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河金矿葚沟矿段Ⅳ3矿体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3[1]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找金矿?看金矿的类型及找矿标志!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金属能像黄金这样源源地介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黄金的社会地位虽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历尽沧桑,沉浮荣辱,升降变迁不定,但至今在众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着神圣的光环,为世人共同追求的财富。
那么黄金是如何找到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金矿的类型及其找矿特点。
金矿床银多。
因其成矿时间,几乎贯穿整个地质史,现讲下列几类主要金矿床类型及其找矿标志介绍如下:01、砂金矿这类矿床由于埋藏浅,只用简单的淘洗工具就可以轻易获取,所以远在几万年前就被古人开采。
目前砂金仍然是一类重要的金砂,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金来自砂金。
砂金矿床以冲积砂金矿最具工业价值。
各类高背景含金岩石和金的原生矿床是金砂的主要来源。
但产生砂金的地方不一定有原生金矿,砂金是靠水流的搬运而富集,有时离原生金源可达10—20公里。
砂金找矿标志:1、沿水系上游是否存在金的高背景岩层或岩金矿床;2、在河的变宽部是否有“沙洲”,在河曲的突出部位,水流端急的支流进入水流平缓的主流处,易富集成矿;3、黑龙江流域是我国砂金最多的地区之一,当地老百姓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找砂金的经验:“大沟有腿(即产生金的山脉),小沟有咀”“沟里平宽,侧山平正,旁有排子(阶地),后有座山(沟之顶山,即原生金来源地,钱有迎门山,即关门咀子);4、冲击砂金矿主要产于基岩上面的砾石层的底部。
02、含金石英脉矿床含金石英脉矿床,属中温或中低温热液矿床,金主要产于石英脉中而得名,可是常与花岗岩话和混合岩化作用有关。
矿床可产于各种性质不同的围岩,特别是含中基性火山岩是变质岩中。
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及黄铁绢石岩化。
矿床多呈脉状及网脉状,少数呈扁豆状受构造裂隙控制。
矿石矿物有自然金、黄铜矿、黄铁矿、毒砂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少量碳酸盐类。
萤石、重晶石、电气石和钠长石等。
含金石英脉矿床找矿标志:1、主要分布在基底隆起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中,区域性深大断裂为控岩导矿构造,次级断裂为控矿构造;2、成矿作用与重熔、同熔岩浆侵入活动有关,成矿时代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燕山期是主要的。
某金矿区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摘要】某金矿区位于北巴颜喀拉晚印支造山亚带(Ⅱ),北东侧以布青山南坡断裂为界,与阿尼玛卿断裂带毗邻,区域上昆仑山口—久治断裂从普查区南西侧通过。
文章介绍了该金矿区的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并分析了成矿条件,以此提出了找矿方向。
【关键词】金矿山;矿区地质;矿床地质;成矿条件;找矿方向1.矿区地质1.1地层区内地层较为复杂,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碧口群(Pt2b)、石炭系—上二叠统布青山群(CP2B)、下三叠统昌马河组(T1c)、中三叠统甘德组(T2g)、上三叠统清水河组(T3q)、下—中三叠统下大武组(T1-2xd)、下—中侏罗统羊曲组(J1-2yq)、下白垩统万秀组(K1w)和第四系等。
昌马河组下段在区内分布面积大,岩性为灰色角岩化中细粒含屑变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及少量的千枚岩、砾岩的透镜层,岩石普遍具角岩化、硅化及绢云母化,是该区主要的含矿层位。
通过对区内矿体进行初步研究,认为该区成矿类型属于中低温热液型,工业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1.2构造该区处于阿尼玛卿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亚带南侧的北巴颜喀拉印支造山亚带,区内NW-SE向区域性断裂和复式褶皱非常发育,与之伴生的次级构造也较为发育,表现为较强烈的NW-SE向(或近EW向)和NE-SW向构造。
前者形成时间相对较早,活动较为强烈,是区内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沿NW-SE 向区域性断裂破碎带岩石蚀变较强,石英脉和褐铁矿化等较为发育;NE-SW向断裂形成时间较晚,且以平推性质为主,其除了破坏地层的连续性之外,对矿体也有一定的破坏。
区内除吾合玛—青珍复背斜之外,次级褶皱十分发育,并在区内多处可见,轴向为近EW向,轴面南倾,但倾角变化较大。
该金矿区就位于吾合玛—青珍复背斜中东部,由布青山群组成,轴面略向北东倾,在北西有黑云母花岗岩体沿轴部侵入,形成北西端翘起、向南东端倾伏且两翼不对称的NW-SE向紧闭线型褶皱。
