白鹿原》在情节处理上相较于原著有着较大的删减和改编。
原著中的复杂情节、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在电影中往往被简化,导致很多细节和情感无法得到充分展现。
例如,电影中对于白鹿原上各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权力斗争等情节的描绘相对较为粗略,无法将原著中的丰富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
三、人物塑造的局限性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相较于原著而言,往往缺乏足够的立体感和深度。
虽然主演们的表演功力不容小觑,但在塑造角色时仍受到电影时长、情节删减等因素的限制。
很多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在电影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导致观众对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电影在处理角色关系时也显得较为生硬,无法将原著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充分展现出来。
四、文化内涵传递的不足《白鹿原》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农村历史变迁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电影改编过程中,这些文化内涵往往无法得到充分的传递。
电影在表现农村生活、家族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将原著中的深刻内涵充分展现出来。
这导致电影在传达文化价值方面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五、建议与展望针对电影版《白鹿原》的改编艺术缺失,建议未来的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作品时,应更加注重保留原著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在情节处理上,应尽量还原原著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在人物塑造上,应注重角色的立体感和深度,让观众对角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文化内涵的传递上,应充分展现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白鹿原》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审美差异化[摘要]小说《白鹿原》自1993年问世,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讨论,因为从《白鹿原》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文化历史、思想政治以及风俗人情的生动再现,同时小说语言和结构也有着极高的艺术特点,吸引了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对其进行研究,以此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本文就根据《白鹿原》原著以及电影的不同,就《白鹿原》小说文本与电影改编审美差异化进行解读。
[关键词]《白鹿原》;小说文本与电影改编;审美差异化;解读小说《白鹿原》曾经被改编为秦腔、话剧、舞剧、泥塑、连环画等很多的题材,但是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相比而言改编成为电影的难度更大,电影《白鹿原》一经上映就遭到了原著粉的激励讨论,因为电影中对原著进行了极大程度的删减,将主线与副线进行了模糊,更是把原本出场很少的田小娥形象进行了扩充,以田小娥为主线对电影情节进行了推动。
电影《白鹿原》无论从情节还是叙事的角度来看都和原著有很大的偏差。
小说作者陈忠实就出生在一个叫作白鹿原的地方,他又用语言虚构了一个叫作“白鹿原”的地方,给这片土地一个可歌可泣的传奇。
可以说,《白鹿原》是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那段历史下的生存状况,现实意义与批判意义不言而喻。
由于小说中有很多的敏感题材以及不太适合于表现的题材,同时受到了电影时间的限制和导演对电影的解读,电影为我们展示出来的白鹿原与原著具有很大的差距性,所以对《白鹿原》小说文本与电影改编审美差异化解读显得很有意义。
一、从电影对小说的删减对其审美异化的解读在小说中,《白鹿原》的故事从清末民初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时间跨度很大,故事背景复杂,作者用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来作为本书的主线,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前半叶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白鹿原》是一部极好的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及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成果。
由于小说语言与文体的无限制,原著中运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对白家与鹿家的人物进行刻画,同时对很多民间故事进行了描述。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小说到电影 ----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从小说到电影------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汉语言文学专业【摘要】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艺术;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观念的艺术。
