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5课 滕王阁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体悟辞采典雅华美的特点并能熟读成诵当为重点,同时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在江南,有中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三首诗描写的分别是哪座名楼?出示诗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一睹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教师提示:1、疑难字音轸zhěn瓯ōu隍huáng。
人教必修五第5课《滕王阁序》教案【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教时主要内容:介绍滕王阁,介绍王勃及写作背景,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初步感知骈文的特点、感悟王勃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
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
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滕王阁序》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4.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2、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3、“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某某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整体感知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
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
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那么颇见为文之功底。
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三、课文分析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突出人杰地灵。
扣“洪府〞某某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
〔时〕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
〔空〕地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
〔物〕人杰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
〔人〕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滕王阁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步了解和欣赏《滕王阁序》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王勃的创作思想和表达方法,以及文章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简单介绍滕王阁的修建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并通过朗读示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文分析:按照课文的顺序,逐步分析《滕王阁序》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以及其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5.练习:布置相应的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题目:背诵课文、翻译句子、解释重点词汇等;2.作业类型:抄写课文、阅读理解等;3.评价标准: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评价标准包括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师用书》、《古代汉语词典》等;2.网上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电子课本、王勃诗词鉴赏等相关网页和视频资源。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滕王阁序》,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
某某省某某市第十三中学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一、脚踏实地....找成语、典故(逐段查找,逐一编写)成语类:1、物华天宝: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
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
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吃饭时,排吃饭时,奏乐列鼎。
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
7、云销雨霁: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
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
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
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
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fù):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
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
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
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旧时读书人自称。
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
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
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
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
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
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典故类: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滕王阁序》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滕王阁序》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写的一篇传世奇文,著名文学家鲁迅曾经以《离骚、左传、滕王阁序》为三绝。
在现代教育中,把《滕王阁序》纳入高中生的必修课程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以《滕王阁序》为研究对象,以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为参考,设计一份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王勃与《滕王阁序》的历史背景、创作情况与文学价值;2. 掌握《滕王阁序》的基本语言特点与表现手法;3.掌握《滕王阁序》的思想内涵与意境感受4.独立阅读解析《滕王阁序》与撰写文章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点1. 了解王勃与《滕王阁序》的历史背景、创作情况与文学价值;2. 掌握《滕王阁序》的基本语言特点与表现手法;3. 掌握《滕王阁序》的思想内涵与意境感受。
教学难点1. 掌握《滕王阁序》的思想内涵与意境感受;2. 独立阅读解析《滕王阁序》与撰写文章的能力。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与预习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介绍王勃和《滕王阁序》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的篇目和习题。
Step2. 教学重点1:文本解读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滕王阁序》,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师讲解《滕王阁序》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如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等。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对于文本问题的看法。
Step3. 教学重点2:思想内涵1. 教师讲解《滕王阁序》的思想内涵和意境感受,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含义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定能力。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感悟,并互相学习和交流。
Step4. 教学难点:阅读分析与写作实践1. 教师布置学生独立阅读《滕王阁序》,并让学生逐一解答文本分析问题。
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勃及其骈体文的特点。
2.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其中的文学典故。
3.通过语言,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文中部分虚词与实词的用法。
2.通读全文,疏通文章,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的典故。
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江南三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呢?(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三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岳阳楼:《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作家及其写作背景介绍1.关于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 关于本文写作背景: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滕王阁序》教案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5课《滕王阁序》教案五、《滕王阁序》教案汪凯【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文华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2、探究宏伟壮美的意境,感受跌宕的感情变化。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
2、了解对偶在骈文中的重要性,进行仿写训练。
【教学难点】对作者复杂的情思的体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他在99年的上海市高考中取得了满分作文的好成绩!“年少而才高”。
1300多年前的一位十四岁的少年也有着如此骄人的成绩。
他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此人就是王勃。
他“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悲惨的经历成就了王勃的才华。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绝唱”《滕王阁序》。
2、介绍作者: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
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原文】豫y ù章(汉郡,治所南昌)/故郡,洪都(唐初改豫章为洪都)/新府。
【1历史悠久】星分/翼y ì轸zh ěn (属于翼、轸二星所对着的地面。
古人用二十八宿划分地面区域),地接(连接)/衡h éng 庐l ú(衡山和庐山)。
【2界域广大】襟(以……为襟)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而带(以……为带)五湖(泛指太湖区域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控(控制)蛮荆j īng (古楚地,湖南湖北一带)/而引(连接)瓯ōu 越(东瓯,浙江永嘉一带)。
5滕王阁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艺术特色,掌握阅读唐代文学的基本方法;2.了解豫章滕王阁的历史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的联系;3.学习溯源研究方法,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对于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知识阐释1.讲解唐代文学的艺术特色,介绍《全唐诗》的组成结构,让学生了解唐诗的形式和风格;2.谈论唐代文学和社会历史之间的联系,涉及到唐朝官制、科举制度等方面;3.讲解溯源研究方法和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2. 课文阅读与讲解1.分别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两个角度,对《滕王阁序》进行详细解读;2.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传递的思想和情感;3.配合文字分析,讨论文学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4.针对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人物进行注释和解析。
