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 物的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46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读懂诗歌并了解古代诗歌形象的类型 A2、掌握诗歌鉴赏中景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 C教学过程:一、积累·思考 A1、诗歌形象的类型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之形象、景之形象和物之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景物类型:(1)景象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3)色彩描写。
二、归纳答题步骤: B例1:下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B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初春景象。
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请概括答案组织的步骤: C①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②结合诗句具体叙述;③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例2: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B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答:①本诗塑造了瀑布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的形象。
②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聚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③作者通过对瀑布这一形象的塑造,以此自喻,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志向高远、不达目标誓不休的精神。
请概括答案组织的步骤: C①概括物的突出特点②具体叙述③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或志向。
三、领悟·应用 C1、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B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授课时间课时(或上课用时分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意象和意境的一般常识2.能力目标:掌握解答意象、意境题的基本方法。
3.素质目标: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鉴赏诗歌意象。
4.思政目标:感知古代诗歌独特的景物描写。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掌握解答意象、意境题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鉴赏诗歌意象。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讲练结合;诱导启发五、教学准备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整理考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课前预习《优化设计》p281——p282,画面描述三步骤。
课中: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学习:(约3分钟)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古人给我们留下来许多优秀的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在古诗词中,作者描写了许多的景物,往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也就是说描绘了很多画面,这就是我们常说诗歌的景象,这些画面与诗人的情感史交融在一起的,作者或喜或悲,或触景生情,这些都是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中需要注意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鉴赏诗歌形象(景、意境)。
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二、第一课时:内容精讲(35分钟)一、总体把握:积累知识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象”——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不是纯客观物象)意象=物象+情思燕子---- 今非昔比、物在人亡嫦娥---- 孤独、悔恨杨花----离散、漂泊杨柳----离别日----暗喻明君佩剑----表达要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流水----暗示年华或时光易逝。
长亭----离别南浦、西楼—送别之地登楼、危栏----常有思乡怀远之意识记意象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示例1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
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
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示例2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3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示例4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