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
- 格式:ppt
- 大小:195.01 KB
- 文档页数:40
胃痛【定义】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
根据胃痛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等疾病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犯胃为多,寒性收引,易使气机郁滞,致胃气不和而胃痛暴作。
若中阳素虚者,则更易因受寒而发病。
2.饮食不节这是胃痛最常见的病因。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如长期过食或暴食生冷,耗伤中焦阳气;或饮酒无节,损伤胃体;或偏食辛辣,蕴热伤阴或嗜食肥腻,积滞难消,酿生湿热;或饥饱无常,特别是空腹过劳或饱餐后用力过度而损伤胃气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痛。
3.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脾胃素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与运化水谷,互为表里,共主升降。
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则均可导致胃痛。
素体脾胃虚弱,遇有饮食失调、外感邪气、情志刺激,更易引起胃痛发作或加重。
5.药物损害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
二、病机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并见食积、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等。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胃痛的病机演变复杂多异,归纳起来,主要是虚实、寒热、气血之间的演变和转化。
胃痛的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类。
胃痛初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属实证;若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脾胃受损,可由实转虚。
如因寒而痛者,寒伤阳气,可形成虚寒胃痛;因热而痛者,热邪伤阴,可形成阴虚胃痛。
虚证胃痛,因脾胃功能虚弱,失于运化,又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如脾胃虚寒者,易兼寒邪、食滞或湿浊等。
《中医内科学》胃痛第一节胃痛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
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