3. 作文训练与测试1.给学生提供一些话题,让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对《滕王阁序》进行感性的理解和表达;2.在上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并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3.组织小组讨论和文学作品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写作技能和鉴赏能力;4.发放测试卷,检测学生对于《滕王阁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授课为主、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2.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审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方式;3.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又能够促进多种观点的交流和碰撞;4.为学生设置激励机制,比如课堂测验或者问卷调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评估1.理解度评估:教师通过问题解答、课堂讨论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于《滕王阁序》的理解能力;2.鉴赏能力评估:教师通过学生讨论和作文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于《滕王阁序》的鉴赏能力;3.综合能力评估:将理解度和鉴赏能力评估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
4.整体评价:既包括学生成绩,又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积极程度等方面,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综合发展情况。
《腾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散文以及作家。
2、掌握文言实词“故”、“尽”、“属”、“即”和虚词“且”、“矣”的用法。
3、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4、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鉴赏感受语言魅力。
5、体会和感悟课文的情思和哲理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品内容充实,富于真情实感,是如何达到形式或内容上的高度统一的。
2、感悟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1、以诵读法学习本文2、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辅助材料】1、《全唐诗》卷五十七2、《古文观止》唐代部分3、《醒世恒言》卷四十《马当山神风送王勃》【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你知道中国四大名楼吗?2、它们之所有成名,是因为什么?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它们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前三者,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早已烂熟与心了!从这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由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创作的散文《滕王阁序》。
二、介绍作者1、介绍“初唐四杰”及王勃诗歌。
(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诗歌多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如本文和《杜少府之任蜀洲》。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故事介绍(媒体下载内容)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王勃作《滕王阁序》一般定为26岁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时而作(如清人姚大荣的《王子安年谱》及一般的教科书)。
滕王阁序唐·王勃[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教材要求背诵2—3段]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感受理解,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以诵读法学习本文1、阅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写作背景[失意者的悲歌]1、关于王勃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某某河津人〕。
2、作序的背景《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3、王勃的悲歌①宇宙没有穷尽“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演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
中国古代的术数之学,强调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定数,人的命运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王勃的这两个句子说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的根本。
②人生难免失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
举目无亲,没有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③壮志难酬的痛苦“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
所以,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
《滕王阁序》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在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语设计]导语1:《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导语2: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1)第一联先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后写当年的豪华场面已一去不复返。
(2)第二联写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朝朝暮暮与它为伴。
(3)第三联点出时日的漫长,感慨于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4)第四联写滕王死去,而栏杆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作者简介]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
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
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在诗歌创作上,他和那些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
杨炯《王勃集序》说:“(勃)尝以龙朔初载(661年左右),文场变体。
争构纤微,竟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
2.掌握写景方法。
3.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通过赏析,掌握对偶和用典在课文中的使用三、情感与价值观1.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甘放弃的情怀。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实施策略预设1.精讲课文,侧重情感;诵读课文,融入情境;2.名句赏析,感受美景,学习永不放弃精神;3.美图熏陶,散文改写,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教学重难点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字词,疏通大意二、知识背景导入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
可是,他的父亲王福。
《滕王阁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要点:解题,整体感知课文,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1.介绍“序”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滕王阁序》教案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
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
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
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
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
多层渲染,以壮文气。
图示如下: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
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騑”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
“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
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
“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
“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
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
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
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
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
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1.对偶品析这篇文章是骈体文。
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
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习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属对”重视得十分不够。
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习。
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对偶”进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习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B.见秋水之浩淼;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习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
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
(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
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
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
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
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
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
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
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三、布置作业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
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
有点有面,有详有略)。