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第四册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8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单选题1、1635年著成的《崇祯历书》是明政府组织一批明朝士大夫,并聘用了一批耶稣会士,历时多年修订而成的历书。
它以明朝《大统历》为基础,更多吸收欧洲天文学理论知识、方法、数据,其重要数据和推算方法具有欧洲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先进水平。
1643年崇祯帝下令通行,清顺治年间才以《时宪历》之名得以颁行。
这个过程集中反映了A.明清专制制度的腐朽B.中国农耕经济的保守性C.中国传统科技的困境D.中国封建文化的排外性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的历书吸收了很多欧洲的天文学理论,并且这部明代编订的历书到清代才得以颁行,体现了明清科技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是中国传统科技出现困境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科技的困境,并不能说明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农耕经济的保守型,排除AB项;该历书吸收很多欧洲的天文学理论,因此不能体现排外性,排除D项。
故选C项。
2、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归纳概括是我们要培养的能力之一。
下列是某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文化、外交和社会生活具有开放特点,B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对先秦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C项;封建社会晚期即明清时期,阶段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五代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
故选B项。
3、下图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示意图,图中信息可以体现出明清时期A.农业作物种植的多样化B.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C.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D.古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知,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既种植粮食作物玉米、水稻,也种植经济作物棉花、烟草等,还有外来物种番薯的种植,体现了农业作物种植的多样化,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即列举了粮食作物的种植,也列举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排除D项。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幼童留学生1.幼童出洋〔材料一〕照会美国政府,中国每年选送三十名幼童至美国学校学习,一切经费由中国自备,学童中成绩优异者将来选入美国陆、海军大学肄①业;在上海设局,负责办理挑选幼童派送出洋等事,拟派大、小委员三名,由通商大臣札饬于上海、宁波、福建、广东等处,挑选聪慧幼童十三四岁至二十岁为止,曾经读中国书数年,其亲属请愿并具结②,携至上海公局考试通过方可;选送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驻洋肄业,十五年后回国,听候派用;此系官派留洋学生,毕业后不准在外洋入籍逗留,或私自先回;幼童留美来回川资③及衣服物件,每名计银七百九十两;幼童在美各项经费,每一名计银四百两,均由中国政府偿给,等。
──曾国藩、李鸿章《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④〔材料二〕1871年(清同治⑤十年)夏,詹家的挚友专门从香港赶回南海,告诉詹家一则最新消息:清政府宣布招收12到14岁之间的幼童赴美国留学,条件优厚,已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专门办理招收留美幼童事宜。
今年招收第一批幼童,规定名额30名。
除在上海等地区招考外,最近,出洋肄业局的驻洋副委员、广东香山籍的容闳⑥大人又特地来到香港招收学生。
……同年秋,詹天佑到香港应试。
按照报考章程规定,考试科目为国文写读,已经学过英文的考生还要加试英文。
詹天佑已在私塾读过四五年,有很好的国文基础,考试顺利通过,被录取。
──经盛鸿《詹天佑评传》【解读】《詹天佑评传》记载了詹天佑从幼年到去世的诸多翔实可靠的资料,并对詹天佑光辉的一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领导人曾国藩、李鸿章等为培养人才,听取容闳选拔幼童出洋留学的建议,会衔具奏清廷,陈述选派聪颖子弟出洋留学的缘由与意义。
材料一中的这条建议是1871年9月3日向清廷进呈的奏折。
材料显示:①选派学童赴美留学的计划十分详细而周密,包括留学生的选拔、教育、经费、管理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外交交涉,甚至还包括留学生到美国最终所进的学校与学成回国后的工作分派。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年)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开国大典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1949年在北平召开,目的:为筹建新中国。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①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③大会决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确定国旗是五星红旗;代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都是北京(把北平改为北京);纪年方式是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1、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率军赴朝作战。
2.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中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10月25日成为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3.意义:国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维护了世界和亚洲的和平。
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有:堵枪眼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被烈火烧死的是邱少云。
第3课土地改革1、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初中历史第四册人教版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2.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工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明清时期会出现这些新的农产品?它们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商品经济的活跃程度。
2. 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背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讲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闭关锁国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鼓励。
课文注释:中国同盟会
清末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出任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正式确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同年10月孙中山把这个纲领归结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制订《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发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改良派展开论战;在国内外各地建立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组织领导反清武装斗争。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宣统三年)4月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10月,武昌起义,各省纷起响应,爆发了全国性的辛亥革命。
上海光复后,同盟会本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又迁至南京。
1912年(民国元年)8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同盟会对于推翻帝制与建立共和,曾做出伟大贡献。
同盟会的弱点,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集中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它的领导政党的不健全密切相关。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①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内容①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③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④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4)影响①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
②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提纲(精华整
理版)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治理与文化交流
1.1 三皇五帝与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三皇五帝”、“夏、商、周”简要介绍
-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比较
1.2 著名的古代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
- 孔子思想
- 墨子思想
- 荀子思想
- 道家、法家思想简介
第二章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和辉煌的唐宋文化
2.1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更替
- 夏朝、商朝、西周到东周
- 秦到汉和三国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2.2 唐代和宋代的辉煌文化
- 唐代文化
- 宋代文化
第三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市场贸易
3.1 中国古代经济的起始和发展
