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一、二节重要的空港城市
- 格式:ppt
- 大小:16.28 MB
- 文档页数:102
飞向太空港每章读书笔记《飞向太空港》这本书真的太精彩啦!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全过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紧张又激动人心的时刻。
第一章“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作者就把我带到了西昌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
西昌,原来是个不起眼的小城,但因为卫星发射,它变得举世瞩目。
书中描绘了西昌的自然风光,那巍峨的山脉、清澈的河流,还有那湛蓝的天空,让人陶醉。
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西昌人民为了卫星发射所做出的贡献。
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家园,为发射基地让路,这种无私的精神真的让我很感动。
第二章“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详细介绍了西昌卫星发射场的建设过程。
这里从一片荒芜到设施完备,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书中提到那些科研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奋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他们住的是简陋的工棚,吃的是简单的饭菜,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执着。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烈日下劳作,在寒风中坚守的身影。
第三章“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故事”,这一章特别有趣。
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在酒吧里与三个美国人交流的场景。
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卫星发射的看法和期待。
那个中国人的机智和幽默,以及美国人的直率和好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让我意识到,在国际合作中,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多么重要。
第四章“竖起发射架”,这部分的描写让我心跳加速。
巨大的发射架在众人的努力下一点点竖起,每一个螺丝、每一根钢梁都承载着大家的希望。
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那种紧张的气氛仿佛能从书中透出来,让我也跟着捏了一把汗。
第五章“美国“新娘”,入了中国“洞房””,把卫星比作“新娘”,发射场比作“洞房”,这个比喻太妙啦!这一章讲述了卫星运抵发射场后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工作人员对卫星进行了精心的检测和调试,确保它处于最佳状态。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为新娘子梳妆打扮,要让她在出嫁的那一刻光彩照人。
航空运输地理复习资料1.地理学具有两个显著特性:地域性和综合性。
2.航空运输的空间分布既要受到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又要受到政治、经济、技术、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3.航空运输地理是研究航空运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航空运输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地理大发现”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大国的相继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一章地球与飞行第一节地球空间及导航1.地球与某些星体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2.太阳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层。
(厚度越厚,温度越高)、3.光球表面有一些黑色斑点,称太阳黑子。
(在太阳表面)4.太阳风的影响:一是南北两极地区形成五彩斑斓的极光。
二是致使无线电短波通讯暂时中断。
三是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5.导航的方法有三种:天文导航,无线导航和卫星导航。
6.空中交通管制设备:(1)一次雷达:分为三类:机场监视雷达(ASR),航路监视雷达(ARSR),机场地面探测设备(ASD)又称场面监视雷达。
(2)二次雷达(SSR)7.航站的进近着陆引导设备:(1)PAR 精密进近雷达,提供辅助引导。
(2)NDB 低频无向信标台,提供相对方位引导。
(侧方位)(3)VOR(准确方位)\DME(测距离)甚高频全向信标台,可提供准确方位和相对距离。
它也是目前全球导航台站的主要设备。
(4)ILS 仪表着陆系统(俗称盲降),主要提供在低能见度天气下的进近着陆引导. IIIC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全盲盲降。
8.目前已有的卫星系统主要有:NAVSTAR(GPS)、伽里略、GLONASS和北斗系列。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2.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3.角速度:w=Q\t=360\23小时56分4秒=15°\小时=1°\分=15′\分线速度:v=l/t (w为角速度,R为地球半径(6371km),r为纬圈半径,ぁ为地理纬度) l=Qr线速度V=QRcosぁ\t=wRcosぁ赤道上的线速度为V。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第一章《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西昌位于四川南部,荒无人烟,避开了大城市。
该地区纬度低,离赤道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发射火箭。
从1984年1月29日开始,到1990年三月已有六颗卫星在这里发射。
第二章《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1989年9月3日凌晨,爆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
发射基地遭到毁坏,但来自全国各地的火箭专家凭借见顽强的毅力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第三章《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1990年4月1日晚,采访了三位美国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
他们都非常热爱中国,对中国航天有很高的评价。
