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水环境信息系统(最新最全)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119
水环境监测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水环境监测是指对水体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过程,以评估水质状况、监测水污染源、预警水环境灾害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环境监测也逐渐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水环境监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大规模监测能力。
信息化是水环境监测新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信息化应用于水环境监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是水环境监测中最基础的技术之一,通过传感器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水体中各项指标(如水温、溶解氧、pH值、浊度、电导率等)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传统的监测方法需要采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需要很长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传感器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快速、准确的监测,提高了监测效率。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可以满足更高水平的监测需求。
其次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往往需要人工采集数据,并通过有线连接传输到监测中心,这样的方式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如监测范围受限、数据传输慢等。
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远程监测和远程数据传输,无需人工干预,大大提高了监测范围和覆盖面积。
无线通信技术还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实时共享,方便了各级监测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再次是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使用,使得水环境监测的数据能够实现全时、全区域、全时效管理。
通过建设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和管理各个监测点的数据,同时还可以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水质状况和水环境变化趋势。
云计算技术还可以实现多级数据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还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实现对水环境监测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决策支持。
通过建立水环境监测数据的模型和算法,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水质状况的预测和预警,为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水环境监测中,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异常检测、数据关联分析和模式识别等方面,提高水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科技成果——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WISKI)主要应用领域水文水资源管理成果简介德国Kisters公司开发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WISKI),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成熟的和完整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完成从数据储存器到水文、水利模型之间的所有工作,具有很强的整体功能和完整性,每个模块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WISKI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及在十几个国家应用,已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产品,在中国推广应用,将大大促进中国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通过WISKI的引进、消化,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文及水利数据处理方法加到WISKI中,从而开发出一个处于国际领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性能指标德国Kisters公司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WISKI),包括:1、(SODA)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Simultaneous Online Data Acquisition)硬件,SODA Modular和SODA Compact软件,SODA Control Center2、WISKI软件部分(1)基本数据的管理:管理水文测站的各种数据(2)各种水文参数及其时序的管理(3)自动计算服务器(4)自动数据转递和报告服务(5)WEB:基于B/S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6)GIS:地理信息系统(7)SKED(水位流量关系编辑)(8)DIGIT(数字化系统)(9)BIBER(流量的测量与计算)国内外已应用情况德国Kisters公司开发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WISKI),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成熟的和完整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完成从数据储存器到水文、水利模型之间的所有工作,具有很强的整体功能和完整性,每个模块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WISKI经过近20年的发展并在十几个国家应用,已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产品。
系统目前未在中国应用,我们相信在中国推广应用后,将大大促进中国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一、相关模型简介清单二、城市内涝模型1)MIKE URBAN城市排水模拟软件MIKE URBAN 城市排水软件是顶级的排水管网模拟软件。
它整合了ESRI 的ArcGIS 以及排水管网模拟软件,形成了一套城市排水模拟系统。
该模型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与防洪、分流制管网的入流或渗流、合流制管网的溢流、受水影响、在线模型、管流监控等方面, 可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污染控制、雨水和污水管网管理及城市防洪提供综合管理方案。
应用领域•雨污水泵站优化调度•排水管网溢流(CSO /SSO)分析•管网泥沙淤积评估•管网水质分析•城市降雨径流过程分析•城市内涝分析与风险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低影响开发(LID)的模拟•海绵城市的规划2)MIKE FLOODMIKE FLOOD 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洪水模拟工具。
它包括完整的一维及二维的洪水模拟引擎,从河流洪水到平原洪泛,从城市雨洪到污水管流,从海洋风暴潮到堤坝决口,能够模拟所有实际的洪水问题。
MIKE FLOOD 甚至可以模拟以上各种情况的组合。
