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文化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3.05 KB
- 文档页数:2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言学习其实就是语言学习的文化,最终目的是交流。
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引言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
这些因素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交际低效、相互误解以及可能的文化冲突,给交际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仅仅意味着表达,而真正的交流涉及到很多沟通问题。
交流的目的是让听者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而不是他们说了什么。
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理解语言,就要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要理解语言。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沟通和交流并不容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往往会遇到困难。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经常会出现交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它也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中国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和美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的交流中,由于价值观、习俗、思维模式等的差异。
,在交际中何时何地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不同的受众说什么,都是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jenny thomas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涉及到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免不了接触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当然,其中也包含诸如语法、社会等方面知识。
对此,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无法正确理清以上几方面的关系,则在跨文化交流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而这种的问题通常亦将表现出语言用语与社会用语两大方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社会用语跨文化的交际过程,掌握语言仅是其一,能可基于不同的语境揣测到对方真正的会话含义,方能尽可能低避免语用失误,进而确保交际过程的顺利。
至于实际交际过程所涉及的相关认知语境,其中则分别包含了文化与思维两方面的要素。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表现(一)语用语言失误外语学习者,其之所以容易出现语用方面的失误,通常是因未能掌握语言的使用语境,或是依照了自身母语的套用方式来盲目套用了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
1、套用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如当中国售货员以“What do you want?”的方式问及外国顾客,则显然不符合英语习惯。
虽然,外国顾客亦能理解其所指为何意,但这确实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而正确的询问应是“What can I do for you?”2、违法了语言习惯。
如Mother:Jim,have you finished yourhomework?Jim:Yes,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从此句的语法上来看,看似没有错误,但却违背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让提问者认为说话者极不耐烦,故正确的说法应是“Yes,I have,”或“No,Ihaven't,”。
3、混淆相同表达在不同语言中的语用意义。
基于不同的语境,则相同的语言亦可表达不同的含义,如当外来游客问及中国路人“Shall I take this way?”。
若路人回以“Of course,”,雖也表达着当然之意,但却隐约包含不耐烦的情绪。
(二)社交语用失误社会用语上的失误,通常是因双方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所差异而导致,且鉴于交谈双方的身份以及谈话语域的不同亦可能导致双方理解产生歧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而语言中的语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生语用失误。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一、语用失误的概念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之间的差异,使用不当的语用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语言行为的不适当或无效。
语用失误可以参照Grice的合作原则进行研究。
合作原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都有一个合作的目的,可以通过遵守一些基本原则来达到这个目的。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说话人应该说出真实的、相关的、明确的、完整的信息,听话人应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不破坏交际双方的合作意愿。
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人们不知道如何遵守合作原则,就会发生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的例子1、称呼和称谓的不当使用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规定。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用称呼加姓氏来表示尊敬。
例如,我们会称呼老师为“张老师”,长辈为“张叔叔”或“张阿姨”。
然而,在西方国家,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
比如,在美国,称呼老师应该使用“先生”、“女士”或姓氏的缩写,而不是称呼张老师为“张先生”。
如果不知道这些规则,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
2、基于不同文化习俗的礼貌用语的误用礼貌用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在日本,人们通常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表示感谢,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会用“Thank you”表示感谢。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了不当的礼貌用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3、基于不同文化习俗的非语言行为的误解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行为的习俗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比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送别的人手中塞一些东西,以表达祝福和感谢之情。
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会用拥抱和亲吻来表示感情。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这些非语言行为的习俗用错了,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导致的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本文将以中美跨文化交际为例,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其对交际的影响。
一、语言差异引发不适当的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差异引发的语用失误是最常见的。
例如,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由于语言差异较大,中方的谈判人员会倾向于使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意见,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更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
