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7
1.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处境困难时,就要努力完善自己;境遇顺利时,就要努力造福天下。
”5. 原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不必担心自己拥有的少,而要担心分配不均;不必担心自己贫穷,而要担心生活不安定。
”6.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翻译:“在国内,没有法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执;在国外,没有敌国的侵扰。
”7. 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应该像天一样永不停息地自我加强修养。
”8. 原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翻译:“读万卷书籍,行万里路。
”9. 原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不符合礼仪的不要看,不符合礼仪的不要听,不符合礼仪的不要说,不符合礼仪的不要做。
”10.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原文的韵味: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尽量让现代汉语的表述与文言文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2. 理解词义: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汇与现代汉语的词义可能有所不同,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其含义。
3. 注意句式: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存在差异,翻译时要根据句式特点进行转换。
4. 语境还原: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语境,确保翻译内容符合原文的意图。
5. 适度润色:在确保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以对翻译内容进行适度润色,使语言更加流畅、生动。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既考验知识储备又考验语言能力的任务。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古代经典⽂⾔⽂翻译⼤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古代经典⽂⾔⽂翻译:墨池记 朝代:宋朝|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以临于溪,⽈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以长,⽈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尽⿊,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尝极东⽅,出沧海,以娱其意于⼭⽔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尝⾃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 其所能,盖亦以精⼒⾃致者,⾮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告于巩⽈:“愿有记。
”推王君之⼼,岂爱⼈之善,虽⼀能不以废,⽽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之有⼀能,⽽使后⼈尚之如此,况仁⼈庄⼠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年九⽉⼗⼆⽇,曾巩记。
译⽂ 临川郡城的东⾯,有⼀块地微微⾼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有个池⼦低洼呈长⽅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临川记》⾥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尽⿊”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出游东海,在⼭⽔之间使他的⼼情快乐。
莫⾮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概也是靠他⾃⼰的精神和毅⼒取得的,并不是天⽣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是不是后⼈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担⼼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请求我说:“希望有⼀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的⽤⼼,是不是喜爱别⼈的优点,即使是⼀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推⼴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也想推⼴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个⼈有⼀技之长,就能使后⼈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尚、⾏为端庄的⼈,遗留下来令⼈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说了! 庆历⼋年九⽉⼗⼆⽇,曾巩作记。
翻译及注释:孔子曰:“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如同北极星,它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星辰都围绕着它。
”【译文】孔子说:“如果用道德来治理国家,那么就像北极星一样,它静静地处在自己的位置上,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旋转。
”【注释】1. 为政:指治理国家。
2. 德:道德,德行。
3. 北辰:北极星,位于天空中北极附近,因其位置固定,常被用来比喻君主的地位稳固。
4. 居其所:处在自己的位置上。
5. 众星:指其他星辰,比喻民众。
6. 共之:围绕着它。
此句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论述治国理念的重要篇章。
孔子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德行,君主要以德服人,如北极星般稳定,方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尊敬。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述:自古以来,我国先哲们强调“德治”的重要性。
孔子此言,正是对“德治”思想的深刻阐述。
在孔子看来,治国者应以道德为准则,以德服人,使民众心悦诚服。
正如北极星一般,它安居于天空之中,引领着其他星辰,使整个宇宙井然有序。
首先,治国者应以德为本。
道德是治国之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道德的支撑。
君主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使民众效仿,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其次,治国者应公正无私。
公正无私是道德的体现,也是治国之道的关键。
治国者要秉持公正之心,对待民众一视同仁,做到赏罚分明,使国家政治清明。
再次,治国者应注重民生。
民生是国家根本,关注民生,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治国者要关心民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让民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此外,治国者还应重视教化。