其它模拟软件所不具备的功能,都可在MIKE FLOOD 中找到应用领域•洪水管理•快速的洪水评估•绘制洪泛图•工业区、居民区等的灾害分析•编制应急计划,如疏散路径及优先级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防洪措施研究•城市排水与河流、海洋洪水的综合问题研究•溃坝及其他防洪设施垮塌的影响研究3)InfoWorks ICM完整模拟城市雨水循环系统,实现了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模型与河道模型的整合,更为真实的模拟地下排水管网系统与地表受纳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在一个独立模拟引擎内,完整的将城市排水管网及河道的一维水力模型,同城市流域二维洪涝淹没模型结合在一起,是世界上第一款实现在单个模拟引擎内组合这些模型引擎及功能的软件应用领域•河流及雨污水排放系统规划研究•地表水体管理规划•可持续性排水系统(SUDS/BMPs)应用规划•城市降雨径流控制与截流设计•洪涝解决方案开发•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下流域发展评估•城市排水系统同河流相互作用下的洪涝及污染预报•洪涝规划与管理•溢流排放对河流环境的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水力状态分析•入流与入渗评估及控制•截流设计与分析4)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是一个动态的降水-径流模拟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城市某一单一降水事件或长期的水量和水质模拟。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介绍1、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介绍实施地表水水质的自动监测,可以实现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预警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及时、准确、有效是水质自动监测的技术特点,近年来,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在许多国家地表水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环境保护部已在我国重要河流的干支流、重要支流汇入口及河流入海口、重要湖库湖体及环湖河流、国界河流及出入境河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等断面上建设了1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控包括七大水系在内的63条河流,13座湖库的水质状况。
现有100个水站分布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85个托管站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其中:(1)位于河流上有83个水站,湖库17个;(2)位于国界或出入国境河流有6个,省界断面37个,入海口5个,其他42个。
目前还有36个水质自动站正在建设中,水站仪器设备更新项目也在实施中。
2、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仪器配置与运行方式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溶解氧(DO)、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氨氮,湖泊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还包括总氮和总磷。
以后将选择部分点位进行挥发性有机物(VOCs)、生物毒性及叶绿素a试点工作。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频次一般采用每4小时采样分析一次。
每天各监测项目可以得到6个监测结果,可根据管理需要提高监测频次。
监测数据通过公网VPN方式传送到各水质自动站的托管站、省级监测中心站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为充分发挥已建成的100个国家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视和预警功能,经研究定于2009年7月1日在互联网上发布国家水站的实时监测数据。
每个水站的监测频次为每4小时一次,按0:00、4:00、8:00、12:00、16:00 20:00、24:00整点启动监测,发布数据为最近一次监测值。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逐渐成为一项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资源。
为了高效管理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保护水环境,建设一个先进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个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以满足管理部门对水环境的全面监控与决策需求。
二、系统概述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数据采集、储存、处理、分析和应用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
它主要包括水资源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数据分析子系统和应用子系统。
通过对水资源现状、变化趋势和潜在问题的分析,系统可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三、系统功能1. 数据采集子系统:- 实时监测:通过设置水文监测站点,实时采集相关水文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水质等。
- 远程遥测:采用传感器技术,可以远程实时监测分布于不同地点的水文信息。
2. 数据库子系统:- 数据存储:可在云服务器上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库,存放历史和实时的水资源相关数据。
- 数据查询: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查询功能,以满足不同用户对水资源数据的需求。
- 数据共享:支持数据的内部和外部共享,促进信息互通和合作。
3. 数据分析子系统:-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水资源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转换处理,确保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 数据分析:采用数据挖掘和模型算法,对水资源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趋势预测、异常检测等。
- 可视化展示: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和地图的形式直观展示,方便用户理解。
4. 应用子系统:- 决策支持:基于系统分析结果和场景模拟,提供决策支持工具,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
- 风险预警:利用系统自动监测功能,实现对潜在水资源风险的预警和报警功能,提供事前预警机制。
- 综合评价:通过对水资源管理效果的评估,为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绩效评价指标,优化资源配置。
四、系统特点1. 高效可靠: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实时、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储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智慧水环境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智慧水环境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环境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水环境,提高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能力,我们拟设计一个智慧水环境管理系统。
二、系统架构智慧水环境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测传感器、数据传输设备、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和运营管理系统等组成。
1. 监测传感器:系统在水体污染源附近安装各类传感器,包括水质传感器、气象传感器、噪声传感器等,用于实时监测水环境的各项指标。
2. 数据传输设备:监测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将通过数据传输设备传输到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
数据传输设备可以选择使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技术,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接收到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后,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生成报表和预警信息。
同时,平台还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模型建立,为后续的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 运营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包括设备维护管理、数据监控与报警、用户权限管理等。