1.3岩浆岩区内侵入岩以印支—燕山期为主,印支期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ηοπ51b)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ηγ51b),燕山期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ηγ52)a和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ηοπ52)a。
前河金矿田葚沟矿区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前河金矿田葚沟矿区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西南部境内,是该地区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其地质特征复杂多样,构造类型丰富。
本文将就其构造特征和找矿方向做一全面的分析。
1. 地质构造特征(1)地层特征:葚沟矿区属于南阳隆起的寒武系时期地层,地层岩系由下至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下部为灰岩、石英岩、泥岩、千枚岩;中部为伊陕期底部的灰岩、当阳期砂岩、泥岩、粘土石等;上部为白垩系的含煤层。
(2)构造特征:葚沟矿区的构造类型主要为叠加构造,近东西向葚沟断裂是该区的最大断裂带,交错着多条次级断裂。
多年以来,该断裂带在矿床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该区域还受到了葚沟断裂以北倾斜岩层带的长期侵蚀和剥蚀,形成了浅表循环侵蚀和深部侵蚀等多种侵蚀作用,使该区域地质构造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3)岩体特征:该矿区的岩石主要有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其中二长花岗岩是主要岩石。
岩体常常受到挤压、剪切等作用,使其呈现出复杂的变形和分布规律。
2. 找矿方向(1)发展富金化学分析技术和眼观化学分析技术,以便在矿床富金特征的鉴定、预测和寻找工作上取得进一步突破;(2)研究葚沟断裂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找出矿床成因和规模展布的联系,确定找矿优势区;(3)深入研究叠加构造的作用,找出上下扰动、卸载、挤压及断层破碎等多种成矿作用的关系,以此制定合理的找矿方向;(4)对复合型矿床的探测及找矿,可加强矿床矿物化学性质和稀土分布研究,从而得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找矿方向。
以上是在前河金矿田葚沟矿区在找矿方向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进一步提高钻探设备的精度和效率,让钻探效益做到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完善找矿方向,为该区域的矿产资源迅速开发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本篇文章将基于现有的数据,对前河金矿田葚沟矿区的矿产资源情况、勘探开发情况、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1. 矿产资源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在前河金矿田葚沟矿区,主要的矿产资源为金矿,其中含金量较高的董家口金矿储量达37.6万吨。
作者简介 :刘争(1986-),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辽宁五龙金矿周边找矿方向浅析刘争1,张德会1,2,王杰亭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文主要对辽宁五龙金矿控矿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强调了构造与岩体控矿的主导作用,分析了该区成矿有利部位,并通过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认为其外围找矿方向应在田家堡子-石岱、三级台-杨家堡子、油盘岭区、谢家-韩家堡子一带。
关键词:五龙金矿、控矿因素、找矿方向辽宁省最具悠久开发史的五龙金矿已面临着极度资源危机状态,本文通过分析五龙金矿成矿特点,及总结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对其外围找矿方向提出了几点意见,对后期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1 地质概况研究区位于全球性金矿带中的中西太平洋金环外二环东亚段;大地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凤城凸起的东部地段;鸭绿江成矿带的西南地段。
东部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著名的平北金矿集区隔江相望,该区与其有着极其相似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成矿地质背景,具有形成大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图1)。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岩性有云母片岩、大理岩、黑云母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等,侏罗系出露零星,为一套火山-沉积浅变质岩石。
