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四颗糖果的故事“四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
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
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坚持持正面教育。
孩子需要表扬,做了错事的孩子也不例外。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
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
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
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
结束了。
”
存档时间:存档部门:
第1页共 1 页。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四块糖果”的教育理念。
这四块糖果分别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
这四块糖果不仅是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每个人做人的要求。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块糖果是爱心。
陶行知说,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爱心。
爱心是人类的本性,也是教育的灵魂。
爱心就像一块甜甜的糖果,能够温暖人心,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关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
就像陶行知所说的,“只有真正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
”。
故事的第二块糖果是耐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
耐心就像一块酸酸甜甜的糖果,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犯错误、犯错,需要父母和老师有耐心地引导和教育。
只有耐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温暖。
故事的第三块糖果是信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信心。
信心就像一块清新的糖果,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克服困难,可以取得成功。
只有信心,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故事的最后一块糖果是希望。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给他们带来希望。
希望就像一块甜蜜的糖果,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的光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希望,让他们相信未来会更美好,相信努力会有所回报。
只有希望,才能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的传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去引导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希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四块糖果,给予他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暖。
陶行知和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一生都在教育事业中度过,他提出了“爱、严、宽、精”四字教育方针,被誉为“中国教育的灵魂”。
陶行知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四块糖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育启示。
故事发生在陶行知当老师的时候。
有一天,他带着一群小学生去郊外游玩,途中,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块糖。
一位学生很快吃完了自己的糖,又偷偷地向陶行知要了一块。
陶行知问他,“你为什么要再要一块糖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的糖吃完了。
”陶行知没有多想,就给了他一块糖。
不久,另一个学生也来找陶行知要糖,理由是他的糖也吃完了。
陶行知又给了他一块糖。
接着,又有两个学生分别找到陶行知,也是因为吃完了自己的糖。
陶行知想了想,突然明白了其中的问题。
他对这四个学生说,“我给你们每人发的糖只有一块,你们怎么可能吃完了两块呢?”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
陶行知继续说道,“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你们并不是因为糖吃完了才来找我要,而是因为你们的自制力不够,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如果你们能够控制住自己,一块糖足够吃很长时间了。
”学生们听了陶行知的话,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陶行知通过这个故事,向学生们传达了自制力的重要性,教育他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知足常乐。
这也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爱、严、宽、精”中“严”的体现,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同时,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家长和老师们提了一个醒,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让他们懂得知足常乐,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
总的来说,陶行知和四块糖的故事,不仅是一则简单的故事,更是一堂深刻的教育课。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成长,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篇1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第一颗糖——关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爱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
短短一句不足十个字的话,做起来却远远比说难多了。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幸福快乐的,有缺少温暖的,有父母离异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个性迥异。
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本书,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在读懂它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去珍视它。
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要学会俯下身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加强与孩子情感的双向交流,架起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第二颗糖——宽容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没有“问题孩子”?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童话故事,更是对教育的一种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突然拿出了一袋糖,他对学生们说,“我有四颗糖,我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
”学生们都很兴奋,他们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老师把糖分给他们。
老师先给了第一个学生一颗糖,然后给了第二个学生一颗糖,第三个学生也得到了一颗糖,最后轮到了第四个学生。
老师却突然把剩下的两颗糖放到了口袋里,没有给最后一个学生。
这时,全班的学生都感到很奇怪,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老师明明有四颗糖,却只给了三个人,最后一个学生却没有得到糖。
老师看到学生们的疑惑,他解释道,“这就是生活,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得到了很多,而有人却一无所有。
”。
老师继续说道,“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都结束了。
其实,我还有两颗糖在口袋里,只是我选择了不给你们。
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面临选择,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
“而对于那个没有得到糖的学生来说,他可以选择去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许下一次,他就会得到更多的糖,或者得到更好的东西。
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落而放弃,要学会努力和坚持。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失落和不公平,但是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而是要继续努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不要轻易放弃。