教化是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离不开良好的教育。
治国者要重视教育,提倡道德,使民众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孔子此言深刻揭示了“德治”的内涵,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贤明的君主都遵循孔子这一思想,以道德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以下是对这句话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 领导者要以德服人。
在现代社会,领导者同样应以道德为准则,以身作则,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译文】黄婉小时侯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
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
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
黄琼思索答案却不知道日食情况。
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话回答诏书。
2、神童庄有恭3、曹植聪慧4、鲍子难客5、曹绍夔捉择7、解缙敏对8、承宫樵薪苦学承宫,是琅邪姑幕人,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替别人放猪为生.乡里徐子盛懂得<春秋>这本经书, 给几百个学生教授<春秋>.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讲习诵读,很喜欢,于是忘记了他的猪就听老师讲经书。
猪的主人很奇怪他怎么还不回来,就来找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要用板子来打他。
众位学生一起阻止,才没有打他。
于是就留承宫在门下学习。
上山打柴,吃尽苦头,几十年里,就精通了这本经书.9、恒荣勤学不倦当初桓荣遭遇非常事变,与同族的叫桓元卿的同处于饥渴困顿之中,但荣勤学不辍,元卿讥笑桓荣说:"你只不过是白费气力罢了,什么时候能再用上啊?"桓荣笑着不回应他。
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我就像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料想到学习能有这样的好处啊!"10.宋太宗学书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有军发,深得其法这一句不太清楚,大概是说他学某种体的书法学的很好』王著在韩林苑当侍书。
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喜欢炼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
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规劝他的得益。
11.崔景偁拜师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
原文:游园不值,方知有客至。
偶值主人出,把酒话桑麻。
山色远含烟,竹影深依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游历园中,却发现并无价值,正当我疑惑之际,忽有客人来访。
恰好遇到主人外出,我们拿起酒杯,谈论起农桑之事。
远处的山色被淡淡的烟雾笼罩,竹林里的影子依偎在房屋旁。
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弹奏着琴,又放声高歌。
深林中的人们不知道,明亮的月光却来与我相伴。
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登上高山,极目远眺,天地间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
浩瀚的大江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
万里黄云翻滚,风起云涌,白色的波浪九道流转,如同雪山般巍峨。
我兴致勃勃地吟咏庐山的歌谣,灵感源自庐山的美景。
闲暇之余,我凝视着石镜,清澈的水面洗净了我的心灵。
谢公曾经走过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苍苔覆盖。
我早年服用仙丹,超脱了尘世的纷扰,琴音三叠,道行初成。
遥望那仙人,在彩云之中手执荷花,朝拜玉京。
我期待着在九垓之上,与卢敖一同游历太清仙境。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译文:明月何时才能出现?我举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的寒冷难以承受。
起身舞动,清影相伴,何如人间?转瞬间,朱红色的阁楼,低垂的绮户,照亮了无眠的夜晚。
不应该有遗憾,为何总是在离别时月亮圆满?。
【导语】⽂⾔⽂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原⽂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原⽂及翻译 画蛇添⾜原⽂ 楚有祠者,赐其舍⼈卮酒,舍⼈相谓⽈:“数⼈饮之不⾜,⼀⼈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持卮,右⼿画蛇⽈:“吾能为之⾜。
”未成,⼀⼈之蛇成,夺其卮⽈:‘蛇固⽆⾜,⼦安能为之⾜?’遂饮其酒。
为蛇⾜者,终亡其酒。
翻译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祭祀完了以后,拿出⼀壶酒赏给门⼈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家都来喝则不⾜够,⼀个⼈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在地上⽐赛画蛇,先画好的⼈就喝这壶酒。
”有⼀个⼈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拿着酒壶,右⼿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个⼈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最终失去了酒。
画蛇添⾜,语出《战国策·齐策⼆》。
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喻做了多余的事,⾮但⽆益,反⽽不合适。
也⽐喻虚构事实,⽆中⽣有。
【篇⼆】经典⽂⾔⽂原⽂及翻译 精卫填海原⽂ ⼜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同“笑”)。
是炎帝之少⼥,名⽈⼥娃。
⼥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同“⾳”)于东海。
漳⽔出焉,东流注于河。
——《⼭海经》 翻译 再向北⾛⼆百⾥,有座⼭叫发鸠⼭,⼭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有⼀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名叫⼥娃。
有⼀次,⼥娃去东海游玩,溺⽔⾝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上的树枝和⽯块,⽤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向东流去,注⼊黄河。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文言文及翻译导读: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可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2、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他们的两膝相互靠着,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7、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整个乡的秀才观赏。