矿区内主要分布辽河群变质岩,多呈透镜状残留体分布于印支期花岗岩中。
2控矿构造本区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其具体特征描述如下:2.1 地层及其含矿性区内仅零星出露下元古界辽河群层状变质岩系,多为残块,呈捕虏体残留在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中,自下而上主要有于家堡子组、浪子山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主要由各类大理岩、片岩、变粒岩组成。
这套岩系金丰度值较高,片岩、变粒岩金丰度值5.36-21.0×10-9,大理岩金丰度值3.88-11.0×10-9,为金的初始矿源层,它们奠定了区内金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 三道沟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卢玉浪,陈明阳(黑龙江省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摘 要:三道沟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大兴安岭弧盆系(Pt3-Pz)龙江—塔溪岩浆弧(D-P3),中生代(T3-K)处于松嫩盆地边缘嫩江深断裂西侧的北东向龙江隆起带上。
岩浆活动强烈,构造—成矿环境与内蒙突泉—林西极其相似,是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银)矿、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的重要区域。
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找矿标志的研究,认为该区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模式,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为在该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示范。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18-0071-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criteria of gold deposits in Sandaogou areaLU Yu-lang, CHEN Ming-yang(Heilongjiang Mining Group Co., Ltd., Harbin 150090,China)Abstract: The tectonic position of Sandaogou area is located in Longjiang tahi magmatic arc (D-P3) of Daxing'anling arc basin system (Pt3-Pz), and the Mesozoic (T3-K) is located in the ne Longjiang uplift belt to the west of Nenjiang deep fault on the edge of Songnen basin. It is an important metallogenic area of epithermal gold (silver) deposit and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deposi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criteria of the mining area,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area is a fracture zone altered rock type gold deposit model with great prospecting potential, which provides a demonstration for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work in the area.Keywords: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criteria1 区域地质特征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依次为: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P1d)、上统林西组(P3ιn),白垩系下统龙江组(K1ι)、光华组(K1gn)、甘河组(K1g),第四系(Q4)。
青山金矿蒿滩沟矿段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作者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摘要青山金矿矿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之秦岭微板块东部,镇旬裂陷盆地晚古生代热水沉积盆地中,处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南亚带北侧,包括青山寨、嵩滩沟、甲子沟、峡口、龙王沟五个矿段。