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我们才能收获更多,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就是这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学教室里,陶行知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突
然从口袋里掏出了四颗糖。
他对学生们说,“今天我有四颗糖,我
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
”学生们都兴奋地看着陶行知,他们都希
望能够得到一颗糖。
陶行知把糖递给了第一个学生,然后对他说,“你要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学校。
”接着,他又把糖递给了第二个学生,对他说,“你要尊敬老师,听话乖巧。
”然后,他把第三颗糖递给了第三个
学生,对他说,“你要帮助别人,做一个好同学。
”最后,他把最
后一颗糖递给了第四个学生,对他说,“你要努力奋斗,成为一个
有用的人。
”。
学生们听完陶行知的话,都认真地接受了他的要求。
他们知道,陶行知不仅仅是给他们一颗糖,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种教育的观念,一种做人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
学生的品格和态度。
陶行知通过四颗糖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教育
的真谛,让我们明白了做一个好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态度。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寓言故事,更是对教育的一种思考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不仅仅是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多一些陶行知的智慧,多一些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
让我们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就是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和许多伟大的人一样,陶行知的成功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信念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5年,当时陶行知正在长沙担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长。
有一天,陶行知到一个小村庄去考察,在回程的路上,他突然遇到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看起来非常饿,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继续走着,又遇到了第三个孩子。
这个孩子的情况和前两个孩子差不多,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第三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走到了村子的出口,正准备离开时,他遇到了第四个孩子。
这个孩子跟之前的孩子们一样,他伸出一只手,要糖吃。
陶行知看了一眼剩下的最后一颗糖,他忽然醒悟了,意识到这个孩子并不饿,他只是跟着别人玩,想要多一颗糖而已。
于是,陶行知把手伸进了口袋,但他并没有拿出最后一颗糖给这个孩子。
相反,他把手缩了回来,微笑着对孩子说:“对不起,我只有四颗糖,我不能再给你一颗了。
”这个故事虽然显得很简单,但却传递了陶行知对教育的一种深刻理解。
陶行知用糖的事情,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给予而不求回报。
教育应该是互动的,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陶行知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常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颗心。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思想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让他们意识到教育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培养下一代的根本途径。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的高尚情操和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
他用四颗糖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教育道理: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不仅仅是给予,更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故事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一首歪诗的风波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
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
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政治家,在中国教育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陶行知提出了许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四块糖”的故事。
在陶行知年少时,他经常在街上做义工,帮助一些社区的孩子们完成作业。
有一天,一位邻家的孩子找到了陶行知,希望他能帮助他学习数学。
陶行知爽快地答应了。
陶行知来到孩子家中,开始教他数学。
看到孩子对学习兴趣不大,陶行知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从口袋里掏出四块糖递给孩子,对他说:“每当你能解出一道数学题,我就给你一块糖。
”孩子眼前一亮,立刻开始认真地做题。
孩子一道道解出了数学题,每当他得出正确答案,陶行知就给他一块糖。
孩子很快就兴奋起来,努力地做题。
他的脑海中只有一块块糖的诱惑,让他全力以赴地解题。
陶行知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心中也倍感欣慰。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在教育中的独特方法。
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他通过给予孩子糖果的奖励,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的这种教育方法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教育方法普遍比较死板,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而陶行知的方法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借鉴。
他所提倡的“四块糖”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教育,通过给予奖励来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这种方法在现代教育中仍然被广泛应用。
不仅如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单纯追求分数和成绩。
他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不仅给予了孩子们温暖的糖果,更给了他们自信和动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素质。
通过关心和激励,我们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叶圣陶四块糖果的故事实际上是指陶行知的“四颗糖果”的教育故事,而非叶圣陶。
这个故事是关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以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教育学生的一段佳话。
故事的大致情节如下: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向另一个同学,他立即制止了这一行为,并要求这位犯错误的学生放学后到他的办公室来。
当学生按时来到办公室后,陶行知没有批评或责骂他,而是温和地递给他一颗糖果,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准时来了,这说明你很守时。
”接着,陶行知又拿出第二颗糖果,表扬该生能够听从劝阻,及时停止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随后,陶行知解释了第三颗糖果的原因,是因为他了解到这名学生之所以砸人,是出于对同学受到欺负的愤怒,体现出一种正义感,尽管方式不对,但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肯定。
最后,在学生深深感动并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妥、主动承认错误的时候,陶行知拿出了第四颗糖果作为奖赏,表扬他勇于承认错误和自我反省的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陶行知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其认识并改正错误,同时培养了其正直、诚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以人为本、宽容智慧的教育理念。