- 农业生产的发展
- 生产力的提高
3.2 中国货币的演进和市场贸易的兴起
- 货币的演变
- 交易的方式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4.1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 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后果
-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4.2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成立
第五章互联网时代的中国
5.1 互联网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 互联网的特点
- 互联网的优点和缺点
5.2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 互联网产业的现状。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笔记,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侵略史: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四次侵略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史:中国近代化过程(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840-1919)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部分:侵略与反抗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1)背景: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2)根本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直接原因(导火线):虎门销烟(1839年)(3)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南京条约》爱国英雄:关天培内容:①中国把香港岛割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政府和百姓负担)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破坏贸易主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必须和英国协商(破坏关税主权)影响:①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列强:英法为主凶,俄美两国为帮凶。
(3)罪行:①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割占中国西北和东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爱国英雄:邓世昌(2)经过:①黄海大战:邓世昌英勇抗敌,壮烈牺牲。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洋务运动破产)(3)结果:中国战败投降,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4)《马关条约》的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白银2亿两③增辟通商口岸(侵略范围:深入内地)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侵略方式不同:资本输出)(5)《马关条约》的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2)侵略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3)罪恶: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4)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5)《辛丑条约》的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一、秦始皇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
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3、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横征暴敛: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
③严刑酷法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4、怎样评价秦始皇?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必修四《历史与文化》期末必背重点知识
本文档总结了必修四《历史与文化》课程的重点知识,供期末
复之用。
以下是重点知识的概要:
第一部分:历史与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 历史:它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事物的记录和研究。
- 文化:它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内部共同传承的各种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俗、艺术等。
- 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历史是文化的基础和表达形式,而文化
是历史的反映和延续。
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特点
- 古代中国的特点:儒家文化的影响、皇权至上、礼仪之邦。
- 中华文明的发展:由黄河流域向其他地区传播,形成多元化
的地域文化。
-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夏朝、商朝、周朝、秦朝、唐朝、
宋朝、明朝等。
第三部分:世界历史与文化的发展
- 古文明的兴衰与变迁: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
- 西方文明的发展:古典文化、教文化、启蒙运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崛起。
- 亚非拉文明的发展:伊斯兰文明、印度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等。
第四部分:历史与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 文化的意义: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历史的价值:引以为戒、经验总结、现实指导、民族凝聚。
这些重点知识将有助于你在期末考试中更好地理解和回答与历史与文化相关的问题。
祝你考试顺利!。
202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提纲第一章:秦始皇统一中国1.1 秦国的崛起- 李斯变法- 秦国的军事强大1.2 秦汉的争斗- 项羽与刘邦的战争- 刘邦的胜利与建立汉朝1.3 秦汉政权的发展- 秦汉政权的组织体系- 郡县制的建立1.4 秦汉文化的传承- 秦汉文化的特点- 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章:西汉王朝的兴衰2.1 汉武帝的统治-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西汉的边疆扩张2.2 王莽篡权与公孙氏的- 王莽的改革失败- 公孙氏的与灭亡2.3 东汉王朝的兴起- 光武帝的- 东汉的统治和衰落2.4 西汉文化的繁荣- 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化传承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秦汉之后的中国3.1 三国时期的分裂- 曹操与刘备对抗- 孙权的东吴3.2 三国时期的兴衰- 吴蜀之间的斗争- 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3.3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的统治与北方民族的入侵-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3.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的传入与发展- 文化繁荣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4.1 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影响4.2 中华文明的传播- 中华文明的传播方式-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4.3 南海丝绸之路- 南海丝绸之路的起源- 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性4.4 对外交往与文化传播-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以上是《202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提纲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章节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秦始皇:开创国家统一新纪元,并建立颇具系统性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措施。
唐太宗:发展国家统一局面。
通过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使民族统一达到辉煌。
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局面。
面对内外形势变迁,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缔造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代。
总之:秦始皇是法家形式的维统;唐太宗是内修繁荣然后吸附的儒家怀柔之策;康熙帝是内忧外患的新形势下坚持统一与主权不动摇,策略得当。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原因:历史发展的趋势,春秋战国时代各因素因缘际会的结果⑴时代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⑵秦国因素: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军功爵制),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2、过程:(10年)远交近攻、分化离间①先灭弱韩:前230年韩国用“疲秦计”;“先取韩以恐他国”②离间灭赵:前228年扫除两翼,最后灭齐战略;离间计李牧被杀,赵括代廉颇③水灌灭魏:前225年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大梁城④王翦灭楚:前223年秦王知错能改,请出老将王⑤北灭燕国:前222年荆轲刺秦,秦据借口灭燕⑥完胜灭齐:前221年孤掌难鸣,势如破竹3、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包括古代王朝更替。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各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农民战争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某某推选首领的制度。