三、系统功能智慧水环境管理系统拥有以下主要功能:1. 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环境的各项指标,包括水质参数、气象情况、噪声等,实现对水体污染情况的全面监测。
2. 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的功能,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预警与报表生成:系统可以根据设定的阈值进行实时预警,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即时发出报警信息,方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系统还能够生成各类报表,以供管理者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
4. 运营管理:运营管理系统能够对系统进行全面管理,包括设备维护管理、数据监控与报警、用户权限管理等,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系统优势智慧水环境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 实时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水环境的各项指标,及时掌握水体污染状况。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和前期工作技术要求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吴永祥1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标准体系1.1 水利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的必要性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首次提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水利部已做出了“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实现水利现代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部署.水利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的复杂应用系统,建设周期长,技术发展快,同时考虑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必须以标准化的形式从技术上保障水利信息化的可持续建设,以实现水利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充和可持续发展性。
目前,水利信息化工作中技术标准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依然滞后。
由于技术标准的编制与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实践的积累,加之限制有限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致使技术标准和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远跟不上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上前期研究力度较小,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在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各地先期建设的水资源管理及其他相关系统,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发平台、应用软件不统一,难以实现不同层级和不同地区间系统的互连互通,也难以进行滚动开发,抬高了系统开发成本,整体效果难以体现,影响了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水利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也是资源共享的需要,从过去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水利信息资源共享的难点是:一方面是信息不丰富,远不能满足信息资源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有限的信息在共享上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在信息采集、传输、交换、存储、处理等环节制定或采用相关技术标准。
水利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是满足应用系统开发的需要,尽管存在许多层次的应用系统开发通用标准,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再加上水利信息应用和开发单位、部门标准化意识不强,导致水利信息应用开发中的大量重复,不但造成浪费,同时也为资源的共享制造了严重的障碍,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水利信息化必须应用或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
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概述城市市政建设的日益变化,导致管网改造、重建,使原有的城市管网的相关信息发生了改变,造成管网信息图中的某些管网资料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管网的现状,必须引进先进的系统来实现对城市供水管网的全面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是存储和处理空间信息的高新计算机技术,它包括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系统,能够实现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灵活和实用的结合,同时,还能利用其自身的特殊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和空间分析功能,为城市供水管网的管理提供各种辅助决策功能。
1.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概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老城区改建和新城区开发过程中,城市供水管网规模越来越大,供水管网的布置方式和种类越来越多,供水管网的相关组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传统供水管网人工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城市供水管网的发展需要。
传统供水管网人工管理模式的相关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较差,会造成严重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的浪费。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配合以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城市供水管网的信息化管理[3]。
城市供水管网遍布于城市的各个区域的每个角落,供水管网的相关信息和数据都直接与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相关。
在过往的供水管网信息数据库系统中,无法很好地实现对于空间信息的合理控制和管理,计算机中的供水管网相关数据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析、研究和利用,造成供水管网信息数据库系统无法起到应有的辅助决策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管网专题数据与电子地图的合理叠加,使管网专题数据更具有时效性和实际空间性,同时还能够与实际电子地图建立有效的联系,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形象的电子地图直接对相关区域的城市供水管网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降低了管理的难度,并大大提高数据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通过供水管网信息系统实施,与供水相关的自来水公司以及管理部门都实现了对辖区内供水管网系统的全面完善和整合,通过电子地图信息对供水管网开展实时的调控和管理,并将各种供水管网的维护管理操作实时反馈到中心服务器,从而实现对于供水管网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