四块糖果的故事(大全五篇)第一篇:四块糖果的故事一是他看到学生犯错,不是当众呵斥、批评,而是让他放学后单独到校长室来,这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是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全盘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他身上寻找另外的一些优良的表现和“闪光点”。
先不直接切入他的错误,而是首先表扬他的“守时”、“服管”、“正直”等优点,这就缓解了学生犯错后的紧张心情,也让他直接感受到师长的公平和善意。
三是在教育前对学生犯错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地调查了解,这就避免了误伤学生和批评的盲目性。
如果仅看“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这一点,当然错误全在王友,但经过了解之后,才发现了其举有出于保护女同学的“正直”的一面。
对学生的犯错,如果不调查、不了解,就会按看到的表面现象进行批评、处理;调查了,了解了,就会按事情的真相正确对待,也可避免一些学生被冤枉。
四是针对被教育对象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用表扬和奖励的手段进行教育。
陶行知对于那位犯错的学生,从教育的开始,就采取一步一表扬、一步一奖励的方法,糖果在成年人身上可能不会发生什么作用,可是对于当时的小学生来说,却有极大的鼓励作用,所以,当陶行知伴随着表扬的四块糖果发放完毕之后,学生已经完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五是教育学生要引发学生的自我批评,我们看陶行知在对犯错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一句批评,但却引发了学生的自我批评,王友之所以在接到第四块糖果时,能感动地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完全是陶行知的教育艺术所产生的效果和结果。
我们从陶行知的教育艺术中可见,对犯错学生的教育不是仅有批评和暴力这些手段,而应适时教育,尤其是少年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理解、欣赏和保护第二篇:读《四块糖果的故事》有感读《四块糖果的故事》有感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去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动和启发。
其中,有一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陶行知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却很懂得节俭和勤俭持家。
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口袋里塞满了糖。
他把糖分给了家里的孩子们,每人一颗。
孩子们高兴地接过糖,兴奋地品尝起来。
陶行知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暗自高兴。
就在这时,陶行知的父亲走了过来,他看到了孩子们手里的糖,问陶行知,“你怎么只给他们一颗糖?”陶行知笑着说,“我觉得他们只需要一颗糖就足够了,再多的话,他们可能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
”。
父亲听了,点了点头。
然后,他拿出了一枚硬币,递给陶行知说,“你拿着这个硬币去买糖吧,你自己也应该有糖吃。
”。
陶行知接过硬币,谢过父亲,然后跑到了糖果店。
他买了一颗糖,放进了口袋里,然后回到了家里。
孩子们看到他手里也有糖,问他,“你也有糖吃了吗?”陶行知笑着说,“是的,我也有了。
”。
孩子们惊讶地问,“那你怎么只买了一颗?”陶行知说,“我觉得一颗就够了,再多的话,我可能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
”。
父亲听了,笑了笑,拍了拍陶行知的肩膀,说,“好孩子,你真懂事。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陶行知不仅懂得节俭和勤俭持家,更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
他从小就懂得顾全大局,不贪心不自私,懂得为他人着想。
这种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像陶行知一样,学会节俭和勤俭持家,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
不要贪心不自私,要懂得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让我们从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有志者事竟成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1。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故事梗概:陶行知先生有一天在巡查校园时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十分危险,便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三点到校长办公室。
没到三点,男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校长室门口等侯,眼神迷离无光,准备面对校长的责罚。
陶行知先生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在那里等候,于是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时,没迟到并且提前到了。
眼前的男孩惊疑地接过糖,完全没明白是怎么回事。
接着陶行知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男孩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先生又掏出一块糖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敢于纠正他人错误,应该奖励你。
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校……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心也就结束了吧!男孩手握四颗糖,目光里充满着一种光芒,这光芒,一直延伸照耀到很远很远的远方。
陶行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
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第二颗糖:信任和支持第三颗糖:赏识和鼓励第四颗糖:宽容和体贴。
故事感悟: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肯定的,特别是教师与父母的欣赏,如果孩子能受到最亲近的人的鼓励,他便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淹没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判、惩罚,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冷静地对待,用爱心与智慧给孩子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让他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宽容与善良。
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暴风骤雨的方式更有力量!。
陶行知“四块糖果”故事的启示
五(4)班王夏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遂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
这说明你有正义感。
”王友哭了,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
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包含着很高的教育艺术,它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深远和巨大的。
不可否认,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仍有许多教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不是狂风暴雨、疾言厉色地训斥,就是一味贬低挖苦学生,结果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既导致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也降低了教师的威信。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告诉我们,批评学生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良知,启发学生的觉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愿望。
这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在赏识学生的基础上批评学
生,教育学生。
具体而言,一是要求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肯定学生平时的优点,不能因为一次犯错就把学生看成一无是处;二是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中的积极因素,对那些因为“好心办错事”的错误,应该肯定其正确的出发点和目的,恰当地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第三,对学生勇于认识错误的做法要适时加以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自己犯了错误,但老师仍然信任自己,尊重自己。
教师的批评教育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面对一个学生,教师是戴着放大镜去看优点,还是戴着显微镜去找缺点,学生的命运迥然不同。
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只要我们诚心地帮助,耐心地开导,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嫌弃他,不鄙视他,学生自然就会改正错误,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