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 第六章
- 格式:ppt
- 大小:5.20 MB
- 文档页数:94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免费做题、免费学直播课点击查看:2018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串讲汇总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划分政体的目的,是要对不同的政体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优劣,从中选择理想的政体,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设计适宜的政体形式。
1.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亚里士多德应用比较分析法,提出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统治者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2.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大致同上。
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历史比较法,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权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第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根据前两条标准,首先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分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两类)。
君主制:在实行君主制的剥削阶级国家,是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制政体包括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1.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所盛行的一种君主制政体。
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2.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
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元君主制]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
政体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原则。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拥有倒阁权。
君主象征国家统一和代表国家主权而没有实际权力。
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
总统议会和上海自考三者关系上看,可以把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形式。
·归纳总结常考内容,针对性做题巩固提分·根据学员做题大数据统计,集中讲解突破高频、易错、易混题·高效扫灭得分雷区、拿准采分点④考前核心考点集训课考前核心考点集训课:课程作用:名师点拨2课时,必看必会必背·圈划考题范围,预测考点·名师点拨,2课时科学提分·赠送考前集训宝典(配套专属资料,禁止传播)快,每科2轮8次课(第1轮精讲8次课,第2轮层层总结共8次课);准,AI大数据考点预测;狠,考点、考题一步到位!①必学考点精讲课。
姜安《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六章~第十章【圣才出品】第六章政治参与6.1 复习笔记一、政治参与的特征、类型1.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参与是指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政治规则和政策制定、实施过程的政治行为。
政治参与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政治参与的特征政治参与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参与主体的公民化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不包括政府官员以及职业政治活动家的活动,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
(2)参与的实质是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化民主政治时代是主权在民的时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既有服从的义务,也有参与的权利,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特征。
同时,政治参与过程也是一种责任过程。
它首先是建立在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之上的,其次也是由于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的忠减所采取的行动。
政治参与应当是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和政治责任的统一。
(3)参与目标与对象的公共化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局限于政府决策,还应当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3.政治参与的类型由于参与主体的类别、活动的积极程度、行为方式及参与途径等方面的种种差异,政治参与的类型主要包括:(1)以社会形态的性质来分类,可分为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参与①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本质上是少数有产阶级的参与,其又可以细分为奴隶社会的政治参与、封建社会的政治参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参与。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参与,为广大劳动人民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实质性的保障。
(2)以参与主体的特征来分类,可分为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①个别参与。
它是指公民以个体的身份进行政治参与的活动。
第一章绪论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的名词解释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但这并非意味着统治者应该放弃对国家的治理。
5、西方政治学(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第六章政党名词解释1、政党制度。
一般是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治结构模式。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
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
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
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2、政党政治。
通常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
狭义是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
广义上是指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
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
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3、议会党团。
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成员进入议会后会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组成议会党团,以此来统一本党党员在议会内部的活动。
议会党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议会党团的全体会议,主席一般有党的领袖当任。
此外,还设有督导员和各种工作委员会。
4、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王书: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民主党”当时在法国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社会党”指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两者联盟,合称社会民主党或民主社会党。
1869年德国建立了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各国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大都用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
这些政党是为了政治民主而从事激烈斗争,它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民主推广到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的组织。
6、体制外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
7、竞争型政党制度是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
思考题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1、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
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纲领的指引下。
第四章政府4.1 复习笔记一、政府概说1.政府概念(1)政府的概念①宏观意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通常所谓立法、行政与司法机关。
②中观意义的政府指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机关。
③在微观意义上,人们将政府看做议会制国家中行政权力的核心—内阁。
(2)政府的特点①公共性。
一方面,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明示委托。
另一方面,政府权力服务于人民。
政府必须贯彻执行人民意志,必须向人民负责,必须为人民谋求利益。
②合法性。
一方面,政府权力依照宪法或法律产生,政府权力必须依照宪法或法律规定的范围、种类、时效、程序与限度运行。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同与支持。
③强制性。
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政府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威性。
任何政党、阶层或个人都有义务服从和配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命令等与政府活动,任何政党、阶层或个人都不得违背和对抗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命令等与政府活动,否则,将依法受到制裁。
2.政府职能(1)政府职能的含义①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所担负的职责与所发挥的功能。
②政府职能具有两个层次:根本职能与具体职能。
政府的根本职能包括实行阶级统治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政府职能即国家职能的具体化。
一方面,政府具有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职能;另一方面,政府具有对国家社会生活进行干预与协调的职能。
(2)政府职能的分类①暴力垄断。
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履行的是政府最典型的职能。
暴力垄断成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②规则划定。
制度是社会外在形式与实质内容的统一。
为了社会良序运行,政府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
实际上,所有的政府都包括三大职能:其一,立法或制定法律;其二.执行或实施法律;其三,解释法律,宣判、裁定其含义。
③资源提取。
资源是维系政府自身与社会运转的基础。
政府最普通的提取形式包括税收、兵役等。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免费做题、免费学直播课点击查看:2018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串讲汇总第一节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体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从权力配置和国家机关设置的角度看,政体主要地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政体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的特征,直接地受到国家阶级性质的制约。
国体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毛泽东对政体的定义是指“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政体首先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用的;其次,采用一定政体的目的是要进行经济;再次,必须有一定的形式来组织统治的机关,这个形式就是政体。
两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国体与政体相比,国体占首位。
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在一定的国体下,政体的形式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和采用,一定的政体必须适合一定的国体,当国体发生变革时,政体也就会发生变化。
没有一定形式,内容也就会变成虚幻的东西。
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
如果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阶级就无法组成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体现和保持国家的性质。
国体一经建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政体则是相对变化的。
政体与国体相比较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
(2)政体的多样性。
(3)政体选择的自主性。
(4)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归纳总结常考内容,针对性做题巩固提分·根据学员做题大数据统计,集中讲解突破高频、易错、易混题·高效扫灭得分雷区、拿准采分点④考前核心考点集训课考前核心考点集训课:课程作用:名师点拨2课时,必看必会必背·圈划考题范围,预测考点·名师点拨,2课时科学提分·赠送考前集训宝典(配套专属资料,禁止传播)快,每科2轮8次课(第1轮精讲8次课,第2轮层层总结共8次课);准,AI大数据考点预测;狠,考点、考题一步到位!①必学考点精讲课。
第六章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一、国家形式的含义所谓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因此,概括地说,国家形式既包括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又包括国家的结构形式。
二、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体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等,决定了国家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的原则,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的关系。
2.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国体与政体是关于国家的一对概念2.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即“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习惯以及国际环境”。
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第一位的,但并不是唯一的。
(2)政体的多样性:美国和英国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用了“共和制”;而英国保留了“君主制”;政体不是直接地、机械地表现国家的阶级本质。
并不意味着一种国体只有一种政体,国体相同的国家政体也相同。
(3)政体选择的自主性。
(4)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划分标准1.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最早依据执政者人数来划分政体的学者,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把政体分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民主政府”。
2.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1)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布丹提出以国家主权的归属即主权者的人数和行使权力的方式区分政体。
(2)17世纪的英国思想家洛克则以立法者的多寡区分了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君主政体。
(3)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得斯鸠是近代对政体问题做过最深入研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根据的是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哪些人手中以及他们对法律的态度。
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马克思的政治学主张在对国家进行分类时,既要从政体分类,更要从国体进行分类。
自考“政治学概论”串讲笔记(第六章)
第一节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体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从权力配置和国家机关设置的角度看,政体主要地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来源于自考365网zikao365)
政体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的特征,直接地受到国家阶级性质的制约。
政治学概论1至12章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