其中蒿滩沟矿段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上泥盆统九里坪组和下石炭统界河街组,受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东西向断裂构造及其派生的次级韧性、脆性断裂带控制。
矿体低角度斜切围岩,整体呈脉状展布,在断层交汇处呈透镜体状、囊状。
自然金主要以超显微金形式赋存在黄铁矿、褐铁矿中。
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等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
通过对矿段地质特征、成矿背景、有利的控矿因素的分析和总结,并将本研究区地质特征与国内外典型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进行对比,认为卡林型金矿是本区找矿的主要类型,蒿滩沟找矿前景乐观,下一步工作重点为深部找矿。
关键词:地质特征;找矿前景;卡林型金矿;青山金矿;蒿滩沟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ore-finding foreground of Haotangou in Qingshan gold depositAbstract:The Qingshan gold deposit was formed under paleo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with complicated lithofacies and in the spreading marine basin on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north China platform and Yangtze platfor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old deposits are controlled by the restricted platform basin lithofac-ies which are composed of terrigenous fine-grained clastic rocks and carbonate rocks of the Late Devonian and Early Carboniferous.Structure is the main fa-ctor of mineralization in this area and it is the important sign of ore-finding t-oo. Gold is submicroscopic and associated with arsenic pyrite, pyrite and arse-nopyrite tightly. Other minerals in the ore are realgar, opiment, barite, stibnite, quartz, calcite and so on.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lter ation, especially to the limonitization and pyritization. By compared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in this study area with typical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arlin-type gold prospecting is the main d-irection in this area, meanwhile the important part of ore-finding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in deep metallogenic prognosis of main ore zone.Key words:geological feature;mineralization prospect;Carlin-type gold deposit;Qingshan gold deposit;Haotangou目录第1章前言 (1)1.1 交通地理位置 (1)1.2国内外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2)1.3 本区前人研究程度 (2)1.4 本次研究概况 (3)1.4.1 研究的意义 (3)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3)1.4.3 完成的工作量 (4)第2章矿区地质概况 (5)2.1 矿区地层 (5)2.1.1 泥盆系 (6)2.1.2 石炭系 (6)2.1.3 第四系 (7)2.2 矿区构造 (8)2.2.1 褶皱 (8)2.2.2 断裂 (8)2.3 矿区岩浆岩 (9)2.4 矿区矿产 (10)第3章矿床地质特征 (11)3.1 岩石地层 (11)3.2 构造 (13)3.3 矿体特征 (14)3.4 矿石特征 (15)3.4.1 矿石矿物成分 (15)3.4.2 矿石的结构构造 (15)3.5 围岩蚀变 (16)第4章找矿前景分析 (18)4.1 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 (18)4.1.1 区域成矿背景 (18)4.1.2 成矿地球化学背景 (19)4.2 有利的成矿与控矿地质条件 (20)4.2.1 岩性控矿特征 (21)4.2.2 构造控矿特征 (22)4.2.3 蚀变控矿特征 (22)4.3 找矿方向与找矿标志 (23)4.3.1 卡林型金矿是本区找矿的主要类型 (23)4.3.2 找矿标志 (24)4.4 找矿前景 (24)结论 (26)致谢 (27)参考文献 (28)第1章 前 言1.1 交通地理位置镇安地区位于东秦岭南坡腹地。