弗罗里克希望中国在发展航天科技的同时不要像美国一样丢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第四章《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中国与美国从来都是一对冤家。
在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才正式访华。
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对外关系。
中国主席邓小平也于这年的1月访问了美国。
第五章《举起火箭的大旗》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需要美国和法国的火箭发射,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课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上官世盘认为中国火箭已具备打入国际市场的条件,长城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给航天部副部长写了封建议信,得到领导大力支持。
第六章《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国际航空展在巴黎举行,中国代表团长乌可力一天晚上,走进一家华人的菜馆,得到盛情款待。
不少海外华侨看到中国火箭走向世界,都感到非常自豪。
中国对外宣布:“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
第七章《天时·地利·人和》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美国连续三次火箭发射失败,英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大力神”火箭先后爆炸。
法国的“阿里亚娜”号火箭也发生了爆炸。
种种意外都对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非常有利。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
第一章:太空港的意义与历史
太空港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基地和枢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将介绍太空港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太空港的建设与设计
本章将介绍太空港的建设与设计,包括选址、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设计等方面。
重点讲述太空港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及各国在太空港建设上的竞争态势。
第三章:太空港的功能与任务
太空港不仅仅是一个发射火箭的场所,还拥有多种功能和任务。
本章将详细介绍太空港的发射任务、维修与补给、科学研究以及宇航员培训等方面。
第四章:太空港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太空港建设和运营离不开国际合作与竞争。
本章将介绍各国太空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太空科技竞赛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合作模式。
第五章:太空港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本章将展望太空港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可能面临的挑战。
从技术、政治、经济和环境等角度探讨太空港在未来的演变过程中所需面对的问题。
第六章:结语
本章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太空港在人类探索宇宙、促进科技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读者深入了解太空港的意义与价值,并积极支持相关的研究与发展。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
第一章概述:太空港的历史与发展
太空港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基地,其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
本章将介绍太空港的历史背景、建设目的以及发展规划。
第二章太空港的基础设施建设
太空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其功能的核心环节。
本章将详细讲述太空港的场地选择、建筑设计和相关设备的配备。
第三章运力保障与飞行安全
太空港作为太空飞行的起点,运力保障和飞行安全是其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
本章将探讨太空船的准备工作、发射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以及事故应急预案。
第四章太空港的科研与应用
太空港不仅是宇宙探索的平台,还承担着众多科研和应用任务。
本章将介绍太空港上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和各种应用实践,包括天文观测、生物实验等。
第五章太空港的社会影响与未来展望
太空港的建设和运营对于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章将探讨太空港发展对经济、科技以及人类进步的意义,并展望太空港未来的发展前景。
第六章结语: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起点
太空港作为人类迈向星际探索的起点,其建设和发展代表着人类科技进步和探索精神的传承。
本章将总结全文内容,强调太空港的重要性和对人类未来的意义。
通过以上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飞向太空港的每章概括,并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文章的详细撰写。
第一卷第一章:我”是个好学、正派、文明的青年,父亲很重视“我”的培养和教育,而恩师贝茨对“我”的帮助也很大。
后来学医、在海船上当过医生,在伦敦开过诊所,最后一次航行,在驶向东印度的途中,被猛烈的风暴冲到了澳洲的凡迪门兰的西北。
“我”船沉遇险,泅水逃生,被押往“小人国”的京城。
当时“我”已经四十岁。
第二章:被关押的第二天,皇帝带着皇后以及公子驸马们来看“我”。
皇帝和随员们跟“我”谈话约两小时,他们走后,留下一支强大的卫队。
“我”带着锁链在古庙门旁度过了大约两个星期。
随着“我”的来到,消息传遍王国,引得无数富人、闲人和好奇的人们前来观看。
因为“我”的到来,朝廷面临困难,进退维谷;但由于“我”的友好态度,“我”幸存下来,得到必需的物质供应。
此外,他们派来了学者,教授我小人国的语言。
大约三个星期后,皇帝召见“我”。
征得“我”的同意,在“我”的积极配合下,两个官员走进我的衣兜,搜查了“我”的全身。
第三章:首先具体地描写了“小人”的两种娱乐活动:一、在拉直的绳子上舞蹈、表演、蹦跳;二、在两根平行的竿子上跳来跳去,或在竿子下前后爬行。
参加者的表现是考核、选拔、奖励官员的重要依据。
中间“小人”用六匹马拉回“我”丢下的那顶帽子接着,小说描写了两次重要的军事活动:一、骑兵演练;二、胯下行军。
后来,为了获得自由,我只好与皇帝签约,并宣誓履行签订的所有条款。
第四章:“我”花了三天工夫,砍树木做了两条凳子,凭着这两条凳子,双腿跨过了皇宫的屋顶!内务大臣和“我”进行一次长篇谈话。
他谈了国内外的形势:内有党派纷争,外有强敌入侵。
