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二、课标解读1.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2.说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3.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范围,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处理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对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让学生先查阅水稻的习性及本地水稻田的种植特点;对于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引导,组织一些练习,让学生分析讨论。
课堂结束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范围内,说出一两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在班上分析讨论。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讨论法,联系实际分析法以增加感性认识,原因分析法,通过因果分析加强各知识的逻辑联系。
五、课时安排2课时,每目内容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知识,请一位同学总结学习这一内容的方法。
学生:确定学习对象、分析区位因素、总结生产特点。
师:如何进行区位因素的分析?生:先利用地图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再分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找出优势区位因素。
(学习新课)(第一目季风水田农业)师:下面请大家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以讨论。
(三分钟后)师:现在请大家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生:要讲季风水田农业的自然因素,先要知道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哪里。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季风水田农业做出具体分析,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运动该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所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我们对农业的区位条件有了了解和认识,但一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对地理问题和现象的分析缺乏准确性、深刻性,问题考虑也不全面。
通过对教材图文资料的研究,创立合作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掌握筛选信息,运用地理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生产特点和区位优势过程与方法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图,认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区位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主要特点难点:分析总结季风水田发展的区位条件五、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六、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白板笔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念,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了澳大利亚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
师提问:找出视频里提到的主要人物,他发明了哪项技术,做出了什么贡献,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生: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师:很好。
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重点来学习季风水田农业一、季风水田农业(展示世界水稻分布图、亚洲地理分区图得出亚洲水稻分布区)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师:(展示材料,总结水稻生长需要的条件)生:好暖喜湿、需要大量劳动力探究一:(阅读P47图3.11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导学案的问题探究一。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2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涉及的亚洲水稻种植业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学习掌握世界主要粮食水稻生产的地区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征等知识的一节课。
农业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互相融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受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诸因素的地域性差异影响;经济再生产过程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习俗差异等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因此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
亚洲发展中国家由于自然地理特点,农业劳动人口多,教育水平以及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发展了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类型;农业、农村、农民是国民经济的根本,粮食问题是世界农业首要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解决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对亚洲的气候、地形、人口及东南亚、南亚的旱涝灾害、农业生产、饮食习惯有初步了解;对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有初步了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分布区、特点;2.通过学习,学会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能够提出水田农业的发展措施。
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2.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教学重点】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2.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教学难点】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课标解读】1.掌握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
2.运用有关材料,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
3.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通过读图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商品谷物农业,学会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绘制简单图表表达地理事物。
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分析商品谷物农业时,采用绘制概念框图的形式,训练地理图表的绘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制约着人类农业活动类型。
2.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3.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1.理解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系?3. 水稻种植需要怎样的地形条件?中国南方地形条件如何?4.水稻的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我国南方水稻产区以什么土壤为主?5.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国南方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还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水稻的种植呢? 训练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对季风水田农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理解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南北方地域上的差异,人们在对主粮的选择上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南方人爱吃米,也是南方形成水田农业的一个原因。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学指导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安排学生活动安排第一课时【课前复习】投影显示“农业区位因素”(随着学生的复习一一出现)【导入新课】学生介绍“水稻的生长习性”【讲授新课】一、季风水田农业1.指导学生阅读“亚洲水稻农业分布示意图”2.指导学生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3.指导学生阅读“亚洲人口分布图”4.提示学生思考: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水稻种植对气候和土地的要求是什么?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还适宜其他农作物生长吗,为什么不选择?水稻种植对劳动力数量有什么要求?5.引导学生总结本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6.引导学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7.提醒学生思考:“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通过对比商品谷物农业来总结。
”(过渡)。
第二课时二、商品谷物农业1. 指导学生阅读“美国地形”和“美国气候示意图”;提醒学生注意比较两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的相似与区别。
2. 提问:美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为什么与东亚的主要作物不同?列举农业区位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一、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条件;加深对农业区位含义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能力、阅读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科技兴农意识;了解我国农业的辉煌成就和农业问题的紧迫性。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条件难点:季风水田农业水利工程量大的原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特征;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导入:提问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那些?学生:自然方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土壤,地形,水源社会经济方面: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提问2:按生产对象不同,农业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学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农业中的种植业。
通过分析教科书47页四幅图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提问:看47页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明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哪些地区?学生: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气候类型图,说明水稻种植也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类型区?学生:亚洲季风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提问:这些气候有什么共同点?提问后讲解水稻习性。
总结:水稻种植需要水热充足,雨热同期练习巩固:讨论1:英国是否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讨论2:地中海气候区适合种植水稻吗?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图,分析水稻种植业地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地势低平。
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人口分布图,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人口稠密。
讨论:季风水田种植区人口稠密的意义?教师主要从劳动力,粮食需求方面来说明。
教师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师讲解:季风水田农业特点:本区人口稠密,地少人多,所以小农经营;地少人多,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地少人多,每家的总产量不高,农民将大部分收获粮食自用,所以商品率低;季风区为主,降水年际变化大,所以水利工程量大;板书设计: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农作物2、分布3、区位条件4、主要特点随堂练习1.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D.便利的效能运输条件2.东亚水稻种植区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其原因是()①该区机械化水平低②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③亚洲水稻种植区气候干旱④水稻生产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课标分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高中阶段学习的农业问题,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
通过考察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教材分析】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
分析此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生产特点和区位优势。
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分布、生产特点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过程与方法1、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图,认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区位特点;2、分析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对比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课标分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高中阶段学习的农业问题,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
通过考察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教材分析】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
分析此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生产特点和区位优势。
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分布、生产特点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过程与方法
1、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图,认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区位特点;
2、分析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对比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方法】发现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所以在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认识了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今天我们来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板书】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P47第一段,并讲解、分析、板书:
1、概况: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2)农业部门与农作物: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3)发展历史:已有70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4)地位:季风水田农业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世界的地位);世界最大稻米生产国——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稻米是当地人们的主要食粮(在亚洲的地位)。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47图3.11,并完成P48“读图思考”中的问题:
[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1,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①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②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③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
(学生回答后,讲解、分析、归纳)【板书】
(承转)正是以上这些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世界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亚洲
季风气候区。
那么季风水田农业的水稻种植业有哪些特点呢?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P48的课文内容,读P48图3.12“我国水稻种植景观”及其注释。
思考:亚洲
(学生回答后,讲解、分析、归纳)【板书】
(2)生产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与发展措施:(表同上)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重要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
【板书】二、商品谷物农业
1、概况: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迁、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国营农场。
(2)农业部门与农作物: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2、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49图3.14“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并完成P49的“读图思考”的问题: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过渡)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其商品谷物农业为最为典型。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案例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50“案例3: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并完成P50“活动”的问题:1.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区域专业化程度高。
)
2.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如下表),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讲解、分析、归纳)【板书】
3、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中部平原。
其中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2)在世界的地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区域专业化程度高。
(4)农业措施:兴修水利;实行休耕和轮作;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
(5)区位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交通;③地广人稀;④工业高度发达;⑤农业科技先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水稻的分布及所需自然条件、亚洲水种植业的突出特点,还学习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特征、分布,美国大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概况:
(1)分布:
(2)农业部门与农作物:
(3)发展历史:
(4)地位: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
(1)区位条件分析:
(2)生产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与发展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1、概况:
(1)分布:
(2)农业部门与农作物:
2、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3、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
(2)在世界的地位:
(3)生产特点:
(4)农业措施
(5)区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