河南省嵩县前河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
巴安民;马红义;张松盛;田修启
【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
【年(卷),期】2006(021)002
【摘要】前河金矿床属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热液矿床,位于马超营大断裂及燕山期合峪花岗岩体的北部.文章分析了矿床含矿建造和构造控矿因素,详述了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和找矿标志,进而为该区下一步找矿指出方向.
【总页数】5页(P100-103,114)
【作者】巴安民;马红义;张松盛;田修启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3;P618.51
【相关文献】
1.河南嵩县前河金矿床葚沟矿段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方向 [J], 石文静;盛利涛;盛利芳;于栋才
2.论前河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 [J], 龚智颖
3.河南省嵩县前河金矿北部一带矿床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 [J], 尹乐;王云鹏;张良杰;胡河民;戴帅军
4.河南省嵩县前河金矿床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意义 [J], 裴玉华;严海麒
5.河南省嵩县赵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J], 刘晓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例析金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引言宽坪沟金矿区位于河南省嵩县西部,行政隶属于嵩县大章乡赵楼村,面积4.65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地质工作宽坪沟金矿区成为中型金矿,本文对其特征和找矿方向进行讨论,以其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依据,为今后在其周边找矿提供借鉴。
1、矿区地质概况1.1地层矿区位于熊耳山断隆东南翼,五丈山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出露地层为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下段(Chj1)和中段(Chj2),岩浆喷发及侵入活动强烈,褶皱构造简单,地层呈单斜产出,倾向南东。
1.2构造宽坪沟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大小断裂构造共计11条,其中最长M14位于宽坪沟矿区的中部,总长大约3千米,宽坪沟矿区内长度1600米左右,根据断裂性质和控矿特征,矿区内断裂共分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四组。
北西向断裂穿越矿区,是矿区内最主要的控矿断裂,北东方向断裂错断北西向断裂。
其他方向断裂的不发育,矿化弱。
矿区内主要断裂如下:(1)北西方向断裂北西方向向断裂是矿区内的主要的控矿断裂,由M14和次级矿脉M13、M16 和M18组成,M14矿脉西起宽坪沟,东至牛头沟,总长度3千米,矿区内长度1615米,倾向北东,倾角400-650之间,受北东向F1和F2错断,分为三段,即:中段M14-Ⅰ、东段M14-Ⅱ和西段M14-Ⅲ,其中M14-Ⅰ与M14-Ⅲ之间的水平断距约200米,M14-Ⅰ与M14-Ⅱ之间的水平断距约70米,现将上述含金构造蚀变带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控制程度分述如下:M14-Ⅰ,西起下西沟,东到后沟,长780余米。
构造蚀变带宽度14-60米,局部可达90米,总体走同2990,局部可偏转到2850-3150,倾向北东,倾角400-650,构造蚀变带由石英脉,构造角砾岩及蚀变岩组成。
M14-Ⅱ,西起后沟,东到牛头沟,长690米。
构造蚀变带宽度8-50米,局部可达80米,总体走向2990,局部可偏转到2900-3050,倾向北东,倾角500-650,构造蚀变带由石英脉,构造角砾岩及石英岩组成。
河南嵩县前河金矿床葚沟矿段Ⅳ3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姚松明(嵩县前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摘要:嵩县前河金矿床葚沟矿段发育3条(ⅣN、ⅣS、Ⅳ3)矿带(分别控制着ⅣN2、ⅣS3、Ⅳ3等矿体),这三条含矿构造带均由产于F4断裂带中,Ⅳ3矿体与ⅣN2矿体、ⅣS3矿体复合部位是矿化最富集部位。