8、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9、读书本意在元元。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10、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11、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1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陷入邪说)有害危险。
昔者孔子游于泰山之阳,见一樵夫负薪而行。
孔子问之:“子何之?”樵夫对曰:“往泰山之阴,以易米。
”孔子曰:“子负薪而往,岂不劳乎?”樵夫笑而答曰:“吾虽劳,然得易米以养亲,不亦乐乎?”孔子听之,喟然而叹,曰:“善哉斯言也!吾闻之,君子以自强不息,而百姓以勤劳致富。
吾虽游学四方,亦当效此樵夫,勉力而行,不以贫贱而自馁。
”孔子归,告诸弟子,曰:“夫樵夫虽微,其志不凡。
吾观其行,勤勉而笃实,诚可师也。
”弟子们闻之,皆感奋,曰:“夫子之言,真可启发吾辈之心矣!自今而后,吾等当以樵夫为榜样,勤学不辍,以成大器。
”孔子于是勉励弟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教如不及,犹恐后之。
吾辈当自强不息,勉力进取,以光大门楣。
夫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吾等虽非樵夫,亦当效其勤劳,砥砺德行,以报国恩。
”弟子们闻言,莫不奋发向前,朝夕勤学,夜以继日。
孔子见之,喜曰:“善哉,吾弟子之进也!吾知我国之兴,必在此辈矣。
”【翻译】从前,孔子在泰山的南坡游玩,看到一个樵夫背着柴草在行走。
孔子问他:“你要去哪里?”樵夫回答说:“我要去泰山的北坡,去换取米。
”孔子说:“你背着柴草去,难道不觉得劳累吗?”樵夫笑着回答:“我虽然劳累,但是能够换取米来养活双亲,不是很快乐吗?”孔子听后,感慨地说:“这话说得真好!我听说,君子自强不息,而百姓通过勤劳致富。
我虽然四处游学,也应当效仿这个樵夫,努力前行,不要因为贫贱而自卑。
”孔子回来后,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这个樵夫虽然身份低微,但他的志向非凡。
我看他的行为,勤劳而踏实,真是值得学习的。
”弟子们听后,都感到振奋,说:“老师的话,真可以启发我们内心的想法啊!从今往后,我们应当以樵夫为榜样,勤奋学习,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于是鼓励弟子们,说:“学习就像追赶一样,还怕赶不上;教育就像追赶一样,还怕跟不上去。
我们应当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以荣耀家门。
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做官,做官优秀了就可以继续学习。
我们虽然不是樵夫,也应当效仿他们的勤劳,磨砺自己的品德,来报答国家的恩情。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一、《论语》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 子曰:孔子说。
2.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
3.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4.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5. 不亦乐乎:不是很快乐吗?6.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7. 不亦君子乎:不是很君子吗?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史记·陈涉世家》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
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息而叹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注释:1. 陈胜:秦末起义领袖之一。
2. 阳城:地名,今河南省登封市。
3. 尝与人佣耕: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作。
4. 辍耕之垄上:放下耕具,走到田埂上。
5. 息而叹曰:停下来叹息说。
6. 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7. 鸿鹄:大雁,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
他年轻时,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作,放下耕具走到田埂上,停下来叹息说:“唉!小鸟怎么能知道大雁的志向呢!”三、《战国策·齐策》原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客游于梁,贫甚,客食无余,遂往见孟尝君。
孟尝君曰:“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曰:“吾愿以车马从者,可乎?”冯谖曰:“愿之。
”注释:1. 冯谖: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的策士。
2. 贫乏不能自存:贫穷得无法维持生计。
3. 客游于梁:在梁国(今河南省商丘市)游历。
4. 客食无余:作为客人吃饭几乎没有剩余。
5.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著名的政治家。
6. 吾愿以车马从者:我希望用车马随从您。
7. 愿之:愿意。
译文: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贫穷得无法维持生计,他在梁国游历,贫穷到了极点,作为客人吃饭几乎没有剩余,于是去见孟尝君。
孟尝君问:“冯先生有亲人吗?”冯谖回答说:“有老母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不器。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屦之。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原文(中文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君子不只是一个工具。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能明白自己的天命,六十岁能听从各种声音,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子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和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那就是人还有追求。
”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
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成为一个君子应有的品质。
他认为,学习之后能够及时复习,与朋友相聚,即使他人不了解自己,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些都是君子的表现。
他还提到,君子不应该只是一个工具,而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
孟子则强调了人性和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追求,人应该有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愿望。
曾子则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包括忠诚、诚信和不断学习。
这些古人的智慧,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在古代的中国,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书面语言,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等领域。