他还谈了许多具体情况,诸如:凭鞋跟的高矮划分党派,根据吃鸡蛋的方法,从哪一端打破鸡蛋而分成“大端派”和“小端派”,皇帝拉一派打一派,皇帝凭个人的喜好用人,皇帝因某种个人原因规定与颁布法令,甚至为此挑起国内争端与引起叛乱,最后爆发两国间的流血冲突和长年的战争,等等。
第五章:“我”涉水海峡,拖来了约五十艘敌人的战舰,因为这件事,皇帝赐给“我”朝廷最高的荣誉称号,但海军上将因此感到脸上无光,威望扫地,从此成为“我”的死敌。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互联网类关键信息项:1、章节序号2、章节标题3、主要内容概括11 第一章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昌卫星发射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以及它在我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讲述了西昌卫星发射场的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及航天工作者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为后续的卫星发射工作奠定了基础。
111 第二章详细描述了“亚洲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和技术特点。
包括其设计理念、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在国际航天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也提到了为了将“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引入中国发射,各方所做出的努力和协调工作。
112 第三章重点讲述了中外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谈判和协商。
涉及到技术交流、合同条款、发射费用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双方在不断的沟通和妥协中,逐渐达成了共识,为“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铺平了道路。
12 第四章描述了“亚洲一号”卫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场的过程。
包括运输途中的安保措施、卫星的装卸和存放等细节。
同时,也展现了各方对卫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呵护。
121 第五章这一章主要围绕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展开。
讲述了发射场的各项设施调试、人员培训、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
航天工作者们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为卫星的成功发射做最后的冲刺。
122 第六章详细描述了发射前夕的紧张氛围和各方的心理状态。
包括决策者的压力、技术人员的担忧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期待。
同时,也提到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各种预案和应对措施。
13 第七章讲述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关键时刻。
从点火发射到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发射现场的壮观景象和人们激动的心情。
131 第八章这一章主要是对发射成功后的总结和反思。
分析了发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航天发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同时,也对中外双方在此次合作中的表现给予了评价和肯定。
132 第九章描述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在国际上产生的巨大影响。
包括对中国航天事业声誉的提升、国际合作的拓展以及对全球航天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李鸣生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全过程。
以下是对每章内容的概括:第一章:《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重要地位。
西昌位于四川西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适合卫星发射。
作者还讲述了西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航天发射场的历程。
第二章:《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详细描述了西昌卫星发射场的复杂设施和先进技术。
这里既有原始的山林地貌,又有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
作者通过对发射场的各个区域和设备的介绍,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巨大投入和成就。
第三章:《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在酒吧与三个美国人的交流场景。
在对话中,双方就航天合作、技术交流等问题展开讨论,反映了中美在航天领域合作初期的沟通与磨合。
第四章:《20 世纪的中国与美国》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 20 世纪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特别是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轨迹。
中国航天事业在艰苦的条件下起步,而美国则在航天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这一章为后文两国的航天合作奠定了历史背景。
第五章:《外交场上的风云》描述了中美在航天合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外交难题和复杂的谈判过程。
双方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分歧,需要通过外交手段进行协商和解决。
第六章:《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讲述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从美国出发运往中国的起始阶段。
在戴高乐机场,卫星的运输工作开始启动,拉开了整个发射任务的序幕。
第七章:《天时·地利·人和》强调了卫星发射成功所需的各种条件,包括适宜的天气、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各方人员的紧密合作。
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共同为发射任务的成功提供保障。
第八章:《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描绘了“亚洲一号”卫星在运输过程中的高规格待遇和精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