智慧水务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指南概要介绍《智慧水务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指南概要介绍》一、前言智慧水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当前水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水务管理的现代化需求,建设智慧水务信息系统已成为提升水务管理效率、改善水资源利用、保障供水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围绕智慧水务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指南进行深入介绍和探讨,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概念解析1. 智慧水务信息系统智慧水务信息系统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水务管网、水资源、设备设施等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的系统。
它涵盖了水务行业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方方面面,具有提升管理效率、改善水质水量、降低成本等作用。
2. 建设标准与指南建设标准与指南是对智慧水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实施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文件。
它一方面有助于规范智慧水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具体操作的指导和参考。
三、标准与指南内容1. 技术标准在智慧水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技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标准涵盖了系统硬件设备、软件应用、数据互通等多个方面。
硬件设备要求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长寿命的特点,软件应用需要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数据互通则需要满足行业统一的数据交换格式和标准接口。
2. 管理规范智慧水务信息系统的管理规范是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
管理规范包括了系统运维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内容。
其中,系统运维管理要求对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定期检修和更新,数据安全管理则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与完整。
3. 实施方法智慧水务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法是指在具体项目中如何进行系统建设工作的具体方案。
实施方法需要考虑到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出合适的施工计划、实施步骤和验收标准。
四、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智慧水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标准与指南对于水务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相关模型简介清单二、城市内涝模型1)MIKE URBAN城市排水模拟软件MIKE URBAN 城市排水软件是顶级的排水管网模拟软件。
它整合了ESRI的ArcGIS以及排水管网模拟软件,形成了一套城市排水模拟系统。
该模型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与防洪、分流制管网的入流或渗流、合流制管网的溢流、受水影响、在线模型、管流监控等方面, 可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污染控制、雨水和污水管网管理及城市防洪提供综合管理方案。
应用领域•雨污水泵站优化调度•排水管网溢流(CSO /SSO)分析•管网泥沙淤积评估•管网水质分析•城市降雨径流过程分析•城市内涝分析与风险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低影响开发(LID)的模拟•海绵城市的规划2)MIKE FLOODMIKE FLOOD 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洪水模拟工具。
它包括完整的一维及二维的洪水模拟引擎,从河流洪水到平原洪泛,从城市雨洪到污水管流,从海洋风暴潮到堤坝决口,能够模拟所有实际的洪水问题。
MIKE FLOOD 甚至可以模拟以上各种情况的组合。
其它模拟软件所不具备的功能,都可在MIKE FLOOD 中找到应用领域•洪水管理•快速的洪水评估•绘制洪泛图•工业区、居民区等的灾害分析•编制应急计划,如疏散路径及优先级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防洪措施研究•城市排水与河流、海洋洪水的综合问题研究•溃坝及其他防洪设施垮塌的影响研究3)InfoWorks ICM完整模拟城市雨水循环系统,实现了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模型与河道模型的整合,更为真实的模拟地下排水管网系统与地表受纳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在一个独立模拟引擎内,完整的将城市排水管网及河道的一维水力模型,同城市流域二维洪涝淹没模型结合在一起,是世界上第一款实现在单个模拟引擎内组合这些模型引擎及功能的软件•河流及雨污水排放系统规划研究•地表水体管理规划•可持续性排水系统(SUDS/BMPs)应用规划•城市降雨径流控制与截流设计•洪涝解决方案开发•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下流域发展评估•城市排水系统同河流相互作用下的洪涝及污染预报•洪涝规划与管理•溢流排放对河流环境的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水力状态分析•入流与入渗评估及控制•截流设计与分析4)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是一个动态的降水-径流模拟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城市某一单一降水事件或长期的水量和水质模拟。
科技信息综述水信息学概述李树平 提要 水信息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水环境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和应用领域广泛,内容丰富。
从计算模型、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信息技术对水环境科技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水信息学 信息 科学技术 水环境0 引言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蒸发而形成水汽,上升到高空,随大气运动而散布到各处。
这种水汽如遇适当条件与环境,则凝结而成降水,下落到地面。
到达地面的雨水,除部分为植物截留并蒸发外,一部分沿地面流动成为地面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沿含水层流动成为地下径流,最后,它们之中的大部分都流归大海。
然后又重新蒸发,继续凝结形成降水,运转流动,往复不停。
这种过程,称为自然界的水分循环。
良好的水分循环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但是以往,在认为“水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观念下,人类对水过分索取和无休止的开发利用,加上其它环境问题,使得水环境出现了不利于生物生存的恶劣情况。
例如降水中的酸雨、湖泊的富营养化、河流的水质恶化、近海的赤潮现象等。
幸运的是,现在已从这些惨痛的教训中意识到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水环境已从局部治理发展为区域治理、从单项治理发展为综合整治,即对区域规划、资源利用、能源改造和有害物质净化处理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便求得整体上的最优整治方案。
在区域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从整个河流、湖泊、海洋和给水排水系统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进行综合的系统分析,建立各种模拟试验的数学模式,寻求水污染控制的设计和管理的最优化方案。
在水的研究和利用中,存在着许多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科学和工程学科,例如水力学、冰川学、水文学、湖沼学、海洋学、水利工程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等。
几乎在所有这些与水相关的科学和工程技术中,还存在着许多经验方程式,有些是理论性的,有些是由试验数据拟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