文中重点阐述了葚沟矿段Ⅳ3矿体的地质特征,并为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前河金矿床;葚沟矿段;Ⅳ3矿体;地质特征;找矿方向0 区域地质前河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 熊耳山隆断区,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金及多金属矿产蕴藏丰富。
矿区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太华群、中元古界熊耳群、蓟县系下栾川群、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金矿均赋存在中元古界熊耳群中,系一套火山喷发形成的中基性—酸性火山熔岩、夹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
矿体主要分布在近东西的断裂破碎带中。
构造和岩浆活动为金元素在地层中的富集提供热源及部分矿源,而断裂带则是地层含矿的主要条件之一。
矿区不同时期,不同规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十分发育,构造总体呈近东西向及南北向两组。
马超营大断裂为区域主要导矿断裂。
褶皱为太古代太华群小褶皱构造,形态复杂,多为紧闭倒转的线型,呈不连续的群体出现,最大者幅度几米,小者仅几十厘米,形态多为尖棱状。
只有大庄—中胡背斜波及该区东南部,轴线大致经金古垛、大庄延至图外,区内长度约7000米。
区内近东西向断裂最为发育,且规模较大,形成宽度12~52米不等的断裂破碎带,矿化蚀变强烈,控制着主矿的形态。
南北向断裂是后期错矿断裂。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均有出露。
主要有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花岗岩。
其中燕山期合峪花岗岩体与本区金矿化关系密切,燕山期岩浆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热力条件,驱使地层中矿质活化迁移,富集成矿。
1矿区地质特征矿区位于区域三里坪背斜南翼,马超营断裂带北侧及北东向的旧县—桥头断裂的东侧,潭头—大章中生代断陷盆地的东部边缘。
近东西向的断裂显示了金、银等有用元素富集,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呈单斜产出,岩浆活动表现为岩浆喷发及岩体侵入。
在矿区内发现两处规摸不大的火山口,反映了中心喷发式的特点。
区内熊耳群地层呈单斜产出,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西,倾角一般25°~30°之间。
矿区发现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19条,按展布方向划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近东向断裂规模大,蚀变强,活动期次多形态复杂,横贯全区,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其它断裂为后期错矿构造。
(1)近东西向断裂(F4)。
矿区出露长5000米,宽12~52米,走向70°~100°,倾向北北东至北北西,倾角40°~80°。
该断裂为本区主要控矿断裂,沿走向、倾斜均呈现舒缓波状展布特征,膨大收缩、分枝复合现象明显。
断裂于围岩界线清晰,断裂结构面形态复杂,表现为早期张裂追踪形成的折线状和后期压扭性圆滑改造的特征。
断面上发育有向西倾斜的斜冲擦痕和水平擦痕,且前者淹盖后者。
断裂带内主要由脆性变形的构造岩组成,并发育有挤压片理、流劈理、破劈理、构造透镜体、扁豆体,充填有透镜状石英脉,多与断裂面平行分布,部分以5°~15°与主断面斜交,各种构造形迹表明:该断裂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动和不同质的叠加转化。
断裂带内以碎裂岩化、绢英黄铁矿化、方铅矿化、多金属硫物、绿泥石化为主。
为矿区成矿构造。
(2)北北东向断裂(F18)。
北北东向断裂在矿区中部的87线附近,向南、向北延出区外,走向上波状起伏,倾角64°~85°,破碎带宽1~2m,主要由构造角砾组成,少见碎裂岩,角砾大小分明,棱角明显一般在0.5—10厘米之间,成份多为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部分流纹岩和极少量的矿化碎裂岩角砾。
结胶物为岩石粉屑及泥质,取样分晰金略有显示。
该断裂切过F4断裂,使F4在平面上错移118米。
(3)近南北向断裂(F 22)。
该断裂在矿区的84线附近,宽3m 左右,走向表现为舒缓的波状,倾角75°—85°之间。
破碎带中构造角砾岩发育,主要为碎裂岩、粗糜棱岩及少量红色断层泥,角砾之间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多在1~5cm 之间,成份为流纹岩和部分安山岩及矿石角砾。
该断裂切过F4断裂,使F 4在平面上错移35米。
2 矿体地质特征葚沟矿段内F4发育出3条矿带,分别为ⅣN 矿带、ⅣS 矿带、Ⅳ3矿带,三条矿带分别控制着ⅣN2和ⅣN2-1、ⅣS2和ⅣS3、Ⅳ3、ⅣN1共6条矿体。
其中ⅣN2-1与ⅣS2矿体由于规模小、连续性差、未达工业指标不再阐述;ⅣN2、ⅣS3、Ⅳ3矿体膨胀、收缩、扭转现象明显(见图1);Ⅳ3矿体与ⅣN2、ⅣS3矿体复合部位是矿化最富集部位,含金蚀变带经历多期多阶段成矿。
2.1 ⅣN2矿体特征ⅣN2矿体出露于78~84线东20m ,出露长320m ,出露标高120~545m ,相对高差425m 。