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作品及其翻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领略古代文言之美。
1.《论语》-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用法令来约束人民,人民会食利而不害羞;用德行来教化人民,人民会受教育且品格高尚。
2.《史记》- 司马迁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翻译)从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活蹦乱跳的蝴蝶,自以为达到了欲求的境地!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庄子。
突然他醒来,发现自己又是庄子了。
他不知道庄子是不是也在梦里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会不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3.《红楼梦》- 曹雪芹但见那两颗翡翠白晃晃,两根宝石红生生,一对金莲闪灼灼,半个青天皱盈盈。
奇缘未了传风月,气象犹疑测日星。
(翻译)只见那两颗翡翠闪烁着白光,两根宝石闪耀着红光,一对金莲发出耀眼的光芒,半个天空波光粼粼。
这奇妙的景象好像还没有结束,月亮还在游戏人间,太阳和星星还在思索气象变化。
4.《观沧海》- 曹操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
言罢举酒劝客尽,满酌怀来颜色开。
醉乡路稳称心乐,数醒试问天几回。
却忆船中落笔处,翻书夜雨独沾裳。
(翻译)病中惊然坐起,笑着询问客人从何而来。
说罢,举起酒杯劝客人喝光,满满的酒杯表达着内心的开怀。
醉酒之间,路途稳定带来心灵的快乐,几次醒来试问苍天多少回。
却又回忆起船中落笔的瞬间,翻书夜雨中独自沾湿了裳。
5.《论语 - 子夏》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者,其恶乎量?苟非君子之行,义不施焉,君子之行也,义以为质。
(翻译)君子对待天下之人,既没有所适宜的人,也没有所不可容的人。
在评判合宜与不适宜的人时,有什么办法来估量呢?只有不符合君子行为准则的人,才会因为没有体现应有的道义而受到排斥。
一、文言文简介
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起源于先秦,盛行于汉魏六朝,至唐宋明清仍有所使用。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丰富的词汇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列举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及其翻译。
二、常用文言文及翻译
1. 常用文言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是邻居一样。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那青青的衣领,寄托着我悠悠的思念。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问您能有多少忧愁,恰似一条江水向东流去。
2. 常用文言文: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翻译:处境困难时,就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事业成功时,就要帮助天下人。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春风吹得马蹄轻快,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3)岁月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
翻译:岁月静好,与你说话;细水流年,与你一同度过。
(4)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翻译:人生如梦,又能快乐多少呢?
三、总结
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及翻译,只是常用文言文中的一小部分。
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读、多背、多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翻译大全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示了古代汉语的美妙之处。
本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一系列经典名篇文言文的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名篇。
第一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及时温习,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喜悦吗?被人不认识而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篇:《荀子·劝学》兴于《诗》者,振于《礼》,成于《乐》,实于《政》。
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学也。
翻译:《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礼记》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乐府诗集》可以培养人的性情,《周易》可以帮助人理解实际。
因此,君子是不能不学习的。
第三篇:《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非其鱼,蓺其深。
”翻译:孟子说:“不是自己的鱼,钓到别人的深水中。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为害于社稷,敢无备乎?惧不及于命曰:‘我劓者唯唯而已矣!’翻译:危害了国家大业,怎敢没有应有的准备呢?害怕受到惩罚,却安慰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第五篇:《庄子·逍遥游》弦歌酒宴,人笑之谰谀而不真;侈于衣冠,人笑之不节而不奇。
翻译:在音乐宴会上,人们虚伪地笑着,言谈虚假不真诚;穿着奢华的服装,人们嘲笑其没有节制之美,却并不感到奇怪。
第六篇:《史记·项羽本纪》豪杰之国,苦久必亡。
翻译:一个国家如果盛产英雄豪杰,长时间的苦难将必然导致其灭亡。
第七篇:《墨子·非攻》非攻之谓也。
天下之人皆以杀戮相恶也,非善事也。
翻译:“非攻”就是不进行攻击。
世上的人都以杀戮和仇恨相待,这并不是一种善良的行为。
第八篇:《管子·穷发之述》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南有冥河焉,有鱼焉,其广百里。
翻译:穷发的北方有一个神秘的海,称为天池。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上去之后,孔融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曾经有一次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废墟,就问主人是谁。
有人告诉他说:“这是郭氏的废墟啊!”(齐桓公)又问:“郭氏(的房屋)怎么会成为废墟呢?”(那人)回答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
”齐桓公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是生存之道,为什么反而成为了废墟,是什么原因呢?”(那人)回答道:“赞扬好人却不能任用,憎恶坏人却不能除去。
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能用,就会怨恨;恶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就会仇视他。
与好人结怨,与恶人结仇,想要不灭亡行吗?”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谢公与别人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慢慢地走向棋盘,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