这种情况下,如果中方谈判人员不注意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就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进而影响谈判的结果。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违规现象文化差异是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中美文化差异中,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区别非常显著。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长辈或者领导时需要加上一些尊敬的称呼,但在美国文化中则较为简单,直接称呼名字即可。
如果在交际中不注意到这些文化差异,就容易引起文化违规现象,进而导致交际破裂。
三、情境背景引发的不适当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情境背景的差异也很大可能导致不适当的语用行为。
例如,在中美谈判现场,使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口吻都有很大差异。
中方的谈判人员往往喜欢在谈判中加入一些文化元素,如引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一般更注重直接表达,更注重交流的内容。
如果在情境背景的差异中不适当地使用语言,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很容易发生。
重点是在交际中要注意到差异性,注意语用行为的跨文化特点,减少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行为和交际过程。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交际约定的差异,常常会导致在交际过程中发生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在语用过程中违反了某种交际规范或者导致了交际故障的一种言语行为。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进行浅析,探讨如何避免和处理这些失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更好开展。
一、文化背景引起的语用失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方式往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样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在中国,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会通过“客气”、“礼貌”的语言表达来传递自己的尊重和友好,而在一些西方国家,过分客气和谦虚反而会被认为是虚伪和不诚实的表现。
所以,当中国人使用过分客气的语言表达时,很容易造成西方人的不适。
类似的情况在各个方面都会存在,比如对待称呼的用词、言语的严谨性、交际的直接性等。
这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造成语用失误,而且有时会给交际双方带来尴尬和误解。
二、语言虚构引起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对所处语境的不熟悉而造成语用失误。
由于对外语习得的限制,有些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会使用错误的词语或者语法结构,这样的“语言虚构”往往会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在中文中,“对不起”是用来表示道歉的词语,但是在英文中,“sorry”并不一定用于道歉,而是可以用来表示遗憾、懊悔等。
有些人在英文交际中过度使用“sorry”,往往会被人认为是不必要的客气。
由于对语法和词汇的掌握不到位,在外语交际中难免会出现语法错误或者词语搭配不当的情况,这也会成为语用失误的来源。
三、非语言交际的失误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言语交际,还包括非语言交际行为。
身体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际元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不同文化对于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认知和运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往往会导致非语言交际的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由于语用者对语言符号和结构的理解不同所引起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即使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表达方式不符合所使用的目的语的语言习惯,或不顾及对方的身份、地位及交际场合,不了解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就不能适宜、得体、有效地沟通,在交际中甚至会发生误解或冲突,致使交际失败,这被称为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有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之分[1].一、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只体现在语言本身,即说话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套用在所使用的目的语中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是由于语用者对语言符号和结构的理解不同所引起的,通常表现为语音、词汇、语法、句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失误。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JennyThomas)将语用语言失误归咎于对话语语用之意的错误认识,即传达了非意传达的言外之意的话语,也就是说话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中,或表达方式不符合所使用的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而产生的失误[2].语用语言失误可从交际双方来考虑。
一是说话人话语表达不当导致听话人的误解的语用失误,二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正确表达做出错误的推理的语用失误。
例如:下面这段对话是在咖啡厅服务员和顾客之间的对话:Waiter:Excuseme.WhatcanIgetforyou?Customer:I'dlikeacupofcoffee.Waiter:Whatkindofcoffeewouldyoulike?Customer:Theusual.Waiter:Sorry,wedon'thave“theusual”coffee.这位顾客显然按着汉语思维要一杯普通咖啡,但是在英语里不存在普通咖啡,导致了交际的失误。
又比如:一位中国学生和一位美国学生同住一个宿舍,中国学生在听音乐,把声音开的很大,非常吵闹,外国朋友说:“Whatareyoudoing?”中国学生回答“I'mlisteningtomusic.”显然这位中国学生没有理解外国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责怪他把声音开得太大而不是询问他在做什么。
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
Ⅰ. 绪论
跨文化交际,是指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形成多文化融合的过程。
英汉跨文化交际也就是指英语为母语国家与汉语为母语国家之间进行交流时,经常会遇到语用失误现象,而这些失误也会带来误解,降低联系的效果。
Ⅱ. 英汉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1. 文化差异:汉语与英语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一般而言,不同的文化氛围并不能代表同一种真实性。
汉语与英语不同语言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意味着不同文化社会信仰体系及不同认知特征,这将会使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一些未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的语用失误。
2. 语言的表现能力:从英汉二者的词汇形式上看,英语重视发音,而汉语重视拼音,两者在表达上的细节也是不同的。
这也会造成跨文化的交流当中出现一些意义的误解与表达上的失误。
Ⅲ. 改善英汉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1. 多方参与学习英汉:在英汉跨文化交流中,双方应尝试彼此学习和了解彼此语言文化背景,且将两门语言即英语与汉语并行学习,尝试通过双语阅读材料,以较快的速度跟上双语学习的步伐,以提升双语交流本领。
2. 加强跨文化交际训练:此外,双方还需多参与在英语与汉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训练,不断解决好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发音及英语环境下的汉语发音问题,以提升双方的跨文化交流本领。
Ⅳ. 结论