王全安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后,在思想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作了改编,改编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改编的难度大,因此照成了影片改编后也有得有失。
不管怎样,这些改编源于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转化的需要,同时也折射出陈忠实与王全安对于《白鹿原》这部作品独特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小说改编Small adaptation Speaking of movies---- On the film "White Deer"【Abstract】Literature and film are two different art forms, the novel is the use of words narrative plot, create characters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rts; the film places the intuitive picture and sound to convey the impact of human visual organ concept art. Wang Chuan Chen Zhongshi of the novel "White Deer" adapted into a movie, in the ideological theme, the story has done such adaptation, adaptation, while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daptation of difficulty, so after the film adaptation according to become mixed. Anyway, these adaptations conversion between different art forms from the needs, but also reflects Chen Zhongshi and Wang Chuan for "White Deer" this work unique thought.【Key words】Film Novel Adaptation目录绪论 (1)第一章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1)第一节主题的变更 (1)第二节情节的改编 (2)第二章电影改编的难度与得失 (4)第一节电影改编的难度 (4)第二节电影改编的得失 (5)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绪论1993年,陈忠实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这一发表在文坛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震撼了文坛。
这部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作品展现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出文学作品之一。
14年来把它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的呼声越来越高。
随后,在被改编成为话剧、秦腔、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后,《白鹿原》电影剧本却还是难以成型。
200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买断了小说《白鹿原》的电影改编权,准备把小说拍成电影,这中间也经历了剧本删改、编剧易手、主演变动、导演更迭以及改编权“流转”等磨难,还是未有真正的进展。
2007年编剧芦苇终于完成了《白鹿原》剧本第四稿的改编。
直到2010年,距离小说问世17年后,王全安终于底气十足地介绍,《白鹿原》要开拍了,投资规模达到一亿人民币。
《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等了17年,一亿投资,两度放弃,八年筹备。
一波三折的电影《白鹿原》于2012年9月[1]5日得以公映。
电影《白鹿原》之所以历经了如此漫长甚至令人咋舌的改编历程,无疑是对《白鹿原》这部史诗般巨著所表现出的复杂内涵,有种张口咬刺猬—无以下嘴之感。
①但本人认为改编不管怎样入手,我们首先必须从主题和情节等方面进行对比解读,本论文试以国内公映的156分钟版本为对象,对影片在文本改编的各个层面作出探析,从而挖掘小说与电影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质的艺术形式。
第一章电影对小说的改编第一节主题的变更小说《白鹿原》首页上摘用了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为题记。
小说一开始就将民族缩影为家庭、家族,以此来展现社会历史变迁。
在原著整个故事表现的是时代更迭,时局动荡下,故事主线以白家和鹿家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与意识的变化展开。
原著历史感厚重,加上原汁原味的中国老农的艺术表达,沧桑的大时代背景里反映人性的挣扎、痛苦和无奈。
白嘉轩是贯穿始终的主人公,白嘉轩作为族长带领村民在祠堂念规矩,作为父亲严厉管教三个儿女,作为商人同对手鹿子霖斗智斗勇……通过白嘉轩的视角,小说向读者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的大环境下性格命运发生的戏剧性的变化。
①苑青松,对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思考 [J] 2007 (12) 第95页电影《白鹿原》选取了原著的一部分,时间是1912年到1938年抗战初期这20余年,故事主线围绕田小娥展开,让田小娥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从而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民族秘史”,而是一个“女人秘史”。