在280m 以上矿带顶板为断裂构造面控制,在280m 以下顶板(特别是83线以东)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在78~82线走向85°,82~84线走向95°。
倾向北西、北东,倾角50°∠76°,沿倾斜具波状弯曲,矿体在160m 以上,连续性较好。
矿带中岩石为碎裂岩,蚀变以钾化、硅化、黄铁矿化为主,次为绢英岩化、莹石化及方铅矿化。
ⅣN 矿体储量占地质队提交储量的2/3。
ⅣN 123ⅣN2F22ⅣN ⅣS Ⅳ3ⅣN ⅣSⅣ50100米ⅣN2ⅣS3ⅣN2ⅣS3ⅣN1F22F181矿带编号 2矿体编号 3断层编号图1 Ⅳ号矿带展布特征示意图2.2 ⅣS3矿体特征ⅣS3矿体出露在75~84.5线,长400m ,出露标高120~560m ,控制最底标高120m ,出露高度2.0~12m ,平均3.10m 。
矿带内矿体产状与ⅣS 矿带基本一致,矿带底板界限分明 ,与顶板呈渐变关系。
矿带上部为碎裂岩组成,厚度一般1.00m 左右;下部主要为构造角砾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钾化;其中黄铁矿化、绢英岩化与金矿关系密切,矿带金矿化连续性较差,在75~84.5线,共圈出2条金矿体, 由于矿体存在于碎裂岩带内,开采难度大,在320m 以下,矿体基本无开采。
2.3 ⅣN1矿体特征ⅣN 矿带与ⅣS 矿体在F 18东88线附近复合组成Ⅳ矿带,Ⅳ矿带控制ⅣN1矿体,该矿体向东延伸至99线,出露标高500~754m 。
走向110°,倾向北东,矿带顶、底板严格受断裂构造面控制,与围岩界线分明,构造岩主要为碎裂岩,碎裂安山岩,糜棱岩。
金矿化与钾化、黄铁矿化、黄铁绢英岩化密切。
该矿段内矿体已开采完毕。
2.4 Ⅳ3矿体特征Ⅳ3矿体赋存于Ⅳ3矿带内,Ⅳ3矿体为压扭性构造,经多期次演变,在地表出露不明显,因此地质队在提交报告时未加说明,后在矿山探矿、采矿时渐渐发现该矿体的存在,该矿体控制出露标高120~490m ,连接ⅣS与ⅣN矿体(习惯叫南北贯通构造),走向40°~60°左右,倾向北北西,倾角65°,平面总体形态呈现舒缓波状“S”形展布,断裂带内角砾呈棱角状和次棱角状,角砾大小多为5~15cm,原岩为安山岩和流纹岩,在Ⅳ3与Ⅳs接触带处见构造泥和糜棱岩化带,胶结物多为原岩碎粉。
F4形成期,由于南北应力继续挤压的作用,沿着ⅣS与ⅣN矿带形成Ⅳ3矿体,并形成连通ⅣS矿带与ⅣN矿带的空间关系。
该期活动表现为以早期张性角砾岩中角砾的磨圆和对早期锯齿状断面的圆滑改造。
形成了与主断面斜交的构造透镜体及挠曲状挤压片理。
根据构造透镜体排列方向,挤压片理、擦痕等构造形迹分析,该期表现为反扭活动。
在构造活动的强烈部位,即近主断面附近,诱导形成部分缓倾的引张部位,并与早期陡倾引张部位贯通。
含矿热液上升,充填交代富集成矿。
该期活动持续时间较长,表现为多阶段脉动式活动特征,伴随有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热液交代,形成了不同蚀变矿物相互穿插、切割。
蚀变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硅化、钾化、萤石化、碳酸岩化、绿泥石化及绿帘石化;其中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钾化、萤石与金关系密切。
Ⅳ3矿体东段具有ⅣN2矿体特征,西部更具ⅣS3矿体特征,西部与ⅣS3矿体复合处造成ⅣS3矿体向北弯曲。
Ⅳ3矿体在480m中段出露于82线附近,长度仅20m,从440m往下矿体连续性和矿化逐渐变好,在320m 中段达到顶峰,从78.5~83线矿体走向54°,平均厚度6.5m,品位2.5~160g/t,最富处在82线附近。
在320m标高矿体连续性极好,平均品位在36g/t,矿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碎裂岩、碎裂岩,在78.5~80线为黄铁绢英岩化,80线附近绢英岩化最明显,靠近顶、底板有磁铁矿化,常发现星点状自然金。
在82~83线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方铅矿化,该段自然金分布广泛,多呈树枝状、片状,偶见粒状、尖棱状、姜状。
从320m往下矿体逐渐收缩,至240m中段矿体出露在79.5~82线,往东虽然矿化特征明显(矿带存在),但依品位没有圈出矿体。
而在230m标高往下矿体又逐渐膨大。
在200m、160m、120m标高的79.5线、81线、81.5线,为Ⅳ3与ⅣS复合部位,向东在83.5线(200m中段)、84线(160m中段)84.5线(120m)Ⅳ3与ⅣN2复合,在垂向上Ⅳ3表现出在280~340m、120~220m区段,矿体连续性好,品位高且稳定的特征。
Ⅳ3矿体的另一典型特征是矿体内有1条厚度0.05~0.8m的石英脉,石英脉连续性较好,具具黄铁矿化、方铅矿化、莹石化等,黄铁矿颗粒细且均匀,矿体、矿石易于辨别,这些特征在160m表现极突出(见图2)。
4080米F2279CD80CD81CD81.5CD82CD83CD83.5CD160主巷ⅣN2ⅣS3Ⅳ3123ⅣN2F2281CD5.032.264.763.986.894.373.568.9210.438.962.694.693.1635.261.659.17至竖井82YMN81YM82YMS453.568.92sio2sio21工程位置及编号 2矿体编号 3断层 4含矿石英脉 5平均品位与厚度图2 160m中段地质平面图由此可以说明Ⅳ3矿体在200m以下逐渐变富,这于ⅣN2与ⅣS3的特征一致,整个葚沟矿区矿体显现出在480~520m、320~360m、160~220m3个成矿极好区段,葚沟矿区Ⅳ矿带整体表现出向西侧伏特征;但Ⅳ3矿体与ⅣN、ⅣS的复合部位由上往下渐渐东移,Ⅳ3与ⅣN2、ⅣS3复合线表现为向东侧伏的特征(见图3)。
Ⅳ3矿体在垂向上仍具贫、富交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