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连接双方的效果降低,影响双方的沟通效果,必须被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多参与英汉跨文化交流,加强跨文化交际训练,将有效改善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问题,维护双方和谐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间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交际习惯有差异,往往会导致语用失误,而语用失误会妨碍交际者之间的正常交流。
本文阐述了称谓语的语用失误。
称谓能反映出交际者的背景差异、身份不同及社会地位等。
称呼语作为语言中的重要成分,能直接传递给交际对方一些信息,并能够明确交际者的身份关系,展开交际活动。
跨文化交际称呼语语用失误一、前言语言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Jenny.Thomas在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中,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她的基本观点是:“语用失误指不能理解话语含义,它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由于知识掌握不够,运用时经常会出现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失误。
沃尔夫森说:“与本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就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当事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称谓语是交际的领导者。
因此,称呼语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交际双方应尽量避免称呼语的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产生分析语用失误,是指非本族语者对某个话语的语用误解,也就是对语言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
第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社会也尊重个体的首要性。
而在中国,则注重集体轻视个体。
在跨文化交流时,中国人比较含蓄,给西方人以猜不着摸不透的感觉,常给交际带来困难。
第二,民族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是人们传承民族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做为社会的产物,通常也反映习俗的不同。
如汉语中,三餐、家庭情况、收入、婚姻都可以作为与他人共享话题。
但在英美国家,这些都是个人隐私,不宜交流。
所以对语言的学习同时应加强对其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中西方社会称呼系统的异同1.亲属称谓Hudson说,每一种语言似乎都包括那些反映说话人、听话人及两者相互关系的社会特征语言项。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跨文化交际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背景、文化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常见的现象,它经常导致沟通中断、误解和冲突。
因此,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首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非故意的失误和故意的失误。
非故意的失误是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的误解和沟通中断。
而故意的失误则是指通过语用手段故意制造误解和误导对方。
这两种失误虽然有所区别,但其后果都是影响到交际的顺利进行。
非故意的失误最常见的情形是信仰、价值观和礼仪的不同。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没有礼貌的行为如直接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和财富状况是被视为不得体的。
但在其他文化中,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随口问的,而不被视为失礼。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不经意地问出这些问题,而导致另一方感到不舒服或者不开心。
另一个常见的非故意的失误是语言体系的不同。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使用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可能会遇到这些语义和语法的差异,并因此产生误解。
例如,俄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完全不同。
由于这种语言间的差异,人们可能会用不当的方式表达思想。
故意的失误则更加微妙,因为它需要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他人的意图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故意的失误可能涉及了歧视、诽谤、攻击和威胁行为。
例如,在一些国家,对同性恋者的攻击和歧视是非常普遍的。
在这些国家,如果一个同性恋者表达了自己的性取向或穿着较为“女性化”的衣服,他们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攻击。
这种歧视和攻击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
为了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我们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应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这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历史、艺术和文学来完成。
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各种背景的人交流,了解其他文化的风俗习惯。
2.避免使用带有文化色彩的语言:我们应该避免使用那些具有不好的文化含义的词汇和语句。
例如,在西方国家,对非洲国家的人或居民使用一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词语是非常不得体的。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语用失误,这些失误不仅可能导致沟通的障碍,甚至可能引发误解和冲突。
因此,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文章首先回顾了相关理论和研究,界定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和分类。
然后,结合具体案例,从语言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提高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有指导意义,也对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和谐共处具有积极意义。
二、语用失误的定义与分类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或冲突。
语用失误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问题,更揭示了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和认知冲突。
语用失误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主要发生在语言使用的形式上,是由于对语言本身的误解或使用不当造成的。
例如,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礼貌或谦逊的表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直接或冒犯。
这种失误通常是由于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掌握不足或误解造成的。
社交语用失误则更加复杂,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文化规范、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误解或忽视。
这种失误往往是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的社会距离、行为准则和期望的误解造成的。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询问他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或收入等私人信息被视为不礼貌或侵犯隐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友好或关心的表现。
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避免语用失误至关重要。
这不仅需要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则,更需要他们深入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