《白鹿原》是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发生的,然而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女人的“传纪史”,她与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的感情纠葛变成了故事主线,政治革命成了她个人故事发展的陪衬品,消弱了原著本身的历史厚重感。
另外,影片中将朱先生这一条线索隐去,也使主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转向。
①无疑说明电影对小说主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史诗变情欲,如果每一部作品的改编都是只注重故事情节的改编,而不去注重主旨精神和叙事语境,那么就把作家从小说中排了除来,看上去电影很宏大,实际上没有挖掘到原著中的精髓。
一部伟大的著作、文学史上的丰碑,被电影呈现出来后主题由“民族秘史”变为“女人秘史”,因此影片变成了“田小娥传”。
第二节情节的改编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创作,而电影是通过画面中的声音和文字来叙述故事,所以说从小说到电影,既然是改编,就会对小说进行多方面的修改,例如删减、增加、修改。
《白鹿原》也不例外,它在故事情节上同样运用了上述手法。
一、删减删减的目的是为了使主题更加鲜明,使主要线索更加明晰。
首先是故事时间上的删减,小说《白鹿原》描写的是民国初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半个世纪的历史。
小说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以白鹿原为载体,展示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如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10次战争,而电影《白鹿原》故事完结在农民生活阶段,还没步入大革命抗战、国共内战。
小说中所描绘的10场战争在电影中只保留下3场。
其次是整部作品的灵魂——“鹿”的删减,鹿是华夏文化模态的最早原形,也是仁义村的精神象征,是白嘉轩命运转变的关键,也是围绕整个作品中的一个基本意象,是整个作品的灵魂。
电影把这些重要的东西删减掉了,更能体现出故事的紧凑性,能把主要故事情节完整的体现,缩小了故事范围。
然而,革命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舞台,许许多多历史演变都在这个大背景中完成,情节改编上忽视了它,就像建筑失去了根基,就无从表现出三代人心里与精神上的波折,更谈不上“史诗性质”。
白鹿精灵作为原著中的神秘符号,改编者芦苇认为:“改编剧本对白鹿的展现很关键,‘白鹿’不仅是当地人的一种迷信,它也是一种隐喻,它是一个象征的神秘符号,不仅寄①陈宗俊, 半部好戏—谈电影《白鹿原》对原著的改编 2012.11 第102页寓着作者历史的诗情,同时也寄寓着属于主人公白嘉轩这一代农民的向往和憧憬。
”①《白鹿原》就是运用这一民俗文化中精彩的内容创造出一个神秘的世界,白鹿恰恰是这种神秘氛围经营的关键。
更加上“白鹿精神”是现实的化身,是白鹿镇世世代代延续的证明,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腐旧思想,丑恶人性的抗争,这样的删减使我们已经在影片中看不到这种精神的影子了。
二、增加增加情节是为了影片内容和形式的需要。
电影中田小娥怀孕的那场戏是对于原著的增加,原著中田小娥是没有怀孕的。
导演王全安加的这场戏的寓意很明显,在电影情节中,更能激发白孝文作为男人应该有的使命感,才会有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女人和孩子饿死而卖身为兵的举动相呼应,同时也和原著中“生殖崇拜”的思想相呼应。
三、改动增加和删减在广义上来说,也是属于改的范围内,这里所说的改动是对原著情节上的改编。
电影里鹿兆鹏是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来了一群兵,问:“你是鹿兆鹏么?”他说:“是,你们等我上完课再抓人吧?”鹿兆鹏淡定地说了一声:“下课!”顿时满屋子的学生兴冲冲乐呵呵喊着下课了下课了,一窝蜂冲过去把来抓人的官兵给冲散了,鹿兆鹏从容不迫地跳窗逃走。
而小说里鹿兆鹏被追捕逃脱那段,是在洗澡的时候,遇到一群兵问:“你是鹿兆鹏么?”他刚想答是,突然有了革命同志的警觉感,脱口而出:“我不是,鹿兆鹏在往南第三间屋子里呆着哩”,然后赶紧穿衣服跑路。
小说里白孝文是当白鹿原上所有人几乎都不再把他当人看的时候,却阴差阳错的在鹿子霖和田福贤的介绍下,进了县保安队当了文书,不久又被提升为一营营长,命运发生了很大的转机。
而电影呈现的是,小娥对孝文说她怀了孝文的孩子,孝文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小娥饿死,卖身为兵,把卖身钱让鹿三带给小娥,这使鹿三更加加深了对小娥的恨,乃至杀死小娥。
电影里鹿三是上吊死的。
而小说里鹿三被小娥附身,纠缠、折磨做他,哪怕六棱砖瓦塔镇压住了。
可是,鹿三却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他神情呆滞,记忆减退,再显不出昔日忠诚刚烈﹑坚毅直率的灵光神韵,他“像烧尽了油的灯芯,又像虫子蚀过的木头”。
没油的灯总是要灭的,朽木总是要烂掉的。
在这场灵与肉﹑鬼与人的较量中,鹿三一步步迈向,确切地说是被自己逼向人生的尽头。
终于在一次与主人白嘉轩喝酒倒下后就再也没醒。
“白鹿原上最好的长工去世了!”小说里对鹿子霖之死的描述是“农历四月以后,气温骤升,鹿子霖常常脱得①白鹿原/陈忠实著.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4一丝不挂满村乱跑。
鹿贺氏把他锁在柴禾房里,整整锁了半年之久。
他每到晚上,便嚎着叫着哭着唱着,村里人已经习以为常。
入冬后第一次寒潮侵袭白鹿原的那天夜时,前半夜还听见鹿子霖的嚎叫声,后半夜却屏声静气了。
天明时,他的女人鹿贺氏才发现他已经僵硬,刚穿上身的棉裤里屎尿结成黄蜡蜡的冰块……”①。
而电影中对鹿子霖之死是在日本人的轰炸声中结束,被释放的鹿子霖回来了,他似乎期望着日本人的飞机炸掉白鹿原的一切,这个愿望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私,也许一切还会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