"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谢安得到官方传来的信报,知道前秦的军队已经击败,当时正好与宾客下围棋,随手把书信放在椅子上,一点也没有喜色,仍旧照常下棋。
客人问他,他慢慢回答说:“小家伙们已经击败敌兵了。
”直至下完棋,才回到内室,过门槛时,木屐上的齿碰折了他也没发现有人得罪齐景公,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绑在大殿,准备处以分尸的极刑,并且说如果有人胆敢劝阻,一律格杀勿论。
晏子(即晏婴)左手抓着人犯的头,右手拿着刀,抬头问景公:“古时圣王明君肢解人犯的规矩,不知是先从哪个人开始的?”景公立刻站起身说:“放了他吧,这是寡人的错。
”景公时,刑律条文繁多。
有一天景公出游见有卖踊(被砍去一脚的罪犯所穿的鞋)的,踊,是受过刖刑的人用的鞋子。
景公就问晏子:“贤卿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可知道踊贵还是普通鞋子贵?”晏子答:“踊贵。
”景公突然有所领悟,下令废除刖刑(砍去罪犯一脚的刑法)。
晏子的劝谏艺术是委婉含蓄,引导君主自己思考,自己得出自己不仁的结论,从而放弃暴念(拿出古代的圣君来与景公做对比,让景公明白,圣主不会干肢解人的暴行。
景公要是肢解人,就成不了圣主,会遗臭万年。
景公自然不愿如此,就收回了成命。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下水游泳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擅长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就淹死了。
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
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
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
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一、韩信带的军队是长途远征奔袭赵国,士兵十分疲惫。
二、韩信的士兵是临时招来的(主力都在刘邦那里和项羽对抗呢)并没有经过很好的军事训练,很难指望在战争中这些战士能够发挥效果。
三、当时赵国的陈余所率领的赵军以逸待劳,很早就等待韩信的军队。
(所以这些诸多不利因素下,韩信通过背水一战,激发手下的士兵的求生欲望。
对赵军进行殊死一搏。
从这里有一句十分著名的军事用语“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赵军在此情况下不能获胜。
但是在此之前韩信派几千名骑兵偷袭赵军军营,将赵国的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
在赵军撤退的时候看到军营都是汉军的旗帜,以为大营被攻破,这样赵军就此军心涣散。
再加上被前面的汉军骑兵和韩信的追兵。
赵军溃败,阵斩赵军主帅陈余,俘虏赵军谋士李左车和赵王赵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
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
”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
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实际上为封建社会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
(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名为店名。
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看做怪事。
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这里的人)才防范敌兵,但是(辽兵们)并不害怕。
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留在店里。
正赶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差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
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罐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因为辽话称虏为“王”,她就对辽兵说:‘‘井绳短打不到水,我年纪老力气又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
”辽兵就拿着井绳系弓尾上,低下身子到井边打水。
老妇人于是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
马的身上铠甲都具备了,马鞍后面还悬着一个猪头。
常山郡的吏民都称赞她勇敢艾子有个孙子,年龄十岁左右,懒惰顽劣不学习,艾子常用棍棒打他但不悔改。
他的父亲只有这一个儿子,常常担心儿子受不住杖刑而死去,每当艾子责罚孙子时就流泪哭泣着求饶。
艾子愤怒地说:“我替你教训儿子不好吗?”用木条棍棒打孙子越加严厉。
艾子的儿子对艾子无可奈何。
有一天早晨,雪下了起来,孙子捏雪球玩耍。
艾子看见了,剥掉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冻得冷颤的神色十分明显。
艾子的儿子不再敢说求饶的话,艾子的儿子也脱掉自己的衣服跪在自己儿子的旁边。
艾子惊讶地问道:“你的儿子有罪,应当受到这种惩罚,你为什么加入进来呢?”艾子的儿子哭着说:“你让我的儿子受冻,我也让你的儿子受冻。
”艾子笑着宽释了孙子和艾子的儿子。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外族敌寇攻城。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毁弃道义而苟且偷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敌寇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
”敌寇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荀巨伯:东汉时人,生平不详,东汉桓帝的义士。
(荀:发音:xún);值:恰逢,赶上;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远:从远方;语:对......说,告诉;相视:看望你;相,具有指代性的副词;一:整个;无义:没有义气;郡:这里指城;委:舍弃、抛弃;去:离开;疾:重病;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邪: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呢;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既:已经;止:留下;遂:于是,就;子:你;以:用;独止:一个人留下;无:不懂;义:道义;相谓:相互议论;令:让;命令;汝:通“你”;并:都;还:撤回;之:的;并:一起;获全:得到保全;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一:整个。
做人要像荀巨伯那样讲义气、不背叛仁义与道德,方可获得他人的赏识与尊重。
要做个大义凛然的人。
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出来后还不灭小火把,它和日月比起,不是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降后还灌溉,对润泽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把天下治理好,我占这个位置有什么意思?我觉得很惭愧,允许我把天下给您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很好。
我再来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筑巢,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