2. 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建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 发展和演变:①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推恩令”;后来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②隋朝时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采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另外,唐朝还进一步完备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借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③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编选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北宋政府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了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1)爆发标志: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沈阳城(2)借口:柳条湖事件(3)结果: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亡(4)斗争: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杨靖宇)(5)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激化(2)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3)中共立场: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4)结果:和平解决(5)影响: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爆发标志: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2)影响: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3)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二十九路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4.南京大屠杀: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日军进攻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上),日军犯下滔天罪行5.抗战中的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1937.9):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八路军一一五师)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方面取得的重大胜利(李宗仁)百团大战(1940年8月):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彭德怀)6.中共七大(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2)内容: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7.抗战胜利(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原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3)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年)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开国大典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1949年在北平召开,目的:为筹建新中国。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①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③大会决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确定国旗是五星红旗;代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都是北京(把北平改为北京);纪年方式是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1、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率军赴朝作战。
2.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中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10月25日成为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3.意义:国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维护了世界和亚洲的和平。
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有:堵枪眼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被烈火烧死的是邱少云。
第3课土地改革1、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3—1976)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1、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内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超额完成各项任务。
2、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土地改革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2、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手工业形式: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1、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采用赎买的政策。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5)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1、1956年,中共在北京召开八大。
指出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随后,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我国50年代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①对国情分析不够,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制订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4、1961年春,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
2、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有:石油工人王进喜(被称为“铁人”);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一、动乱和灾难:1、文革发动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1966年,党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
3、1967年1月,全国出现造反派夺权的“一月风暴”。
4、国家主席刘少奇受到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5、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在会议上,对“文革”的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1、1971年9月,林彪出逃,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随后,周恩来、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恢复生产,形式好转。
3、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江青阴谋夺权。
4、1976年,为悼念周恩来逝世,北京爆发了“四五”运动。
“四人帮”污蔑邓小平是“四五”运动的后台。
“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
5、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结束了“文革”。
6、文革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文革结束后,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但当时领导人仍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证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3、★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如下:(1):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上:做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4、★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1、1980年中共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9课改革开放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原因: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2、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3、我国对外开放地区逐渐扩大,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世界性金融和经贸中心。
4、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1、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
2、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使大中型国有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邓小平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这一基本路线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因此说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
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姓“资”姓“社”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2、1992年,中共召开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课民族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